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外語嗎?。
鄭文貞公魏征臥病在家,皇上派遣使者慰問,賞賜藥品,往來不絕。又派了中郎將李安儼住在魏家,以便隨時將病況上報。
皇上又和太子壹起到他家,指名衡山公主將許配給他的兒子魏叔玉。正月十七日那天,魏征去世了,皇上命令九品以上的官員都去吊唁,賞給羽蓋鼓吹,恩準陪葬昭陵。
魏征的妻子裴氏說:“魏征壹生節儉樸素,現在用壹品官的儀仗舉行葬禮,這不是死者的心願。”她婉言推托沒有接受,而用布蓬車載運棺柩去埋葬。
皇上登上禁苑的西樓,望著靈車痛哭。皇上親自撰寫了碑文,並親筆往石碑上寫。
皇上對魏征思念不止,跟左右大臣說:“人們用銅做鏡子,可以用來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用古史做鏡子,可以從中看到國家興盛衰亡的道理;用人當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魏征去世了,我丟掉了壹面鏡子啦!”。
2. 《資治通鑒》文言文翻譯文中有好幾處:"而謂之攬權",意思都是壹樣:才叫做加強中央集權.
臣勸陛下加強中央集權這件事,不是想讓陛下像秦始皇統壹貨幣度量衡、統壹文字那樣的做法,(我沒說)那樣才叫加強集權;也不是想讓陛下像隋文帝那樣吃著飯也來處理政務,(我也沒說)那樣才叫加強中央集權,也不是要皇上您像唐德宗壹樣什麽事都親自過問,連宰相都不用。也不是要您像精通治理官吏、把什麽事都查明、總施仁恩的唐宣宗。我覺得皇上您應該通過處理過去的事(指壞事),而防止沒有發生的壞事,使獎罰之權收歸皇上壹人手中,不到於把這種權利移到下面的人的手中。臣希望陛下以正身(既行事作別人的表率)為集權的根本,而又把重用有才之士作為集權的輔助,廣泛地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以把加強中央集權這件事做得盡善盡美,那麽我所求的都得到,所希望的都如意了,即使是國家大政方針,天下大事,都可以不用聲色地處理了。
完了,希望能成為最佳答案。
3. 翻譯古文資治通鑒翻譯文武官復請封禪.上曰:“卿輩皆以封禪為帝王文武百官壹再請求唐太宗舉行泰山封禪大典.唐太宗說:“妳們都認為封禪是帝王盛事,我卻不這麽想.如果天下安定,家給人足,即使不搞封禪大典,又有何妨?從前秦始皇搞封禪,漢文帝未搞封禪,後世不認為漢文帝不及秦始皇.而且向天地拜祭,何必非得上泰山之頂,封幾尺高的土,就表達誠敬了麽?”群臣仍然請唐太宗搞封禪大典.唐太宗快要同意了,只有魏征壹人認為不可.唐太宗說:“妳不要我封禪,是因為功尚不高嗎?”答:“高啊!”問:“德不厚嗎?”答:“厚啊!”問:“中國不安定嗎?”答:“安定了啊!”問:“邊境不服嗎?”答:“服了啊!”問:“年成不豐嗎?”答:“豐收了啊!”問:“沒有符瑞麽?答:“有了啊!”問:“如此說來,為何不能封禪?”魏征答道:“陛下您雖有上述六條,然而繼承隋末大亂之後,人口未恢復,糧侖尚空虛,而封禪大典、車駕成千上萬,壹路住宿、吃飯的費用,不容易辦.而且封禪之時,外國使節都來祝賀,邊境酋長都帶侍從,現今伊州、洛陽以東,壹直到海州、泰山的路途上,人煙稀少,雜木叢生,這等於引外國人到內地,看到我們的虛弱.況且來者必給賞賜,賞賜達不到來者的期望,給了下次還要給,都用老百姓的勞苦為代價,好虛名求實禍.懇請陛下考慮去還是不去?”恰巧遇上南北幾州發大水,封禪之事遂掛起來不提了.。
4. 翻譯古文資治通鑒文武百官壹再請求唐太宗舉行泰山封禪大典。
唐太宗說:“妳們都認為封禪是帝王盛事,我卻不這麽想。如果天下安定,家給人足,即使不搞封禪大典,又有何妨?從前秦始皇搞封禪,漢文帝未搞封禪,後世不認為漢文帝不及秦始皇。
而且向天地拜祭,何必非得上泰山之頂,封幾尺高的土,就表達誠敬了麽?”群臣仍然請唐太宗搞封禪大典。唐太宗快要同意了,只有魏征壹人認為不可。
唐太宗說:“妳不要我封禪,是因為功尚不高嗎?”答:“高啊!”問:“德不厚嗎?”答:“厚啊!”問:“中國不安定嗎?”答:“安定了啊!”問:“邊境不服嗎?”答:“服了啊!”問:“年成不豐嗎?”答:“豐收了啊!”問:“沒有符瑞麽?答:“有了啊!”問:“如此說來,為何不能封禪?”魏征答道:“陛下您雖有上述六條,然而繼承隋末大亂之後,人口未恢復,糧侖尚空虛,而封禪大典、車駕成千上萬,壹路住宿、吃飯的費用,不容易辦。而且封禪之時,外國使節都來祝賀,邊境酋長都帶侍從,現今伊州、洛陽以東,壹直到海州、泰山的路途上,人煙稀少,雜木叢生,這等於引外國人到內地,看到我們的虛弱。
況且來者必給賞賜,賞賜達不到來者的期望,給了下次還要給,都用老百姓的勞苦為代價,好虛名求實禍。懇請陛下考慮去還是不去?”恰巧遇上南北幾州發大水,封禪之事遂掛起來不提了。
