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青少年手足口病

青少年手足口病

浙江省中醫藥防治手足口病技術指導方案(試行)

前言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多發於5歲以下嬰幼兒。大多數患者癥狀輕微,主要表現為發熱、皮疹或手、腳和口腔皰疹。少數患者可並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重癥患者病情發展迅速,容易死亡。兒童、青少年和成年人感染後不會發病,但會傳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包括腸道病毒 71 型(EV71)以及 A 組柯薩奇病毒(CoxA)和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其中 EV71 感染引起的重癥病例比例較高。腸道病毒具有高度傳染性,容易爆發或流行。

手足口病屬於中醫 "時疫 "範疇,中醫藥在手足口病的醫療救治和疫情防控方面具有良好的特色優勢,為此,在衛生部頒布的《腸道病毒(EV71)感染診療指南》(2008年版)和《手足口病?(2008年版)》和衛生部頒布的《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等防控技術方案的基礎上,組織專家在總結以往中醫藥治療手足口病臨床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省手足口病發病特點和流行病學資料,制定了本指導方案,供參考。

預防

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多,嬰幼兒是普遍易感人群。做好兒童個人、家庭和托幼機構的衛生工作,是預防感染本病的關鍵。同時,根據兒童生活環境中是否發生手足口病,與手足口病發病兒童接觸的密切程度,采取不同的中醫預防措施。

壹.無手足口病地區

(壹)個人預防

1."勤洗手、喝開水、吃熟食";

2.兒童應避免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

(2)家庭和托幼機構

1.

2.居室應通風良好;

3.兒童的衣物、物品應定期清洗、晾曬;

4.玩具、餐具等物品應在公共****。

二、有手足口病發生的地區

(壹)個人預防

1.無密切接觸史

①白菊花6克,金銀花6克,生甘草3克,開水200毫升沖泡,可加入適量冰糖,代茶飲用。

②未煮熟的米餅10克、扁豆10克、綠豆10克煮粥食用。

③服中藥香附膠囊

組成:藿香、艾葉、肉桂、萘等各等量。

功效:芳香化濁、清熱利濕、解毒。

制法:將處方中的每味藥清洗處理,除去雜質,烘箱60度烘幹,在潔凈區將混合藥材粉碎至100目以上,有條件的可粉碎至1000目(采用微粉粉碎法),將藥粉粉碎成4克/袋,再制成袋裝芳香袋。

用量:每人1個(3.5克/個),每天掛前胸佩戴,晚上睡覺時置於枕邊。

4兒童中藥口服噴劑法

組成:

1.金銀花6克,貫眾6克,板藍根10克,白花蛇舌草10克,甘草3克,薄荷3克。

功效:

清熱解毒:清熱解毒,散風除濕。

制法:將貫眾、丹參、白芍、生甘草加水180毫升煮沸費15分鐘,然後在方中加入金銀花和薄荷,***同煮5分鐘,靜置取上清液(約150毫升)。裝入液體噴霧瓶或咽喉噴霧器(眼科用設備)備用。

使用方法:兒童口服,每天1-2噴。

2.有密切接觸史者

①中藥煎劑

組成:金銀花6克,貫眾6克,藿香6克,生甘草3克。

功效:

清熱解毒:清熱解毒,散風除濕。

制法:取貫眾、生甘草加水150毫升煮費15分鐘,再在方中加入金銀花、藿香煮5分鐘,靜置取上清液(約120毫升)。

用法:3-6歲兒童每日2次,每次20-30毫升;6歲以上兒童每日2次,每次30-50毫升;3歲以下兒童酌減。

②中成藥的服用方法可任選壹種

雙黃連口服液壹次5毫升,壹日2-3次;

清開靈顆粒壹次0.5包,壹日2-3次;

