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壹個濃縮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古都,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古人描述為:“三面臨邊,最號要害。東連上谷,南達並恒,西界黃河,北控沙漠。實京師之藩屏,中原之保障”。
公元前三世紀:趙武靈王就“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置雲中、雁門、代郡。”秦始皇北逐戎狄,在大同城西“築城武周塞內以備胡”。
公元四世紀末:控制了黃河流域以北大部分地區的拓跋鮮卑便:遷都平城,始營宮室,建宗廟,立社稷,修長城,鑿石窟,歷經七帝96年。大同遂即成為當時我國北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佛教的中心,歷史上第壹次出現了繁榮。
之後的1500年:大同先後為北魏京師、遼金陪都、元封西京,明立藩王,清頒重鎮。江山更叠,幾番易名,不失“北方鎖鑰”;長城抗爭,幾番狼煙,更有“大同士馬甲天下”。
1277年: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大同,當時正值忽必烈統壹中國,結束了遼、金、宋多年對峙的戰亂局面,大同重新出現繁榮。他當即盛贊“大同是壹座宏偉而美麗的城市”。
1372年:朱元璋第十三太子朱桂藩鎮大同,在北魏平城舊址以南重工業建雲中城池,即今大同古城,其規模,其奇特,為我國北方所少見。
而在城北郊的東起天鎮縣新平堡、西至右玉縣殺虎口的300公裏長城則進行六次大規模修整,又在長城到城池之間,建邊堡、營堡、烽火臺上百處,形成了我國北方“長城攘外,方城安內”特有的城防布局。
1438-1571年:明王朝對蒙古各族采取懷柔和親政策,在大同三設馬市,數辟月市,久立小市,應允韃靼“通貢”,促進了長城內外社會生產力的恢復和發展。大同成為蒙疆胡族與中原地區經濟交往的集散地和塞外商埠,再次出現難得的繁榮局面。
直到近代,大同易貨貿易與通貨貿易依然興盛,吸引了全國眾多的誼商巨賈。
[編輯本段]★山西省大同市
[編輯本段]概況
大同市是國家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壹。大同戰國屬趙,漢置平城縣,北魏建都,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置雲中郡和雲洲。遼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於今大同城建西京,十七年(公元1048年)置大同縣附郭。自此,大同縣名沿用未改。吸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為大同府治。抗日戰爭時期分設東、西大同縣。1949年5月解放後,大同城區建為大同市,屬察哈爾省。1952年11月重歸山西省。1993年7月雁北行署撤銷,與大同市合並,並將雁北行署下轄的部分縣劃歸大同市。現轄有開發區、城區、礦區、南郊區、新榮區等5個區和陽高縣、天鎮縣、廣靈縣、靈丘縣、渾源縣、左雲縣、大同縣等7個縣。
大同市位於山西省最北端,地處黃土高原東北邊緣。地理坐標為東經112°34′——114°33′,北緯39°03′——40°44′之間。北以外長城為界,與內蒙古自治區豐鎮、涼城縣毗鄰,西、南與本省朔州市、 忻州地區相連,東與河北省陽原、淶源、蔚縣相接。大同市歷史悠久、地勢險要,為三晉北方之門戶、首都北京之屏障,系陜、蒙、冀捷徑之必由之路,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素有古戰場之稱,曾為壹代京華、兩代陪都、四朝重鎮。本市地處晉、冀、蒙交界處,是聞名全國的"煤都"。區位條件比較優越,交通通信較為便利,礦產資源頗為豐富,旅遊資源聲譽中外,工業基礎比較雄厚。