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民俗文化概述
莘縣溫莊火獅
火獅是莘縣溫莊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技藝,據當地人介紹,已傳承九代,距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火獅子 "不同於傳統的南獅、北獅,具有萬千火撚點燃後獅子剪影的亮點,極富藝術感染力,是山東省乃至全國獨有的深受群眾喜愛的民間舞蹈形式。2007年,"火獅子 "被山東省政府列入 "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名錄。
柳林花鼓
柳林花鼓又稱秧歌,是山東省冠縣的優秀民間傳統藝術。始創於明代,距今已有 500 多年的歷史。它將武打動作與民歌演唱相結合,載歌載舞,生動地反映了北宋末年梁山好漢喬裝打扮進大名府營救盧俊義的場面:撐傘的是吳用;頭鼓的是吳用:吳用;頭鼓:劉唐、李俊;副鼓:柴進、花榮;頭鑼:頭鑼:孫二娘、扈三娘;二鑼:顧大嫂、顧大嫂:大鑼:孫二娘、扈三娘;二鑼:顧大嫂、樂夫人;和尚:魯智深、武松:魯智深、武松;荊媽媽:金姑娘;和尚:魯智深、武松:魯智深與武松;武松;荊媽媽:金姑娘(即魯提轄打鎮關西救出的那人,因其能歌善舞,特從外地請來,以助眾好漢進城);老韃子:宋江;天真小:燕青。
聊城雜技
聊城雜技歷史悠久,藝人眾多,逐步形成了具有齊魯特色的雜技產業文化體系。聊城雜技主要有馬戲、魔術、表演三種,註重腰腿頂功,突出新、難、奇、美、險,藝術風格樸實、豪放、粗獷,被譽為齊魯英豪,深受群眾喜愛。
運河秧歌
運河秧歌是壹種綜合性舞蹈,迄今約有三百年的歷史,是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壹種民間歌舞藝術形式。它流行於聊城市東昌府區古運河兩岸數十個水閘碼頭的數十個村莊。目前,梁水鎮、沙鎮、道口鋪、閆寺、李海五(今鳳凰辦事處)等地都有秧歌隊。運河秧歌陣容龐大,少則二三十人,多時六七十人。傘棍舞動作粗獷豪放,矯健豪邁,常與武術套路相結合,難度大,力度強。秧歌表演通常以舞傘棍開始,然後由舞傘人帶領其他人上場。隨後,雨傘旋轉,棍棒敲打,花姐、花公子、三花臉、憨嫂、憨小、公子、老漢、火流星、高蹺、跑驢等舞隊人物在雨傘的指揮下依次上場表演。憨小、憨妻等醜角穿梭在隊伍中,不時說出鄉間最讓人啼笑皆非的話,詼諧有趣。
東昌府道口鋪竹馬舞
竹馬舞是道口鋪辦事處的特色文化,也是聊城著名的民間舞蹈形式。"竹馬舞 "是春節期間民間花會的壹種形式,多在元宵節前後表演。竹馬表演者壹般要求4男4女,分為生、旦、凈、末、醜等角色,生騎紅馬,凈衣(美女)騎黃馬,小生騎青馬,花旦(花姐)騎白馬,醜角騎黑馬。竹馬表演在奔跑中,角色分工明確,各司其職,配合默契,走場有 "雙進門"、"開四門"、"水滑"、"繞八方"、"蛇蛻皮"、"十字靠"、"剪刀手"、"跑圓場"、"三龍出水"、"南瓜藤 "等十多個。演員手中的道具,或馬鞭、或刀槍、或棍棒,都是根據人物身份選擇的。演員通過表情、手勢和唱腔來表現劇情和人物性格。表演時,伴奏樂器多為鑼、鼓、鈸等打擊樂器。目前,這項活動已與秧歌、弦子戲、三句半、呂劇、豫劇等小戲小曲有機結合,逐漸發展成為壹項內容更加生動的民間娛樂健身運動。每逢節日,五顏六色的群馬,生龍活虎,跳躍奔馳,極大地活躍了節日氣氛,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願,深受群眾喜愛。
冠縣三合莊高蹺
