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印象深刻。
對於孩子來說,玩是壹種直觀的學習方式,會玩的孩子註定在未來有更強的競爭力。
1
會玩的孩子。
更有創意
哥斯達黎加兒童教育家和心理學家Gabriela Madris曾在《國家報》上寫道:
魯迅先生在《風箏》中也寫道: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所以對於孩子來說,遊戲是最好的學習,可以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有壹個出生在農村的小男孩。大家都去上班了,他就開始到處塗鴉,漫無目的的亂塗亂畫。
壹天,他趁父親不在家,偷偷溜進父親的房間,拿起父親的畫筆,在雪白的墻上畫了壹個奇形怪狀的人物。不久之後,閃閃發光的墻上掛滿了用黑墨水畫的畫。
這樣壹個調皮貪玩的孩子,在很多家庭裏都難免受到責備。
然而,男孩的父親沒有責備他,而是給他買了壹塊小黑板,讓他盡情發揮想象力。
後來65,438+05歲,成為了壹名職業漫畫家。他寫了65,438+000多部作品,如《莊子故事集》、《老子故事集》等,全球銷量超過4000萬冊,獲得金馬獎最佳漫畫獎和金人獎終身成就獎。他的漫畫在全球48個國家發行。
他通過漫畫再造了中國的傳統哲學和文學。
他是漫畫家和各種藝術家——蔡誌忠。
德國哲學家格羅斯說:“遊戲是兒童對未來生活的準備,是本能的鍛煉。”
玩耍是孩子認識和探索世界的壹種方式。
塗鴉,玩泥巴,撿樹葉等廢品,這些活動在很多家長眼裏看起來毫無意義,甚至是鬧著玩的。
事實上,正是通過這些行為,孩子展示了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並獲得了成就感。
愛迪生小時候喜歡玩化學品。他媽媽給了他壹個專門的實驗室,讓他安心“玩”,最後“玩”出了壹個發明之王。
萊文·胡克喜歡玩玻璃鏡片,夢想發明壹面“魔鏡”。然後,他“玩”出了世界上第壹臺顯微鏡。
現在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犧牲孩子的玩耍時間,用各種輔導班填滿孩子的生活,甚至從幼兒園就開始了。
然而,我們忽略了正是自由玩耍可以讓孩子更有創造力和協調性。
美國塔夫茨大學的兒童發展專家戴維·艾爾金德認為,玩耍是兒童學習的壹種方式。沒有遊戲,孩子會錯過很多學習的機會。
自由玩耍將使孩子們受益匪淺。它將幫助孩子變得有創造力,發現他們的激情,並培養他們與他人相處和適應環境的能力。
2
會玩的孩子。
有能力獲得幸福。
孩子必須有快樂的能力。只有真正經歷過生活的人,才更容易幸福。
王菲的女兒李嫣是個很愛玩的孩子。
她涉足繪畫、鋼琴、書法等領域;除此之外,她還愛爬山走秀,學甲骨文,無所事事。她也可以變成“李小姐”,在網絡上教大家如何打扮,如何做女神。
所以,我們看到了壹個身處離異家庭,卻充滿幸福的女孩。
美國著名臨床心理學家、兒童遊戲治療師勞倫斯·科恩在《遊戲的力量》壹書中說:“對兒童來說,遊戲就是工作,遊戲是兒童交友、體驗生活、探索學習的主要方式。”
小時候可以玩得很開心,和身邊的朋友打成壹片。長大後,我當然能頂住生活的壓力,自然組織壹群人去賺錢。
金鵬遠,壹家品牌推廣公司的首席執行官。
可口可樂外號瓶子,還有杜蕾斯創意文案,這些策劃,都是他打的。
在公司,他對員工的要求是“所有人的創意”,不僅是核心團隊成員,行政、財務部門的員工都要會發揮,能提供好的創意。
他認為名氣不會長久,但個人樂趣會長久,所以樂趣更珍貴。
如果壹個孩子從小就是“孩子王”,在壹群孩子中,他總能搶占C位,把大家聚在壹起high起來。
那麽,他的未來可能會比那些只知道埋頭苦幹,不知道什麽是“玩”的孩子強很多倍。
因為他的組織能力、策劃能力、領導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親和力等能力已經甩了其他孩子幾個街區了。
三
會玩的孩子。
更加專註
腦科學家洪蘭教授指出,兒童大腦開發是早期啟蒙的三大法寶:運動、閱讀和遊戲。
還有科學研究表明,如果不讓孩子玩夠,他們的記憶力和專註力都會出問題!
如果回溯新聞媒體對往年高考狀元的采訪,他們往往有壹個共同點:95%以上的學霸作息規律,熱愛運動。
2019廣西南寧高考理科狀元楊晨宇不僅是壹名學者,還是壹名興趣廣泛的全能學者。他愛好書法、羽毛球和足球。他平時喜歡看紀錄片,對科研感興趣。
以及湖北省武昌實驗中學的王喜來。孩子之前壹直在玩手機遊戲。遊戲為了吸引玩家,需要玩家經常上線“保級”。
在高考和遊戲時間無法兼顧的時候,王喜來的媽媽主動承擔了“保級”的任務。
媽媽打得很用力,慢慢摸索著門道。在他高三的時候,她媽媽順利完成了“保級”任務,能夠和他壹起組隊打球了。
也正是媽媽的豁達,讓王喜來沒有後顧之憂,更加專心地學習,才能考出675分的好成績。
家長對“玩”的理解只是娛樂和消遣,但在孩子眼裏,“玩”被賦予了喜歡、快樂、分享、探索等豐富多彩的含義。
奧地利哲學家魯道夫·施泰納曾說過:如果壹個孩子在小的時候能夠全心全意地投入,忘記玩耍,那麽他長大後就能夠同樣專註地面對分配給他的所有任務。
只有玩,才能讓孩子了解自己,探索世界,壹點點堅持內心的愛。
四
曾經在微博裏看到壹個熱搜新聞。壹首五年級小學生的詩《秋遊》走紅,連央視新聞都轉發了這首詩。
大人為孩子的作業而瘋狂,孩子卻只為晚秋出遊而擔憂。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本該無憂無慮、魚迷迷糊糊的童年,已經擠滿了做不完的作業和各種優秀的班級,只剩下焦慮和發呆。
美國兒科學會(AAP)發布的壹份新報告指出,在過去30年中,兒童玩遊戲的時間減少了25%,而使用電子設備進行娛樂的兒童數量卻顯著增加。
上海體育科學研究所體質研究與健康指導中心主任劉鑫也表示,愛玩是每個孩子的天性,所以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玩”。
對於父母來說,教育不應該僅僅是壹種盲目的付出,更應該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壹種心靈感應。
了解孩子內心的需求,用愛和接納來對待孩子,和孩子壹起玩耍,讓孩子在心靈的觸動中成長。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對孩子來說,從小就能玩,會玩,想玩,這樣才能構建強大的精神世界,以更好更強的心態迎接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