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軍購為啥總被坑?
隨著印度“班加羅爾航展”上F-21戰鬥機亮相,毫無疑問洛·馬公司也盯上了印度這塊肉,想參與到“壹再跳票”的印度114架新型戰采購項目中。只聽名字F-21多少給人種“高大上”的感覺,但CG壹出卻是那個再熟悉不過的身影—F-16。
此番操作如果成功,究竟會是印度“人傻錢多”的延續?還是F-16的晚節不保?說起“國際軍火市場”上的印度,人傻錢多的好人之名眾人皆知。其源頭在哪、被宰多少次恐怕沒人說的清。最經典的就是“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航母的交易,名義上是普京“白送”的,但接下來工期從5年拖到10年,改裝費從9億美元壹路飆升到29億。
同樣被坑的還有俄印五代機項目,最初談好的價錢是50億美元(加盟費),2017年時俄羅斯又想漲到70億美元。此間印度已向俄羅斯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但換回來的技術卻屈指可數。到了2018年印度萌生了“退出”的想法,但俄羅斯很精明的又開始了新壹輪的"畫餅"之旅。
除了俄羅斯,向印度伸出援手的也不乏其它國家。例如美國曾出售壹批C-17運輸機給印度,單價約合5.8億美元(據說是算上了售後)。同樣的飛機,美軍的采購價為1.5億美元、澳大利亞為1.9億、英國為2.2億。而且,同臺競技的伊爾-76,價格只有C-17的1/3,但印度卻絲毫不為價格所動。
法國也不甘落後,“陣風”戰機就是備受關註的焦點之壹。在幾經浮沈之後,印度和法國終於在2016年簽訂了合同:以88.2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印度36架陣風戰機,單價差不多是法國自用款的3倍。當然,印度也有“撿便宜”的時候。
2018年10月,韓國K-30“天虎”防空系統以價格優勢,打敗了俄羅斯的“鎧甲S1”和“通古斯卡”系統等多家競爭對手。但這款產品在性能上卻“有待商議”:全天候作戰能力較差、配套導彈拉後腿······
要問為什麽總揪著印度薅羊毛?因為印度有夢想,總想把印度洋變成印度的洋,夢想超越北邊的鄰居,又放不下西邊的巴基斯坦。問題在於印度自身的軍工實力實在是撐不起這個夢想,於是買就成了唯壹的選擇。而且國防部的人也很樂意從對外軍購中分壹杯羹(吃回扣)。
而且,“夢想”的道路並非壹帆風順,每每受挫總要找些“外援”來擺平,久而久之印度就有種“喜借外力”的習慣。問題是外力不是白借,當別人為了印度而送來“援助”時,掏腰包表達謝意自然就是免不了的。
事實證明,壹個沒有先進武器研制能力的國家,在國際軍火市場上沒有討價還價的資本。掌握不了核心技術,永遠只能被別人掐住脖子,夾在各方勢力之間,而自己卻難以成為真正的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