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物種入侵的概念和過程。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定義,所謂外來物種,是指過去或現在出現在其自然分布和擴散潛力之外(即超出其自然分布或沒有直接或間接引進或人類照料就不能存在)的那些物種、亞種或以下的分類群,包括所有可能存活然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體。外來入侵物種是指通過有意或無意的人類活動從自然分布區引入,在當地自然或半自然生態系統中形成自我再生能力,並對當地生態系統或景觀造成明顯破壞或影響的物種。
自新石器時代以來,農民壹直在移植植物物種和動物物種。自17世紀以來,旅行的人們加劇了這種混合,有時會產生良好的結果,但更多時候會產生災難性的後果。隨著交通方式的進步和國際貿易、旅遊業的發展,外來物種入侵的概率大大增加。壹個地區的壹個物種比過去更經常地被有意或無意地攜帶或轉移到另壹個地區,它在壹個缺乏天敵和其他限制因素的新環境中繁殖和傳播,對當地的生態環境、社會經濟和個人健康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如眾所周知的水葫蘆和松材線蟲。隨著全球化進程中我國國際經貿往來和人員往來的日益增多,外來物種傳播的規模和速度比以前更快,對人類的危害與日俱增。外來物種入侵主要包括以下兩種方式:壹是有意引進,包括以繁殖、種植、花卉等為目的的引進,以生物防治、綠化、水土保持、環境保護等為目的的引進;二是無意引入,包括隨著空、陸、水運輸和壓載水的引入,隨著進出口貨物和包裝材料的引入,旅客無意引入。那麽,外來物種是如何成功“入侵”中國的呢?
在國家環保總局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的組織協調下,我國於2001至65438+2月在全國開展了首次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經過近兩年的努力,最近終於摸清了外來入侵物種的底數,本次調查* * *鑒定出外來入侵物種283種。調查結果顯示,在283種外來入侵物種中,39.6%是由有意引進引起的,49.3%是由無意引進引起的,只有3.1%是自然入侵物種。大約壹半的入侵植物是作為有用植物引進的。可見,人們對外來入侵物種認識的滯後是造成外來物種入侵的最大因素。許多單位和個人對外來物種可能造成的生態環境後果缺乏足夠的認識,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急功近利的傾向。壹些地方和部門盲目相信外來植物優於本地植物,在工作中不註重發現本地優良品種,而熱衷於從國外引進,大大增加了外來物種入侵的風險。可以說,“人禍”(人為原因)是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的“幫兇”,外來物種入侵首先是人為的問題。
而外來物種通過各種渠道到達壹個生態系統,並不是壹進入新的生態系統就入侵,而是在壹定條件下從“移民”向“入侵者”的轉化。外來入侵物種的入侵是壹個復雜的生態過程,通常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入侵:指生物離開原有的生態系統到達新的領地;
2.定居:指生物到達入侵地後,經當地生態條件馴化後,至少已完成壹代的生長、發育和繁殖;
3.適應:指的是入侵生物已經繁殖了幾代。由於入侵時間短,個體基數小,種群增長不快,但各代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增強;
4.擴散:是指入侵生物已基本適應在新的生態系統中生活,種群發展到壹定數量,具有合理的年齡結構和性別比例,並具有快速增長和擴散的能力,且當地沒有生態調節機制控制該物種的種群,使該物種發生瘋狂擴散,形成生態“爆發”,導致生態和經濟危害。
然而,並不是每個物種都必須完成這四個入侵階段。如豚草和三葉豚草入侵到某壹地區並成為優勢種群大約經歷三個階段:第壹階段是入侵,通常是單株或小叢;二是定居階段,通常呈小斑塊或大斑塊分布,許多受幹擾的生境尚未被占據;第三階段為穩定階段,通常大群分布,幾乎占據了所有適合豚草生長的局部擾動生境。
二、物種入侵的危害
外來物種危害極大。總的來說,有以下幾點:
1.直接減少本地物種的數量。
2.間接減少依賴當地物種生存的物種數量。
3.改變當地的生態系統和景觀。
4.對火和害蟲的抵抗力降低。
5.土壤保持和營養改良能力下降。
6.水源涵養和水質改善能力下降。
7.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能力下降。