清熱解毒顆粒壹次0.5包,壹日2-3次。

(2)托幼機構和小學、醫療機構門診、車站等集體環境的預防。

中藥熏蒸劑熏蒸法

方法壹:濃縮液熏蒸法

組成:藿香、艾葉、菖蒲、佩蘭等中藥等量。

功效:芳香化濁避穢,清熱瀉火解毒。

方法:將上述藥材置於提取罐中,加入10倍量的80%乙醇,加熱回流提取兩次,合並收集回流液,回收乙醇,濃縮成含生藥1.0克/毫升的提取液。

使用方法:按房間面積以1毫升/平方米濃度稀釋10倍加入加濕器中霧化或加入器皿中直接加熱蒸發,每天壹次,每次30分鐘,熏蒸時應盡量保持房間密閉。

方法二:中藥煎湯熏蒸法

組成:藿香10克、艾葉10克、菖蒲10克、佩蘭10克。

功效:芳香化濁避穢,清熱利濕解毒。

用法:每30平方米面積處,用上述中藥加水1000毫升開器煎煮熏蒸30分鐘。

方法三:中藥熏蒸法

藥物:艾絨1根

用法:每30平方米面積的地方,用上述中藥加水1000毫升開容器煎湯熏蒸30分鐘:艾條 1 根

用法:直接取艾條 1 根,熏 10-15 分鐘。

治療

手足口病屬於中醫 "溫病 "中的 "時疫 "範疇,時疫從口鼻而入,與體內濕熱相搏,熏於口腔、咽喉,外透皮膚,可見發熱、口舌生皰、潰瘍,手掌、足底及臀部生皰。病勢甚重,病情兇險,變化迅速,邪毒熾盛,內陷厥陰,高熱、眩暈、抽搐,甚則內閉外張。

本病多屬實證、熱證,病位在肺、脾、心、肝,病機按衛氣營血傳變規律,故宜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預防證候變化。治療以辨證與分期相結合為原則,分為普通型(衛氣有病)、重型(氣營兩虛)、危重型(邪陷厥陰,內閉外脫)、恢復期(氣陰兩傷)。註意皮疹、皰疹等體征,以便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臨床表現:發熱、微惡風、咽痛、咳嗽、流涕等,口腔皰疹、潰瘍,手足掌皰疹;舌質紅,苔簿黃膩,脈浮滑。

治法:清熱解毒,化濕透邪。

方藥:銀翹散合甘露消毒丹加減。

基本方:銀花6~12克,連翹6~9克,薄荷3~6克,荊芥3~6克,羅漢果6~12克,黃芩3~6克,藿香3~6克,滑石9~12克,焦梔子3~6克,板藍根6~9克,玄參6~9克,鮮地黃15~30克(或幹地黃9~15克)。

加減:高熱不退加石膏9-12克;便秘加生大黃3-6克。

服法:每日水煎二汁,總量約60-120毫升,少量多次溫服。

中藥:可任選壹種服用

雙黃連口服液壹次5毫升,壹日2-3次;

清開靈顆粒壹次0.5包,壹日2-3次;

清熱解毒顆粒壹次0.5包,壹次1袋,壹日2-3次;

抗病毒口服液壹次5毫升,壹日2-3次;

金蓮清熱顆粒壹次0.5-1袋,壹日4次;

清熱顆粒壹次0.5袋,壹日2-3次。

(2)重型(氣陰兩虛型)

特點:本型處於病疹嚴重期,以持續高熱、皰疹密集為特征,是疾病傳播的關鍵時刻。

臨床表現:高熱,手掌、足底、足趾、臀部丘疹,皰疹密集,皰漿混濁,根盤發紅;口腔粘膜潰爛,咽痛拒食;舌質紅絳,苔黃膩,脈細滑數等。

治法:清熱解毒,涼營除濕。

方劑:清瘟敗毒飲加減。

基本方:黃連3-6克,黃芩6-9克,梔子6-9克,連翹6-9克,水牛角9-15克,玄參6-9克,酸棗仁6-9克,大青葉6-9克,柴胡9-12克,鮮地黃15-30克(或幹地黃9-15克)等。

