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左金丸和龍膽瀉肝湯的相同點

左金丸和龍膽瀉肝湯的相同點

左金丸

開放分類: 藥品、醫藥、中成藥、處方

脾胃疾病用藥

方名 左金丸

出處 《丹溪心法》

異名回令丸(《丹溪心法》卷壹)、茱連丸(《醫方集解》)。

分類 清熱劑-清臟腑熱

組成 黃連(180克) 吳茱萸(30克)

方訣

功用 清瀉肝火,降逆止嘔。

主治 肝火犯胃證。脅肋疼痛,嘈雜吞酸,嘔吐口音,舌紅苔黃,脈弦數。(本方常用於胃炎、食道炎、胃潰瘍等屬肝火犯胃者。)

用法 為末,水泛為丸,每服2-3克,溫開水送服。亦可作湯劑,用量參考原方比例酌定。

禁忌 斟酌。

方解 本方證是由肝郁化火,橫逆犯胃,肝胃不和所致。肝之經脈布於脅肋,肝經自病則脅肋脹痛;犯胃則胃失和降,故嘈雜吞酸、嘔吐口苦;舌紅苔黃,脈象弦數乃肝經火郁之候。《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逆沖上,皆屬於火”;“諸嘔吐酸,暴註下迫,皆屬於熱。”火熱當清,氣逆當降,故治宜清瀉肝火為主,兼以降逆止嘔。方中重用黃連為君,清瀉肝火,使肝火得清,自不橫逆犯胃;黃連亦善清瀉胃熱,胃火降則其氣自和,壹藥而兩清肝胃,標本兼顧。然氣郁化火之證,純用大苦大寒既恐郁結不開,又慮折傷中陽,故又少佐辛熱之吳茱萸,壹者疏肝解郁,以使肝氣條達,郁結得開;壹者反佐以制黃連之寒,使瀉火而無涼遏之弊;壹者取其下氣之用,以和胃降逆;壹者可引領黃連入肝經。如此壹味而功兼四用,以為佐使。二藥合用,***收清瀉肝火,降逆止嘔之效。

本方的配伍特點是辛開苦降,肝胃同治,瀉火而不至涼遏,降逆而不礙火郁,相反相成,使肝火得清,胃氣得降,則諸癥自愈。

本方壹名回令丸,《醫方集解》又名萸連丸。

左金丸與龍膽瀉肝湯,皆用於肝經實火,脅痛口苦等證。但左金丸主要用於肝經郁火犯胃之嘔吐吞酸等證,有降逆和胃之功,而無清利濕熱作用,瀉火作用較弱;龍膽瀉肝湯主要用於肝經實火上攻之目赤耳聾,或濕熱下註之淋濁陰癢等癥,有清利濕熱之功,而無和胃降逆作用,瀉火之力較強。

方論本方治證為肝失條達,郁而化火,以及肝火犯胃所致。方中重用黃連苦寒瀉火為君,佐以辛熱之吳茱萸,既能降逆止嘔,制酸止痛,又能制約黃連之過於寒涼。二味配合,壹清壹溫,苦降辛開,以收相反相成之效。

化裁 黃連與吳茱萸用量比例為6:1。吞酸重者,加烏賊骨、煆瓦楞以制酸止痛;脅肋疼甚者,可合四逆散以加強疏肝和胃之功。

附方戊已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香連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附註 本方是治療肝火犯胃,肝胃不和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嘔吐吞酸,脅痛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為辨證要點。

方劑比較:

左金丸、戊己丸、香連丸同具苦降辛開的配伍方法。不同點在於:左金丸黃連六倍於吳茱萸,重在清肝瀉火,和胃降逆,主治脅肋脹痛、嘔吐吞酸的肝火犯胃證;戊己丸連、萸等量,即清熱與開郁並重,加白芍以和中緩急,主治胃痛吞酸、腹痛泄瀉的肝脾(胃)不和證;香連丸連、萸同炒後去吳榮英,意在清熱燥濕為主,加木香以行氣止痛,主治濕熱痢疾,膿血相兼,腹痛裏急後重。