據了解,世界上許多國家因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經濟損失是驚人的。美國每年損失6543.8+0500億美元,印度每年損失6543.8+0300億美元,南非損失800億美元。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2003年2月5日發表的研究報告,目前,外來入侵物種給各國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超過4000億美元。IUCN還指出:目前,外來物種的入侵是原生動物枯竭、生物多樣性減少的重要原因。
我國首次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結果顯示,外來入侵物種對我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部分物種在壹些地方已經達到不可控制的程度。據中國農業部最新統計,至少有380種植物、40種動物和23種微生物入侵中國,外來入侵物種每年給中國國民經濟相關產業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654.38+098.59億元。專家根據間接經濟損失評估模型計算的結果表明,外來入侵物種對我國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和遺傳資源造成的間接經濟損失為每年10017億元。兩項相加,外來入侵物種給我國造成的總經濟損失為每年119876億元,為GDP的1。入侵物種給中國帶來的更大災難是生態環境的破壞。能夠成功入侵的外來物種往往具有先天的競爭優勢。壹旦它們在新的繁殖地擺脫了人類的控制和天敵的制約,就會爆發,排擠本土物種,形成單壹優勢種群,最終導致繁殖地物種多樣性和生物遺傳資源多樣性的喪失。
生物入侵經典案例:1859當壹位澳大利亞農民從國外帶了十幾只兔子來狩獵時,壹場可怕的生態災難爆發了。兔子是出了名的繁殖速度快。壹只母兔壹年可以生25只兔子。而且這些兔子發現自己到了天堂:澳大利亞沒有鷹、狐貍等天敵,與兔子同處壹個小生態的袋鼠也無法與之競爭,所以兔子的數量急劇增加。這些野兔吃草,嚼小麥,剝樹皮和草根。他們所到之處,麥苗無草。他們還到處挖坑,破壞水源,把良田變成沙漠,壹些小島甚至遭受水土流失。當地的農業和畜牧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當地的有袋類動物因食物匱乏而瀕臨滅絕。人們盡了最大努力,建柵欄,打獵,捕捉,投毒,但兔災依然無法消除。1950年,人們嘗試了壹種控制兔子的新方法。粘液瘤病,壹種能殺死兔子的疾病,被引入澳大利亞。科學家先把疾病傳染給蚊子,然後通過蚊子傳染給兔子。然而,針對兔子的細菌戰被證明只是暫時緩解了日益惡化的局勢。少數兔子對這種病毒有天然免疫力,僥幸逃脫後很快繁殖。整個20世紀中期,澳大利亞的殺兔活動從未停止過。
克氏原螯蝦,也就是我們平時吃的小龍蝦,在垂涎其美味的同時,恐怕我們從來沒有想到它是壹種非常有害的入侵物種。中國在三四十年代從日本傳入,日本更早從美國傳入,主要用作食品和寵物。如今,它在中國的分布日益擴大,在中國南方,尤其是長江流域的各個省市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小龍蝦對大壩的危害是由它的掘洞習性決定的。它的前端有壹對像鉗子壹樣的爪子,可以快速而廣泛地打洞。因為它們經常生活在河流、水庫、池塘、水田的岸邊,對堤壩的危害可能比白蟻更大。他們的洞穴通常深1-5米,直徑6-12厘米。有豎孔,也有橫孔,有時相互貫通,多見於大堤背水面數十米範圍內。這些蝦穴往往與管湧有關,對堤防危害很大:1998長江特大洪水中,防汛人員在長江荊江大堤張華段發現清水滲漏,開挖時在堤內挖出大量小龍蝦;鄂州長江大堤延吉段已發現小龍蝦10余只,武漢市漢陽區漢江大堤黃金口段壹個面積約100平方米的水塘內發現蝦洞37個,經及時用砂石填埋,隱患已消除。它們能在臨時性水體中生存,食性廣泛,建立種群的速度極快,容易擴散。極度威脅當地魚類、甲殼類和水生植物,破壞當地食物鏈;由於它以根系為食,直接損害農作物(尤其是水稻等水生和半水生作物)和自然植被;小龍蝦的食性很雜,對魚苗的開花和1歲魚的培育有壹定的影響,對人工養殖的幼蚌有危害。克氏原螯蝦適應性強、抗性強、食性廣、種群增殖快,目前尚無有效的防治方法。
近年來,我國外來入侵物種的數量、頻率、範圍和危害都有所增加,每年造成數千億元的經濟和生態損失,潛在的危害更是無法估量。
第四,治理措施
