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中醫兒童保健知識和方法

中醫兒童保健知識和方法

中醫兒童保健知識和方法

孩子的成長需要細心呵護,很多在大人看來不算什麽的小問題,都可能對孩子產生不可預知的影響,需要特別註意。下面給大家分享壹下中醫兒童保健的知識和方法。

中醫兒童保健知識與方法1兒童正處於不斷生長發育的過程中,五臟六腑的功能並不完善,尤其是肺脾腎三臟的虧虛,使他們比成人更容易生病。因此,應加強兒童的日常保健。

I . 0-3歲兒童的日常保健

飲食調養

嬰幼兒脾胃功能較弱,食物宜細、軟、爛、碎,營養均衡。2、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偏食,縱孩子好,奶食過量。

(2)日常生活調節

1,寶寶衣服要寬松,不要緊身,會阻礙氣血循環,影響骨骼發育。寶寶衣服要防寒保暖,避免過熱。

2、嬰幼兒要有充足的睡眠,註意逐漸形成以睡眠為主,白天為主的作息習慣。

3、經常帶孩子去戶外活動,多曬太陽,增強體質,增加對疾病的抵抗力。

二。4-6歲兒童的日常保健

飲食調養

1,食物的種類要多樣化,以谷類為主,同時吃奶、魚、肉、蛋、豆制品、蔬菜、水果等食物,註意葷素搭配。

2、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按時吃飯,相對定量,不吃零食,不挑食,不偏食。培養獨立吃飯的能力。

(2)日常生活調節

走春夏秋冬健康之路看母嬰健康飲食保健問題

1,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規律作息,規律排便。

2、根據氣溫變化,及時增減衣服。遵循壹句老話,“要想孩子四點平安,往往得饑寒交迫。”

(3)體育保健

1,每天保證壹定時間的戶外活動,接受陽光照射,呼吸新鮮空氣。

2、加強鍛煉,適當運動,如跳繩、拍球等。第三,兒童飲食要忌口

1、大便幹燥:宜吃綠色蔬菜(芹菜、白菜、蘿蔔等。)、水果(香蕉、蘋果、火龍果等。)和粗糧(玉米、燕麥等。);忌辛辣、幹燥、油炸、辛辣、油膩食物。

2、腹瀉:宜吃薏米、山藥等。避免吃冷的和油膩的食物。

兒童飲食要忌口。

1、大便幹燥:宜吃綠色蔬菜(芹菜、白菜、蘿蔔等。)、水果(香蕉、蘋果、火龍果等。)和粗糧(玉米、燕麥等。);忌辛辣、幹燥、油炸、辛辣、油膩食物。

2、腹瀉:宜吃薏米、山藥等。避免吃冷的和油膩的食物。

3、食欲不振:宜吃扁豆、蓮子、山楂等;避免冷的、油炸的、甜的和油膩的食物。

疾病預防:提倡母乳餵養,加強體育鍛煉,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減少室內灰塵。

兒童保健要點

在孩子的生長發育過程中,飲食和環境發生了幾次變化,身心發展會發生幾次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據此,童年可分為五個階段:新生兒期、嬰兒期、嬰兒期、幼兒期和兒童期。各階段的保健要點總結如下:

(1)新生兒期

從出生到滿月是新生兒期。註重保溫、合理餵養、預防感染,保證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睡姿。

(2)嬰兒期

從滿月到壹歲是嬰兒期。這是人壹生中成長最快的階段,被稱為人生第壹次飛躍期。這壹時期的保健重點是合理餵養,註意防寒保暖護理,按時進行各種預防接種。經常在日本和中國打,促進跨越式生長發育,提高抵抗力。

(3)幼兒期

童年是從壹歲到三歲。重視早期教育,用啟蒙促進智力成長和萌芽。繼續做好預防保健工作,培養良好的衛生和生活習慣。

(4)幼兒期

三歲到七歲,叫學前班。幼兒園教育要有計劃地進行,開展各種適合幼兒的活動,做好預防保健,加強醫療保健和教育,防止意外。要註意培養優秀的品德和初步的獨立生活能力。

(5)童年

七歲到十二歲的童年也叫學齡期童年。要重視德、智、體、美教育,使之全面發展,繼續做好兒童保健工作,特別要註意預防近視、齲齒和脊柱畸形,防止扁平足。加強體育鍛煉,進壹步發展體質和智慧。

中醫兒童保健知識與方法2。兒童保健的中醫知識

搓腹

部位腹部

操作者洗手,將手掌搓熱,將手指腹側或手掌掌側放在兒童腹部。按“繞肚臍揉腹”,在腹部做圓周有節奏的運動。

註意操作要均勻、緩慢、輕柔,以兒童舒適為度。孩子皮膚嬌嫩,操作者壹定要剪短。必要時可用兒童爽身粉作為介質。

沿著脊柱揉捏肌肉

背部,脊柱兩側,從督脈大椎至尾骨末端。

操作者雙手拇指和食指交替配合,自下而上沿脊柱兩側,從骶尾部至下頸椎,按推、捏、扭、放的順序捏壹次。根據病情和體質,可捏4-6次。從第二次起的任何時候,根據不同臟腑的癥狀,可采用“重訪”的方法,刺激背部臟腑的俞穴,以加強療效。第六遍後,雙手拇指放在腰部腎俞穴處,適當按壓揉捏。

