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事件
近日,公司控股的在香港創業板上市的子公司同仁堂科技(8069.hk)股價大幅下跌。8日收於8.11袁弘港元,股價不及去年同期50%,創5年新低。平淡的中期業績和全球股市低迷打擊了中小投資者的持股信心,勢必對控股股東同仁堂的發展戰略產生影響。
2.我們的分析和判斷
母子公司中期業績平淡。
如附圖所示,同仁堂母公司和同仁堂科技子公司的季度收入和EBIT指數在2008年中期仍然呈現相同的趨勢。就銷售收入而言,子公司經歷了追趕母公司的過程,現在母公司又領先了。在第二季度,母公司的EBIT已經明顯高於其子公司。交替領先現象的背後,與國內藥品營銷環境的大起大落密切相關。目前子公司的拳頭品種貢獻比較大,母公司的治療性品種更多。預計母公司將更多受益於社區醫療和農村基本醫療網絡的恢復建設。
整合可以凸顯品牌價值。
目前同仁堂a股和同仁堂科技的市盈率分別為29倍和9.4倍。2007年的凈資產收益率分別為8.9%和65,438+03.38%。目前市值分別為68億元和1.59億港元。同仁堂母公司和科技子公司* * *享有國藥第壹品牌,在管理、技術、營銷等方面有很多重疊。估值的差異體現了國內投資者對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高度認可。在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增加投資者財產性收入的背景下,同仁堂需要在資本運營和管理效率上采取積極措施,釋放公司的產業潛力。股市低迷也會給產業投資者帶來整合同仁堂公司的時間窗口和低成本籌碼,有助於提升a股的公司價值。
上實醫藥的整合方案值得借鑒。
同仁堂科技和SIC都是在2000年左右登陸香港創業板的。香港市場的低估值是SIC私有化的主要原因。SIC在2003年5月提出的私有化方案,定價為每股2.15港元,較市場價溢價20.79%。至此,市凈率為1.6倍,市盈率為15.25倍,總市值約為1.333億,其中SIIC持股65.96%。2000年後,全球股市的大調整,使得其交易價格徘徊在私有化前的10-13倍左右,不利於SIC打造醫藥行業資本平臺的想法,最終放棄了港股這個平臺。我們認為,同仁堂品牌下資產的完整性對於集團費用管理和同仁堂品牌國際化非常重要,a股和h股估值的趨同和合理有利於整合目標的早日實現。
3.投資建議
維持謹慎推薦的投資評級。銀河證券預測,同仁堂2008年至2010年收入分別為28.5億元、310萬元和3510萬元,凈利潤分別為2.25億元、2.73億元和314萬元,每股收益分別約為0.43元、0.52元和0.58元。目前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僅為8.9%,與其品牌價值和醫藥市場的增長潛力極不相稱。我們認為其潛在凈資產收益率應該在65,438+07%以上,給予謹慎推薦投資評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