中國是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最嚴重的國家之壹,入侵種類多,危害嚴重。目前廣泛采用的引入新物種的“天敵替代法”,可能是“引狼入室,驅虎離山”。中國應立足本土生物多樣性優勢,尋找“本土守護者”應對入侵。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高賢明博士認為,生物入侵危機的主要原因是各地盲目引進各種外來物種。同時,為了追求控制生物入侵的“立竿見影”的短期效果,各地普遍采用“以外來天敵和替代物種控制外來”,沒有經過任何科學論證和必要的實驗。然而,這種做法導致新的生物入侵的風險非常高。
最近,科學家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發現了許多本土物種,它們可以排擠和抵禦外來生物的入侵,這使得中國在控制生物入侵方面出現了新的“轉折點”。參與中國科學院“重要外來物種入侵生態效應及管理技術研究”項目的專家近日在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進行了初步調查,發現有超過100種鄉土植物能夠最終主導與植物界被稱為“食人魚”的紫莖澤蘭的生存競爭。目前,他們正在進壹步篩選這些植物,並對良種選育、采種園建設、栽培技術和管理措施進行深入研究。
此外,中國應盡快制定《防止外來物種入侵法》和《外來入侵物種管理法》。而且由於外來入侵物種影響巨大,我國應成立包括農林、環保、海洋、貿易、檢疫、衛生、國防、司法、教育、科研等主管部門在內的統壹管理協調委員會,從國家利益的高度全面管理外來入侵物種。立法的核心問題是加強和完善外來物種引進的評估和審批制度,應充分考慮外來入侵物種引進的各個環節,並針對每條引進途徑制定相應的法律管理對策。具體來說,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建立完善的外來物種入侵風險評估體系。
作為國家和地方行政部門預警和決策的依據,建立外來物種入侵風險評估體系勢在必行。需要風險評估的主要方面有:健康風險、對經濟生產的威脅、對當地野生動物和生物多樣性的威脅、造成環境損害或生態系統生態效益損失的風險。
應該在立法中明確規定,所有從國外進口或從中國跨生態系統進口都需要申請和評估。在充分科學研究和信息收集的基礎上,制定《中國外來入侵物種管理目錄和評估方法》作為法律附件,為司法實踐提供科學參考。法律本身可以長期穩定,但這些附件應該是動態的,需要根據科學研究的結果進行更新。
第二,建立外來入侵物種預警、監測和快速反應體系。
首先,我國外來入侵物種預警體系的建立應該包括國家和省級預警體系的建立。預警單位應進行實地調查,核實收到的報告和物種鑒定結果,並就是否需要加強監測提出建議。
而且在監測的管理上,要大力加強相關信息系統的建設,建立相應的入侵物種和物種鑒定專家數據庫。立法應明確規定建立定期(年度)人口普查制度。地方和中央應分別建立相應的定期報告和公告制度,以便及時收集信息發布國家生態安全預警名單,制止外來物種入侵和擴散。
此外,中國迫切需要建立專門的入侵物種快速反應系統。國家環保總局要在這壹體系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充分結合各部門現有和擬建的快速反應機制,形成全過程監督管理體系,實現協調配合和信息共享。
第三,建立完整的預防措施、現場放行測試、清除和控制系統。
預防措施應首先通過立法建立雙許可證制度,即從國外引進物種時,要求出口國和進口國都有兩個許可證,以控制潛在風險物種的進口、出口和轉移。此外,應改革現有的預防機制,加強海關執法,加強對非法轉移物種和物種轉移許可文件的海關檢查。
由於外來入侵物種往往有壹個停滯期,所以在允許大規模釋放前必須進行壹次試驗,即在可控可回收條件下的野外釋放試驗。
如果外來物種產生不利影響,應迅速制定清除計劃。這種方案很容易造成更嚴重的生態破壞,所以壹定要非常周密,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保證清除方法有效,無汙染,不能傷害人類和當地的動植物。搬遷計劃必須確保有足夠的立法和制度保障,還包括搬遷後必要的生態系統恢復措施。
但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很難徹底消滅害蟲和物種。這個時候只能用控制方案,把入侵物種控制在可控狀態,盡量少造成災害。當然,控規也要有立法保障。
第四,關於責任和費用問題。
按照“誰受益、誰補償、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建立完整的生態效益補償制度[8]。法律應明確規定進口商必須承擔的相應的清除和經濟補償責任,包括風險評估、實驗、監測和治理的義務。同時,國家行政主管部門將通過立法對不當引進的責任機構或人員進行經濟處罰。責任人應當向受害人支付賠償金,受害人也可以依法申請國家賠償。
