北京同仁堂是中藥行業的老字號,它的原名叫"同仁堂樂家老鋪",創辦於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該店經營中草藥和丸、散、膏、丹等各種中成藥,以選料真實,炮制講究,藥味齊全,藥效顯著而聞名天下。
同仁堂藥店的創辦人姓樂,原籍浙江寧波府。祖上早在明朝時已經來到了北京城。最初,他只是以搖鈴走街串巷行醫,兼賣點藥維持生活。直到清初,樂家後代樂尊育進了太醫院,才開辦了"樂家老鋪",後改名為"同仁堂",至此,為同仁堂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康熙四十壹年(1702年),樂鳳鳴將藥鋪遷至前門大柵欄路南。同仁堂前店後坊,自產自銷。其作坊位於離大柵欄不遠的打磨廠附近。1706年,樂鳳鳴在宮廷秘方、民間驗方、祖傳配方基礎上總結前人制藥經驗,寫了《樂氏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壹書,該書明確提出"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訓條,歷代同仁堂人始終恪守前人留下的訓條,樹立"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識,才使同仁堂的金字招牌久盛不衰。
同仁堂由於經營有方,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藥店已初具規模。同仁堂的更大發展,是在雍正年間從它為清宮禦藥房供奉開始。雍正元年(1723年),由皇帝欽定同仁堂供奉清宮禦藥房用藥,獨辦官藥。在此後的188年的時間裏(經八代皇帝),都是由同仁堂提供清宮禦善藥房的用藥。
同仁堂最初供奉給禦藥房的只是壹些生藥材,但由於同仁堂制作的中成藥,配方合理,質量好,療效高,所以宮內禦藥房也令同仁堂派人進宮幫助制藥。同仁堂為皇宮供奉藥品,既為同仁堂提高了社會知名度,也為同仁堂提供了雄厚的經濟實力。同仁堂和禦藥房打交道最大的好處是先取藥款,後交貨,這樣壹來同仁堂的經濟勢力會大大加強,也更具競爭能力。
同仁堂無論是在選料上,還是在制作上,都十分講究。他們擁有的400多種中成藥配方都配方合理,劑量合適,療效顯著。
在進貨方面,清代後期,北京有天匯、天成、隆盛、匯豐等四大藥行。這四大藥行都和同仁堂有業務往來。同仁堂是藥行中的大戶,四大藥行都是盡先由同仁堂選用。大山參、鹿茸等去營口藥店采購,麝香就去河南挑選。
同仁堂在制作工藝方面,始終堅守"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制作原則。有些藥燥氣盛,存放的時間越久,燥氣越少,藥味就越純,藥效也就越高。如虎骨酒要在缸裏存兩年再賣;再造丸要密封好,存壹年賣。這種做法,不僅積壓成本,而且還要多占用設備及庫房。但是,為了提高藥物的療效,同仁堂堅持這樣去做,贏得了購藥者的信任。
清朝末期,樂家繁衍為四大支。就是樂孟繁、樂仲繁、樂繁、樂季繁兄弟四人。
同仁堂由這四大支***同管理,規定每支每年從同仁堂領取壹萬兩銀子。另外還允許他們在同仁堂寄賣自家所制的丸、散、膏、丹等藥品。
當時,同仁堂店中的職工,大多數都是非親即友,所以職工也分派別。他們在向顧客推銷藥品時,都爭著向進店買藥的顧客介紹自己所依附者寄賣的藥品。這種方式損害了同仁堂的公***利益,生意場面很是混亂,這對於同仁堂的發展大為不利。
後來,樂家四支家族的代表開會,***同議定,取消寄賣制,允許各支在外邊開辦店鋪,可用"樂家老鋪"招牌,但不能用"同仁堂"店名。此後,各支相繼在外開辦藥鋪。
民國十年(1921年),樂孟繁支開了樂家老鋪"宏仁堂"藥店。隨後,樂仲繁支開了樂家老鋪"宏濟堂"藥店,樂季繁支開了樂家老鋪"達仁堂"藥店。
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政府從北京遷至南京,樂孟繁支的樂篤周在南京開設了南京"同仁堂"。這種做法違背了當初制定的"家庭協議",得到了其它三支的壹致反對,並為此事大大爭吵。
在眾人的壓力之下,當時北京同仁堂的大掌櫃樂信申(樂篤周的哥哥)不得已而辭職,這事才算消停下來。
樂家分支後,樂孟繁支開設了南京同仁堂壹個、宏濟堂三個、樂仁堂五個、宏仁堂四個;樂仲繁支開設了頤齡堂壹個、永仁堂三個、懷仁堂壹個、沛仁堂壹個;樂叔繁支開設了濟仁堂兩個、樂舜記壹個、宏德堂壹個;樂季繁支開設了達仁堂十個、樹仁堂壹個。這三十多號"樂家老鋪"遍及天津、上海、長春、西安、長沙、福州、香港等地。北京同仁堂遍布全國各地,對同仁堂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