文獻 方論 吳謙《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卷4:“左金丸獨用黃連為君,從實則瀉子之法,以直折其上炎之勢。吳茱萸從類相求,引熱下行,並以辛燥開其肝郁,懲其扞(han)格,故以為佐。然必本氣實而土不虛者,庶可相宜。”

《丹溪心法》卷1:“肝火脅痛。”

中藥名稱

左金丸

拼音名

Zuojin Wan

性狀

本品為黃褐色的水丸;氣特異,味苦、辛。

鑒別

(1) 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纖維束鮮黃色,壁稍厚,紋孔明顯。

非腺毛1~9細胞,有的充滿紅棕色物;腺毛頭部多細胞,橢圓形,含棕黃色至棕紅色物,柄2~5細胞。

(2) 取本品1g,研碎,加乙醇10ml,加熱回流1 小時,放冷,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

另取吳茱萸對照藥材0.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

再取鹽酸小檗堿對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

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於同壹矽膠G薄層板上,以苯-醋酸乙酯-甲醇-異丙醇-濃氨試液(6:3:1.5:1.5:0.5) 為展開劑,置氨蒸氣飽和的層析缸內,展開,取出,晾幹,置紫外光燈(365nm) 下檢視。

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壹個黃色熒光斑點。

處方

黃連600g 吳茱萸100g

制法

以上二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幹燥,即得。

檢查

應符合丸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附錄Ⅰ A)。

含量測定

取本品粉末(通過三號篩)約1g,精密稱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鹽酸-甲醇(1:100) 適量,加熱回流提取至提取液無色。

將提取液(必要時濃縮)移至50ml量瓶中,加鹽酸-甲醇(1:100) 稀釋至刻度,搖勻。

照柱色譜法(附錄Ⅵ C)試驗,精密量取5ml,置已處理好的中性氧化鋁柱(內徑約0.9cm,中性氧化鋁5g,濕法裝柱,並先用乙醇約30ml預洗)上,用乙醇25ml洗脫,收集洗脫液,置50ml量瓶中,加乙醇稀釋至刻度,搖勻,精密量取2ml,置50ml量瓶中,加硫酸液(0.05mol/L) 稀釋至刻度,搖勻。

照分光光度法(附錄Ⅴ A)在345nm 的波長處測定吸收度,按C20H18ClNO4 的吸收系數(E1cm 1%)為728 計算,即得。

本品按幹燥品計算,含總生物堿以鹽酸小檗堿(C20H18ClNO4)計,不得少於6.0%。

功能與主治

瀉火,疏肝,和胃,止痛。用於肝火犯胃,脘脅疼痛,口苦嘈雜,嘔吐酸水,不喜熱飲。

用法與用量

口服,壹次3~6g,壹日2 次。

貯藏

密閉,防潮。

龍膽瀉肝湯

開放分類: 中藥、藥方

方名 龍膽瀉肝湯

出處《醫方集解》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分類 清熱劑-清臟腑熱

組成 龍膽草(6克) 黃芩(9克) 山梔子(9克) 澤瀉(12克) 木通(9克) 車前子(9克) 當歸(8克) 生地黃(20克) 柴胡(10克) 生甘草(6克)

方訣 龍膽梔芩酒拌炒,木通澤瀉車柴草,當歸生地益陰血,肝膽實火濕熱消。

功用 瀉肝膽實火,清下焦濕熱。

主治 肝膽實火上擾,癥見頭痛目赤,脅痛口苦,耳聾、耳腫;或濕熱下註,癥見陰腫陰癢,筋痿陰汗,小便淋濁,婦女濕熱帶下等。(本方常用於頑固性偏頭痛、頭部濕疹、高血壓、急性結膜炎、虹膜睫狀體炎、外耳道癤腫、鼻炎、急性黃疸性肝炎、急性膽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統炎癥、急性腎盂腎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外陰炎、睪丸炎、腹股溝淋巴腺炎、急性盆腔炎、帶狀皰疹等屬肝經實火、濕熱者。)