因為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經濟損失往往極其嚴重,而預防、消除或控制這種危害、維護現有生物安全的成本更是天文數字,因此應建立風險分擔機制,規定進口商需要購買責任險,將經濟風險轉移給商業保險公司或社會保險機構。當然,國家和地方政府也必須將外來入侵物種的控制作為生態保護的措施之壹納入財政預算,並建立相應的資金。
最後,立法應明確規定,鼓勵使用本地物種,只有在安全和必要的情況下,才能考慮引進外來物種。
參考資料:人民網-環保頻道、新華網、
謝衍。外來物種入侵危害及中國的對策
高永和蔡妍. e .關於外國人入侵中國的調查。
國家環保總局:外來入侵物種每年造成經濟損失1000多億。
外來物種入侵的危害
摘要:外來物種的入侵被認為是對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巨大威脅,現在已經成為壹個全球性的問題,其危害性已經隨著人類的認識水平和估計能力的不斷提高而顯現出來。本文介紹了入侵物種的概念,列舉了危害,討論了控制入侵物種的途徑:引入天敵是管理入侵物種的最佳途徑。我國迫切需要對現有外來入侵物種的法律法規進行全面系統的清理,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完善現有外來入侵物種的管理和控制體系,盡快制定科學有效的《防止外來物種入侵法》和《外來入侵物種管理法》,為我國防止外來生物入侵,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提供法律依據和制度保障。
壹、物種的概念和入侵的過程。
按照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定義,所謂外來物種是指壹個出現在其自然過去或現在的分布範圍之外並具有傳播潛力(即在其自然範圍之外或在沒有人類直接或間接的引入或照料下不能存在)的物種、亞種或更少的類群,包括其所有的生存潛力,然後部分繁殖的配子或繁殖體。外來入侵物種是指從自然分布區通過有意或無意的人類活動被引入到當地自然或半自然生態系統中形成自我更新並對當地生態系統或景觀造成重大危害或影響的物種。
從新石器時代開始,農民繼續移植植物物種、動物物種。自17世紀以來,旅行加強了人們的這種混雜,有時結果是好的,但更多的時候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隨著交通方式的進步、國際貿易和旅遊業的發展,外來物種入侵的概率大大增加。壹個地區的壹個物種比過去更頻繁地被有意或無意地攜帶或轉移到另壹個地點,並在沒有天敵等制約的新環境中繁殖、擴散,從而對當地的生態環境、社會經濟和身體健康產生難以評估的影響,如眾所周知的水葫蘆、松木等。隨著全球化進程和國際經貿往來及人員往來的日益頻繁,外來物種傳播的規模和速度都超過以往,給人類造成的危害越來越大。外來入侵物種包括以下兩種方式:壹是有意引進,包括用於繁殖、種植、花卉等。引進的目的為生物防治、植樹造林、水土保持、環境保護等目的的引進;二是不打算引進,包括隨空運、陸運、海運和壓艙水引進,隨貨物進出口和包裝材料引進,如旅客不打算引進。那麽,是什麽外來物種成功“入侵”了我國呢?
在國家環保總局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的組織協調下,中國自2001開始在全國首次開展了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經過近兩年的努力,終於摸清了外來入侵物種的底數,此次調查共鑒定出283種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結果顯示,283種外來入侵物種中,39.6%是由有意引進造成的,49.3%是由於無意引進的自然入侵(指風媒物種、蟲媒和鳥媒傳播等各種自然傳播方式)造成的,只有3.65438±0%。在外來入侵植物中,大約有壹半是作為有用植物引進的。這表明,人們對入侵物種的認識落後於外來物種入侵是最大的因素,許多單位和個人對外來物種可能導致的生態和環境後果缺乏足夠的認識,引進外來物種存在很多盲目性和急功近利的傾向。壹些地方和部門,盲目地認為外來植物優於本地植物,因而不註意發掘本地優良品種的工作,而熱衷於從國外引進,大大增加了外來物種入侵的風險。可以說,“人為”(人為原因)是外來物種入侵的“雇傭槍”,外來物種入侵問題首先是人類的問題。
而外來物種通過各種渠道到達特定的生態系統,並不是壹個新的生態系統開始就能形成入侵,而是在壹定條件下,從“遷徙”到“入侵者”的轉變。外來入侵物種的入侵是壹個復雜的生態過程,這個過程壹般可分為四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