全市國土總面積14112.56平方公裏,平均海拔700--1400米之間, 最高峰是陽高縣六棱山主峰黃羊尖2420米,最低處為靈丘縣冉莊河558米,市區海拔1000 米。境內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山地、丘陵、盆地、平川兼備。土石山區、丘陵區占總面積的79%。西北部山脈屬陰山山脈和呂梁山脈,主要有雙山、二朗山、雲門山、采涼山等;東南部山脈屬太行山脈,主要有恒山、太白山、六棱山等。全市壹般海拔在1000~1500米之間,最高處為陽高縣境內六棱山黃羊尖(海拔2420米),最低處為靈丘縣境內花塔村冉河出口處(海拔558米)。桑幹河自西南向東北橫貫全市,形成了周圍高、中間低、兩山夾壹川的槽型盆地。除桑幹河外,境內主要河流還有屬海河水系的禦河、南洋河、壺流河、唐河和屬黃河水系的蒼頭河。全市總人口284.8萬人,農業人口占60%左右。 本市有蒙、滿、回、藏、苗、朝鮮等少數民族,漢族人口占99.6%。
大同市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漫長且寒冷幹燥,夏季短暫且溫熱多雨,春秋涼爽,溫差較大。年均氣溫5.5℃,極端最高氣溫37.7℃,極端最低氣溫-29.1℃;年平均降雨量在400毫米;無霜期100~156天。
大同市土地廣闊,主要農作物有玉米、谷子、蓧麥、春小麥、黍子、馬鈴薯、胡麻、黃花菜、黃芪、甜菜、向日葵和蔬菜、瓜果等。
大同市礦藏資源豐富,是我國著名的"煤鄉",煤炭儲量大、質量好、熱值高,已探明的煤炭總儲量達376.9億噸,是我國重要的優質動力煤生產基地。境內地下礦藏還有鐵、銅、鋁、鋅、磷以及石灰石、雲母、石墨、大理石、花崗石等。
大同市境內現存古建築、古墓葬、古遺址2萬余處,其中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0余處。馳名中外的主要有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開鑿的雲岡石窟;現存的惟壹的遼代木構建築上、下華嚴寺;九龍壁;陽高"許家窯人"遺址;北嶽恒山;懸空寺;渾源圓覺寺磚塔;天鎮慈雲寺;靈丘覺山寺等。此外,北魏馮太後永固陵、孝文帝虛宮萬年堂、漢代白登之戰遺址、觀音堂、古長城等都是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
[編輯本段]旅遊資源
大同的人文景觀具有景點相對集中、風貌各異的特色。
雲岡石窟雲岡石窟
萬劫之余,祖先給我們在武周山南麓留下的雲岡石窟,東西綿延1公裏,現存主要洞窟53個、石雕造像五萬壹千余尊,被譽為世界藝術寶庫。它建於公元五世紀北魏時代,純粹是沿武周山整體開鑿的。原來稱中國有三大石窟,雲岡石窟便是其中之壹,另外就是敦煌石窟和龍門石窟。雲岡石窟是中國早期石雕藝術的代表。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裏。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造像51000余尊,為我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壹,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據文獻記載,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年至471年)由著名和尚曇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開鑿石窟五所,現編號第16窟至第20窟,就是當時開鑿最早的所謂“曇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於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
善化寺壹角善化寺
