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氏立克次氏體(Rickettsia prowazekii),是流行性斑疹傷寒和斑疹傷寒的病原體。它為短桿狀,0.8微米~2微米×0.3微米~0.6微米,也可長達4微米,單個存在或呈短鏈狀。當人受到感染後,經10天~14天的潛伏期,驟然發病,有劇烈頭痛、周身痛和高熱,4天~7天後出現皮疹,嚴重的為出血性皮疹。有的還伴有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等癥狀和其他實質器官損害。流行性斑疹傷寒,在人口密集和昆蟲繁盛的環境內比較嚴重。當流行時,病人平均死亡率20%,嚴重時可達70%。病原體借人虱在人群中傳染,所以滅虱是預防流行性斑疹傷寒的重要措施。2)莫氏立克次氏體(Rickettsia mooseri),是地方性斑疹傷寒(也稱鼠型斑疹傷寒)的病原體。它的傳播方式與普氏立克次體不同。它的自然宿主是家鼠,主要由鼠虱在鼠群中傳播,如果鼠死亡了,鼠虱才離開鼠,轉而叮吸人血,而使人受傳染。3)立克次氏立克次氏體Rickettsia rickettsii),是落基山斑疹傷寒的病原體。最初發現於美國的落基山地區的蒙培拉州的山谷。疾病流行時,病人的死亡率高達90%。立克次氏立克次體在自然界中寄生於蜱和蜱所寄居的動物體內,人受蜱叮咬就會染病。4)恙蟲病立克次氏體,是恙蟲病(叢林斑疹傷寒)的病原體。本病首先在日本發現,目前,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和臺灣省也有病例報告。在日本,病人的死亡率約有60%。這種病原體由恙蟎叮咬侵入人體,隨血液擴散至血管內皮細胞中生長,發病。貯藏病原體的動物為野生嚙齒動物並借蟎傳播。得了恙蟲病,先是被叮咬處出現潰瘍,周圍有紅暈,潰瘍上蓋有黑色焦痂,此外,還有皮疹,並造成神經系統、循環系統以及肝、肺、脾等損害癥狀。可見,不同的立克次體能引起不同的疾病。但由於它們有壹些***同的特性,所以,治療方法也有壹些***性,如壹般的輸液,良好的護理、隔離等。用藥上也有些相似,通常情況下,治療立克次體病可使用廣譜抗生素,有較高療效。用氯黴素治療恙蟲病時,必須連續用藥4周,否則容易復發。四環素藥品也同樣有效,同時還可以用來治療斑疹傷寒等。和其他疾病壹樣,立克次氏體病是可以預防的。預防這類疾病同其他昆蟲傳播的疾病壹樣,首先應對昆蟲等中間或儲存宿主加以控制和消滅,如滅鼠、滅虱。近年來,隨著立克次氏體分子生物學(16srRNA序列、DNA-DNA雜交、全DNA或基因片段、質粒等)研究的進展,舊的立克次體分類已不能完全反映立克次目中所有種屬的全貌,應運而生的是根據遺傳物質對立克次體進行新的分類。16srRNA序列的分析顯示,立克次體可分為兩個亞群,α亞群包括立克次體(Rickettsia)、埃立克體(Ehrlichia)、埃菲比體(Afibia)、考德裏體(Cowdria)和巴通體(Bartonella);γ亞群包括柯克斯體(Coxiella)和沃巴哈體(Wolbachia)。現並已發現很多新的種屬如日本立克次體(Rickettsiajaponica)、查菲埃立克體(EhrlichiaChaffeensis)、腺熱埃立克次體(EhrlichaSennetsu)、漢賽巴通體(Bartonellahenselae)等。羅卡利馬體(Rochalimaea)的名稱已為巴通體所取代,故戰壕熱的病原體也應改稱為五日熱巴通體(Bartonellaquintana)。新的立克次氏體(與人類感染有關)
上一篇:藥用食品行業的市場前景下一篇:碳酸鈉加熱會分解嗎?如果有,需要什麽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