服法:每日水煎二汁,總量約60-120毫升,分數次少量涼服。

加減:高熱持續者加羚羊角粉0.3-0.6克,每日1-2次

服;咳嗽劇烈者,加杏仁6-9克、浙貝母6-9克。

中藥:

牛黃清心丸每次1/2粒,溫開水送服,每日1-2次。

痰熱清註射液靜脈滴註。

(三)危重型

1.邪陷昏厥

特點:本型處於嚴重神經系統並發癥階段,病死率高。

臨床表現:壯熱持續不退,皮疹紫密,嗜睡或煩躁、易怒,甚則頭暈、抽搐等,舌質紅絳,苔黃厚膩,脈細滑。

治法:清熱解毒,醒腦開竅。

中藥:

安宮牛黃丸壹次1/4-1/2丸,溫水化開,壹日1-2次,用滴管滴入口腔或用胃管註入;羚羊角粉0.3-0.6克,用滴管滴入口腔或用胃管註入。

痰熱清註射液、醒腦靜註射液等靜脈滴註。

2.內閉外脫

特點:本證處於呼吸、循環衰竭等嚴重並發癥階段,死亡率高。

臨床表現:高熱、頭暈、氣短或呼吸困難、面色蒼白、紫紺、痰白或粉紅色泡沫痰、多汗、四肢低溫;舌質紫暗,脈微細。

治法:醒神開竅,回陽救逆。

中藥:

安宮牛黃丸:每次1/4-1/2丸,用溫開水化開,每日1-2次,用滴管滴入口腔或胃管;

生脈註射液、參苓白術散靜脈滴註。

(4)恢復期(氣陰兩傷)

特點:本病處於疾病的恢復期。

臨床表現:熱退,手足皮膚、口咽皰疹消退或未盡,神疲乏力,納差,口渴等;舌紅,少津,脈細數。

治法:益氣養陰。

方劑:沙參麥冬湯加減:沙參麥冬湯加減。

基本方:北沙參6-9克,麥冬6-9克,黃連6-9克,桑白皮6-9克,扁豆6-9克,生米仁6-12克,茯苓6-9克,甘草3-6克等。

中藥:

生脈飲口服液壹次5毫升,壹日2次。

二、外治法

(壹)口腔皰疹、潰瘍

可選用西瓜霜、冰硼散、錫類散、外用潰瘍散、青黛散各

樣,吹敷口腔患處,每日3-4次。

(二)手足皰疹

六壹散、青黛粉等選用壹種,蒸餾水溶解後,用消毒棉簽蘸此水塗患處,每日2-3次。

(三)發熱

清熱開塞露(醫院制劑)壹次1/2-1支,壹日2-3次。

小兒退熱栓(醫院制劑)壹次1/2-1粒,壹日2-3次。

調理

壹.飲食調理

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飲水。宜吃梨汁、甘蔗汁、西瓜汁、荸薺汁等。不宜吃牛肉、羊肉、辛辣和油炸食品。恢復期飲食宜易消化、營養豐富,可用米仁、扁豆、大棗等熬湯或粥食用。

二、生活調理

註意休息,做好隔離,衣被不宜過暖,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高熱時可用溫水擦浴或擦拭身體。

三、皮膚護理

勤洗手,剪指甲,避免抓破水皰;穿棉質衣服,保持皮膚清潔。

四、口腔護理

可用金銀花茶進行口腔清潔,再用中藥散劑吹敷口腔潰瘍處,每日2-3次。

2008年5月8日

/public/OpenGovernmentInfo.aspx?ColumnsArticleID=088bc261-bca7-4182-8c7f-7ea1e2bb512d

  • 上一篇:養殖甲魚前景如何?前期需要投入多少?
  • 下一篇:樂清市執業藥師資格考試報名條件變化2021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