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聚居地區由於復雜而典型的地理環境加上特殊的氣候條件,造就了十分豐富的藥材資源。據1983~1987年的調查,僅壯族聚居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中草藥品種就達4623種之多(其中植物藥4064種,動物藥509種,礦物藥50種)在全國名列第二。其中壯醫常用藥達709種(據《廣西民族藥簡編》統計)。廣西民族醫藥研究所藥用植物資源研究室自1993年以來,承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下達的《壯藥資源普查及開發利用研究》科研課題,進壹步在全區進行壯藥普查,又發現了新的壯藥品種397種。因此,僅廣西境內壯藥品種就達千種以上。
壯藥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某些品種的壯藥較早地得到開發利用,同時成為著名的中藥。例如《後漢書·馬援傳》載:“出征交趾,土多瘴氣”,因常服用苡仁而能防治瘴疾。後帶回中原。苡仁至今仍是壯醫常用藥,也是常用中藥,盛產於壯族聚居的百色地區各縣。在貴縣羅泊灣漢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鐵冬青、金銀花等壯醫常用藥。在《神農本草經》收載的365種藥物中,壯族地區盛產的茵桂、牡桂、苡仁、丹砂、鐘乳石等被收錄。該書中有“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病”等作用的“下藥”125種,壯族地區大多有出產。唐代《新修本草》也收載了不少壯藥,如蚺蛇膽、滑石、釣樟根皮、茯苓、桂、蒜、瓜蘆木、黑石脂、鉤吻、白花藤蛇黃、郁金、蘇方木、狼跋子等。稍其後的《本草拾遺》,更收載了著名的壯醫解毒藥陳家白藥和甘家白藥,這兩種藥在當時即已作為貢品上貢朝廷。
如前所述,毒藥和解毒藥的廣泛應用,是壯醫的重要診療特色和突出。此外,將丹砂燒煉為水銀的先進方法和田七的發現及利用,也應當成為壯藥開發利用並達到壹定水平的重要標誌。
《本草經集註》謂丹砂出符陵,其實容州勾漏所出特別是邕州所產金纏砂最為上品。宋代《嶺外代答》詳細記載了壯族先民燒煉水銀的方法:“邕人煉丹砂為水銀,以鐵為上、下釜,上釜盛砂,隔以細眼鐵板,下釜盛水埋諸地,合二釜之口於地面而封固之,灼以熾火,丹砂得水化為霏霧,得水配合,轉而下墜,遂成水銀”。這種符合科學原理的密封蒸餾法,在自然科學史上也是較早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