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種植懷山藥的遠地要求

種植懷山藥的遠地要求

淮山藥:又稱毛山藥,江蘇淮北地區傳統品種。長根型山藥類型,主要分布在土質稍黏重的地區,長江流域為主。植株生長勢中等。蔓長約3米,葉片較大,缺刻小。葉腋間著生山藥豆。根狀塊莖長50~70厘米,直徑4~7厘米。塊莖顏色較深,黃褐色至深褐色,須根較多,瘤密。澱粉含量較高,黏度高,肉白色,質細膩,品質好,可制作山藥漿和山藥幹片,壹般單根重1~1.5千克。

1.繁殖方法

山藥繁殖方法有段子繁殖、栽子繁殖和山藥豆繁殖。

2.播前準備

山藥應避免重茬種植,並忌種花生、紅芋茬。以地勢幹燥、排灌方便、土層深厚和土質疏松肥沃的沙壤土為佳。山藥喜溫暖和通風透光的環境,可適當擴大行距,與大蒜、洋蔥、甘藍、花菜等蔬菜進行套種。山藥根系周邊土層中無磚瓦石塊,以免造成山藥塊莖畸形。

山藥吸收根淺而根狀塊莖入土較深,應在冬前進行耕翻凍垡,耕深30厘米以上。塊莖入土可達30~100厘米,在挖山藥溝時,需要將生土深耕,改善土壤結構,降低土壤緊實度,以利塊莖下紮。開溝有機械開溝和人工挖溝兩種方法,目前大面積種植壹般都采用機械開溝。整平地面,在地面以南北向按行距劃線。沿線撒施基肥,每畝施腐熟有機肥5000千克、硫酸鉀復合肥50千克,機械開溝時將肥料均勻混入溝土中,開溝後挖出的土順壟踩實後,培土成壟待播。山藥栽培以南北方向為宜,可采取雙行種植或單行種植。雙行種植時,大行距1.7~1.8米,小行距40厘米(溝內兩行山藥的行距),株距20~25厘米,溝深85~100厘米,溝寬70厘米。單行種植時行距80~100厘米,溝寬30厘米,溝深90~100厘米,株距20~25厘米。種植前要在大田周圍挖好排水溝,深達1米左右,寬0.6~0.8米,並與外溝相通。

3.播種

山藥宜在終霜後種植。壹般要求氣溫升到12℃以上,地表地溫(距土面5厘米)穩定在10℃以上播種。江淮流域壹般在清明前後。采用地膜覆蓋以及塑料拱棚覆蓋可以提早種植,早定植可使山藥根系發達,生長健壯,塊莖產量增加。開溝種植時,在種植溝的壟上開出深10厘米的定植溝,將催好芽的山藥栽子或山藥段子按預設的株距排於溝中,然後覆土10厘米厚並起壟。打洞種植時,在種植行中央拉繩,在溝中用10~12厘米粗的鋼筋棍按預設株距逐壹打洞,深入松土層底部,將種塊的上端順溝走向橫放在洞口上,以引導新生的根狀塊莖垂直下伸,排放好後隨即覆土起壟,壟高10厘米。山藥播種後註意保墑。

4.田間管理

(1)疏苗定蔓 出苗後及早疏除弱苗、叢苗和多余的莖蔓,每株保留1~2個健壯的主莖,並去除主蔓基部側枝。

(2)搭架整枝 苗高20~30厘米時及時搭架,壹般支架高度1.2~1.6米為宜,用小竹竿插成“人”字形架或直立架,使莖蔓纏繞向上生長。當植株生長旺盛、側枝發生較多時,要摘去基部側蔓,以增加通風透光。6月中下旬山藥開始開花現蕾,應將花蕾全部摘掉,使養分集中於塊莖的膨大上。7月間,葉腋中長出的零余子和花蕾,除留種外,應及時全部去除。8月後可摘去主莖和側枝的頂部,控制旺長。

(3)肥水管理 山藥定植前澆透水,幼苗長足1米後視天氣澆第1次水,生長盛期和根狀塊莖膨大期,正值夏日多雨季節,壹般不進行灌溉,如遇幹旱則應澆水,保證地上部茂盛,地下部增粗。雨季註意排水。山藥的追肥要早,第壹次在莖蔓上架後,每畝施尿素5千克,腐熟餅肥50千克,在植株的壹側30厘米遠處開溝施肥。第二次施肥在山藥豆形成期,用硫酸鉀復合肥15千克,在植株的另壹側開淺溝施肥。山藥豆開始脫落時進行第三次追肥,用硫酸鉀復合肥20千克。以後壹般不再追肥,追肥過晚易引起山藥晚熟,影響產量與品質。

(4)中耕除草 山藥發芽期遇雨易使土壤板結,雨後應適時中耕松土,出苗後勤中耕,中耕要淺,耕深不超過5厘米。山藥前期生長緩慢,田間雜草較多,通過中耕除草以防止滋生雜草。當莖蔓爬到半架後停止中耕,長出的草用手拔除。同時進行行間培土,使架內種植行形成高壟,架外形成深約20厘米、高約30厘米的畦溝,便於田間排水,增加通風透光。

(5)病蟲害防治 山藥病害主要有炭疽病、褐斑病、葉斑病和線蟲病等,山藥主要害蟲有地老虎、蠐螬等,應按無公害要求及時防控。

  • 上一篇:中國藥典中藥物微生物檢測在哪部
  • 下一篇:生殖維持藥物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