足三裏穴

它位於小腿的前外側,小腿鼻下三英寸(兒童四指),脛骨前脊外壹指。

項英角

它位於鼻翼外緣的中點附近,在鼻唇溝中。

四神聰穴

頭頂百會穴(兩耳尖與頭部中心線的交點),前後左右各開壹寸,共有四個穴位。

兒童保健中退燒藥的濫用

發燒是人體必要的保護機制。有些年輕媽媽認為孩子發燒吃了退燒藥就好了。所以,他們總是給孩子吃退燒藥。其實很容易產生錯覺,掩蓋癥狀,使疾病難以診斷。

壹般健康人的體溫在37℃左右,如果高於37℃,就是發燒。兒童大腦發育尚未完善,體溫調節中樞功能較弱。所以孩子生病的時候會發熱,其他癥狀不明顯,比如感冒、麻疹、肺炎、局部感染、藥物反應、風濕熱等等。發燒成了孩子生病的信號。因此,發燒是診斷疾病的壹個重要標誌。如果發熱壹上來就用退燒藥壓制,往往會掩蓋病情,使診斷困難,甚至在病情危重時才確診。此外,有些退燒藥,如阿司匹林,影響兒童凝血機制,導致皮膚、肺、腦等器官出血;再如非那西丁,可使新生兒血液中的低血紅蛋白變為高血紅蛋白,使紅細胞攜氧能力下降,導致組織缺氧,甚至出現腦水腫、驚厥、昏迷等。所以輕易給退燒藥對孩子身體不好。

當孩子發燒時,我們應該找出原因,然後進行對癥治療或病因治療。如果孩子體溫不超過38℃,壹般不用退燒藥,治療期間密切觀察就夠了。當然,孩子體溫過高,如果達到39℃以上,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可能會出現抽搐、抽搐。這種情況可以在積極治療的基礎上使用退燒藥,同時可以使用物理降溫方法,如酒精浴、冰袋降溫等。

兒童保健中抗生素的濫用

流行病學調查表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

因此,常規應用抗生素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是不合適的,而且還會造成病原菌對抗生素耐藥的威脅及其不良反應,以及藥物的浪費。不要孩子壹生病就用氯黴素和鏈黴素,不管是什麽原因。如果長期使用鏈黴素、新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等抗生素,會影響聽覺神經,引起頭暈、耳鳴,甚至耳聾。使用氯黴素可能導致再生障礙性貧血。8歲以下兒童,尤其是新生兒,服用四環素和土黴素,容易導致牙齒發黃,牙釉質發育不全,所以兒童不要使用四環素和土黴素。

兒童保健是壹病多藥。

孩子患了壹種病,父母往往多種藥物齊頭並進。殊不知,藥物混合太多,相互作用可以抵消,而毒性反應加起來,不僅療效差,還會有不良反應。如果磺胺與Vc合用,可加重腎中毒;青黴素和阿司匹林合用會降低青黴素的抗菌作用。至於青黴素、氯黴素、磺胺類藥物壹起,或者青黴素、頭孢菌素、慶大黴素壹起,也有上述風險。

兒童保健,體弱進補

現在給孩子吃補藥的現象比比皆是。家長的初衷是增強孩子體質,促進發育,但由於缺乏醫學知識,事與願違,彌補了問題。壹名醫生報告說,9名嬰兒在服用人參後出現神經系統癥狀,另壹名兒童在服用大劑量人參後出現驚厥和昏迷,最後死亡。專家的建議是:健康的孩子最好不要服用補品,5歲以上體弱的孩子可以酌情服用,但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家長不要自作主張,以防意外。

兒童保健要避免濫用維生素。

維生素確實對孩子的生長發育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不應該盲目的認為越多越好。很多藥用維生素都有壹定的不良反應甚至毒性反應,尤其是脂溶性維生素。用量太多或太長都可能引起體內蓄積和中毒。比如吃了太多的魚肝油(包括Va和Vd)會引起發熱、厭食、煩躁、肝腎功能受損。雖然水溶性維生素更安全,但也不應忽視。如果Vc攝入過多,會誘發泌尿系統結石和骨質脆化。因此,營養學家強調食物中的天然維生素應該是最佳選擇。

中醫兒童保健知識與方法3如何調理兒童脾胃?先找原因再調整。

壹.原因

1,飲食不當。孩子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脾胃功能不健全。所以,如果不控制飲食,餓了、飽了、不按時吃飯、零食太多,都可以影響脾胃的功能,導致脾胃功能失調、脾胃虛弱等癥狀,久而久之就會“面黃肌瘦”。

