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2000字左右的中醫老師心得

2000字左右的中醫老師心得

向老師學習(1)

中醫理論體系發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今天學習最缺乏的是臨床經驗和上壹代的指導答疑,使得學習完全理論化,過於抽象,無法結合實際使理論知識更加紮實。在壹年的從師學習過程中,我得到了陳明先生在學習中醫方面的悉心指導。我仍然清楚地記得和老師在壹起的第壹天,陳明先生親切地問我學習中的困難以及我想了解的更多。因為陳明老師是中醫班的,所以推薦我們背誦醫學三字經,教我們多背。記憶是中醫學習過程中的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即使不能完全理解書中內容的精髓,也要靠死記硬背,這樣才能在臨床實踐中充分理解書中的意誌。制定好學習計劃後,老師帶著我參觀了整個醫院,耐心地給我們講了壹些醫院的故事。在跟隨老師的過程中,可以學到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在和老師的交談中,我可以了解到她在閱讀經典方面有什麽好的方法,我也可以在淺薄的理解中得到更深的理解,也可以糾正我偏頗的理解。在學習任何壹門學科的時候,最珍貴的就是得到前人的指導和教誨。在強化學習目標的同時,也可以加深理解,擴大知識面。世界上大多數偉人都是站在別人的肩膀上成功的,有了以前失敗的經驗,才能從更多的其他方面著手研究;也正是因為有了前人的成功經驗,更多的人才能有信心堅定自己的目標,進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正是因為有了前人的經驗,我們才能更快更好地成功,才能在成功的基礎上繼續向更高更深的層次學習。只有這樣,社會才能進步。在我的人生歷程中,跟隨老師是壹個很大的收獲,讓我對中醫學習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明白了理論與實踐的距離,以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我們常常能感受到理論知識的抽象,使我們無法真正理解其含義,沒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在實際臨床中也無法完全理解其理論含義。所以在跟老師學習的過程中,壹定要打牢理論基礎,多記憶理論知識,這都是為了更好的和臨床結合,更好的融入臨床,更好的運用所學。這個月,我們又可以參加外科醫生研討會了。每個人都被分成小組。在每個小組中,除了壹起學習,還可以討論臨床中遇到的問題,交流處理疾病的不同意見。在我們的交流中,可以了解到更多人的想法,學會從不同的方面去理解同壹個問題。

也鍛煉了我們的表達能力。所以,我希望這個系統能延續下去,讓我們學到更多的知識。古語有雲,“壹日為師,壹生為父”。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和老師相處,互相尊重,提倡壹些傳統的好的行為,久而久之遇到真理,老師壹定會把自己的知識給對方。

向老師學習(2)

中醫臨床研究是壹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如何整合所學知識?

是每壹個進入臨床階段的學生將知識運用到臨床實踐中,並很好的掌握。

期望實現。但是學生進入臨床後,發現臨床學習和理論學習有很大的區別。

區別壹時難以把握,總有壹種天天著急看病卻收獲甚微的感覺。跟老師學了這麽多天,下面就根據我的學習經驗來說說如何跟老師臨床吧。

第壹,要註意培養動手能力。中醫實踐能力是中醫望、嗅、問、切四診的鍛煉。中醫四診絕對不是簡單的壹張照片壹個檢查。

取代“先進技術”。我們必須把過去的知識和現在的癥狀結合起來;只能通過與患者的即時隨機交流來獲得。同時,書本上能夠準確表達和記錄的“明確知識”只是壹小部分。人類更多的知識是只能理解卻難以表達的東西。俗話說“壹言為真,萬卷書為假。”只有師從老師,以身作則,才能掌握中醫的精髓。臨床實踐證明,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舌的變化是迅速而生動的,它就像壹面內臟的鏡子。臟腑的虛實、氣血的盛衰、津液的盈虧、疾病的深淺和預後的好壞都可以從舌象中得到客觀的反映,成為醫生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如果看到淡白舌,多為氣血兩虛或陽虛。

;如果看到舌紅,多半是熱證。如果看到紫舌,說明血流不暢。需要臨床觀察來獲得準確的信息。再如“治小兒外感發熱,須望舌後察喉。”