善化寺俗稱南寺,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西大同城內西南隅。始建於唐。玄宗時稱開元寺。五代後晉初,改名大普恩寺。遼末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大部毀於兵火,金初,該寺上首圓滿大師主持重修。自天會六年(公元1128年)至皇統三年(公元1143年)凡十五年始成。元代仍名普恩寺,並頗具規模。元史記載,曾有四萬僧人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在此寺集會,作佛事活動。明代又予修繕,明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始更稱今名善化寺。寺亦為官吏習儀之所。全寺占地面積約20000平方米,整個布局唐風猶存。主要建築沿中軸線坐北朝南,漸次展開,層層叠高。前為山門,中為三聖殿,均為金時所建。遼代遺構大雄寶殿坐落在後部高臺之上。其左右為東西朵殿。東側為殊閣遺址,西側為金貞元二年所建普賢閣。
善化寺寺院建築高低錯落,主次分明,左右對稱,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最為完整的遼,金寺院。寺內還保存著泥塑,壁畫,碑記等到珍貴文物,其中金代泥塑造型優美,個性突出,特別是二十四天王像,它們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美,有醜,有文,有武,或是帝王裝,或是臣子像,或坦膊赤足,披紗衣華似來自天竺國土,或身著鎧甲,襯皮毛以抵禦北國寒風。生活氣息濃郁。極富感染力。堪為國之瑰寶。
九龍壁九龍壁
是壹種制作精美、顯示尊貴的照壁,坐落於宮殿、府第、壇廟、寺院等建築主體的對面或前面。底為須彌座式,頂覆瓦蓋,壁面飾浮雕狀九條龍及波濤似的雲紋。您知道中國最大的九龍壁是哪座嗎?可能有人會認為是北海公園的九龍壁,其實大同九龍壁的體積要比北海九龍壁大三倍多,而且建築年代早350多年。大同九龍壁長45.5米,高8米,厚2.02米,建於公元1300多年的洪武年間,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門前的壹座琉璃照壁。中國現存完好的九龍壁有三座,除大同、北海公園的兩座外,還有北京故宮的壹座。大同九龍壁,五彩斑讕、風格粗獷,是中國龍壁之最。
華嚴寺大雄寶殿華嚴寺
遼金時代的“巨剎”華嚴寺,其大雄寶殿總面積1559平方米,是我國現存遼金時期最大的佛殿之壹,寺內有精美的遼塑、清末所繪的壁畫、明代的五尊坐佛等;華嚴寺外形渾樸莊重,有濃郁的遼金風格。
始建於唐朝的善化寺,整個寺院高低錯落,布局有序,左右對稱,是現存寺院中布局最完整的之壹,寺內還保存著大量遼金雕塑精品,與華嚴寺同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下寺位於上寺的西南方,主殿為薄迦釋藏殿。薄迦殿建於遼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殿內保存著31尊遼代塑像,容貌豐滿,衣飾流暢,神情自如,是我國遼塑中的精品。建國以後,下華嚴寺被辟為大同市博物館,內有玉器、陶器、銅器、石器等,其中很多精品。
(此圖為大同華嚴寺上寺大雄寶殿)
雁塔雁塔
大同雁塔,原名文峰塔。因春夏飛雁眾多故俗稱雁塔。該塔建於明代天啟四年(1624年)。位於大同東西城墻之上。與雲路、牌坊同屬文廟建築群。是古代"登科及第"的士子們祭拜、誇官的場所。塔高約14米,是八角七級空心磚塔。外形秀麗,結構奇特,其建造位置極為特殊。塔身下部為三層八面青石砌座,座上是塔身,第壹層辟有兩門,其它六面各鋃碑碣壹塊,上刻明、清兩代部分舉子的姓名、住處與功名。二層以上塔身各開四門,依八面方位交叉更替,每層上均有仿木結構的磚雕鬥拱,鬥拱上出有飛檐,檐角有風鈴懸掛,風吹鈴響,別有情趣。塔內為八角形通直空心,設有跳腳踏磚。遊人可直攀塔頂。雁塔東瀕禦河,居高臨下,依塔了陣,不易發覺,故又有了望塔之稱。
大同鼓樓鼓樓