2、暴飲暴食生冷。孩子是“陽氣旺盛”的主體,容易上火,所以喜歡吃涼的、涼的。如果不加以控制,吃生冷的東西容易損傷脾胃,造成脾胃虛寒,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和營養物質的攝入。

3.不合理用藥。孩子生病後,家長很著急,於是在短時間內口服了很多藥物,尤其是壹些有消炎止痛作用的西藥,如阿司匹林、撲熱息痛、吲哚美辛、紅黴素等。這些藥物都刺激胃腸道,引起惡心、嘔吐等疾病。這樣,雖然治好了病,卻留下了胃損傷的後患。長此以往,會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造成營養不良,“面黃肌瘦”。

4.人體缺乏微量元素。如果缺鋅會導致腹瀉和厭食;缺鈣導致生長停滯、驚厥等。缺鐵引起貧血、厭食、生長發育停滯。這些都可以使人體吸收營養不足,使孩子長期“面黃肌瘦”。

5.營養失衡。孩子沒有自控能力,吃東西沒有節制。壹旦吃多了,就會損傷脾胃,出現消化障礙,吸收不良,面黃肌瘦。有的家長認為孩子營養不夠,加大力度給孩子準備好吃的。導致腸胃負擔加重,脾胃進壹步受損,進入惡性循環。

第二,調理

1,飲食:雜糧健脾胃。

脾胃虛弱的孩子,夏季飲食宜清淡,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和易消化的食物,不要吃太油膩的食物。烹飪用湯、粥、湯、膏等情況,以利於脾胃消化吸收。家長要註意飲食控制,避免暴飲暴食,傷脾胃。孩子要多吃五谷雜糧,比如小米,有健脾胃的作用,適合脾胃虛寒、熱惡心的孩子。小米粥上厚厚的壹層“米油”,營養極其豐富,對恢復腸胃消化功能很有幫助。此外,玉米還有健脾利濕、增進食欲、提高智力的作用。多吃玉米可以改善孩子的腸胃功能,幫助孩子開發智力。薏苡仁有健脾補肺、清熱利濕的作用。它富含蛋白質,易於消化。

另外要多吃豆類或豆制品,如大豆,也有健脾益氣的作用。豆腐和豆漿對脾胃虛弱的孩子相當有益。紅豆有健脾補血的作用,特別適合脾虛貧血的兒童食用。

父母可以用很多方法給脾虛的孩子餵雜糧,比如在米飯中加入小米或豆類;做面食時在面粉中加入壹些玉米粉或黃豆粉;將玉米粉制成玉米糊、玉米餅等。,讓孩子容易接受。

2.藥物:中醫分型調整

脾胃運化不暢:厭食伴噯氣、惡心、腹脹、大便不消化。常用蒼術9克,陳皮4片。5克,枳殼9克,雞內金6克,谷芽9克,麥芽9克。煎服。

脾胃虛弱型:消瘦,食少,伴有面色蒼白,精神不振,大便粘稠。常用茯苓12g,山藥15g,炒白術9g,黨參9g,神曲9g。煎服。

胃陰不足:厭食、飲酒過量、大便幹燥、手腳發熱、易焦慮、睡眠不好。常用沙參9克、麥冬9克、石斛9克、太子參12克、火麻仁6克、谷芽9克。煎服。

3、保健:按摩穴位

按摩足三裏穴足三裏位於兩小腿外側,膝蓋下第三橫指在脛骨外側,是全身的支撐點。家長每天給孩子按摩足三裏穴5~10分鐘,可使孩子消化系統旺盛,增加消化接受率,改善面黃肌瘦。

嬰幼兒可采用捏脊法。家長站在孩子右側,讓他俯臥,雙手捏住脊柱兩側的皮膚,從骶尾部逐漸上移至頸部,反復十余次,每日兩次。捏脊具有健脾、助消化、強身健體、增進食欲、減少感冒、增強體質的作用。

4、飲食:脾胃虛弱喝粥最好。

壹、紅棗薏米粥

紅棗8 ~ 10枚,大麥適量,溫水浸泡,大火煮沸。

b、紅棗大米粥

將適量糯米用少量水浸泡,然後放入鍋中炸至微黃,再加入8 ~ 10枚泡好的大棗,煮開食用。

c、蓮子粥

蓮子去皮去核,溫水浸泡,武火煮沸,加少許糖食用。

d、薏米粥

薏苡仁適量,或加少量糯米,溫水浸泡,用武火煮粥。

E.肉湯

用雞肉或牛肉、排骨煮湯,加入丁香、茴香、桂皮,加少許鹽即可食用。

建議:脾胃虛弱的人喝粥最好!如果可以每天喝山藥、茯苓、薏米煮的任何壹種粥,都可以起到健脾和胃的作用。

雖然現在的孩子不缺吃的,但是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導致了孩子的脾胃失調。如何調理孩子的脾胃上面有詳細的準備,希望對家長朋友有所幫助。

  • 上一篇:產品貼牌是什麽意思?
  • 下一篇:演練總結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