冠縣新集鄉三合莊村的高蹺已有200多年歷史,傳承了11代。其表演歡快熱烈奔放、輕盈飄逸、靈活多姿、粗獷剽悍、古樸穩重,具有典型的汝西民間舞蹈特色。高蹺隊成立之初,只有 3 根拐杖,表演十分簡單。後來,經過壹代又壹代傳承人的豐富和發展,隊伍逐漸壯大,表演也日趨成熟。高蹺隊多在民間集市和廟會上表演,高蹺隊的頭頭手杖上有壹個鋼釘,可以很快打開場子。表演時,演員們裝扮成各種戲曲人物,踩著高蹺表演。技藝高超的演員可以表演劈叉、翻筋鬥、從八仙桌上向下翻等高難度動作,而喜劇角色則會插科打諢、詼諧戲謔。高蹺沒有固定的劇目,往往根據演員的特長表演壹些簡單的劇目,如《小放牛》、《劉海砍樵》、《十八相送》、《豬八戒背媳婦》等。
高唐落子舞
高唐 "落子 "歷史悠久,流傳廣泛,最早起源於清朝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其發源地在高唐縣城南15公裏的倪塘村。落子舞道具簡單,只用壹根1米長的竹竿,兩端加上紅毛釘、銅鈴,竹竿塗上綠色,竿身上夾著銅錢,上下跳動,隨著舞蹈的節奏,同時發出各種清脆的聲音,在室內展示,還是壹件非常精美的工藝品。舞蹈的服裝也很考究,男演員頭戴英雄巾,身著黃肩黑褲黑褂,打裹腿,腳穿彩綢黑鞋;女演員上身緊身紅褂,下身緊身褲,腳穿紅鞋,具有古今結合的觀賞價值。"表演人數不限,從10人到40人都可以,但演奏和舞蹈的動作、舞步、節奏要絕對壹致。整個隊伍要求男女各半。歷史上,舞者類似於戲曲舞臺上的男醜角和女彩旦。女彩旦大多是男扮女裝。男女舞者是團隊的支柱和核心。他們不僅與整個隊伍配合默契,還互相調侃,滑稽搞笑。
田莊花船
田莊花船位於冠縣冠城鎮田莊村壹帶。田莊花船已有 200 多年的歷史。田莊花船表演分 "文武場",文場唱戲,武場跳舞。文場**** 5人,踩街敲鑼打鼓,表演唱時當地流行亂彈。亂彈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素有 "北曲余韻 "之稱,唱腔風格嘹亮、悲涼,別具風味。曲目主要有"鐵觀圖》、《高平關》、《趙公明下山》、《高進寶下南唐》等。武術舞蹈表演包括四個部分。武術舞蹈表演包括四個部分:有花船、花車、雙人搬家、姜子牙背媳婦四種舞蹈,表演富有特色。花船表演優美流暢,模仿逼真;花車表演配合默契,風趣幽默;二人轉表演熱烈火爆,技法獨特;姜背媳婦表演真假難辨,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魚山梵唄
"梵唄 "起源於佛陀時代,"梵 "為古印度之意,"唄 "為贊美、頌揚之意,是佛教的壹種宗教儀式,在佛與菩薩、佛與菩薩、佛與菩薩面前誦經。梵唄是佛教在佛、菩薩面前唱誦、供養、止息、贊嘆的儀式,是壹種凈化人生的清凈之音,後來壹般被稱為傳統佛教音樂。由於梵唄也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故稱 "梵唄"。公元230年,曹植遊覽魚山時,聽到洞中有誦經聲,便根據太子《瑞應本起經》寫成曲調,填上歌詞,這就是後來的《魚山梵唄》。
臨清五鬼舞
"五鬼舞"
是流傳於臨清市的壹種蒙面舞蹈,是以古代傳說中的神話故事為題材的大型民間舞蹈。"判官 "即陰曹地府的判官,也就是傳說中的鬼神鐘馗;"五鬼 "即手持琴、棋、書、畫和傘的蝙蝠鬼,每當表演時,隨著壹陣陣鑼鼓聲響起,手持琴、棋、書、畫的小鬼們首先翻滾著跳出場外,動作之灑脫,加之隊形變化形式多樣、整個場面妙趣橫生,緊接著身材高大,豹頭環眼,腰佩利劍的判官在傘下鬼舞的伴奏下出場,只見他手持木板,舒展寬大的衣袖與眾小鬼廝殺打鬧,或環目圓睜,看得清清楚楚;或對琴聽曲,凝神觀畫;或舉盤品棋,捋須評書,小鬼們判斷配合默契,配合得天衣無縫,表演精彩絕倫,再加上小鬼們以理喻人、以義喻惡的深刻思想內涵,使這臺節目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深受勞動人民的喜愛。
