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來說,現在的密枝林是男人在家庭生活中鬧別扭,進去裏面吐嘈的壹個地方。
進入密枝林可以看到各種參天的大樹,傳說的密枝神就住在裏面,村裏每年也會舉辦密枝節來祭祀密枝神。
撒尼先人崇敬自然,林神、地神、祖神三神合壹為密枝神,是諸神中地位最高的神。
密枝林自然奇觀 古樹蒼天、壹樹成林。糯黑村現在有高森林覆蓋率,人與自然相親相融,先古的自然崇拜演化為今天的生態文明。
村中還有壹個小型的民族博物館,裏面展出壹些撒尼先人使用過的物件,像鼓。
獅子面具
這個畢摩(祭司)的文字,畢摩是以前村裏最懂傳統文化的人,可以唱誦敘事長詩,能講民間故事,有些畢摩還懂草藥,還可以幫病人冶病。
老虎面具
撒尼人中年婦女服飾展示,還有他們的頭巾,腰帶等都刺繡上精美的圖案。
撒尼年青女性穿紅色為主,區別於中年婦女的深藍服飾。
村中的杮子樹掛滿了紅色的杮子。
石林糯黑石頭寨的最具彜族 美食 文化特色的撒尼風味餐源於撒尼民俗風情,取材於當地原汁生態食材。
石林彜家撒尼臘肉不是太鹹,因為石林地區氣候涼爽,平時吃不完的豬肉用鹽腌制,掛在房梁窗下,自然風幹。吃們吃到的臘肉完全沒有煙熏味道,清香可口,油而不膩,肥肉白,瘦肉紅,色香味俱全。
其中燜土雞是非常好吃的壹道特色菜。因為石林的走地雞個體較小,肉香而不易煮爛,所以加入辣椒、花椒、八角、臘肉、草果等暴炒後加水熬煮,嚼勁十足,唇齒生香。
而土雞蛋炒辣椒,也是壹道佐餐的佳品。雞蛋色澤金黃,口感醇厚,放入青椒大火炒制,入味好吃。
下酒小菜,花生和核桃幹。
用當地放養的黑山羊的奶,制作出來的乳餅,不過味道比較特別,我廣州人吃不慣,所以沒有拍。但當地人都說吃起來很香,他們將乳餅烤到兩面都焦化了,才吃的。
紅心番薯
世代居住在石林的撒尼人本身就是遊牧民族轉化過來的,所以也帶有遊牧民族的遺風,例如大碗喝酒的習慣。黑山羊是本地特有品種,它肉質細嫩,香而不膻,常連皮切成壹整塊,以大鐵鍋熬至熟後撈出冷卻, 羊雜和羊肉壹起切成帶皮薄片加入原湯煮開即可食用,這鍋山羊裏面有羊肚、羊腸、羊肺、羊肉,羊不腥,配以用幹辣椒面、蔥、花椒面、鹽巴、薄荷等調制而成的醮水食用,其湯色白味鮮,羊肉酥而不爛,回味無窮。
壹桌彜族宴,有至少8個菜品。有臘肉、黑山羊、豬肉等,種類很多,非常豐盛。吃完後,再吃點本地的蔬菜、土豆、花生、番薯等,開心極了。
還有雲南石林山多林密,野生菌資源豐富,所以的山珍也是必嘗的。我們晚上還吃了雞棕菌炒牛肉、據說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野生菌吃,然後秋天是吃菌最好的時候,品種那個時候也最多,我們晚上吃的雞棕菌味道鮮香可口,不錯的壹次 美食 體驗。
還有撒尼人是吃玉米飯的,他們的米飯中,都會將玉米粉、蕎面、麥面等面粉,加水後用手搓成小顆,與米飯壹起蒸熟食用,原先只是因為饑荒所發明的壹種說法,現在因為風味獨特,營養 健康 ,所以也成了 健康 食品了。
鄉土文化的傳承,無論是彜家菜肴還是民族服飾都讓這次體驗近乎完美。
店裏的少數民族服務員都是本地人,她們充分的發揮自己的民族優勢,唱歌跳舞,做民族特色菜,從內到外,從廚房到舞臺,把少數民族的文化統統展現出來。
例如上圖的店長,他的耳飾是不是很特別,據說是老鷹的爪子制作的,妳看出來了沒有?
糯黑村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阿詩瑪文化傳承點,席間,村中的阿詩瑪們為我們輪番表演她們的歌,都是用土話來唱的,很有很有風情。
結束後,還有篝火晚會。就是壹起跟著阿詩瑪跳大三弦舞,小夥伴們跳了兩圈就累趴了,被調戲道,跳大三弦舞是要找對象的喔,才跳二圈,怎麽找對象呢,哈哈。
小貼士:
糯黑石頭寨地址:昆明市石林縣圭山鎮糯黑村,
交通距石林風景區25公裏,需打車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