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eco-disaster)是指特殊幹擾事件引起的生態性結構損毀與功能喪失,進而造成對相關生命的傷害,沖擊與滅亡等災難。災難幅度有大有小,大型生態災難所涵蓋的時空尺度大,傷害範圍廣,復原時間長。這些生態災難是怎麽來的呢?早期雖然這些人為生態災難的類型各有不同,但是卻有以下荒謬的相同之處。
享受利益的與負擔損害的總是不同的壹群,搞破壞的與搞拯救的也是不同的壹群,代罪羔羊總是在歷史重演。經濟系統的不完善總是犧牲生態為代價,不僅轉嫁環境成本給人民,還要國家動用人民納稅來補貼處理,造成貧富更加懸殊。許多發展中國家因此收成了許多沈重的生態災難,例如幹旱,洪水,土石流與沙塵暴等等。有了這麽多的案例與教訓,人們對生態的無知、冷漠與傲慢所釀成的生態災難不僅摧毀自然,甚至毀滅自己。
因此,生態災難需要慎重管理,不僅要事後恢復,更是要事先預防。首先,國家需要生態安全的保障,因為許多生態災難都是漸進形成的,這需要國家的監測與因應。其次,個人需要生活方式的調整,太多生態災難都是無知制造的,這需要個人的警覺與認知.面臨這麽多的生態危機,所剩的時間不會太多,人類必須盡快在拯救和毀滅之間作個選擇。 破壞生態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如水災、旱災、地震、臺風、山崩、海嘯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態平衡破壞稱為第壹環境問題。由人為因素引起的生態平衡破壞稱為第二環境問題。
人為因素
人為因素是造成生態平衡失調的主要原因。 人為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使環境因素發生改變。如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產生大量的廢氣、廢水、垃圾等,不斷排放到環境中;人類對自然資源不合理利用或掠奪性利用,例如盲目開荒、濫砍森林、水面過圍、草原超載等,都會使環境質量惡化,產生近期或遠期效應,使生態平衡失調。
(2)使生物種類發生改變。在生態系統中,盲目增加壹個物種,有可能使生態平衡遭受破壞。例如美國於1929年開鑿的韋蘭運河,把內陸水系與海洋溝通,導致八目鰻進入內陸水系,使鱒魚年產量由2000萬公斤減至5000公斤,嚴重破壞了內陸水產資源。在壹個生態系統減少壹個物種也有可能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我國曾大量捕殺過麻雀,致使壹些地區蟲害嚴重。究其原因,就在於害蟲天敵麻雀被捕殺,害蟲失去了自然抑制因素所致。如1859年有農民從英格蘭帶了25只野兔到澳大利亞,由於沒有天敵,造成澳大利亞生態系統嚴重破壞。又如,1906年美國亞利桑那洲的卡巴森林為保護鹿群,捕殺肉食動物,導致鹿群大量繁殖最後沒有食物,瀕臨滅絕等。
(3)對生物信息系統的破壞。生物與生物之間彼此靠信息聯系才能保持其集群性和正常的繁衍。人為地向環境中施放某種物質,幹擾或破壞了生物間的信息聯系,有可能使生態平衡失調或遭到破壞。例如自然界中有許多昆蟲靠分泌釋放性外激素引誘同種雄性成蟲交尾,如果人們向大氣中排放的汙染物能與之發生化學反應,則雌蟲的性外激素就失去了引誘雄蟲的生理活性,結果勢必影響昆蟲交尾和繁殖,最後導致種群數量下降甚至消失.