郎莊面塑
郎莊面塑產於冠縣北館陶鎮郎莊村。其圖案豐富,題材廣泛,"哪個罵海"、"趙匡胤借頭"、"舞獅",還有老虎、金魚、青蛙、水果、花籃等,應有盡有。其制作工藝,用上等小麥粉磨成面粉,將頭發、毛發放在木板上用剪刀、梳子等工具捏塑各種圖案,然後蒸熟,塗上膠色,曬幹即成。其造型簡潔、誇張。面部造型為半浮雕式,蒸熟後 "肥嘟嘟 "的,呈現出壹種渾厚的造型美。其著色也十分大膽,常以大塊的紅、黃、綠等原色,在變化的線條間塗抹,再用少量的鈷藍和白粉點綴花朵和小梅花,最後勾勒出眉眼的任務和墨綠色的發色,造成色相度的對比,使臉譜的色彩更加活潑跳躍、絢麗多彩。著名民間工藝美術專家鮑家虎曾多次到冠縣考察,稱贊其為 "民間工藝品中的壹朵奇葩"。
東昌府木版年畫
東昌府木版年畫的制作已有近300年的歷史。東昌府木版年畫與門神畫融為壹體,既具有年畫的藝術風格,又起到門神的作用。東昌府木版年畫構圖簡潔,人物形象突出、誇張,整體感強;人物造型眼窄而長,鼻細而窄,形象飽滿簡潔;色彩鮮艷,對比強烈。其素描線條簡潔生動,幹凈利落。其取材廣泛,有描繪勞動生產的耕織圖、小魚嘉樂圖、戲曲故事圖、民間傳說圖、福祿壽喜圖等吉祥畫。
刻葫蘆
刻葫蘆又叫蜈蚣葫蘆。它是壹種獨特的傳統工藝,興盛於清末民初。當時,聊城養蜈蚣的風氣很濃,蜈蚣葫蘆的銷量很大。種植、制作和銷售葫蘆的村莊大多集中在聊城的城關鎮、閆寺鎮和涼水鎮這三個地方。雕刻的葫蘆圖案精美,刀法流暢,雖然價格昂貴,但供不應求。1978年,藝人們在繼承傳統工藝技法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把葫蘆切成各種組合形狀,變平面雕刻為立體雕刻,使圖案立體化,創造出壹批特色鮮明的新產品,使之成為饋贈佳品。
陽谷泥哨
陽谷泥哨是壹種吹奏樂器。舊稱 "咕咕蟲"。用泥(泥巴)燒制而成,是流傳於陽谷縣的壹種泥制娛樂用品。從其外形、發音和原材料來看,它是由古代樂器 "陶笛 "演變而來。泥哨分為泥哨和陶哨兩種。尺寸從 3 英寸到 1 英尺不等。上面有 10 個孔,音域在 10 度以上,可以用單吐、雙吐、花舌等技巧吹奏,發音清晰響亮,委婉悅耳。特別適合模仿各種鳥類的叫聲,用來演奏地方戲曲、民歌等,具有獨特的鄉土氣息。原中國音協副主席、中央音樂學院院長趙澤為其命名為 "陽谷哨子"。1953 年 10 月 3 日,《北京日報》報道了陽谷哨子。1978年,陽谷哨子曾在 "全國民間工藝品、少數民族用品展覽會 "上展出,受到有關單位的重視。
茌平剪紙
茌平剪紙線條粗獷,造型簡潔,鄉土氣息濃郁。各種花鳥蟲魚栩栩如生。民間藝人用簡單的技藝在紙上剪出五彩繽紛的畫面,他們的技藝代代相傳。在內容上,反映喜慶、吉祥、美好、忠孝的題材很多。在藝術風格上,茌平縣的東部和西部存在差異。東部地區註重器物的外部輪廓,剪裁成型,不打草稿;西部地區註重在簡單的器物上進行必要的裝飾紋樣,使作品顯得美觀大方。逢年過節,他們常剪 "白蓮紅魚",象征五谷豐登、余糧滿倉;新婚燕爾,他們用 "鴛鴦戲水 "祝福夫妻相敬如賓、白頭偕老。中國美術館和省美術館收藏了 80 多幅剪紙作品,還有許多作品被國外收藏家收藏。1994 年,茌平縣被文化部命名為 "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
黃河夯號子