大同鼓樓是壹座三檐十字歇山頂過街樓閣,創建於明代,清朝時屢加修葺。底層用青石砌成四角,當中有十字穿心門洞。上兩層為磚木結構,頂樓上架放壹大鼓,乃為古時晚間報更時所用,號稱“聲聞四達”,故名“鼓樓”。
1966年4月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78年秋,鼓樓進行了大規模維修。 1985年又進行了全面彩繪,各種圖案生動艷麗,面貌煥然壹新,完全恢復了雄偉古樸,整潔壯麗的風貌。
過去,鼓樓四面均懸掛牌匾,南向,上匾為“鼓樓”,下匾為“聲聞四達”;東向,上匾為“歌風”,下匾為“雲開春曉”;西向,上匾為“振德”,下匾為“和聲鳴盛”;北向,上匾為“時雍”,下匾為“蟾雲就月”。其下檐還另有壹方匾額“天理昭彰”。現已無存。
鳳臨閣
原名”久盛樓”,公元1518年,武宗皇帝巡邊,曾在風臨閣下榻,相傳武宗皇帝和鳳臨閣的女主人李鳳姐有壹段真實的愛情故事,俗稱”遊龍戲鳳”,而鳳臨閣的美食”百花稍麥””金鳳臥雪”由武宗皇帝品嘗後贊不絕口,因而鳳臨閣享譽塞北 。
自2002年由民營企業家齊永貴先生出資修建,重建的鳳臨閣占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除壹座二層主樓和配套建築之外,還建有占地2000余平方米的景觀廣場。其間牌樓、涼亭、回廊、照壁、戲臺雕梁畫棟,氣勢奪人、妙趣橫生。特別引人註目的是鳳臨閣主樓正對的照壁,是全國首創、國內第壹座造型精美的巨型琉璃四鳳壁。在四周百鳥的朝賀之下,4條色彩斑斕的鳳凰展翅翺翔、引吭高鳴,為久負盛名的龍壁之鄉更添和諧之氣。截至目前,重建之後的鳳臨閣已進入內部裝修階段,累計投入資金超過1億元。
觀音堂
觀音堂位於大同城西7.5公裏的壹座小山崗上。建於遼代。曾毀於兵火。公元1122年,金兵攻陷大同,觀音堂再次毀於兵火。現存的建築系順治8年(公元1651年),在舊址重建,屢加修蕞至今。1996年1月,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寺布局緊湊。戲臺、觀音堂、三真殿、臺殿樓閣沿中軸線由前至後排列,叠層至高。山門結構為磚卷門洞,門額上書“觀音堂”三字。壹座戲臺,坐南向北,建造於離地8米高的洞口,洞下是古代車馬人行之道。戲臺與正殿(觀音殿)之間的腰墻相隔,進入腰門,左右兩側各有鐘鼓樓臺和碑廊。正間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殿頂為懸山式,覆以琉璃瓦。殿內增置抱廈以擴大佛事活動場地。殿內正中有壹尊6米高的石雕觀。(圖為觀音堂前三龍壁)
懸空寺懸空寺
恒山上還有被徐霞客稱為“天下巨觀”的懸空寺,為恒山十八景之冠。始建於北魏後期(約公元六世紀),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為中國最著名的懸空專。古代詩人形象地贊嘆道:“飛閣丹崖上·白雲幾度封”,“蜃樓疑海上,鳥道沒雲中”。全寺***有坐西朝東的樓閣40間,在陡崖上鑿洞穴插懸梁為基,樓閣之間有棧道相通。登樓俯視,如臨深淵;谷底仰望,懸崖若虹、千百年來,此寺臨風沐雨,歷經數次大地震,卻安然如初,是建築史上的奇跡。寺廟的建築由寺院、南壹樓、北樓三部分組成,南北二樓,上下對峙,既是碑亭,又是門樓,殿閣均為三層檐歇山頂式結構。殿閣的建造以山作基,上大下小,下砌磚壁,上建樓閣,鑿石卡棟,就崖起屋,所有建築的力點都在這些巖石的縫隙之中。在南北二樓的中央隔有斷崖,飛架棧道相通,棧道之上又起雙層檐樓,雖處絕地千尺峭壁但仍設有三面環廊圍抱,使建築更見壯觀俊俏。它不僅以殿閣驚險馳名,而巨佛堂道殿雙全,既有佛教的三佛殿、釋迦殿、地藏殿、觀音殿、伽藍殿,又有道教的太乙殿、三官殿、純陽宮和佛道***容的關帝殿,甚至於塑孔子、釋迦牟尼、老子三像於壹殿。眾所周知,在我國歷史上,佛道兩教在發展過程中曾有矛盾和鬥爭,發生過“三武壹宗”大規模“滅佛”的事件,其中的“壹武”就是在大同稱帝的北魏第三代皇帝大武帝。但因為兩教都是多神教,如佛教中有佛、菩薩、羅漢、天王、明王等千佛萬佛;道教中有天尊、大帝、天神、地祗、真人,山川雷火,明月星辰,無物不神、無處不神,皆非不能容忍異教介入的壹神獨尊,所以在歷史長河中兩教友好相處、僧道彼此往來是主流。