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88年,全省有林地623萬公頃,除少數人工林外,幾乎全部是天然林。
人均占有林地0.47公頃,人均占有林地0.27公頃,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不止l次。森林覆蓋率35.9%,居全國第五位。森林蓄積量7.6億立方米,是完整的。
中國排名第六,木材產量全國第二。此外,宜林荒山荒地面積大,是潛在森林。
資源。吉林省的森林資源有其獨特的優勢。第壹,樹木種類繁多,盛產珍貴樹木。全國各地的工廠
屬於溫帶針闊混交林帶,所以品質優良,經濟價值高。樹種非常豐富。
與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林區相比,物種組成更加豐富,尤其是樟子松更是世界罕見。
珍貴的樹種是吉林省特有的。二是森林生長量和蓄積量高,全省平均林地高。
每公頃生長量約3立方米,超過全國平均水平1立方米。林地平均每公頃儲存。
蓄積量約110立方米,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30多立方米,天然林占絕對優勢。但是,
由於長期不合理的過度采伐,人工造林樹種單壹,樹種珍貴,材質優良
積累和堆積明顯減少。林種組合也不合理,用材林比例顯著,約占80%,是絕對的。
優點;防護林占5-6%;特種林占4-5%;經濟林和薪炭林合計不到5%。在林齡結構中
從整體上看,幼齡林面積處於劣勢,中齡林面積處於優勢,成熟林面積迅速減少,而
而且伐木量超過了增長。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經過壹段時間後,可開采的資源可能會耗盡。因此
今後應致力於幼齡林和中齡林的撫育管理,以及整個山林的合理采伐。
在吉林省廣大的山區和丘陵地帶,有大片茂密的森林。他們是吉林人。
該省的另壹個巨大資源。吉林省是中國重要的林區之壹。全省林業用地面積876.9萬畝。
公頃,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46.8%。全省活立木總蓄積量為71100萬立方米,森林
覆蓋率35.9%,全國排名第六。由於發展歷史、地形和氣候的差異,吉爾吉斯斯坦
森林省的森林分布很不均勻,主要分布在東部的長白山區。長白山、老爺嶺、張廣才嶺
吉林境內的哈巴嶺、哈達嶺和松花湖以北,森林茫茫,蒼松起伏,連山峰都繼續向山脊延伸。
千裏,通稱“長白林海”。這裏的森林植被帶氣候寒冷潮濕,降水豐富,適宜。
適宜森林生長,屬於典型的中溫帶林區。長白山區有多種經濟價值很高的樹木和森林。
有100多種木材。針葉林以紅松、雲杉、冷杉、黃松為主,闊葉林以水曲柳、黃松為主。
菠蘿、核桃楸、楓樹、樺樹、紫椴、椴樹、青瓷、復葉槭、榆樹、山楊最多。長白山地區
森林多為針闊混交林,其中闊葉樹略多於針葉樹。在針葉樹中,紅松分布最廣。
,約占壹半。紅松,又名“果松”,高大,壹般在30米以上,可謂長白林。
皇冠。其次是雲杉和冷杉,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1800米。樹幹筆直,產量高。
木材多為白色,所以人們壹般稱之為“白松”。它經常和紅松混在壹起。再壹次,黃松,它的性別
這麽低又潮濕,這棵樹密密麻麻地種在山谷的低坡上。是長白山特有的樹種,生長速度快,樹勢雄偉。
樹冠形狀規整,因秋冬落葉,所以人們又叫它“長白落葉松”。此外,還有壹種身材苗條,體態婀娜。
樟子松變種。合歡樹幹直立,樹冠美觀,有“紅松”之稱,數量不多,混生。
在長長的白色森林裏。紅松材質細膩,富含樹脂,耐水防潮,不易腐蝕,在經濟木材中享有盛譽。
它是最高的,可用於建築、架橋和制作家具。雲杉和冷杉白而軟,紋理直,容易添加。
工人是建築和家具的優良材料,也是高級造紙原料。黃花松重而堅實,抗腐蝕能力強。
做枕木,可以做橋樁,電柱,甚至是蓋房子的好材料。樟子松是北方理想的庭院綠化。
觀賞樹木。水曲柳、菠蘿、胡桃楸是長白山著名的“三大硬木”樹種。它們是木本的。
堅實、粗糙、美觀,是工業、農業、國防和人民生活的理想材料。椴樹又輕又軟。
很好,它是制造膠合板的重要材料。白樺的皮層柔韌細長,光亮有彈性,長。
白木畫的原料。這些建立在采伐跡地上的天然林、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不僅
每年為國家提供數百萬立方米木材,為本省伐木、制材等行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堅實的基礎。
3-吉林省森林資源概況(2006年)
吉林省是中國重要的林業基地,森林覆蓋率達42.5%。現有立木總蓄積量86089萬立方米,居全國第六位。長白山被稱為“長白森林”,是中國六大林區之壹,有紅松、橡樹、水曲柳、黃菠蘿等。長白山是長白山特有的珍稀樹種。因其樹幹挺拔,樹皮光亮,樹形優美,被稱為“仁美松”,列入國務院1999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
森林覆蓋率42.5%,林業年經濟價值220億元。
20年來,我省林業積極探索,改革創新,快速發展。特別是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生態建設、再造秀美山川的壹系列重要部署,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林業建設。在國家林業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堅持生態效益優先,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高度統壹,構建了完整的林業生態體系和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加快推進林業現代化。吉林省林業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生態建設和林業經濟建設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據測算,全省林業年經濟價值已達220億元。
