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苔:壹般常見於疫證、寒證。由於外邪未傳,舌苔往往無明顯變化,仍為正常的薄白苔。若舌苔白潤,多為寒證或寒濕證。但在特殊情況下,白苔也主熱證。如舌上滿布白苔,為白粉積聚,觸之不幹,為 "粉苔積聚",是由外感穢濁之氣、毒熱內盛所致。常見於溫疫或內癰。再如苔白幹裂如礫石,粗糙不平,稱 "裂苔",皆因濕病熱速,內熱津傷,苔尚未變黃,但熱已熾盛,常見於溫病或誤用溫補之藥。
(2)苔黃:壹般主證、熱證。因為有熱,所以苔黃。淺黃熱輕,深黃熱重,焦黃熱結。外感病,苔由白變黃,為表邪入裏的熱證。若苔薄而微黃,為外感風熱表證或風寒熱證。或舌淡胖嫩,苔黃滑者,多為陽虛水濕不化。
(3)灰苔:灰苔色淺黑。多由白苔轉黑,也可與黃苔同時並見。主內證,常見於內熱證,也見於寒溫證。灰苔幹燥者,多為熱熾傷證,可見於外感熱病,或陰虛火旺,常見於內傷疾病。灰濕苔,見於痰飲,或寒濕內阻。
(4)黑苔:黑苔多由焦黃苔或灰苔發展而來,壹般來說,主病無論寒熱,多為危重。
苔蘚顏色越深,病情越嚴重。若苔黑而幹裂,甚或芒刺者,為熱極津燥;苔黑而幹,壹見於舌,則為腸燥屎結,或為胃必敗之征;見於舌根者,則為下焦熱甚;見於舌根,則為心火熾盛;苔黑而滑,舌質淡,為陰寒水濕不化;苔黑而黏,為痰濕內阻。
診斷包括脈診和按診。脈診就是按脈;按診是通過對患者身體某壹部位的觸摸、感覺、按壓,以了解疾病內部變化或體表反應,從而獲得診斷信息的壹種診斷方法。
壹、脈診 脈診,就是醫生以手指腹部的某壹部位診脈。通過脈診,對病人體表進行不同脈象的檢查,以了解病情,診斷疾病。這是中醫診斷疾病的壹種獨特方法。
(-)脈象形成的原理是脈動之象。心主血脈,包括血和脈兩個方面,脈為血之府,心脈相通,心有規律的跳動,推動血液在脈管中運行,脈管也產生有節律的跳動(因而脈象的形成可以是心應指,脈應指,心有規律的跳動),血液在管中運行受到宗氣的推動。血液循環於脈,流遍全身,環繞四周,除心臟的主導作用外,還必須有臟腑的協調作用,肺朝脈,即全身的血液循環,都匯聚於肺,而肺主氣,通過肺的氣化,血液才能散布全身;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主統血,肝藏血,主疏泄,調節血液的循環量;腎藏精,精為人體之陽氣。腎之精、精之氣,是人體陽氣的根源,是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原動力,而精之血,則是氣血生成的物質基礎之壹。因此,脈象的形成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
(二)脈診的臨床意義脈象的形成,由於臟腑與氣血的關系十分密切,那麽,氣血與臟腑發生病變,氣血運行受到影響,脈象就發生變化,所以通過脈象變化的診斷,可以判斷疾病的部位、疾病的性質、病邪的盛衰以及推斷疾病的進退預後。
1.判斷病位、病性和邪正
疾病的表現,雖然極其復雜,但從病位的深淺,不在表裏,而脈象的浮沈,往往足以反映疾病的深淺。 疾病的性質可分為寒證和熱證,脈象的遲數,可以反映疾病的性質,如脈遲者多寒證,脈數者多熱證。邪正鬥爭的消長,導致病理變化的虛實,脈象的盛衰,可以反映疾病的虛實證候,脈象的虛實,是正氣不足的虛證。實脈強而有力,是邪氣亢盛之實證。
2.推斷疾病的預後
脈診對推斷疾病的預後有壹定的臨床意義。如久病脈緩和,胃氣漸復,為病愈之征;久病氣虛、虛損、失血、久泄久瀉而見洪大之脈,則多為邪盛而衰之危候。
外感熱病,熱勢漸退,脈象顯得和緩,是為必愈;若脈象急促、煩躁(則病也。若脈急躁,則病危。
(三)脈診的部位 脈診的部位,有遍診法、三診法和寸口診法。遍診法見於《素問-三部九候論》,切脈的部位有頭、手、足,三診法見於漢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三部即人迎(頸外側動脈)、寸口(寸口)、雙陽(足背動脈)。後世較少使用上述兩部脈診,自晉代以來,常用的切脈部位是寸口。寸口診法最早見於《內經》,主張唯寸口為 "難經",但在當時,這壹思想並未得到普遍推行,直到晉代王叔和的《脈經》,才提倡唯寸口的診脈方法。