故五臺山的普化寺內建有道教玉皇閣;古道教聖地臨汾姑射山洞中建有佛教觀音閣;昆明西山龍門道教三清閣的慈雲洞內塑有觀音像;甘肅敦煌石窟中有太清觀;大同觀音堂內有三真殿塑儒、釋、道三位真人像。可見佛道殿神相聚壹廟、塑像壁畫***祀壹處者並不罕見。而且佛教還把皇帝和外國人引入羅漢的行列,如北京香山碧雲寺、成都寶光寺、廣州華林寺都把清代乾隆皇帝的禦像塑為五百羅漢之壹;康熙皇帝被塑為成都寶光寺五百羅漢中的第295尊夜多尊者;昆明練竹寺羅漢堂中有基督教的耶穌羅漢像;廣州華林寺羅漢堂中有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的羅漢像。
此外這裏還擁有包括大同長城、雁門關、得勝堡、平城遺址、平型關大捷紀念館在內的眾多歷史文化遺產;北嶽恒山,大同土林、大同火山群、湯頭溫泉等眾多自然風景;以及大同市博物館、晉華宮煤礦、大同機車博物館(內有全國第壹臺蒸汽機車)等近現代建築景觀。
在大同旅遊輻射區內,另有眾多的旅遊勝地:
1.應縣木塔
大同往南的應縣城內西北部,有壹天下之最,即建於遼清寧二年距今已有九百多年歷史的釋迦塔。塔高67.31米。臺基高4米余,塔剎高14米。塔平面呈八角形,底層直徑為30.27米。塔有五個明層,各層又夾有暗層,實為九層。底層為重檐並有回廊,故塔的外觀為六層屋檐。塔身全是木構,各層均用內外兩圈木柱支撐梁架,木柱之間,使用了許多斜撐、梁、坊和短柱,組成了不同方向的復梁式木架。這是該塔工程技術上的壹大創造。全塔***用鬥拱54種,集鬥拱形制之大成,無壹根鐵釘,兵火而不毀,且歷經千年未遭雷擊。有關研究認為,應縣木塔雖無現代避雷設施,但木塔塔基及塔身絕緣條件,塔身結構與現代電氣設備中的絕緣結構在某些方面相近,所以具有較好的避雷性能。它反映了我國古代建築工程的偉大成就,被譽為“峻極神功”、“天下奇觀”是世界現存最高層木結構樓閣建築,享有極高聲譽。
2.恒山
由大同南行62公裏,可登臨雄偉壯麗的恒山。史書載述,四千多年前,舜帝北巡,見恒山奇峰聳立,山勢巍峨,遂封為北嶽,為北國萬山之宗主。與泰山、華山、衡山、嵩山並稱為五嶽,齊名天下。它西銜雁門關,東跨河北省,南屏三晉,北臨燕雲,壹百零八峰,延綿數百裏,奔騰起伏,橫亙塞上。其怪石幽洞素有十八勝景之稱,有傳說神石東飛後留下的遺跡飛石窟;有流傳著姑嫂投崖成仙化鳥的舍身崖;有兩井相距壹米而水味壹甘壹苦的苦甜井;有暗生靈芝而又不輕易露形的紫芝峪;大字灣刻的“恒宗”二字高達十三米;會仙崖的摩崖題句琳瑯滿目;琴棋臺畔,松風奏樂;出雲洞頂,雲霧飄渺;果老嶺上仙驢蹄印傳為美談。另外,“金雞報曉”、“玉羊遊雲”、“嶽頂松風”、“夕陽返照’等天然奇觀也名震遐邇。山上現存古代寺廟建築三十多處,雄視南天的恒宗朝殿,負崖高聳;隱入幽處的北嶽寢宮,嵌入石窟;上應北鬥的魁星閣,獨立險峰;下臨深淵的三清殿,巧建絕壁。
這些旅遊勝地以典型的“北雄”特色與“南秀”相對應,表現了我國北方人民豪放、雄健的文化背景和傑出才幹。
大同主要旅遊景點列表:雲岡石窟 懸空寺 平城遺址 九龍壁 覺山寺 山西永安寺 水神堂 大同鼓樓 趙武靈王墓 雲林寺 古城堡漢墓群 吳官屯石窟 魯班窯石窟 慈雲寺 大同清真大寺 觀音堂 善化寺 平型關戰役遺址 許家窯人遺址 上華嚴寺 下華嚴寺 大同煤礦展覽館 大同市博物館 永固陵 瑯邪康王司馬金龍夫婦墓 三皇墓 祁皇後墓 清任勇烈墓 清栗毓美墓 麻莊漢墓群 清王萬邦墓 元淑墓誌 北嶽恒山 大同火山群 湯頭溫泉 文嬴湖 靈丘古道 采涼山 雲岡國家森林公園 青擅 龍山 甸子梁 靈丘桃花山
最佳旅遊時間
夏、秋
[編輯本段]大同火山
大同火山是我國東部著名的死火山群,它由兩部分組成:壹部分形成於第三紀,主要分布在左雲、右玉等縣;壹部分形成於第四紀,主要分布在大同盆地北部,其中研究較多的便是這群火山,它***有30余座,形成年代壹般認為在上新世末到晚更新世初。這群火山按其分布特征,又分為東、南、西、北四個區,四區中北區形成年代最早,東區和南區次之,西區最新。