森林資源總量增加,全省生態狀況明顯改善。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我省連續開展了十年綠化美化吉林大地活動,堅持全黨動員、全民動手,廣泛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實現了森林面積和蓄積的雙增長,生態系統功能顯著增強。目前,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42.5%,有林地面積達到120.75萬畝,活立木蓄積量達到8.6億立方米,分別比1983年提高8%、23.6%和12.8%。森林在蓄水保土、調節氣候、改善環境方面,特別是在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越來越突出的作用。“九五”以來,全省林業重點工程總投資達45.6億元,完成造林1405.8萬畝,是建國以來的最高時期。全面實施退耕還林工程,* * *完成退耕還林和荒山荒地造林575.8萬畝,兌現糧食9500萬斤,惠及農民134萬人,為28萬農村富余勞動力創造了就業機會。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深入實施,項目區累計減少木材產量654.38+0.7萬立方米,完成造林654.38+0.72.5萬畝,安置職工654.38+0.1.2萬人,森林資源得以休養生息,良性演替趨勢開始顯現。經過三期建設和四期啟動,“三北”防護林累計造林775.5萬畝,保護性農田3700萬畝,基本形成了規模化的防護林體系。創造性地在西部生態脆弱地區實施生態草建設工程,成功探索喬灌草結合的植被恢復模式,累計完成生態草建設320萬畝,預計今年年底提前6年超額完成生態草治理任務。
森林資源保護全面加強,有效保障了資源安全。以限額采伐和“三毛”控制為主的森林資源管理監督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森林資源增長大於消耗,年凈增10萬立方米。連續23年未發生重大森林火災,森林火災受害率僅為0.04‰,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得到了國務院領導同誌的充分肯定和國家林業局的表彰,我省經驗在全國推廣。森林病蟲害防治水平快速提高,全省病蟲害發生面積逐年下降,防治率由上世紀80年代的35.5%提高到70%。野生動物保護事業健康發展。全省共有57個保護區和森林公園,總面積631.5萬畝。依法管理森林的水平明顯提高。1983以來,我省頒布實施了近30部林業地方性法規,林業法規體系逐步完善。堅持不懈地開展打擊整治專項行動,森林安全案件和森林行政案件呈下降趨勢,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活動得到有效遏制,林地和森林資源管理得到普遍加強。
生態林業建設促進了可持續發展,20年的保護和發展促進了林業經濟的不斷發展,成為我省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撐。依托森林資源的獨特優勢,積極發展林產品深加工、林地經濟、礦產資源開發、森林生態旅遊等產業,初步形成了木制品、藥品、森林食品、礦產品等系列林產品加工體系。林業已成為該省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截至目前,全省林業擁有固定資產40.4億元,累計完成木材產量654.38+0.2億立方米,實現利稅77.3億元。據統計,2003年林農年人均收入為1970元,占總收入的65.8%。全省依靠林業生存發展的人口已超過350萬,圍繞森林資源開發形成的經濟總量超過830億元。
4-吉林省林業資源與保護(2007)
吉林省位於中國東北地區中部,地理位置獨特,自然條件優越,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是中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市、區)之壹。為保護森林資源和相關野生動物資源,我省在森林防疫、森林防火、森林公安、林政執法、野生動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等方面加強管理,森林保護取得了較大進展。
森林防疫
森林病蟲害防治是生態林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林業健康發展和生態環境順利建設的重要保障。主要任務是貫徹《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植物檢疫條例》、《森林植物檢疫條例實施細則》等有關法律法規,做好森林病蟲害調查、監測、防治和檢疫對象普查、剔除工作,最大限度地保護森林資源,為林業發展保駕護航。我省是林業大省,也是森林病蟲害多發和重災區。每年有40多種森林害蟲和嚙齒動物危害樹木。主要病害有落葉松落葉病、枯梢病、五針松皰銹病、楊樹爛皮病、潰瘍病等;破壞性森林害蟲種群,如天牛科、天牛科、日本松毛蟲、常見種,如落葉松毛蟲、興安落葉松鞘翅目、大衛葉蟎、土鱉蟲等。,相對穩定,還有零星分布的種類,如落葉松葉蜂、山楂葉蟎、舞毒蛾和柞蛾等。森林嚙齒動物主要危害林區。
全省各級護林機構81個,其中省級護林檢疫站1個,市(州)護林檢疫站9個,省級國有林業局8個,其余為縣(市、區、局)護林檢疫站。現有人員550余人,專職檢疫員330余人。已建成國家森防標準站55個。
森林預防檢疫工作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開展目標管理、工程管理等工作,加強森林植物檢疫和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管理。全年森林病蟲害防治率75%以上,森林病蟲害調查監測覆蓋率85%以上,產地檢疫率90%以上。
森林防火
