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微苦,寒。歸心、肺、腎經。
功能主治補氣養陰,清熱生津。用於氣陰兩虛、內熱咳嗽、痰血、虛熱倦怠、消渴、口幹咽燥等癥。
註意不宜與藜蘆同用。
西洋參是壹種不可替代的人參,具有特殊治療價值的名貴滋補藥物,性寒,味苦,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退虛熱、補虛陰、生津液、降血壓的功能。臨床上,可改善或消除虛勞、目赤耳鳴、口幹咽燥等津血虧虛癥狀。口渴少氣、腰膝酸軟、陰虛發熱、發熱傷陰、肺虛久咳、咳血等癥狀。由於藥效綿長而緩慢,在治療上頗受歡迎,在國際市場上備受青睞。它主要產於美國和加拿大。1714年由加拿大傳教士拉法耶特根據中國人參資料及其標本,雇人在全國各地尋找。1716年,終於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南部的蒙特利爾森林中發現了與中國人參同屬的植物,後來在美國東部和南部也有發現,故稱花旗參。再為我國醫書《本草從新》、《本草拾遺》均有記載。而在清代應用較多,如慈禧太後常有脾虛有濕之癥,醫家認為補氣不能補燥,故用香砂六君丸,用西洋參代替溫燥的人參;患外感風熱、氣陰兩虛者,也可用西洋參;患咽幹口燥、胃中大熱、口渴者,需用西洋參白虎湯,也可用西洋參代替人參,均事半功倍。
中醫認為,西洋參性寒,味甘苦,入肺、脾經,具有補氣養陰、祛火、養胃生津的作用、適用於氣、陰、火三虛證,用於肺熱幹咳、氣虛懶言、四肢倦怠、煩躁易怒、熱病後陰津不足等。還可用於治療中風後遺癥。如中風後遺癥用人參再造丸;補腎填精、養髓用龜甲集;健脾益氣用參苓白術散,或氣虛外感患者用參苓毒飲、脈聖母散等,以求補而不燥,扶正祛邪,攻補同施,均以西洋參代人參,可收到良好效果。對於久病體虛、產後過勞、元氣損傷、營養缺乏,以及各種出血、貧血、頭暈頭痛、神經衰弱、精神不振、腰酸背痛、自汗盜汗等衰弱病癥,服用西洋參後,能迅速恢復健康。
據臨床報道,冠心病患者若出現氣陰兩虛、心慌氣短、神疲乏力、咽幹喉痛等癥狀,每天服用3克西洋參片,長期服用,療效良好。竇房結綜合征伴有頭暈、口幹者,每次服用西洋參片2~3克,嚼碎口服,每日3~4次,可明顯改善癥狀。治療不明原因的長時間低熱,氣少口渴,可嚼服西洋參片3~6克,同時用雙子葉樹皮30克、生地20克、蚱蜢3克,煎濃汁服,每日1劑,療效明顯。治療頑固性盜汗,可配伍三七3克(另燉)、豆衣30克、麻黃根10克、桂枝3克、白芍適量,煎湯分服,每日1劑,療效明顯。對於運動過度或體力勞動,精疲力竭而不能恢復正常者,可取西洋參3克(另燉)、仙鶴草30克、大棗10枚,濃煎取汁,邊服邊化,即能見效。
目前,不少人認為西洋參比人參好,其實這是壹種誤解。它們在藥性上有寒溫之別,雖然都有補氣的功效,但西洋參的藥效不如人參,如治療低血壓或休克,還是人參好。而高血壓、頭暈、咽喉腫痛、口幹等,則宜用西洋參。因此,二者各有千秋,宜治不宜補,不可濫用。
西洋參的服法與療效密切相關,不容忽視。現介紹幾種如下:
1、烹調法 將西洋參切片,取3克放入砂鍋中,加水適量,用文火煮10分鐘左右,趁早餐前空腹時,將切片與參湯壹起服用。
2、燉法
將西洋參切片,每日取西洋參2~5克,放入瓷碗中,加適量清水浸泡3~5小時,碗口加蓋,底座入鍋,上籠蒸燉20~30分鐘,於早飯前半小時服用。
3、蒸法 將西洋參用小火烘幹,研成細末,每次取5克,與1個雞蛋混合,蒸熟後服用。
4、含服法
將西洋參放入砂鍋中加水蒸軟,然後切成薄片,裝入幹凈的小玻璃瓶或小磁瓶中,每天早飯前和晚飯後各服2-4片西洋參,細嚼慢咽。
5、取法將西洋參用小火烘幹,研成細末,每次取5克放在杯中,加入少量蜂蜜,用開水沖入,加蓋5分鐘,可分數次服用,以空腹飲用為佳。
6、配棗法 取鮮西洋參20克,大棗5枚,加水適量,水燉成參棗湯,每天早晨空腹和晚上臨睡前服用。
7、燉雞法
將老母雞洗凈去內臟,取西洋參50克放入雞腹內,然後用線將雞腹縫好,加水淹沒雞身,不加鹽,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燉,燉至雞肉熟爛,湯汁剩下三分之二即可,每天吃壹小碗雞肉和湯。
服用西洋參期間,忌用茶水、咖啡、蘿蔔等食物,以免降低藥效。
由於進口西洋參價格昂貴,我國已成功引進,稱為種參或國產西洋參。其品質與進口者相差無幾,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挑選時,西洋參以手感厚重、長3~4.5厘米、直徑0.6~1.2厘米、參心有菊花橫紋者為佳。但要謹防假冒,應到中西藥店購買,不要在小攤小販處購買,以免上當受騙。
西洋參為何有如此功效?據藥理研究,它含有多種人參皂甙、揮發油、甾醇、多糖以及多種維生素、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具有鎮靜、抗炎作用,能增強記憶力,改善心肌缺血,降低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還能提高免疫功能。
由此可見,西洋參最適合氣陰兩虛的熱性體質患者,其獨到之處在於不燥不熱,凡是不適合參療熱補的人都可以用西洋參。對於畏寒肢冷、腹瀉、胃寒濕、脾虛、舌苔膩濁等陽虛體質者,則屬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