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公布了初步整理的致癌物參考清單,馬兜鈴酸、含馬兜鈴酸植物列入Ⅰ類致癌物清單。
基本介紹 中文名稱:馬兜鈴酸 英文名稱:Aristolochic acids,簡稱 AAs 別名:馬兜鈴總酸、馬兜鈴酸:馬兜鈴總酸、吞噬增強酸或白花蛇舌草 CAS 登錄號:313-67-7 EINECS 登錄號:206-238-3 熔點:281-286℃ 危險性描述:壹類致癌物 研究歷史、毒性成分。化學性質、物理性質、藥典、香港禁用清單、爭議內容、研究歷史 馬兜鈴酸(AA)是壹種硝基菲有機酸化合物。這些有機化合物天然存在於馬兜鈴科植物中,如馬兜鈴和馬兜鈴屬植物,被傳統中醫廣泛用作土藥材,通過炮制和解毒。此外,馬兜鈴酸還存在於依靠吸食這些植物生存的蝴蝶體內。馬兜鈴酸 I 是最常見的馬兜鈴酸類似物,幾乎可以在馬兜鈴屬的所有植物中找到,並且經常與馬兜鈴內酰胺****在壹起。2017年10月,有學者指出,馬兜鈴酸在15年前就被列為1類致癌物。壹篇關於馬兜鈴酸的重量級論文登上了著名醫學期刊《科學翻譯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 Medicine)的封面,論文顯示,在亞洲,含有馬兜鈴酸的有毒草藥是導致肝癌的重要原因。 毒性成分 馬兜鈴酸類似物的主要毒性成分是馬兜鈴酸 I 和馬兜鈴酸 II,它們在硝基還原酶的催化下,壹部分還原成馬兜鈴內酰胺,另壹部分在還原過程中進壹步與 DNA 相互作用,形成加合物。在馬兜鈴酸衍生物對豬腎小管上皮細胞的毒性研究中發現,每種衍生物的毒性強弱都與其化學結構有關。硝基是馬兜鈴酸衍生物中最重要的毒性基團,甲氧基和羥基的存在可進壹步增強馬兜鈴酸的毒性。其中,馬兜鈴酸 I 是馬兜鈴中毒性最強的成分。另壹項研究發現,不僅馬兜鈴酸具有強烈的腎毒性,其代謝產物馬兜鈴內酰胺也具有腎毒性。通過對馬兜鈴酸代謝過程和代謝酶的研究,證實馬兜鈴酸引起突變和致癌毒性是由其代謝中間產物馬兜鈴內酰胺氮離子引起的,因為它具有很強的親電能力,能與DNA堿基環外的氨基酸親電結合生成相應的加成產物,從而引起RAS基因和P53基因的突變,進而誘發腫瘤。 化學性質 2-8°C貯存條件 CAS 號:313-67-7 EINECS 號:206-238-3 分子結構數據 摩爾折射率:摩爾體積(m3/mol):217.2 等滲比容(90.2K):644.5 表面張力(達因/厘米):77.5 極化性(10-24 立方厘米):34.98[1] 物理特性 在熱二甲基甲酰胺水溶液中萃取得到的馬兜鈴酸是閃亮的棕色片狀晶體,而在甲醇中萃取得到的馬兜鈴酸是橙色棒狀晶體。馬兜鈴酸化合物味微苦,溶於乙醇、氯仿、乙醚、丙酮、冰醋酸、苯胺或堿,微溶於水,幾乎不溶於苯或二硫化碳,熔點在 281-286 ℃ 之間(約 286 ℃ 時分解)。有光澤的棕色葉狀晶體(二甲基甲酰胺-水),溶於乙醇、氯仿、乙醚、丙酮、醋酸、苯胺和堿,微溶於堿,幾乎不溶於苯和二硫化碳。 藥典 除已退出《中國藥典》的關木通外,2000 年版《藥典》和《國家藥品標準》中明確含有馬兜鈴酸的藥材有 6 種,分別是廣防己、青木香、天仙藤、馬兜鈴、透骨風、朱砂蓮六味藥材,以及《中國藥典》和《國家藥品標準》中含馬兜鈴酸的壹百多種中成藥(不含關木通品種)。(含關木通的品種除外)。 香港禁用藥物名單 2004 年 6 月,香港衞生署宣布禁止含馬兜鈴酸的中成藥在香港進口和 銷售,日後審批中成藥註冊申請時,亦不會批準該等中成藥註冊。在香港市面出售的含有馬兜鈴酸的港產中藥包括寶和堂的追骨丸、馬百良的蘇合丸、位元堂的鼻敏通;李雄記生產的風濕丸、白鳳丸;同德堂生產的鼻敏寧;香港第壹制藥分銷的小青龍湯、龍膽瀉肝湯;順天堂 "生產的 "靈甘姜維心下人湯"、"麻黃附子湯"、"補肺阿膠湯";"濟生堂 "生產的 "濟生堂鼻炎清"。證實含有馬兜鈴酸的內地中藥包括成都九芝堂金鼎藥業生產的 "海懷牌 "復方三蛇膽川貝燉肉、廣州中壹藥業生產的 "順氣化痰止咳丸"、貝力(南寧)藥業生產的 "細辛中成藥"。培力(南寧)藥業 "生產的中藥顆粒劑、三痹湯;"江蘇清江藥業 "生產的益腎痹丸;"四川省中藥廠 "生產的護齒靈;"河南時珍制藥廠 "生產的龍膽瀉肝丸;"河南時珍制藥廠 "生產的龍膽瀉肝丸。"河南時珍制藥廠 "生產的 "龍膽瀉肝丸"、"貴陽中藥廠 "生產的 "獨松筋骨丸"、"北京同仁堂 "生產的 "順氣止咳化痰丸"。 爭議內容致癌2017年10月,有媒體報道,《科學》旗下權威醫學期刊《科學翻譯醫學》封面上壹篇研究馬兜鈴酸作用的重磅論文稱,基於對全球1400多份肝癌樣本的分析,該研究指出,馬兜鈴酸用於治療肝細胞癌。論文指出,根據對世界各地 1400 多份肝癌樣本的分析,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馬兜鈴酸與肝癌之間存在 "決定性的關聯"。論文認為,在亞洲,含有馬兜鈴酸的草藥和制劑是導致肝癌的主要原因之壹。媒體報道還指出,馬兜鈴酸早在15年前就被世界衛生組織(WHO)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列為1類致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