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問題主要發生於流通環節。
首先,在生產環節存在大量“三無”產品。目前在電商平臺銷售食品的個體商家,大部分是沒有從事食品行業所需要的生產、流通、衛生許可證的。
很多自制食品主要來自家庭作坊和小食品廠,大多不具備消毒、檢疫等衛生檢測手段,經營條件難以達到衛生、環保部門的標準,從源頭上就埋下了食品安全隱患。對於這些問題,銷售這些食品的電商平臺基本都不幹預。
其次,在流通環節,網售食品的混合配送存在較高的汙染風險。“在我國目前的社會化物流體系裏,還沒有建立起單獨的食品物流配送體系。
壹些包裝簡單的食品都是和其他產品壹起混合配送的。這就導致了壹個問題——即便網售食品是從正規渠道進的貨,也無法保證產品在配送環節的安全可靠。”
最後,在消費環節,當網購食品出現問題時,不少消費者都面臨維權難題。很多小的食品網店都沒有實體店,也沒有取得營業執照和食品流通許可證,更無法出具正規發票,所以即便消費者發起投訴,也很難找到賣家。
擴展資料
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印發《關於開展“十萬餐企食品安全知識大測試”活動的通知》,在全國餐飲企業開展測試活動,推動餐飲行業落實企業主體責任。
孫梅君表示,市場監管部門將加大《條例》宣傳貫徹力度,加快配套規章制度立改廢工作,嚴格監管執法,嚴守安全底線,督促食品生產經營者履行主體責任,促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努力讓人民群眾買得安心、吃得放心。
人民網-商務部:流通領域食品安全存在五大“隱患”
人民網-食品安全將迎來“最嚴格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