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zematid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eczema [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2012年版。化學藥品和生物制品】
3 西醫-濕疹濕疹(eczema)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具有明顯滲出傾向的炎癥性皮膚病[1]。皮疹呈多形性[1]。急性期以紅斑丘疹和滲出為特征,慢性期以皮膚肥厚和苔蘚樣變為特征。有些患者會反復發作 [1]。濕疹好發於頭部、面部、四肢屈側和會陰部,常呈全身性或對稱性分布。
3.1 濕疹的病因濕疹是壹種多因素疾病,壹般認為與過敏反應密切相關。部分與內分泌功能失調、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有關;遺傳因素也是本病的發病因素之壹。病因的復雜性給本病的治療帶來了壹定的困難。
3.2 濕疹的癥狀
濕疹的皮疹呈多形性,可表現為紅斑、丘疹、丘皰疹、水皰、水泡、滲液、結痂等多種形式[1]。
皮損多呈對稱分布[1]。在急性期,皮損呈全身性分布,皮疹以紅斑為主,可出現丘疹、水皰、滲出和結痂[1]。慢性期皮損多為局限性,以肥厚性紅斑和苔蘚樣變為主,表面可有鱗屑和裂紋[1]。
可能會出現劇烈瘙癢[1]。
本病為慢性,可反復發作 [1]。
3.3 濕疹的診斷1.皮疹呈多形性,可表現為紅斑、丘疹、丘皰疹、水皰、水泡、滲液、結痂等皮疹形式 [1]。
2.皮損大多對稱分布 [1]。
3.急性期皮損呈泛發性,可全身分布。皮疹以紅斑、丘疹、水皰和滲出為特征,可出現結痂 [1]。
4.慢性期皮損多為局限性。以肥厚性紅斑和苔蘚樣皮損為主,表面可有鱗屑和皸裂[1]。
5.可能有劇烈瘙癢 [1]。
6.病程慢性,可反復發作 [1]。
3.4 應與濕疹鑒別的疾病濕疹應與其他過敏性疾病鑒別 [1]。
3.5 濕疹的治療 3.5.1 去除過敏原積極尋找過敏原,排除所有可疑病因 [1]。
3.5.2 輕度濕疹的治療輕度濕疹可口服抗組胺藥,如環丙沙星、氯苯那敏、氯雷他定等[1]。
3.5.3 激素治療對於皮損廣泛、滲出嚴重者,可短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待病情控制後逐漸減量,避免突然停藥,導致病情復發[1]。
3.5.4 局部用藥局部應用糖皮質激素,如氫化可的松軟膏或0.025%氟氫可的松軟膏,有滲出時可配合濕敷。避免使用***性藥物[1]。
3.5.5 慢性期治療慢性期皮損可外用 10%-20%尿素軟膏治療[1]。
3.5.6 註意事項1.可冷濕敷,避免熱***等***性治療[1]。
2.應堅持治療,避免接觸過敏原[1]。
3.6 濕疹患者的日常保健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換衣服,保持皮膚清潔,避免使用熱水、肥皂等***性強的洗滌劑清洗患處,盡量避免用手指搔抓局部患處,保持情緒穩定,不要焦慮、抑郁。
3.7 濕疹患者的飲食禁忌飲食宜清淡、營養豐富,忌食腥發、辛辣食物,如酒、煙、羊肉、魚、蝦等食物。平時保持大便通暢,睡眠充足。
4 中醫-濕疹濕疹是病名[2]。指以瘙癢、對稱分布為特征的壹種常見過敏性皮膚病[2]。由於各種原因***引起體內過敏[2]。中醫 "奶癬"、"旋耳瘡"、"腎囊風"、"四彎風 "等均屬本病範疇,與風、濕、熱、邪侵襲皮膚有關(多見於急性病例)。本病與風濕熱襲皮膚有關(急性多為濕熱,慢性多為血虛)[2]。本病可發生於皮膚的任何部位 [2]。在急性或亞急性病例中,皮疹呈彌漫性對稱分布,相繼出現紅斑、丘疹、水皰、水泡、滲液、結痂和脫屑[2]。轉為慢性後,皮疹呈局限性,皮膚增厚,呈癬樣改變,瘙癢難忍,易反復急性發作[2]。
中醫濕疹相當於西醫濕疹。中醫古籍文獻中沒有濕瘡的名稱,壹般根據其發病部位、皮損特點而有不同的名稱,若浸淫全身,妨水較多者,稱為浸淫瘡;以丘疹為主者,稱為血風瘡或栗瘡;發於耳中者,稱為旋耳瘡;發於***者,稱為***風;發於手者,稱為散發識瘡;發於臍者,稱為臍瘡;發於陰囊者,稱為腎囊風或繡球風;發於四肢者,稱為四彎風。發於四肢彎曲部位者,稱為精瘡;發於嬰兒者,稱為奶癬或胎瘡。