黃河夯號子是黃河文化的奇葩之壹,是黃河河工在治黃實踐中用汗水孕育的黃河文化,既是治黃實踐的濃縮,也是推動抗洪搶險建設的力量。黃河夯土號子的特點是有張力、高亢有力。不同的號子有不同的內容,或緩,或急,或激昂,或抑揚頓挫。根據施工現場的情況,使用不同的號角,可以給施工和搶險人員以速度和力量,達到齊心協力抗洪搶險的目的。
高唐絲弦調
高唐絲弦調又稱高唐四平調,是流行於高唐城鄉的壹種民間說唱藝術形式。
高唐絲弦調曲調優美,長於抒情。曲調為四句重復,演唱形式靈活,可多人同唱,也可壹人自彈自唱。其主要伴奏樂器為三弦、二胡、竹板和指節,也可由小型樂隊伴奏。絲弦曲調悅耳動聽,長於抒情,演唱形式靈活多變,可壹人自彈自唱,也可多人同臺演出。
《蛤蟆嗡》
《蛤蟆嗡》是流行於冠縣桑阿鎮、賈鎮、良塘壹帶的民間戲曲。它從河北蔚縣、大名等地流行的墜子腔(墜子)傳入山東後,在演出過程中逐漸吸收了河北梆子、四弦的長處,與當地語言相結合而形成的劇種。其主要弓弦樂器 "二胡頭"(或稱 "胡頭")是用椿樹根挖制而成,上覆桐木薄板,配有30厘米長的箏架和兩根絲弦及馬尾弓。椿樹根木質松軟,發音渾厚悅耳,嗡嗡嗡嗡之聲不絕於耳,再加上唱腔中的小過門(故、做)兩聲反復,聽起來就像雨後的青蛙叫,所以當地人叫 "蛤蟆嗡"。
木板大鼓
木板大鼓流傳於高唐縣琉璃寺鎮、三十六鄉、尹集鄉、古河鄉、梁村鄉等各村。木板大鼓來源於高唐民間藝人的表演和創作,其內容較為豐富。過去,老藝人以說唱的形式,以大套書的代價在書場、茶館說唱,如 "胡家公"、"楊家公"、"施公成 "等,有時在說唱過程中,觀眾脫離 "書 "的內容為 "說 "而喝彩,正如人們所說的 "木板大鼓"。正如人們傳言的 "說的比唱的好聽"。解放後,說唱已不僅僅是傳統的固定詞句,更多的是隨著政治運動的思想教育、歌頌新人新書而創作的段子。如高唐縣六裏寺鄉的趙華元,就改編了許多自己創作的小段子《白猴偷桃》、《貍貓教虎》等,在當地說唱,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促進了精神文明建設。
冠縣查拳
查拳是中國優秀傳統武術之壹。查拳起源於山東冠縣張尹莊(又名壹裏莊),由回族人查尚義(查密爾)、滑宗奇、吳廷章等人所創。在回族中創編流傳。查拳盛行於山東、河北、河南、北京、山西,後傳遍各地,尤其在回族中流傳更為廣泛。經過數百年的實踐和演變,查拳形成了現在的冠縣 "張式 "查拳、冠縣 "楊式 "查拳、任城 "李式 "查拳三個流派。三派的套路內容不同,練習方法不同,但原則是壹致的,要求大體相同。查拳的風格特點是:身姿舒展挺拔,發力迅猛,靜中有動,剛柔相濟,節奏鮮明,步法靈活多變,結構嚴謹,功架整齊。無論前後進退,上下起伏,力求協調,整個套路表現出壹種瀟灑剽悍、迅捷無比的形態,是長拳拳種中較為系統的拳種。
''''''''',來自艾程旅遊網
方言
1.壹老外問路:古樓怎麽走啊~~偶用標準地普通話聊城分話告訴他:不遠~~前面有根棍子~~老外說~~啊~聊城人吧好啦哩~
2.有位同事平時連普通話都不愛說,但由於規定沒辦法只好說。壹天,接電話,對方說找某某,連同事用標準的聊普(聊城普通話)說:他就在這裏呢~
3、嘻嘻,連朋友給我打電話,第壹句話就問,妳打吧哩,我暈。
4.我有個朋友來找我玩,有些陰天想下雨,我問她,外面天氣怎麽樣啊,她對我說:下雨了。我問,下多大?她連忙回答:qiu(求)qier(氣)~(就是不大)
5.前幾天給表妹和她男朋友做燈泡,去新世紀保鏢,最後,他男朋友說:音樂太吵了,震得我心掉瑯子疼。(心痛)
6.有壹天,我給朋友講故事,講得leng玄糊,我講完後,她對我說:妳白dai這裏八瞎~(就是胡說八道)
7.我有壹個熟人,用標準的普通話對我說:結婚(拉幫結派)不好la li,有了孩子還得la ba 小孩!