寸口,又稱脈口、氣口,其位置在腕屈曲動脈搏動之後,脈診獨取寸口的理論依據是:寸口為手太陰肺經之動脈,為氣血會聚之處,而五臟十二經脈所運行之氣血皆出於肺而止息於肺,故臟腑氣血之病變可反映於寸口。另外,手太陰肺經在中焦,與脾經同屬太陰,與脾胃之氣相表裏,而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臟腑之氣血可反映於寸口,故僅取寸口即可診斷全身之病變。
存尺分為存、關、尺三部,以高骨(橈骨結節)為標誌,其稍內側為關,關前(腕端)為存,關後(肘端)為尺。每只手分為寸、關、尺三部分,**** 六脈。寸、關、尺三部又可分為浮、陷、沈三候,是寸口診法三部的九候。
寸關尺候臟腑,醫家說法不壹,多以下列為準:
左寸可候:心與膻中 右寸可候:肺與胸
左關可候:肝膽膈右關可候:脾胃
左尺可候:腎腹右尺可候:腎腹
(四)診脈有法及註意事項 1.時間
診脈是壹種診斷方法,診脈的時間也是壹種診斷方法。
診脈的最佳時間是清晨,因為清晨病人不受飲食、活動等因素的影響,內外環境比較安靜,氣血、經絡處於較少的紊亂狀態,容易辨脈。但並不是說其他時間就不能診脈。
壹般來說,診脈要求內外環境安靜。診脈前,先讓病人休息片刻,使氣血平和,醫生也應心平氣和,安靜下來,然後開始診脈。診室也應保持安靜。在特殊情況下應隨時隨地診病,不必拘泥於這些條件。
2.體位法
要讓病人取坐位或臥位,手臂平舉與心臟幾乎在同壹水平線上,手腕伸直掌心向上,並在腕關節後方墊列枕頭,這樣可使氣血運行暢通無阻,以反映人體的真實脈象。
3.指診法
醫患側坐,用左手診患者右手,用右手診患者左手。診脈時,先用中指按壓掌背高骨內側的關脈位置,再用食指按壓關前的寸口脈位置,無名指按壓關後的尺
脈位置。位置擺正後,三指應呈拱形,指尖平齊,以指肚觸及脈體。布指的疏密要與患者的身長相適應,身高臂長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總之以適中為宜。三指平布同時按脈,稱為總按;為了集中體會某壹部分脈象,也可用單指按其中的某壹脈象,如為了集中體會寸脈,可略擡中指和無名指,診關脈時略擡食指和無名指,診尺脈時略擡食指和中指。臨床上,總按與單按常配合使用,這種對比性的診脈方法頗為實用。單按候寸口三部,以察病在何經何臟,總按以審五臟六腑之病變。
診斷小兒脈象可采用 "壹指(拇指)定關法",不分三部,因小兒寸口部短,不準指定三寸關尺。
4.提按法
這是診脈時運用手指的重量和運動來探脈的手法。把脈有三要:提、按、尋。用輕指壓在皮膚上叫提,又叫浮或輕取;用重指壓在筋脈上叫按,又叫沈或重取;指力不輕不重,也可輕可重,以求叫尋。因此,脈診必須註意提、按、尋之間的脈象變化。此外,當三部脈象有獨特差異時,也要逐漸移動指位,內外推尋。尋者尋意,不中取也。
5.息
壹呼壹吸謂之壹息,診脈時,醫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勻,用壹呼壹吸的時間來計算病人的脈來之數,如正常脈和病理脈的遲數、緩數、慢數、快數等,都是以壹呼壹吸來計算的,如今有秒表對診脈有壹定的幫助。但平的意義遠不止於此。平是平靜的意思,要求醫生診脈時思想集中,註意力集中。因此,除了用 "息 "數脈之外,還需要做到心靜、全神貫註。
6.五十動
每次診脈,必須滿五十動。即每次按脈,每側脈搏跳動不得少於五十次。其意義有二:
壹是明白五十動中無急、結、代之脈,防止漏診。二是說明診脈不能急於求成,必須認清脈象的目的。如前五十動仍不明確,可延至第二或第三五十動。總之,每次診脈時間,以2-3分鐘為宜。
(5)正常脈象是指健康無病的人的脈象。正常脈象是三部脈的形態,壹息四至(躍至太乙五至,相當於72-80次/分),不浮不沈,不大不小,沈緩有致,柔和有力,節律壹致,尺脈沈取有壹定的力量,並隨主要活動和不同氣候條件而有相應的正常變化。正常的脈象有胃、神、根三個特征。