參見濕瘡壹文。
4.1 古代論述古代中醫文獻中沒有 "濕疹 "的名稱,根據其臨床特點,主要屬於 "浸漬瘡"、"濕毒 "的範疇,並根據發病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濕疹 "根據其臨床特點,主要屬於 "浸漬瘡"、"濕邪 "範疇,並根據其發病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如生於小腿者稱 "聚碳酸酯瘡",生於肘窩或胭窩者稱 "四彎風",生於陰囊者稱 "繡球風 "等。名稱不下十種。關於此病的最早記載見於《黃帝內經》。例如,《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在論述病機的十九條中說"凡痛癢瘡瘍,皆屬於心"。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方論》中指出:"浸淫瘡,黃連粉主之"。首次提出中醫治療本病的驗方。隨後,歷代醫家對該病的認識不斷深化,如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記載:"諸長瘡¨¨¨為風濕所乘,濕熱所生,故頭面身皆生瘡。"明確指出風、濕、熱是主要致病因素,初步奠定了本病的病因學基礎。明代陳實功在《外科正宗》中增加了飲食不當、濕熱內蘊的病因,並提出用蛤粉外敷治療。清代吳謙在《醫宗金鑒》中描述道:"本病初生為疥,瘙癢無時,蔓延不止,搔津黃水,濕淫成片,由心火脾濕之風所致。"不僅對本病的臨床癥狀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而且將內因與外因有機地結合起來。以上論述說明古代醫家在治療本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4.2 現代中醫治療濕疹的研究現代中醫治療濕疹的臨床報道最早見於1953年。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臨床文章逐漸增多,有病例報道,有百余例大樣本觀察資料,多主張內外結合治療,也有應用針灸治療本病的報道。進入八九十年代後,在大量實踐的基礎上,對本病的病因病機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例如濕疹的病因病機,歷來醫家認為以風、濕、熱、毒為主,通過長期的臨床觀察,發現血虛風燥也是本病的病機之壹。辨證分型逐漸趨於統壹。在治療方面,在中醫內治與外治並重的基礎上,發現了針灸、磁療、單方療法等,進壹步提高了療效。目前,中醫藥治療該病的有效率達 80% 至 90%。
同時,還開展了部分實驗室研究,如為了確定含鉛中藥外用能否通過皮膚吸收而引起毒副作用,曾對使用含鉛制劑的濕疹患者進行了血、尿鉛變化量的測定和動物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含鉛中藥制劑外用過程中未發現毒副作用,從而肯定了傳統含鉛中藥制劑在臨床上的實用價值。
4.3 濕疹的病因濕疹的發生,古今醫家認為有內因和外因兩方面。內因主要與體質、情誌、臟腑功能失調有關;外因主要與外感風、濕、熱及飲食不當有關,其發病機理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4.3.1 外邪襲表夫婦素體不足,加之經常涉水浸濕,濕濁粘聚於肌腠,影響衛氣宣發,營衛失和、血行不暢,外衛不固,易受風熱之邪侵襲,濕與風,濕與風,熱,三邪相搏,充於肌腠,浸淫肌膚,發為濕疹。
4.3.2 濕熱內蘊本體陽盛,嗜食熱肩厚味、酒、煙、濃茶、辛辣之品,脾胃受襲,運化失常,水濕內停,郁久化熱,濕熱交結壅於肌膚,影響氣血運行而發濕疹。
4.3.3 血燥風勝素體血熱,由於情誌過度,以致心火熾盛,內擾心營,暗耗心血,血燥風勝,交織於肌膚,使之耦合失榮,瘡疹疊起。