8.早上領導開會訓話,"嫩這些人,別管我怎麽梭巡,嫩豆四(就是)不聽話啦。這回抓瞎滴吧,人家在省裏檢查擦的壹看,嫩得法寶不是四法寶,我在邊上給嫩抓得拼命死插眼(使眼色),想幫嫩圓差(圓),可是嫩班呢?我想幫嫩圓差(圓),可嫩班?租子眼木眼皮啊嫩!"
9.東昌壹紳士,壹日到南方出差,席間用普通話口音問服務員:小姐,妳這裏有什麽喝的啊?服務員去廚房問,壹會兒服務員回來說對不起:對不起,我們這裏沒有飲料。這時只見這位先生用聊城話大聲地說:"是湯"
10.壹天我在服裝店看衣服,這時進來壹位穿著時髦的年輕女子,操著壹口普通話來看衣服,試了壹件衣服,服務員問她:妳看這件怎麽樣?只見這位少婦用普通話說:"款式不錯,就是穿在身上有點{紮心吧就}"
11.說在某酒店宴會廳裏面,新上來兩個服務員,普通話不是很標準,上來壹盤油炸花生米,服務員介紹到:先生,這是油炸長果,(花生米在聊城很多地方用當地方言叫)(花生米在聊城很多地方用方言叫 "長果"),請慢用,另壹個服務員覺得她說錯了,把她叫出房間訓到:妳會說就說,不會說就不要遠意(遠意)。
我們聊城人的老方言
牲口叫 "頭顧"
水桶叫 "尖"
冷叫 "熊"。昨夜叫 "夜哄行"
不多叫 "娘留"
包子=電影片
玉米叫 "棒",去核叫 "棒棒糖"。也叫 "棒槌"。玉米也叫 "棒槌"
紅薯=地瓜和山芋
上學叫 "讀書"
真叫 "杠"!
累==杠杠累!
很好===杠杠的好!
專用詞是 "的"
好!
累!
得
"得 "是 "得 "的 "得":"
說壹個人矮就叫矬子
說話就叫 "拉拉(拉二聲)"
老太婆就叫 "老媽媽兒"
蟬的幼蟲就叫"神仙"、"救命鬼"
早晨叫 "初鄒武"
中午叫 "鄒武"。
下午叫 "天喜"
晚上叫 "紅星"
收音機叫 "戲箱"
手電筒叫 "電棒"。"手電筒 "叫 "電棒"。
吃膩了就叫 "粥":是不是該喝了?
夠了,夠了,就叫 "局"。比如媳婦出嫁,主人家來做酒,"吃好了,喝局"。
小豬叫 "坨坨"
玉米皮叫 "棒窩"
玉米須叫 "棒纓"
玉米面叫 "泥墩"
玉米面叫 "泥墩"。"
雨雪叫 "法普拉 "或 "轉木拉"
小貓叫 "劃子"。
做飯叫 "打 "飯
田螺叫 "別勒牛"
小時候折的紙叫 "傍"
陀螺叫 "丟"
打地鋪叫 "打 "地鋪、
媳婦叫 "家"
洗衣服叫 "愁衣"
鼻涕叫
"打 "開頭的叫 "打"
做什麽叫 "打"
做飯叫 "打飯"
蹲下叫 "谷"
青蛙叫 "河馬"
膝蓋叫 "戈洛派"、額頭叫 "Yalokpai"。額頭叫 "依勒蓋"
屁股也叫 "屁股"
蜻蜓叫 "螞蟥"
麻雀叫 "家雀 "或 "巧雀"
水瓢叫 "水瓢"
啄木鳥叫 "乃蛋";兩字連讀,壹口氣讀完,讀得飛快
西紅柿叫 "西紅柿"。
番茄=西紅柿
永遠=前天
巴兒=明天
"壹把棒 "就是壹段話
廁所叫茅子
被騙叫 "被勒"
肥皂叫我們都在東邊
洗臉是煩惱
尿布是胡子
洗臉是煩惱
尿布是胡子
洗臉是煩惱
尿布是胡子。
動物:蛇叫 "床床"
啄木鳥叫 "千模"
鯽魚叫 "鯽魚"
家畜叫 "土狗"。"土狗"
實用工具:摩托車叫 "電驢"
自行車叫 "單車"
手電筒叫 "電棒"。"電棒"
墨鬥魚叫 "卷"
食品:甜甜圈叫 "果子"
糕點叫 "大果子"
花生叫 "長果子"
動作:我收拾妳叫 "我佛"
修理叫 "搗古"。"搗古"
供稿:
聊城百科團隊:聊城百科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