森林防火是林業“三防”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維護國民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保護森林陸地生態系統和人民造林成果,促進林業各項建設事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我省森林防火任務十分艱巨。全省80個縣級森林火險單位中,41屬於壹級森林火險單位,占總數的51%,19屬於二級森林火險單位,占24%。森林火險高的森林面積665438+萬公頃以上,占全省森林面積的76%。我省東與俄羅斯接壤,東南以圖們江和鴨綠江與朝鮮接壤。邊境線長,防止邊境森林火災燃燒的任務也相當繁重。
全省有縣級以上森林防火指揮部92個,成員1998人。其中,吉林省森林防火指揮部由副省長楊任總指揮,下設26名副總指揮和成員。森林防火指揮部辦公室設在林業部,下設指揮中心。森林防火辦公室92個,691人,防火檢查站733個,2294人,專業(半專業)森林消防隊241人,義務森林消防隊8349個,323960人,專職護林員10028人,兼職護林員65438+。
現有瞭望塔492座,有線電話318部,微型計算機147部,傳真機115部,收音機和對講機7993部,森林消防車18265438部,滅火器4885個,物資倉庫306個。開通森林火災報警公用電話“96009”* * * 47個報警服務點。
堅持“預防為主、積極消除”的方針和“全社會註重保護、全民從事消防、各級政府負全責”的原則。各地普遍堅持“全面預防、快速反應、重拳出擊、萬無壹失”的策略,組織動員全社會力量進行嚴格管理,使預防和撲救火災的能力逐年提高。到2000年底,與1981前後二十年相比,森林火災起數由8754起下降到2114起,下降了76%。受災森林面積由654.38+0.72萬公頃減少到0.6萬公頃,減少96.5%;森林火災控制率從19.7公頃/次下降到2.7公頃/次,下降86.3%,減少森林火災直接經濟損失28億元。到2002年,該省已連續22年成功實現無重大森林火災,現在正朝著新的更高的目標努力。
森林公安
森林公安機關是國家公安機關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保護生態環境、保衛森林和野生動物資源、維護林區治安、預防和控制森林火災、保障林業改革和生產建設順利進行的任務。隨著生態環境建設的加快,森林公安機關的任務十分繁重。根據國家林業局嚴打整治鬥爭部署和我省毀林破壞野生動物資源案件持續發生的情況,2001至今年春季,在全省林區組織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嚴打整治鬥爭,先後開展了“破案”、“臨海旋風”、“獵鷹行動”、“森林利劍”等壹系列集中統壹行動嚴厲打擊破壞森林野生動物資源違法犯罪專項鬥爭。確保林區社會政治穩定、治安穩定、交通道路和消防安全,在壹定程度上遏制各種犯罪活動,有效保護森林和野生動物資源。
野生動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管理
吉林省有陸生野生動物436種。其中鳥類326種,哺乳動物80種,爬行動物17種,兩棲動物13種,約占我國陸生野生動物種類的17.5%。其中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有75種,東北虎、金錢豹、梅花鹿、東方白鸛、丹頂鶴、白鶴、大鴇等壹批國家重點保護物種對國際瀕危物種的搶救和保護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吉林省有野生植物3890種,占全國野生植物的13%。
通過多年的建設,我省野生動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巨大的成效,地方自然保護法規日臻完善。面對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資源和日益強烈的社會需求,65438年至0996年,率先在全國以立法形式全面禁止獵捕陸生野生動物。長白山、向海、松花江等自然保護區實現了“壹區壹案”;省級以上森林、野生動物、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16處,總面積215000公頃,占全省國土面積的11%,其中長白山、向海、莫莫格、龍井天佛山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長白山保護區為1980。通過保護省內典型的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及野生動物種群,特別是壹些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保持生態平衡等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省級以上森林公園24個,總面積200公頃,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0.5%。開展生態旅遊的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不斷加大投入,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旅遊質量和服務質量,遊客數量和收入持續增加。僅2002年,全省森林生態旅遊接待遊客超過350萬人次,旅遊收入達6543.8+0.2億元以上。在加強野生動物保護和管理方面,在註重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發展生態旅遊的同時,還積極支持野生動物養殖業的發展,提出了以保護為基礎、以發展為目的的原則。目前,* * *已建立野生動物養殖場7000多個,飼養梅花鹿、馬鹿22萬只,黑熊2600多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