4.3.4 脾虛濕阻脾胃虛弱,或因飲食失節,殺伐傷脾胃,以致脾失健運,津液不布,水濕內積,壅滯於內,浸漬肌膚,而發濕疹。
4.4 療效標準近期治愈:皮損恢復正常,不癢或微癢。
顯效:70%的皮損恢復正常,其余皮損逐漸好轉,有輕微瘙癢。
好轉:30%的皮損恢復正常,其余皮損有肥厚或極少量液體滲出,伴有瘙癢,但仍可忍受。
無效:局部皮損達不到好轉標準,或無好轉,甚至惡化。
4.5 濕疹的中醫辨證論治現代醫學將濕疹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根據古今臨床資料分析,本病多遵循新病多實,久病多虛的宗旨,辨證主要為以下四型:
4.5.1 熱毒 4.5.1.1 癥狀起病急,病程短,局部皮損初起時,皮膚紅熱,輕度腫脹,繼之粟粒疹成片或水瘡,滲液流液,瘙癢難忍,搔抓疼痛,伴有煩熱口渴,大便秘結,尿道短赤。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
4.5.1.2 診斷分析外邪襲表,腠理素虛,加之經常涉水浸濕,濕黏聚於肌腠,影響衛氣宣發,營衛失和、氣血運行不暢,外衛不固,易受風熱之邪侵襲,濕與風,熱三邪相互搏結,充斥於肌腠,浸淫於肌膚,發為濕疹。
4.5.1.3 治法清熱解毒,佐以祛濕。
4.5.1.4 處方金銀花15克,連翹12克,黃芩12克,荊芥7克,防風7克,牛蒡子12克,蟬蛻6克,玄參15克,梔子9克,丹參10克,茯苓15克,甘草3克。
加減:瘙癢劇烈酌加白蘚皮、地膚子;皮膚搔癢感染化膿加蒲公英、紫花地丁;大便秘結加生大黃。
服法:每日1劑,水煎服,分2次服。煎劑也可用於外洗患處。
4.5.1.5 療效上方為基本方加減****,治療364例,近期治愈354例,顯效4例,好轉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9.2%。
4.5.1.6 常用方劑可選用牛黃解毒片、銀翹散、祛風湯、黃連解毒湯、防風通聖散等。
4.5.2 濕熱 4.5.2.1 癥狀起病緩慢,局部皮損為丘疹、丘皰疹、水皰,皮膚輕度發紅、瘙癢,搔抓後水皰滲出較多,伴神疲微溫,納呆無味,大便不幹不稀,小便短澀。舌質淡紅,苔白或微黃,脈濡數。
4.5.2.2 辯證分析濕熱內蘊體質的陽盛體質,嗜食熱肩厚味、酒、煙、濃茶、辛辣之品,脾胃受襲,運化失常,水濕內停,郁久化熱,濕熱互結壅滯肌膚,影響氣血運行,而發生濕疹。
4.5.2.3 治療清熱利濕,祛風解毒。
4.5.2.4 方藥蓖麻子 30 克,白術 15 克,蛇床子 15 克,白術 15 克,薏苡仁 15 克,苡仁 20 克、香附 12 克,百部 12 克,白芍 12 克,白術 15 克,黃芩 12 克,茯苓 12 克,甘草 3 克。
加減:濕疹在上部者加荊芥、防風;發於中部或肝經分布者可加龍膽草、梔子;水皰滲出液甚者加紫草。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分2次服。亦可煎湯外洗患部。
4.5.2.5 療效上方量身定做 **** 治療 301 例,近期治愈 288 例,顯效 6 例,好轉 5 例,無效 2 例,總有效率 99.3%。
4.5.2.6 常用方劑二妙丸、四妙丸、薯蕷丸、龍膽瀉肝湯等。
4.5.3.3 上方治療 301 例。 4.5.3 血燥 4.5.3.1 癥狀瘙癢反復持久,皮膚幹燥脫屑,粗糙皸裂,局部水泡,有少量黃水,皮損多對稱分布,皮損處有血痂、鱗屑,大便秘結,小便少黃。舌質淡紅,苔白凈,脈細數。
4.5.3.2 辯證分析對血熱之體,因七情過度,致心火熾盛,內擾心營,暗耗心血,血虛風勝,交結於肌膚,致使肌腠失榮,瘡瘍疊起。
4.5.3.3 治療養血祛風,清熱化濕。
加減:瘙癢甚影響睡眠者宜加珍珠母、夜交藤、酸棗仁;口渴咽幹者加玄參、麥門冬、石斛;眼幹目澀者加枸杞子、菊花;大便硬者加核桃仁。
服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4.5.3.5 療效上方加減****,治療75例,近期痊愈48例,好轉21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2%。