臭氧層破壞
臭氧層是高空大氣中臭氧濃度較高的氣層,它能阻礙過多的太陽紫外線
照射到地球表面,有效地保護地面壹切生物的正常生長。臭氧層的破壞主要是現代生活大量使用的化學物質氟利昂進入平流層,在紫外線作用下分解產生的原子氯通過連鎖反應而實現的。最近研究表明,南極上空15-20千米間的低平流層中臭氧含量已減少了40%-50%,在某些高度,臭氧的損失可能高達95%。北極的平流層中也發生了臭氧損耗。臭氧層的破壞將會增加紫外線β波的輻射強度。據資料統計分析,臭氧濃度降低1%,皮膚癌增加4%,白內障發生則增加0.6%。到本世紀初,地球中部上空的臭氧層已減少了5%-10%,使皮膚癌患者人數增加了26%。
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是指二氧化碳、壹氧化二氮、甲烷、氟利昂高溫室氣體大
量排向大氣層,使全球氣溫升高的現象。目前,全球每年向大氣中排放的CO2大約為230億噸。比20世紀初增加20%。至今仍以每年0.5%的速度遞增,這必將導致全球氣溫變暖、生態系統破壞以及海平面的上升。據有關數據統計預測,到203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約20cm,到本世紀末將上升65cm,嚴重威脅到低窪的島嶼和沿海地帶。
土地退化和沙漠化
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是指由於人們過渡的放牧、耕作、濫墾濫伐等人為
因素和壹系列自然因素的***同作用,使土地質量下降並逐步沙漠化的過程。全球土地面積的15%已因人類活動而遭到不同程度的退化。土地退化中,水侵蝕占55.7%,風侵蝕占28%,化學現象(鹽化、液化、汙染)占12.1%,物理現象(水澇、沈陷)占4.2%。土壤侵蝕年平均速度為每公頃約0.5-2噸。全球每年損失灌溉地150萬平方公頃。70%的農用幹旱地和半幹旱地已沙漠化,最為嚴重的是北美洲、非洲、南美洲和亞洲。在過去的20年裏,因土地退化和沙漠化,使全世界饑餓的難民由4.6億增加到5.5億人。
廢物質汙染及轉移
廢物質汙染及轉移是指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向自然界或向他國排放的廢氣、廢液、固體廢物等,嚴重汙染空氣,河流、湖泊、海洋和陸地環境以及危害人類健康的問題。目前,市場中約有7萬壹8萬種化學產品,其中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系統有危害的約有3.5萬種,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災變的有500余種。據研究證實,壹節壹號電池能汙染60升水,能使十平方米的
土地失去使用價值,其汙染可持續20年之久。塑料袋在自然狀態下能存在450年之久。當代“空中死神”--酸雨,其對森林土壤、湖泊及各種建築物的影響和侵蝕已得到公認。有害廢物的轉移常常會演變成國際交往的政治事件。發達國家非法向海洋和發展中國家傾倒危險廢物,致使發展中國家蒙受巨大危害,直接導致接受地的環境汙染和對居民的健康影響。另據資料統計,我國城市垃圾歷年堆存量已達60多億噸,侵占土地面積達5億平方米,城市人均垃圾年產量達440千克。
森林面積減少
森林被譽為“地球之肺”、“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對環境具有重大的調節
功能。因發達國家廣泛進口和發展中國家開荒、采伐、放牧,使得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據綠色和平組織估計,100年來,全世界的原始森林有80%遭到破壞。另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報告顯示,如果用陸地總面積來算,地球的森林覆蓋率僅為26.6%。森林減少導致土壤流失、水災頻繁、全球變暖、物種消失等。壹味向地球索取的人類,已將生存的地球推到了壹個十分危險的境地。
生物多樣性減少