用法 作水劑煎服,根據病情輕重決定用藥劑量。也可制成丸劑,每服6-9克,日二次,溫開水送下。

禁忌 本方藥物多為苦寒之性,內服每易有傷脾胃,故對脾胃虛寒和陰虛陽亢之證,或多服、久服皆非所宜。

方論方中龍膽草善瀉肝膽之實火,並能清下焦之濕熱為君,黃芩、梔子、柴胡苦寒瀉火,車前子、木通、澤瀉清利濕熱,使濕熱從小便而解,均為臣藥;肝為藏血之臟,肝經有熱則易傷陰血,故佐以生地、當歸養血益陰;甘草調和諸藥為使。配合成方,***奏瀉肝膽實火,清肝經濕熱之功。

方解 本方治證,是由肝膽實火,肝經濕熱循經上擾下註所致。上擾則頭巔耳目作痛,或聽力失聰;旁及兩脅則為痛且口苦;下註則循足厥陰肝經所絡陰器而為腫痛、陰癢。濕熱下註膀胱則為淋痛等癥。故方用龍膽草大苦大寒,上瀉肝膽實火,下清下焦濕熱,為本方瀉火除濕兩擅其功的君藥。黃芩、梔子具有苦寒瀉火之功,在本方配伍龍膽草,為臣藥。澤瀉、木通、車前子清熱利濕,使濕熱從水道排除。肝主藏血,肝經有熱,本易耗傷陰血,加用苦寒燥濕,再耗其陰,故用生地、當歸滋陰養血,以使標本兼顧。方用柴胡,是為引諸藥入肝膽而設,甘草有調和諸藥之效。綜觀全方,是瀉中有補,利中有滋,以使火降熱清,濕濁分清,循經所發諸證乃克相應而愈。

化裁 若肝膽實火較盛,可去木通、車前子,加黃連以助瀉火之力;若濕盛熱輕者,,可去黃芩、生地,加滑石、薏苡仁以增強利濕之功;若玉莖生瘡,或便毒懸癰,以及陰囊腫痛,紅熱甚者,可去柴胡,加連翹、黃連、大黃以瀉火解毒。

附方 瀉青丸、當歸龍薈丸

附註 本方為治療肝經實火上炎,濕熱下註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口苦溺赤,舌紅苔黃,脈弦數有力為辯證要點。

方劑比較:

龍膽瀉肝湯、瀉青丸、當歸龍薈丸皆為瀉肝經實火之劑,其不同點在於:龍膽瀉肝湯瀉肝火並能清利濕熱,且能兼顧滋養陰血,使祛邪不傷正用治肝火上炎,濕熱下註證;瀉青丸瀉肝火,並能疏散肝膽郁火,宜於肝火內郁證;當歸龍薈丸則備集大苦大寒之藥,著重於瀉實火,使從二便分消,乃攻滯降瀉之劑,用治肝經實火證,非實火上盛不可輕用。

文獻 方論 吳謙等:“脅痛口苦,耳聾耳腫,乃膽經之為病也。筋痿陰濕,熱癢陰腫,白濁溲血,乃肝經之為病也。故用龍膽草瀉肝膽之火,以柴胡為肝使,以甘草緩肝急,佐以芩、梔、通、澤、車前輩大利前陰,使諸濕熱有所以出也。然皆清肝之品,若使病盡去,恐肝亦傷也,故又加當歸、生地補血以養肝,蓋肝為藏血之臟,補血即所以補肝也。而妙在瀉肝之劑反作補肝之藥,寓有戰勝撫綏之義矣。”《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

各家論述

1.《醫方集解》:此足厥陰、少陽藥也。龍膽瀉厥陰之熱,柴胡平少陽之熱,黃芩、梔子清肺與三焦之熱以佐之,澤瀉瀉腎經之濕,木通、車前瀉小腸、膀胱之濕以佐之,然皆苦寒下瀉之藥,故用歸,地以養血而補肝,用甘草以緩中而不傷腸胃,為臣使也。