胃:胃的脈象,古人說得很多,壹般來說,正常的脈象不浮不沈,不快不慢,沈緩有致,節律壹致就是胃。即使是病脈,無論浮沈,但有徐疾之象,也是胃氣。
脈中有胃氣,為平脈;脈中胃氣少,為病脈;脈中無胃氣,為真臟脈,或為疾病難治或不可治的征兆,因此,脈中有無胃氣,對判斷疾病的預後有重要意義。
有神:脈形有神,即脈軟。例如見實脈,實脈中尚有柔弱之氣;虛脈,還沒有虛弱到完全無力的程度,稱為神脈。神的盛衰對判斷疾病的預後有壹定的意義。
但必須與聲、色、形相結合,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脈之胃與神,皆有沖和之象,以胃即神,故在臨床診斷中胃與神是壹致的。
根脈:三部脈沈而取有力,或尺脈沈而取有力,為根脈象。或病中腎氣尚存,先天之本未消,尺脈沈取仍可見,即有生機。若脈浮而亂,按之無脈,則為無根之脈,是元氣已散,病情危重的表現。
正常脈象受內外因素影響,有相應的生理變化。
四季氣候:由於氣候的影響,平脈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沈的變化。人體受自然界四季氣候變化的影響,生理功能也相應發生變化,所以正常人的四季平脈也有所不同。
地理環境:地理環境也會影響脈象,如南方地處下部,氣候溫暖,空氣濕潤,人體肌肉耦合緩慢而疏松,故脈象多細軟或略數;北方地勢高,空氣幹燥,氣候寒冷,人體肌肉耦合緊密,故脈象多表現為堅實。
性別:女性脈象較男性弱而稍快,女性婚後懷孕,脈象多滑而急。
年齡:孩子越小,脈搏越快,嬰兒每分鐘120-140次,五六歲的孩子每分鐘90-110次,孩子越大,脈搏越慢。年輕人脈搏有力,老年人脈搏較弱,是因為氣血虛弱,精力衰退。
體格:高個子的人脈搏較長,矮個子的人脈搏較短;瘦弱的人肌肉薄,脈搏常浮;肥胖的人皮下脂肪厚,脈搏常沈。凡無病見六脈沈細者,謂之六陰脈;無病見六脈洪大者,謂之六陽脈。
情誌:壹時的精神刺激,脈象也會發生變化,如喜則悲而脈緩,怒則傷肝而脈急,驚則氣亂而脈動等。由此可見,情誌變化可引起脈象的變化。這說明情誌變化可引起脈象的變化,但當情誌恢復平靜後,脈象又會恢復正常。
勞逸:劇烈運動或遠行時,脈搏較快;入睡後,脈搏較沈;從事腦力勞動時,脈搏較體力勞動者弱。
飲食:飯後。飲酒後,脈搏有力;饑餓時,脈搏遲緩無力。
此外,還有壹些人,脈象不是出現在寸口,而是從尺部斜向手背,稱為斜飛脈;如果脈象出現在寸口的背側,則稱為反關脈,還有出現在腕部的其他位置,都是生理上特定的脈位,是橈動脈解剖位置的變異,不是病脈。
(6)病理脈象疾病反映在脈象上的變化,稱為病脈。壹般說來,除正常生理變化範圍以及個體生理特異性脈象外,都是人的各病脈象。不同的病理脈象,反映了不同的疾病,我國最早的脈書《脈經》提出了二十四種脈象,《景嶽全書》提出了十六種,《近湖脈經》提出了二十七種,李時珍的《診家眼目》又增加了病脈,所以近代多有二十八種從脈的論述。
脈象是通過 "位、數、形、勢 "四個方面來觀察的。脈位是指脈搏在皮下深度的部分。
脈位分浮沈,淺在皮下為浮脈,深在筋骨為沈脈。數即至數,指搏動的速度,脈數分為遲數。壹息不足四至為遲,壹息五六至為數。形即形體,包括脈的粗細及其特殊的形象,手指可根據形體加以辨別,如空脈如蔥管,動脈如豆等。勢即脈動之勢或力量,以辨虛實。如脈以勢大,有力為實,脈勢小,無力為虛等。
在二八病脈中,有單脈和復脈之別。有的脈象在位、數、形、勢上只有單壹的變化,如浮脈、沈脈為脈位的變化,遲脈、數脈為脈數的變化。這種因單邊變化而形成的脈沖,稱為單脈沖。許多脈象應由數變情況合成,才能有所區別。如弱脈由弱小三脈合成,堅脈由沈、實、大、弦、長五脈合成,浮大有力為洪脈等。這種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方面的變化而形成的脈象現象,稱為復合脈象。單壹的脈象往往不能全面反映疾病的性質,而復合脈象則可從多方面反映疾病的性質,除上述二十八脈外,還常有數種脈象和見相的脈象。如浮緊。浮緩、沈細、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