咽喉是“陰之地”,對於區分寒熱虛實具有重要意義。比如喉嚨紅腫,是真火;紅燥,為陰虛;不紅不腫,是陽虛;壹個不紅不腫的喉嚨痛在寒假裏是真熱,壹個紅腫但全身都表現出寒證的喉嚨痛是真熱假冷。提問要講究技巧,向老師學習的時候也要向老師學習提問的方法和技巧。

這是壹個長期的訓練過程。剛去門診的時候,經常按照西醫詢問病史的方法,力求完美和細節,但是問完之後,腦子裏壹片茫然,不斷模仿老師問診之後才明白。中醫的會診,要看醫生的理論水平和臨床技能。問診的主要目的是確認壹個病或壹個證或者排除壹個病或壹個證。至於脈診,首先要掌握脈象的特征。浮脈的脈象如果以淺脈位為特征,可以輕拿輕放,再按會稍減但不空,如浮木似水。反映出疾病的位置在表中。脈象深脈的脈象特點是脈位深,不可掉以輕心,而要按之以重,猶如石頭沈入水底。反映疾病位於醫院。掌握了脈象的特點後,最好在有豐富切脈經驗的老師指導下,從浮、沈、遲、數、弦、細、紅幾個常見而簡單的脈象入手,在臨床上仔細體會。其次,要經常體驗。學會把脈就像打壹場球,強調的是“手感”,必須持之以恒,經常有意識地訓練。久而久之,妳會學到壹些東西。第壹次跟著老師去門診的時候,老師指著壹個高血壓的老人,讓我把把脈,看看是什麽。我能脫口而出書本上20多種病理性脈象的脈象特征。《令狐脈經》這本書我也看得很好,但有壹次去門診,我“難以理解”,怯生生地說:“脈象好硬,像壹根繃緊的繩子”。老師笑著說:“喜歡。我恍然大悟,弦脈不是“直來長去,似按弦”嗎?從此,我對弦脈並不陌生,認識到看到中老年人的弦脈,尤其是左手脈,強而有力,多半是肝陽上亢甚至肝風運動的前兆。需要大劑量服用平肝潛陽、平肝熄風的產品,防患於未然。

第二,要做好病歷記錄。

每天和老師壹起出門診的時候,要做好病歷記錄。記錄的原理要詳細,包括妳的舌脈,以備日後參考。壹些常見病可以簡單記錄,疑難罕見病要詳細記錄,包括老師的用藥情況。

認真記錄病歷是收集原始資料的最好方法。每當我在臨床上遇到疑難雜癥的時候,我總是會把之前記錄的病歷復習幾遍,往往會找到壹些好的解決辦法。

第三,勤於思考。

跟隨老師診室詢問病史,把脈,記錄,思考老師的處方。經過四次會診,我考慮這個病是什麽證型,用什麽主方,怎麽加減。然後看是否和老師的辯證思維壹致,藥方和用藥是否相同。如果是壹樣的,妳就知道妳的辯證思維和老師的基本壹致。如果不壹樣,妳要考慮自己的差距在哪裏,甚至可以請老師指點迷津,我的思路錯在哪裏,我的哪些藥用的不對,哪些用的對,老師為什麽要這樣用。有時老師必須仔細考慮特殊的處方或特殊的劑量。

第四,學會與病人相處。

像親人壹樣對待病人,體諒病人,讓病人更好的配合妳,讓妳做檢查,解答妳的問題。最後要“努力學習,努力看病,努力總結,努力做人”。這些讀書、臨床、做人的經驗,是我們在課堂上、書本上很難學到的。

向老師學習(3)

通過跟老師壹年的學習,我們了解到,陳明副主任醫師老師悄悄地為我認識中醫鋪平了道路。那時候我不懂,只是在努力學習中醫。

學習。跟老師學習的患者很多。他們經常白天去看醫生,晚上自習。他們坐公共汽車到家時已經九點多了。看著滿街閃爍的夜燈,看著川流不息的車流,看著行色匆匆的路人,想著正在家裏焦急等待晚餐的愛人,我不禁感嘆。但想到這壹天,我明白了壹個中醫的道理,看到了壹個新的自己。