東區火山:指瓜園與神泉寺之間桑幹河谷地中的腦頭疙瘩、肖家窯頭、東坡山、神泉寺、鵝毛疙瘩和大辛莊等6座孤丘狀火山。其中肖家窯頭火山相對高度約百米,山體渾圓、保存比較完整;而神泉寺和鵝毛疙瘩火山現在看不見火山口。
南區火山:主要指桑幹河以南壹帶的大峪口火山、西窯頭火山和西窯頭東北部三座未定名的火山。
西區火山:指瓜園、西坪以北分布的火山,是大同火山群發現最早、研究較深入的壹部分。它包括黑山、雙山、老虎山、狼窩山等15座火山,其特征概括地講有三個:壹是錐形,主要由火山碎屑組成;二是山體外形復雜多樣;三是胎火山和寄生火山眾多。其中黑山是大同火山群中規模最大的壹座火山,雙山位於大同火山群的中心,因此本區較引人註目。
北區火山:主要指大同市以北包括孤山及孤山西南的6座火山。其中孤山的規模在本區最大,由玄武巖組成,形似面包,雖然山體不高,但獨自兀立禦河谷地,巍巍壯觀。
[編輯本段]大同煤田
大同煤田地理位置為東經113゜7′左右,北緯約40゜4′,地跨大同、右玉、平魯、左雲、朔州等市縣,大致為壹長方形、走向東北至西南,長85公裏、寬30公裏,總面積為1827平方公裏,煤炭總儲量718億噸。其中,大同市境內占有含煤面積632平方公裏,累計探明儲量376億噸。
大同煤田有兩個煤系:侏羅紀煤系與石炭二叠紀煤系。侏羅紀煤系,原形成於印支運動後期的坳陷盆地,以後由於燕山及喜馬拉雅山運動的影響,被卷入新華夏系多字型構造中,為單壹的弱粘結煤。侏羅紀煤系與石炭二叠紀煤系***有可采煤層18層,其中侏羅紀煤系有可采煤層15層、石炭二叠系有可采煤層3層,兩者總厚度為26米,相當於壹座七層大樓的高度。
大同煤田不僅儲量大,而且煤質也好。正在開采的侏羅紀煤系,是最好的動力用煤,被稱為“世界動力煤細糧”。它有五大特點:第壹是火力強,壹般的煤每公斤發熱量只有5000~6000大卡,只能燒開9~10公斤水;大同侏羅紀煤每公斤發熱量卻達約8000大卡,能燒開11~12公斤水。第二是灰分低,壹般的煤灰分都在10%~20%,即每百斤煤燒完後要留下10~20斤灰渣;大同侏羅紀的煤灰分只有5~8%,即每百斤燒完後只有5~8斤灰渣。第三是硫、磷等雜質少,大同侏羅紀煤含硫小於1%,含磷只有0.29%。第四是揮發分高,大同侏羅紀煤揮發分含量都在30%~34%間,用作燃料很容易點燃,宜於制煤氣,並且是加工轉化成煤化工產品的好原料。第五是硬度高。煤質堅硬開采起來費點事,但在運輸上,特別是長途運輸就很方便了。大同的優質煤很早就遐邇聞名,從前,北京、天津壹帶的煤商都用“口泉大塊”作為招徠顧客的商標。現在大同煤更是國家建設不可缺少的工業原料。
此外,大同煤田還具有優越的開采條件。首先是它的煤層離地表很近,開鑿井筒壹般只要鑿下去60~100米就能見煤,最深的部分也不超過400米,因此,建井快、投資少。第二,煤層傾斜度小,壹般的斜度都在5%左右,便於機械開采。第三,頂板堅硬,頂板巖石多是堅硬的膠質巖石,有的地方采空了幾十年,頂板巖石還掉不下來。第四,瓦斯量少。第五,地下水少。壹般礦井湧水量都在每分鐘6~7噸左右,甚至更多,大同煤礦還不超過1噸,排水設備可節省。
[編輯本段]自然資源
大同有煤炭、水泥石灰巖、石墨、熔劑白雲巖、高嶺巖、金雲母、玄武巖、大理巖、耐火粘土等礦產資源。
煤炭資源:大同市坐落在大同煤田的東北部,其煤炭資源屬於地質概念的“大同煤田”的壹部分。大同市含煤地層為侏羅紀大同組,石炭系太原組、山西組。侏羅紀大同組含煤面積全市達540平方公裏,保有儲量58.7億噸,累計探明儲量65.5億噸,現在大規模開采的產要是這壹部分。對石炭系煤,大部分只作了普查工作,勘探程度不高,累計探明儲量為117億噸。該煤種灰分較高,質量遠不如侏羅紀系煤,屬氣煤類。
石墨資源:該礦產埋藏於前古生代的集寧群地層中,屬沈積變質型,全省唯此,分布在市區北部的宏賜堡、六畝地兩處。它們屬於同壹成礦帶,總探明儲量石墨礦石5162.3萬噸,內含石墨224.7萬噸。其中,宏賜堡表內保有儲量石墨礦石3913.3萬噸,內含石墨163萬噸,平均含碳量3%-4%,高則超過10%。六畝地表內保有儲量石墨礦石1248.4萬噸,內含石墨61.7萬噸,平均含碳量4.9%。它們均為富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