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從壹個人傳播到另壹個人是極其罕見的。大多數人類狂犬病患者會生病和死亡。1971年,治愈病例1例。2004年,美國壹名未確診為狂犬病的患者死亡後,3名被捐獻者死於狂犬病。
病原體:引起狂犬病的病原體是狂犬病病毒(RabiesVirus),屬於彈狀病毒科的狂犬病病毒。完整的狂犬病毒呈子彈狀,長度約200納米,直徑約70納米。整個病毒由最外面的脂雙層外膜、結構蛋白殼和裝載遺傳信息的RNA分子組成。目前壹般認為狂犬病病毒有四種不同的血清型。狂犬病病毒抵抗力很弱,在表面活性劑、甲醛、氯化汞、酸堿等環境中會迅速死亡,對熱、紫外線極其敏感。
臨床分期及表現:狂犬病的臨床表現可分為四個階段。
1,潛伏期:(平均4-6周左右,最短最長可達10天-8個月)。潛伏期根據個人體質從幾天到幾年不等,感染者在潛伏期內沒有任何癥狀。
2、前驅期:感染者開始出現全身不適、發熱、乏力、焦慮、被咬部位疼痛、感覺異常等癥狀。
3.興奮期:人:患者癥狀達到高峰,出現精神緊張、全身痙攣、幻覺、譫妄、怕光、怕聲、怕水、怕風等癥狀。所以狂犬病又叫恐水癥,患者常因咽喉痙攣而窒息。
4.昏迷期:如果患者能熬過興奮期,就進入昏迷期。在這壹時期,患者處於深度昏迷狀態,但狂犬病癥狀已不再明顯,進入這壹時期的大多數患者最終會衰竭死亡。
病理:狂犬病毒先感染肌肉細胞,在肌肉細胞內經過潛伏期,然後通過肌肉細胞和神經細胞之間的乙酰膽堿受體進入神經細胞,再沿同壹路徑進入脊髓,在不延遲血液擴散的情況下進入大腦。病毒在腦內感染海馬、小腦、腦幹乃至整個中樞神經系統,並在灰質內大量復制,沿神經到達唾液腺、角膜、鼻粘膜、肺、皮膚等部位。狂犬病毒對宿主的損害主要來自於內體,即其廢棄的蛋白外殼在細胞內聚集形成的嗜酸性顆粒。內體在患者的中樞神經細胞中廣泛分布,這也是該疾病的實驗室診斷指標。
診斷:狂犬病的診斷可通過臨床癥狀或實驗室檢查做出。
1,臨床診斷:主要根據以上臨床癥狀。
2.實驗室診斷:檢查腦組織中的基體;用熒光免疫分析法檢測抗體;分泌物動物接種實驗;血清學抗體檢查;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檢測病毒RNA。
預防和治療:
1,控制野生動物之間的傳播;
2.餵食含有口服狂犬病疫苗的誘餌;
3.控制寵物之間的傳播;
4.寵物強制接種狂犬病疫苗;
5.易感人群預防性免疫接種;
6.給容易接觸狂犬病毒的人接種狂犬疫苗。
暴露後的預防性處理:用3%-5%肥皂水或0.1%新潔爾滅或清水徹底沖洗。清洗深部傷口時,用註射器刺入深部傷口進行灌註清洗,做到全面徹底。用75%乙醇消毒,然後用濃碘酊擦。局部傷口越早處理越好。即使延誤1-2天甚至3-4天,也不能忽視局部治療。此時,如果傷口已結痂,則應按上述方法切除處理。接種狂犬疫苗,在傷口附近註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
血清的治療開始於1899,有效治療時間為被咬傷後24小時內。
狂犬病疫苗的制備方法包括動物腦組織培養和人二倍體細胞疫苗(HDCV)。動物腦組織產生的疫苗免疫反應強,可能引起腦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