病情加深了淺薄的看法,糾正了過去錯誤的認識。心裏的喜悅,對老師的衷心感謝,無以言表。現在三年的跟師學習結束了,自始至終,我認為跟師學習並不在於老師的逐字逐句的傳授,而是在潛移默化中,讓徒弟感受到老師的思維和智慧的火花。反復想了想,他還是想不明白。我找其他同事討論了壹下,還是沒有答案。我找了個合適的機會問老師。這時候老師的話就是真理,無數次跟老師學的都是病人的問題。老師的回答讓我楞了壹下。下面我將這三年來積累的跟老師學醫的經驗寫下來,供同行參考。第壹,跟老師學之前,首先要對老師有壹個全面的了解,做到“兩個要”,這是跟老師學成功的必要條件。第壹,要了解老師所在醫院和學科的發展現狀,他師從誰,是傳家寶還是老師的傳承,他精研過哪些醫學理論,其醫學特色是什麽,關註的是哪些理論。掌握了這些情況,就可以了解他的學術淵源和思想,繼承和發展了哪些理論和觀點。這樣,在總結其經驗時,就有了依據;二是了解教師的學術專長和經驗特點。並且圍繞這個問題,要廣泛收集資料,積累和掌握詳實可靠的第壹手資料,這是我們今後學術經驗的基本材料和基礎。要做到上述的“兩個要”,在日常與老師的學習中壹定要做到“六多”:多提問:對於學習中遇到的壹些關鍵問題,要多問老師,提問要深入,盡量說清楚。比如壹個經驗方有多少種藥物?兼容性特點是什麽?劑量是如何變化的?煎服法有什麽要求?如何加減乘除?為了什麽情況?什麽不適用?有哪些禁忌?處方依據是什麽等。千萬不要想當然。在學習的過程中,多提問是讓問題更深入的重要途徑。雖然這位老師有多年的經驗,但他並不總是把問題解釋透徹。有些問題是老師自己共有的,但其他人可能不知道其中的奧妙。所以,要追根究底,刨根問底。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常常會問自己:從老師那裏掌握了什麽經驗?會臨床使用嗎?要經常問患者:患者的癥狀有沒有改善,有什麽變化,服藥後有沒有不舒服的反應,這樣才能詳細體會到老師治療經驗的精妙。多聽:在跟隨老師臨床實踐或者聽他講故事的時候,多聽聽老師對每個問題的看法和想法。掌握他的思維方法、學術思想、學術觀點,找出辨證用藥規律,是第壹手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之壹。多讀:多讀老師的臨床診斷、方劑、論文、著述,反復了解其學術思想的臨床應用。同時,根據其學術淵源,閱讀對其影響較大的先賢的醫學理論和著作,做到追根溯源,掌握理論基礎;閱讀與此學科相關的現代醫學書籍,

精通中西醫理論,融會貫通知識;閱讀各種與自己專業相關的文獻資料,了解醫學的起源。多錄音:隨時記錄所聽所見,是收集信息的重要手段。壹種是即時錄音,即聽、看、錄;另壹種是記憶,即將聽到和看到的東西通過記憶記錄下來。在此基礎上,可以進行分類處理。在過去的三年裏,我和我的老師於本記筆記。多用:勤於臨床,每次遇到類似病歷都敢開藥,甚至發現問題及時抄襲老師的方法和求教。這個醫術會提高很快。多思考:將上述題型進行分類,聽、看、記、用,在頭腦中有條不紊、系統地分析總結,找出其規律性。這是老師經驗的精華,需要壹段時間在原有材料的基礎上進行升華和完善。《論語·為政》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整理老中醫經驗,既是工作,也是學習。要想繼承老師的經驗,就要在“學”和“思”上下功夫。多溝通:溝通和交流是多提問的延伸。在跟隨老師的過程中,多和老師溝通,多問老師壹些臨床問題,可以改善師生關系。我也和身邊的醫生有學術交流,分享成功的例子。最後,作為壹名現代中醫,我們應該使用多種信息交流方式,如微博、電子郵件等。,與醫學同仁交流分享壹些學習心得,老師的經驗,困惑。以上是我的經驗總結,希望對大家有益。

  • 上一篇:地中海貧血補鐵需要註意什麽?
  • 下一篇:安日欣和拜瑞妥的利伐沙班片效果上壹樣的嗎?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