生物多種性減少是指包括動植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生物物種,
由於生態環境的喪失,對資源的過份開發,環境汙染和引進外來物種等原因,使這些物種不斷消失的現象。據估計,地球上的物種約有3000萬種。自1600年以來,已有724個物種滅絕,目前已有3956個物種瀕臨滅絕,3647個物種為瀕危物種,7240個物種為稀有物種。多數專家認為,地球上生物的1/4可能在未來20-30年內處於滅絕的危險,1990-2020年內,全世界5%-15%的物種可能滅絕,也就是每天消失40-140個物種。生物多樣性的存在對進化和保護生物圈的生命維持系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水資源枯竭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似乎無所不在。然而飲用水短缺卻威脅著
人類的生存。目前,世界的年耗水量已達7萬億立方米,加之工業廢水的排放,化學肥料的濫用,垃圾的任意傾倒,生活汙水的劇增,使河流變成陰溝,湖泊變成汙水地;濫墾濫伐造成大量水分蒸發和流失,飲用水在急劇減少。水荒,向人類敲響了警鐘。據全球環境監測系統水質監測項目表明,全球大約有10%的監測河流受到汙染,生化需氧量(BOD)值超過6.5毫克/升,水中氮和磷汙染,汙染河流含磷量均值為未受汙染河流平均值的2.5倍。另據聯合國統計,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生活用水告急,其中43個國家為嚴重缺水,危及20億人口的生存,其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中東地區。許多科學家預言:水在21世紀將成為人類最缺乏的資源。正如人們所希望的,不要讓人類的眼淚成為地球上最後壹滴水。
核汙染
核汙染是指由於各種原因產生核泄漏甚至核爆炸而引起的反射性汙染。
其危害範圍大,對周圍生物破壞極為嚴重,持續時期長,事後處理危險復雜。如1986年4月,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核泄漏事故,13萬人被疏散,經濟損失達150億美元。
噪音汙染
工業機器、建築機械、汽車飛機等交通運輸工具產生的高強度噪音,給人類生存環境造成極大破壞,嚴重影響了人類身體的健康。
人口爆炸,已使地球不堪重負;環境汙染,已使其傷痕累累;生態失衡,已使她失去了昔日的輝煌;物種滅絕危及整個生物圈。面對無窮無盡的汙染,河流在悲泣,泉水在呻吟,海水在怒號。森林匿跡,溪流絕唱,草原退化,流沙塵揚。我們的地球,正超負荷運轉;我們的家園,正走向衰亡,人類的警鐘,是自己把她敲響,挽救自然,挽救生態,挽救環境,挽救地球已刻不容緩。否則,人類的末日將是自己釀造的壹杯毒酒。現在地球上的生態災難,可以說是愈演愈烈且毫無冷場,空間尺度之大橫跨陸海空,時間尺度之大影響數十代.地球本身就是壹個生命***同體,因果關聯復雜得難以想像,生態災難牽涉層面之廣難以衡量.根據世界守望機構的統計,每年各種生態災難所造成的生態難民高達1,000萬以上.以下讓我們來看看分別在天空,陸地,海洋正在進行的全球性,區域性與地方性的生態災難。
臭氧層破洞
最引人註目的全球性生態災難之壹是天空的臭氧層破洞.臭氧層因人類活動的破壞變得愈來愈稀薄.臭氧層阻止輻射抵達地表,如果臭氧層繼續消失,地球上的生命將不保.科學家指出,臭氧層變化只要達到1%,10年之內就可能導致幾千萬人罹患皮膚癌.2000年南極臭氧層破洞面積已達2,830萬平方公裏,已經比三個美國還要大,而且擴展到南美洲南端的上空.北極上空也已經出現臭氧層破洞,將會影響西歐,東北亞及北美洲等稠密人口的地區.
萊茵河恐怖汙染事件
再來看歐洲陸地壹場人為蓄意制造的區域性生態災難--萊茵河恐怖汙染事件.德國國家電視臺ZDF揭開近年萊茵河生態災難的禍首,即前蘇聯秘密特工的恐怖活動.1986年間,歐洲的大型化工廠,制藥廠及其倉庫接二連三發生爆炸,劇毒化學物質流入萊茵河,帶給流經多國的萊茵河壹場毀滅性災難,死魚堆積如山.甚至經過十余年後的今天,附近居民各種怪病的發病率遠遠高於其他地區.