4.5.3.6 常用方劑可用四物湯、清營湯、涼血地黃湯、當歸補血湯等。
4.5.4 濕阻 4.5.4.1 癥狀病程較長,纏綿不愈,皮膚粗糙肥厚,伴有明顯瘙癢,局部皮損搔癢、糜爛,搔後津液滴出,滲出浸潤,皮疹色暗,泛發全身或局部,身重乏力,胸悶惡心,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質淡胖,舌苔白膩,脈濡緩。
4.5.4.2 辯證分析脾胃虛弱,或因飲食失節,殺伐傷脾胃,以致脾失健運,津液不布,水濕內積,壅滯於內,浸漬肌膚,出現濕疹。
4.5.4.3 治療健脾胃,除濕風。
4.5.4.4 方藥生黃芪 30 克,白術 15 克,白術 9 克,茯苓 20 克,小米 30 克,陳皮 9 克、白術 9 克、茵陳 9 克、澤瀉 12 克、赤芍 12 克、防風 6 克、徐長卿 12 克、甘草 2 克。
加減:胃不香加砂仁、雞內金;胸悶難受加枳殼明、木香;舌苔厚膩加藿香、佩蘭;水浸癢煩加滑石、苦參。
服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4.5.4.5 療效***治療48例患者,近期治愈39例,好轉4例,無效1例,中途轉歸4例,總有效率89.6%。
4.5.4.6 常用方劑胃苓湯、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六君子湯、藿樸夏苓湯等。
4.6 濕疹專方 4.6.1 地桂五藥荊防湯組成:荊芥、防風各 6 克,生地、當歸、烏藥、白蒺藜、白蘚皮各 12 克。
加減:氣虛加黃芪;皮膚瘙癢加黃芩、蒲公英;便秘加大黃。
服法:每日1劑,水煎服,分2次服。
療效:***治療168例,近期治愈142例,好轉21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7%。
4.6.2 當歸彈痛湯加減組成:當歸、防風、羌活:當歸、防風、羌活各10克,升麻6克,青蒿12克,苦參12克,黃芩10克,蒼術10克,白術12克,澤瀉12克,茯苓12克,知母10克,生甘草3克。
加減:濕熱盛者,加赤小豆、生米仁;血虛風燥者,加首烏、丹參;血熱者,加紫草、合歡花、竹蓀。
服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 治療47例患者,近期治愈38例,顯效5例,好轉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5.8%。
4.6.3 濕疹三方(外用)組成:
①硫磺60克,明礬150克,煆石膏500克,青黛1.5克。
②青黛、薄荷各150克,黃柏120克,黃連45克,白芒9克,硼砂60克,冰片6克。
③防風、艾葉、花椒、白術、紅花、赤芍、白鮮皮、荊芥、蛇床子各10克,苦參、連翹各15克,白礬、穿心蓮、樟腦各6克。
用法:濕熱型患者①方;毒邪熾盛型患者②方;血虛型患者③方。藥***研細末,過100目篩,麻油調勻或幹撤患處,每日1次。
療效:以上***治療216例,全部治愈。用藥1次48例,2次73例,3次36例,4次23例,5次36例以上。
4.6.4 加味蛇床子方(外用)組成:蛇床子60克,苦參、明礬、威靈仙各15克,雙子葉24克,黃柏20克,冰片10克,白蘚皮、透骨草各30克。
加減:加石榴皮、五倍子;加蒲公英、飛蓬;瘙癢加艾葉、花椒。
用法:將上藥煎湯,每次煎冰片5克,熱熏陰囊處10~20分鐘,待稍涼後徐徐洗凈病竈,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各洗1次。
療效:***治療240例,近期治愈189例,好轉32例,無效19例,總有效率92.1%。
人體表面積計算器 BMI 指數計算與評估 女性安全期計算器 預產期計算器 正常孕期體重增加 懷孕用藥安全等級(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壓評估 體溫水平評估 糖尿病飲食建議 臨床醫學生物化學 常用單位換算 基礎代謝率計算器 鈉替代計算器 鐵替代計算器 處方常用拉丁文縮寫速覽 藥代動力學常用符號速覽 有效血漿滲透壓計算器 乙醇攝入量計算器
醫學百科全書、立即計算!