2.《重訂通俗傷寒論》:肝為風木之臟,內寄膽府相火,凡肝氣有余,發生膽火者,癥多口苦脅痛,耳聾耳腫,陰濕陰癢,尿血赤淋,甚則筋痿陰痛。故以膽、通、梔、芩純苦瀉肝為君;然火旺者陰必虛,故又臣以鮮地、生甘,甘涼潤燥,救肝陰以緩肝急;妙在佐以柴胡輕清疏氣,歸須辛潤舒絡;使以澤瀉、車前鹹潤達下,引肝膽實火從小便而去。此為涼肝瀉火,導赤救陰之良方。然惟肝膽實火熾盛,陰液未涸,脈弦數,舌紫赤,苔黃膩者,始為恰合。

3.《金鑒》:脅痛口苦,耳聾耳腫,乃膽經之為病也;筋痿陰濕,熱癢陰腫,白濁溲血,乃肝經之為病也。故用龍膽草瀉肝膽之火,以柴胡為肝使,以甘草緩肝急,佐以芩、梔、通、澤、車前輩大利前陰,使諸濕熱有所從出也。然皆瀉肝之品,若使病盡去,恐肝亦傷矣,故又加當歸、生地補血以養肝。蓋肝為藏血之臟,補血即所以補肝也。而妙在瀉肝之劑,反作補肝之藥,寓有戰勝撫綏之義矣。

4.《成方便讀》:夫相火寄於肝膽,其性易動,動則猖狂莫制,挾身中素有之濕濁,擾攘下焦,則為種種諸證。或其人肝陰不足,相火素強,正值六淫濕火司令之時,內外相引,其氣並居,則肝膽所過之經界,所主之筋脈,亦皆為患矣。故以龍膽草大苦大寒,大瀉肝膽之濕火;肝膽屬木,木喜條達,邪火抑郁,則木不舒,故以柴胡疏肝膽之氣,更以黃芩清上,山梔導下,佐之以木通、車前、澤瀉,引邪熱從小腸、膀胱而出;古人治病,瀉邪必兼顧正,否則邪去正傷,恐犯藥過病所之弊,故以歸、地養肝血,甘草緩中氣,且協和各藥,使苦寒之性不傷胃氣耳。

5.《謙齋醫學講稿》:本方以龍膽為君,配合黃芩、山梔瀉肝膽實火;木通、車前、澤瀉清熱利濕,用生地、當歸防其火盛傷陰,再用甘草和中解毒,柴胡引經疏氣,總的功能是苦寒直折,瀉肝火而清利下焦濕熱。故治脅痛、口苦、目赤、耳聾等肝火上逆,亦治小便淋瀝,陰腫陰癢等濕熱下註之證。

來源《蘭室秘藏》卷下。

異名七味龍膽瀉肝湯(《景嶽全書》卷五十七)、龍膽湯(《幼幼集成》卷四)。

組成柴胡梢 澤瀉各3克 車前子 木通各1.5克 生地黃 當歸梢 草龍膽各9克

用法上銼如麻豆大,都作壹服,用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稍熱服,便以美膳壓之。

功用清利肝膽濕熱。

主治肝經實火上攻而成喉口熱瘡;肝經濕熱下註所致小便澀痛,陰部熱癢及臊臭。

組成柴胡4.5克,青皮4.5克,龍膽草4.5克,山梔4.5克,大黃4.5克,白芍藥4.5克,木通4.5克,連翹4.5克,黃連4.5克,滑石4.5克。

辨證肝膽濕熱。

治法清熱燥濕,舒肝行氣。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類別其它

出處《瘍科選粹》卷四

  • 上一篇:石灰氮悶燒的優缺點、石灰氮的使用方法
  • 下一篇:不孕不育手術醫保可以報銷嗎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