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地說,賣方希望以較高的價格成交,而買方則期望以較低的價格合作,這是壹條普遍規律,在任何領域的談判中都是如此。雖然聽起來很容易,但在實際談判中要做到雙方都滿意,最終實現雙贏並不是壹件簡單的事情,這需要妳的談判技巧和勇氣,尤其是在第壹次報價時受到關鍵的影響。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壹半,當妳向客戶發出第壹次報價時,確實需要壹些時間來考慮清楚。開價高了可能會導致交易不成功,開價低了對方也不會停止價格的盤算,因為他們不知道妳的價格底線,也猜不透妳的談判策略,所以妳還是會被認定為漫天要價、而且壹定會在價格上與妳針鋒相對,直到接近或低於妳的價格底線為止,當然,這是壹次失敗的不費吹灰之力的談判,可惜的是,這樣的談判也是
那麽,妳的談判策略究竟是什麽呢?
那麽,究竟該如何掌握第壹次報價呢?金科玉律就是始終要求比妳實際想要的更多。
在談判過程中,雙方都會試圖不斷擴大自己的談判空間,出價越高就意味著妳的談判空間越大,回報也就越多。談判是壹門妥協的藝術,成功的談判就是妳通過讓步來獲得妳所需要的東西。更高的報價會讓您在價格讓步上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報價不是壹成不變的,客戶或渠道不同,報價也會不同。以更高的報價達成交易並非不可能,而且妳也不了解每個客戶的接受程度。在我了解到某國際銷售終端向每個供應商收取銷售額的 20% 作為成交條件時,我毫不猶豫地在原來報價的基礎上提高了 25%,對方在談判前也對我的價格體系進行了調查,當然對報價提出了異議,經過艱難的談判,我做出了 5% 的讓步,並提供了壹套大型促銷方案來支持我的報價,最終成交!.對方的收費比例和我提高的壹樣,我沒有吃任何虧,至於那套大型促銷方案,如果我不提高報價也會照辦。
生活中,每個人都是消費者,每次購買商品的價格都會影響妳的購買意願。以冰箱為例,國產冰箱中 "海爾 "品牌在售價方面是最高的,而且很少有特價銷售,但其銷量卻壹直名列前茅,消費者口碑也是最好的,為什麽價格高卻會賣得這麽好呢?原因其實很簡單,價格高壹定會提高產品或服務的附加值。每個人在選擇商品時都希望它的質量好,如果是耐用品則要求有良好的售後服務,名牌產品會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但在價格上會高於非名牌商品,如果兩者的價格相差不是很大,我想大多數消費者都會選擇名牌產品,因為在潛意識裏高價格壹定等於高價值。
價格低就壹定價值低嗎?肯定不是。商品的定價是由生產成本、人工成本、企業策略、銷售渠道等諸多因素決定的,價格低廉的商品同樣可以成為名牌,在產品質量和售後服務上也不會遜色。妳在購買商品時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分析企業的生產成本、人工成本嗎?恐怕大多數人都不會,判斷產品價值的第壹指標恐怕還是價格。價格高會給人更好的產品第壹感覺,人們會認為價格高就有價格高的道理,正所謂國人崇尚的 "壹分錢壹分貨"。
不管交易條件如何,最重要的是讓對方覺得自己贏得了談判。很多談判者習慣於先向客戶報出最優惠的價格,希望能夠盡快成交,因為這個價格已經接近最低底線,在價格上不能讓步。也有壹些企業管理者比較急功近利,把訂單量作為業績考核的唯壹指標,導致銷售代表在談價初期盡量減少數量而不顧質量,忘記了企業的最終目標是盈利而不是報表上的數字。這就好比壹場只有壹個回合的乒乓球比賽,無論輸贏對手都會覺得很沒意思。其實,談判的過程與結果同樣重要。對方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把價格談下來,才會相信這是妳所能承受的最低價格,否則即使妳有三寸不爛之舌,對方也不會相信。即使是做長線的小生意,只有在對方心裏平衡的前提下,妳才會有下次交易的機會,如果妳寸步不讓,這次也許能成交,但下次就很難了,談判桌上沒有絕對的信任,即使妳有出色的客戶服務。請記住,當對方猜不透妳的底牌,而妳又讓不出價格時,妳就很可能錯失下壹次交易的機會。
另外,請註意不要讓報價嚇跑了客戶。也許報價會超過客戶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妳態度強硬,對方會隨時終止談判。我建議,報價中的字眼隱含著壹定的伸縮性,但壹定要強調回報,比如 "如果您能現金提貨,我可以在價格上給予 5%的折扣"。"如果妳能提供特殊的展示面和免費的促銷空間,我會在價格上予以考慮"。
談判主要包括四個因素:妳的報價和還價、妳的底牌和對方的底牌。報價和還價隨著談判的深入會逐漸明朗,而整個談判過程雙方都會猜測、揣摩、試探對方的底牌,是心理、智慧、技巧的綜合較量。所以無論在什麽情況下都不要輕易亮出自己的底價。
利用開盤價壹定要高於實際價的原則,在談判中開盤可以起到壓縮對方談判空間的作用。當然,報價壹定要保持在合理的範圍內,要把壹臺普通電腦賣到 10 萬元,我想只有等待奇跡出現了。此外,較高的報價還需要有令人信服的理由作為支撐,以提高其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