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20年代,壹位瑞士科學家從壹種植物的葉子中提取出了水楊酸。1853年,法國化學家夏爾-弗雷德裏克-熱拉爾(Charles-Frédéric Gérard)將從另壹種植物繡球花中提取的水楊酸與乙酸和乙酰結合,解決了這壹問題,但他還沒來得及進壹步驗證,就去世了。
20世紀30年代,拜耳阿司匹林在中國市場的廣告。霍夫曼是德國拜耳制藥公司的化學家,他在前人開創性探索的基礎上,於1895年研制出了水楊酸的結構轉換類似物,這種物品的副作用遠遠小於其他水楊酸藥物。霍夫曼與他的同事海因裏希-德萊塞(Heinrich Dreiser)壹起,對這種藥物進行了大量試驗。在給這種藥物命名的過程中,他們認為應該在藥名中反映出它與繡球花的關系--於是阿司匹林誕生了:A 代表乙酰,spir 是繡球花(spiraea)的前四個字母,in 是拜耳的專用藥名。阿司匹林(Aspirin)這個大寫的 "A "已經成為拜耳公司在其壹百多年的歷史中最引以為豪的產品,也是拜耳對世界的最大貢獻。
1899年3月6日,霍夫曼的拜耳公司向柏林皇家學會申報了專利。3 年後,這種新藥的第壹片藥片誕生,1903 年 4 月,拜耳進入美國市場,並最終在美國紮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