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我國乙肝創新藥研發領域便傳來好消息,中以海德人工智能藥物研發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以海德”)近日宣布其旗下的四款乙肝項目創新藥物已完成藥物生物學驗證,並將攜手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副院長魏來教授團隊、泰格醫藥圍繞上述四種藥物的臨床研究啟動真實世界研究。
值得註意的是,與傳統制藥公司在這壹階段的研發速度相比,這四款乙肝項目創新藥物從開始篩選到進入臨床研究,僅用了90天時間,快了30倍左右。
在“AI+新藥研發”模式逐步被業內重視的當下,中以海德的實踐給業內創新藥物研發帶來新的啟發,或將重新定義“藥物發現”。
中以海德致力於打造全球首個人工智能新藥研發孵化平臺,由美國科學家、斯坦福大學結構生物學教授、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Roger Kornberg,萬科集團董事會名譽主席王石以及國內知名大 健康 領域投資機構東方高聖創始人陳明鍵於2019年底發起創立,首期目標致力於功能性治愈乙肝的創新藥研發。
中以海德創始人陳明鍵
中以海德創始人陳明鍵表示,中以海德有三大革命性工作:壹是將以色列科學家的最強大腦和中國科學家的勤奮結合起來,通過全球基層創新模式來做最根部的努力;二是藥效驗證革命,與傳統臨床研究相比,有些步驟能否同時進行,機制能否改變;三是在醫藥研發領域的人工智能革命,依托人工智能快速找到有效的藥。
從“拿來主義”到“從0到1”
帶量采購導致仿制藥時代的落寞和創新藥時代的到來,加上國內新藥研發基礎薄弱,導致“拿來主義”盛行,由國外直接引進創新藥品的授權交易模式成為國內藥企的主流模式。
但中以海德卻致力於最基本、最前沿的“從0到1”的新藥研發,希望集合猶太科學家的最強大腦,“移植”以色列“從0到1”的創新基因,並與國內科學家的勤奮和豐富的落地實踐相結合,從根基性研發起步。所有研究成果均為自主知識產權。
據了解,中以海德在成立初期便在以色列建立了實驗室,並由以色列海法理工學院教授Avraham Schroeder擔任CEO。
在王石看來,之所以壹開始就將實驗室(孵化器)設在以色列而不是按壹般習慣設置在中國,主要是出於對創新氛圍和源動力的考慮。“截止目前,在中國創建的中以創業園有138個,而且數字還在增加,但坦率講,這種希望以色列專家過來,中國出壹切錢、物質、設備的邏輯不對。創新是猶太人的生存之本,但如果脫離了他們的宗教、社區、文化而來中國創新是非常難的。”
中以海德董事、萬科集團董事會名譽主席王石
王石認為,真正建立孵化器最重要的不是獲取技術,而是交流觀念、思想,“但也不是說去了就能怎麽樣,最重要的是融入並建立信任關系,應該說中以海德搭建的中以科學家交流平臺在這方面率先走了壹步。”
陳明鍵介紹,當前中以海德業務布局包括三個方面:壹是老藥新用,通過對現有幾千種藥物的篩選,進壹步挖掘新的對乙肝有特殊療效的藥物,前期的實驗已經篩選出了4個藥物,即前述進入真實世界研究的四款乙肝項目創新藥物;二是真正發現新分子,當前已經從21億個小分子裏面篩出86個化合物,並已進入實驗階段;三是正在積極研發幾款中藥,後續將直接進行商業化。
中以海德之所以把功能性治療乙肝作為第壹個目標,是因為中國是乙肝大國,全世界大約1/3的乙肝攜帶者都在中國。柳葉刀壹篇題為《乙肝在中國》的文章寫到,中國生活著1.2億乙肝病毒攜帶者。在全球肝硬化和肝癌患者中,由乙肝引起的約占30%至45%,中國的這兩個比例更是高達60%和80%。但乙肝在國外卻是罕見病,也不是醫藥研發的重點,因此對於乙肝目前尚無能夠將其完全功能性治愈的藥物。
AI 賦能,提效降本
多位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壹直處於上升態勢,且未來有可能成為世界第壹大市場,但最大的問題是成本。與摩爾定律(壹種隨著時間推移、技術進步,相同技術所花費的成本逐漸下降的理論)相反,醫藥研發領域成本是上升的,基本上每十年做藥成本翻壹番,現在研發壹款藥平均要花費26億美金。第二個大的問題I是耗時很長,臨床試驗前需要4到7年,臨床需要5到8年。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AI技術開始備受業內關註。中以海德首席科學家李瑛穎博士介紹,中以海德針對乙肝人群進行了全方位組學數據收集,並與真實世界臨床數據相結合分析整理研究,從病理篩選到藥物篩選、藥物孵化全環節以AI技術賦能。先以Hi-C三維基因檢測技術為基礎,利用人工智能對疾病的病理數據進行高質量的采集及分析,形成10萬人數量級乙肝數據庫,通過大人群的基因組數據揭示病毒性肝炎易感基因機制,再基於測定數據和化合物分子數據建立生物過程模型,對研發藥物中各種不同種類的化合物功能以及化合物相關性質進行分析和預測,最後通過 AI 篩選將 探索 過程縮短至幾個月,在檢測及篩選上保證精準性,並在藥物孵化多環節提升效率、節約成本,實現藥物研發的精準高效之路。
“傳統研發是從壹個靶點來做,但壹開始靶點選錯了的話,往後所有的壹切都是無用的,AI算法可以跳過單壹靶點這壹不確定性,直接從藥物和藥效上建立連接關系,關鍵點就不僅僅在於壹個靶點,還會看生物信息學、基因、病人檢測數據,這樣其實是給它的不確定性增加了很多確定的因素,準確率會更高壹點,不僅節省時間且成本更低。”李瑛穎說。
值得註意的是,醫藥帶量采購的不斷深化,與很多生物醫藥創新藥企要求的回報產生了比較大的沖突,如今年PD-1醫保價格將降到壹萬美元以下,很多單抗藥物可能降到500到1000元區間。
在預期被打破的情況下,創新還搞不搞?
陳明鍵認為,未來十年醫藥行業的繁榮來自於商業保險,尤其是創新藥的繁榮肯定來自於商業保險,所以對創新藥來說,要想拿回創新的紅利,可能要把眼睛盯在商保上。
王石近年來致力於推動中國和以色列在各個層面的往來,中以海德項目就是壹大成果,“中以交流本身是我感興趣的,利用AI技術研發新藥也非常值得期待,我覺得這種 探索 是非常值得的。”王石說。
中以海德在醫藥研發領域的三大革命性工作當前備受 社會 各界關註。據悉,在1月28日由經濟觀察報主辦的“前瞻2060:可持續發展在中國”高峰論壇上,中以海德榮獲了“踐行可持續發展‘0到1’創新企業”榮譽,這是對中以海德在創新層面上所作出努力的認可與鼓勵。
張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