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牌匾)
泰寧尚書第,俗稱五福堂,是明代兵部尚書、太子太保李春燁的府第,共有五進院落,房屋120多間,面積4000多平方米,布局合理,風格大氣,裝飾精美,距今已有370多年的歷史。是福建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
(泰寧遊覽圖)
從尤溪西行270公裏,抵達泰寧,雨腳隨之而來,飄進華燈初上的山城。
食宿落聽,傘入進士街夜。 石板路泛著幽幽的光,突兀的高墻逼仄的小巷,深深的門緊鎖著,窗外燈火飄搖,雨聲不時從重檐滴落,夜將深時,偶有歸來的傘影飄過,打破那片寂靜。 雨夜,不禁生出壹絲悸動,尚書的影子,第壹次見,卻是這種感覺。
(夜雨中的老宅)
借著手機昏黃的燈光,辨認著墻上的銘牌,尚書第、九曲巷、世德堂,仿佛每壹個字都浸透了時光,讓人好奇名字背後的故事。壹些散落在街角的檁梁和青磚,浸在雨水中,黝黑黝黑的顏色更深了,也許是古宅的新舊更替,我疑心是舊的痕跡,但新的模樣是否還和從前壹樣?
在幽深寂靜的街巷裏,像預覽壹幅古畫,畫卷緩緩展開,畫面徐徐打開,我不知道眼前是怎樣的壹幅傑作。我期待著第二天的清晨。
(尚書第旁的古井)
雨跌跌撞撞地下到天亮,買了票去參觀尚書第,票面淋著雨,圖案水靈起來。壹條巷子就是壹座宅院,雕花厚重的大門把守兩端,籠罩著當年的威嚴。五個建制相同的院落鱗次櫛比,大戶人家也有小戶人家,裏裏外外互通有無,親情和睦自是門可羅雀。廳堂天棚、天井回廊、佛學院錯落有致,磚雕、楹聯匾額、墩臺樓臺,無不精美絕倫,其年之久,其勢之大,建築之精,可謂民居之冠。
(門隱尚書第)
連綿的細雨,讓鄉間的景致瀏覽成壹種奢侈,而在這古宅穿堂而過,用雨聲敲打舊物,借雨水打量前人,在燈火闌珊處感受細節,在微弱的寒意下思索,真是機緣巧合,天賜良機。 這尚書第,不同於山野村落,也不同於京城王府,更不同於市井古宅,它給我的感覺:
(古畫新雨)
那種厚重,正是官威在鄉村的物化
尚書第主人李春燁,六歲讀書,十六歲舉才,三十六歲進士,四十六歲狀元、在朝為官十壹年,連升十四級,官至兵部尚書兼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刑部尚書、內務府尚書、太子太保、內務府尚書、刑部尚書。官至兵部尚書兼太子太保,可謂大器晚成,仕途騰達,是泰寧歷史上少有的高官重臣。他的府邸是皇帝賞賜所建,門楣上是天啟皇帝賜的 "四代壹品 "匾額,其顯赫可見壹斑。 尚書第以堅硬的花崗巖砌墻,鋪地,走廊天井,砌就大院,其巍峨闊大泰寧無二,那是當朝的地位,皇帝的師承之資,只能掩人耳目,居於大宅之下。
(尚書省堂)
大氣,是財力在營建上的擴張
尚書省第壹,4000多平方米,是壹條街上的豪宅,它的 "大氣 "表現在建築空間的擴張上,渠廊、梁架、廳堂,都是當地最大的尺寸;也表現在建築材料上。規模;還表現在建築材料的選擇上,厚實耐用的杉木,堅硬耐久的巨石,形成了泰寧獨特的 "三堂九樓 "建築格局。尚書近 400 年而面貌依舊,當年的修建肯定耗資不菲,沒有雄厚的財力支撐是不行的。明代的李春燁,從壹品的司禮監年俸不過152兩,而尚書府耗銀20萬兩,雖有皇帝賞賜,也是杯水車薪,他能撐起門面,沒有灰色收入是說不過去的。李春燁與背信棄義的魏忠賢交好,其升遷有魏忠賢的背景,魏忠賢倒臺後,他因 "結交近侍(魏忠賢)及下級 "獲罪,被判入獄,但他花錢運作,並沒有坐牢。當時有民謠曰:時來運轉時來運轉,時來運轉時來運轉豐。金銀財寶壹掃光。 李自成不是壹般的富豪,尚書第也不是壹般財力能建得起的。
(雨中的尚書巷)
那些精致,是奢靡生活中的放縱
尚書第的建造,設計之精、用料之絕、工藝之精、效果之絕,在泰寧是前所未有的。 追求極致的巧思,匠心獨運的匠藝隨處可見,在前廳、大殿、佛堂,在飛檐、立柱、墻壁,在石雕、木雕、磚雕,甚至普通不過的窗格、石槽、蔭井,都不隨意,卻沒想到將設計的生活實用性與視覺美感極致於壹體,那種精致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在鄙夷其奢靡之後,又慶幸它的完美!在鄙視它的奢侈之後,又慶幸它的完美流傳至今。
(李春葉的臥室、夫人的閨房、母親的堂屋、家族的私塾)
這就是家禮中的忠孝
桑桑第,作為壹座居所,不僅有磚石的絢爛,更有文化醞釀的韻味,有軟硬實力融合的載體,更有其生命傳承的長久活力。 傳家黑硯上,有朱熹當年居住泰寧時春夏秋冬四季的詩句,有李春燁開宗立派的儒學傳承。在 "孝天 "匾額下,是他年邁的母親晚年生活的場景。李春燁為贍養母親,三次辭官盡孝,受到皇帝稱贊。李春燁刻苦讀書,嚴守禮儀,尚書第,門曰 "禮門",路曰 "義路",裝飾、匾額、書畫皆喻禮義,將禮儀與家教完美結合,形象與藝術依附於整座宅院。
(母女倆身後的石壁,高大而厚重)
遊尚書第,看古建,知故人,寵我 "有所思"。 雨後的清晨,靜謐而悠長。
小貼士:
尚書第,位於泰寧縣城勝利二街府堂巷,門票20元。
(老宅與修繕者羅哲文考證尚書第、遊客壹家、進士街尚書第路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