4.6.5 坐浴方(外用)成分:苦參、白鮮皮、蛇床子、露蜂房各30克,大黃、白芷、紫草各15克,五味子12克,花椒10克,冰片(分裝)、硝酸錳(分裝)各6克。
用法:將上述中藥另包,先用冷水浸泡20分鐘,煎煮約1000毫升,倒入盆中,加人冰片、硝酸錳少許調勻,待水溫後坐浴浸泡約20分鐘,早晚各1次。
療效:***治療123例***濕疹,除25例局部嚴重感染者用抗過敏、補鈣、局部換藥及封閉等輔助療法外,其余均只用坐浴法,療程最短者7天,最長者25天,總有效率94.5%。
4.6.6 六味散(外用)組成:氯黴素片1.5克,強的松片30毫克,異丙嗪片O.15克,苯乙雙胍0.15克,滑石粉、黃連粉各4克。
用法:上藥***研細末,急性濕疹先用冷水洗去黃痂滲液,再用六味地黃散外敷,每日1~2次;慢性濕疹也是先用冷水洗凈患處,再用適量醫用凡士林或雪花膏與1劑六味地黃散混合塗於患處,每日1~2次。
療效:本方治療急性濕疹患者352例,用藥1次治愈58例,2~4次治愈294例;治療慢性濕疹148例,用藥2~4次治愈63例,4~15次治愈85例。
4.6.7 濕疹外洗方組成:生大黃、川連、黃柏、苦參、蒼耳子各10克。
加減:滲液多者,加明礬10克。
用法:上藥水煎後濾液熏洗患處,每日3次。
療效:**** 治療嬰兒濕疹 50 例,用藥 1 天治愈 25 例,2 天治愈 23 例,3 天治愈 2 例,50 例全部有效。
4.6.8 燒鹽散(外用)組成:食鹽、明礬。
用法:先將食鹽火燒,明礬煆枯,再將二藥各等分,研成均勻細末散入,瓶貯。使用時先將臍孔及臍帶周圍用無***性消毒水清洗,待稍幹後取藥粉少許撒於臍孔及周圍(約黃豆大面積),用幹藥棉球或幹紗布墊蓋好,並稍加固定。隔日換藥1次,壹般用藥2次即可結痂。
療效:**** 治療臍孔濕疹 15 例,均在短期內治愈。
4.6.9 柳葉汁原料:柳葉。
用法:取鮮嫩柳葉3~5千克,裝入布袋中,用木棍搗爛袋口,取其柳青汁備用。使用前,加熱至40℃~60℃為宜,並放入75%酒精適量,將患處浸入熱液中熏蒸,每日1次,每次在夜間進行,約1小時。病情嚴重時,可將新鮮柳葉放在鞋內,行走時,再將柳葉碾碎,其汁液與足部充分接觸。
治療效果:此法治療濕疹效果顯著。
4.7 老中醫治療濕疹的經驗朱仁康醫案
柴××,男,38 歲。初診:1970年9月2日。主訴:全身泛發性濕疹,反復發作,3年未愈。患者3年前冬天在兩小腿處長出兩小片簇狀丘疹,瘙癢難忍,搔抓有滲液,久治不愈,範圍擴大。1969年冬天逐漸蔓延到兩前臂,壹般冬天特別厲害。這年秋天,皮損又逐漸擴散到胸、腹、背部。平時胃脘疼痛,不思飲食,食後腹脹,每日大便1~2次,稀而不液。平時不敢吃涼的水果。檢查胸部、腹部和背部,四肢可見成片的紅斑、丘疹和成群的沙丘狀皰疹、滲出性水泡、抓痕和痂皮,有的呈黑褐色。瘙癢難忍。舌質淡,苔薄白,脈緩滑。證屬脾陽不振,水濕內生,竄走肌膚,浸淫成皰。治宜溫脾芳香化濕。
處方:白術9克,陳皮9克,藿香9克,仙靈脾9克,茯苓9克。桂枝 9 克,茯苓 9 克,澤瀉 9 克,六壹散 9 克(包),蛇床子 9 克。10劑,水煎服。
外用:①生地榆30克,水煎服,濕敷患處。②皮濕膏,外敷。
復診:藥後皮損減輕,滲液減少,瘙癢不甚,大便溏薄,胃腸尚差,故宗前法,加健脾和胃藥,10劑。
復診:皮損繼續減輕,大便成形,胃納見溫,繼用前法,健脾利濕藥。
處方:白術9克,炒白術9克,陳皮9克,藿香9克,茯苓9克,澤瀉9克,車前子9克(包),扁豆衣9克,炒薏苡仁9克。
如此調理,前後****,服藥40余劑,皮疹消退痊愈。1975年隨訪,稱幾年來未再復發。