5. 資治通鑒文言文翻譯(十壹月,沛公悉召.維恐沛公不為秦王)作業原文是:十壹月,沛公悉召諸縣父老、豪傑,謂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諸吏民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且吾所以還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乃使人與秦吏行縣、鄉、邑,告逾之.秦民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沛公又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民.”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譯文是: 十壹月,劉邦將各縣的父老和有聲望的人全都召集起來,對他們說:“父老們遭受秦朝嚴刑苛法的苦累已經很久了!我與各路諸侯約定,先入關中的人為王.據此我就應該在關中稱王了.如今與父老們約法三章:殺人者處死,傷人者和搶劫者抵罪.除此之外,秦朝的法律統統廢除,眾官吏和百姓都照舊安定不動.我之所以到這裏來,是為了替父老們除害,而不是來欺淩妳們的,請妳們不必害怕!況且我所以領兵回駐霸上,不過是為了等各路諸侯到來後訂立壹個約束大家行為的規章罷了.”隨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壹起巡行各縣、鄉、城鎮,向人們講明道理.秦地的百姓都歡喜異常,爭相拿著牛、羊、酒食來慰問款待劉邦的官兵.劉邦又辭讓不肯接受,說道:“倉庫中的糧食還很多,並不缺乏,不想讓百姓們破費.”百姓們於是更加高興,唯恐劉邦不在秦地稱王.。
6. 文言文李世民畏魏征《資治通鑒》的意思原文 征狀貌不逾中人,而有膽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顏苦諫;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為霽③威.嘗謁告④上冢,還,言於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⑤,外皆嚴裝⑥已畢,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實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輟⑦耳.”上嘗得佳鷂⑧,自臂⑨之,望見征來,匿懷中;征奏事固⑩久不已,鷂竟死懷中.(選自《資治通鑒》)譯文 魏征的樣貌雖比不上壹般人,卻有膽識謀略,善於說服勸諫別人.每逢冒犯君主威嚴當面直言規勸時;有時皇上非常生氣,魏征卻面不改色、若無其事,皇上也就息怒,不再發威了.魏征曾告假回家上墳,回來後對皇上說:“據說皇上打算去南山遊玩,壹切已經安排妥當、整裝待發.現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麽原因呢?”皇上笑答:“起初確實有這樣的打算,但是擔心愛卿妳責怪,所以就適可而止了.”皇上曾得到壹只很好的鷂鷹,放在手臂上把玩,見到魏征前來,藏到懷中.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鷂鷹最終悶死在皇上懷中。
7. 文言文《資治通鑒》選段翻譯齊威王召見即墨大夫,對他說:“自從妳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責妳的話傳來。
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卻是田土開辟整治,百姓豐足,官府無事,東方因而十分安定。於是我知道這是妳不巴結我的左右內臣謀求內援的緣故。”
便封賜即墨大夫享用壹萬戶的俸祿。齊威王又召見阿地大夫,對他說:“自從妳到阿地鎮守,每天都有稱贊妳的好話傳來。
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見田地荒蕪,百姓貧困饑餓。當初趙國攻打鄄地,妳不救;衛國奪取薛陵,妳不知道;於是我知道妳用重金來買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妳說好話!”當天,齊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說好話的左右近臣。
於是臣僚們毛骨聳然,不敢再弄虛假,都盡力做實事,齊國因此大治,成為天下最強盛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