按:本例屬泛發性濕疹,纏綿三年之久,其突出癥狀為脾陽不振,運化失健,水濕停滯,外串浸淫皮膚而發浸淫瘡瘍,且每逢寒冬季節癥狀加重,說明陽氣虛弱。朱老在治療上抓住主要環節,選用溫陽健脾、芳香化濕之劑,藥證相符。病程3年,服藥40余劑,不僅脾胃癥狀消失,全身皮損亦痊愈。
4.8 中藥治療濕疹的規律據臨床報道的30余例用藥情況初步統計,這些方劑大多取自80年代中期,基本代表了當前治療濕疹的總趨勢,其結果如下:
應用頻次(例) 報道文獻(篇) 藥 ?物質 900 9 白色新鮮皮膚。700~899 2~11 防風、銀花、生甘草、菊花。 50~99 2~4 生大黃、白芍、熟地、威靈仙、牛蒡子、梔子、丹參、赤芍、知母、蛇床子、黃芪。從表中可以看出,治療濕疹最常用的中藥當推白鮮皮。白鮮皮為治療皮膚病的主藥,集祛風、燥濕、清熱、解毒於壹身,故能治 "壹切疥癬、惡風、疥癬、楊梅、壹切瘡瘍、熱毒"(《本草綱目》),而現代藥理學也證明,白蘚皮浸液對多種致病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第二、三類藥物主要有祛風、活血、利濕、健脾等作用,是治療濕疹不可缺少的藥物,也與臨床分型頗為吻合。
4.9 針灸治療濕疹 4.9.1 體針 4.9.1.1 方 1取大椎、曲池、血海、三陰交、神門、陰陵泉等穴為主穴[2]。慢性者加膈俞、足三裏;滲出多者加陰陵泉、水分[2]。
4.9.1.2 方 2取穴:分 2 組:A組,合谷、曲池、三陰交;B組,曲池、足三裏。
操作:兩組穴位交替使用,均采用撚轉瀉法,不留針,針刺深度為0.5~1寸,隔日1次。
療效:**** 治療21例,全部治愈。其中針刺3次以上者5例,針刺6次者14例,針刺6次以上者2例。
4.9.2 梅花針加體針取穴:主穴:曲池、環跳、陽陵泉。配穴:根據濕疹的具體部位在經絡中取穴。
操作:先針刺主穴,中***,隨後以梅花針輕輕叩刺脊柱兩側,待皮膚發紅後,再針刺局部患處,強***,留針10分鐘,中間撚轉轉運針3次,並在其下以梅花針叩刺同壹經穴,叩至微見血珠。隔日針刺1次,10天為壹療程,療程間隔3~5天。
療效:**** 治療19例,全部有效。17例壹個療程治愈,1例壹個半療程治愈,1例三個療程治愈。
4.9.3 針刺穴位和唏針療法治療濕疹穴位:閔門。
操作:常規消毒後,用5ml註射器抽取當歸註射液2ml,迅速進針入針,提插有氣,回氣無血,即為註射液。然後,加艾條灸15分鐘左右。急性發病者用穴位註射,每日1次,7天為壹療程;慢性患者用穴位註射,每日1~2次。雙側穴位交替註射,以20天為壹療程。
療效:**** 治療22例,顯效4例,好轉13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77.3%。
4.9.4 耳針療法治療濕疹取肺俞、神門、屏風下端及相應部位等。[2].慢性者加腦、肝。中*** ,留針宜長[2]。
4.9.5 艾灸療法用艾條或煙熏灸器等煙熏灸患處 20 分鐘左右[2]。適用於滲液較多的急性濕疹[2]。
4.9.6 註意事項治療期間應忌食魚腥及***食物,以減少復發[2]。
4.10 推拿治療濕疹以下方法對紅斑、密集丘疹,甚至水皰者有效[3]:
①雙手拇指按揉脾俞 1~3 分鐘,用力適中。
②雙手拇指同時按壓陰陵泉兩側100次。
③用拇指指端按壓曲池 1 分鐘,用力稍大。
④大拇指用力按揉三陰交 1 分鐘,兩側可同時進行。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