阿瑪斯號漏油汙染事件
在臺灣海洋意外發生的地方性生態災難--阿瑪斯號漏油汙染事件.阿瑪斯號在恒春鵝鑾鼻東方海域發生觸礁擱淺海難,船上重油與柴油約有1,100噸外泄而汙染鵝鑾鼻海域及海岸,在東北季風的吹襲下,墾丁國家公園的龍坑生態保護區首當其沖,珊瑚礁等生態資源遭到嚴重破壞.近二十年來,全球各地因船難油汙而造成的生態災難層出不窮,對生態,漁業,觀光都造成了致命沖擊。
制造生態災難,不只是現代人的專利。在歷史上,甚至史前時代,也可見到許多人為的生態災難。中國漢代繁榮壹時的樓蘭古國因過度開發導致沙漠化而亡國,這是歷史記載的人為生態災難。科學雜誌日前發表人類大量捕殺野生動物造成各大陸史前動物的大規模滅絕,這是史前時代的人為生態災難。“目前人類對保護地球資源的意識空前地提高,但大規模、大範圍破壞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的行為並沒有減緩。我對人類在科技上的成績感到鼓舞,但是,這些科技成果對物種多樣性的破壞又使我絕望。”
――――E.O.威爾遜,哈佛大學社會生物學家
“在環境保護方面,對海洋的保護是相對落後的。因為人類壹直都認為海洋是這樣的巨大而豐富,難以想象人類的活動會對這樣的巨人產生怎樣的影響。不幸的是,我們已經對海洋造成不可彌補的破壞。”
――――簡·盧布徹科,美國俄勒岡大學海洋生態學家
“我們必須承認在過去10年裏,人類對大氣化學構成的認識進步了很多。現在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溫室氣體’這樣的名詞,也知道工廠和汽車排放的廢氣造成地球氣候變暖。但是人們對‘溫室氣體’的其他危害還壹無所知,就像10年前壹樣無知。”
――――雪莉·羅蘭,加州大學埃文分校大氣化學家
“人類種植農作物的同時也破壞了土壤的表土。大量的表土被刨起,然後隨河流被沖到海洋裏。在海洋裏,農藥和殺蟲劑不斷積聚,對海洋生態造成的危害在逐日增加。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人類要改變種植的農作物的種類,要多種深根植物,這樣有利於保持水土。”
――――韋斯·傑克森,農作物遺傳學家
“溫室氣體使大氣的溫度升高,同時也使海洋的水溫升高。壹旦海洋的水溫升高就是全球性的災難,因為洋流的運動會使全球各地海洋的水溫壹樣高。”
――――理查德·巴伯,杜克大學海洋地圖學家
“合成化學制劑給人類的生活帶來方便,但是它們也是幹擾荷爾蒙的元兇。合成化學制劑在地球上無處不在,影響了人類和所有野生動物的繁殖和發展。但是沒有壹個國家能夠禁止合成化學制劑在商場裏出現,我們還要繼續承受它們帶來的副作用。”
――――柯爾朋,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野生動物與汙染物部主任
“在人類對待自然的態度問題上,‘地球峰會’可以說是壹次轉折點。希望人們能意識到,對物種多樣性的保護,對濕地、森林等自然環境的保護將影響未來地球的運作機制。”
――――哈爾·穆尼,斯坦福大學環境生物學家
編輯本段警示
“如果人類持續現在的行為而不做任何改變,那麽到21世紀結束的時候,地球上的物種會減少壹半。如果這些數據都不能改變人類的行為,還有什麽會使人類警醒呢?”
―――E.O.威爾遜,哈佛大學社會生物學家
“當被問到‘妳從自然得到什麽東西?’時,大多數人的回答是食物、纖維、藥物和基因。但是絕大多數人不知道生態系統為我們提供的其他服務。它凈化著空氣和水源,調節著氣候,使貧瘠的土壤肥沃,控制著害蟲和病原體。只有當我們失去這些服務時,才會意識到它們的可貴。”
――――簡·盧布徹科,美國俄勒岡大學海洋生態學家
“厄爾尼諾現象使人們開始警覺,但是誰也說不清下壹次厄爾尼諾什麽時候再來。沒有人知道,它的惡果是漸變的還是突變的。如果是突變的,那自然就是不準備給人類任何機會了。”
――――雪莉·羅蘭,加州大學埃文分校大氣化學家
“農業和野生動物的關系已經得到重視,但農業和海洋的關系卻還遠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以前曾經有人警告過,再不控制農業,野生世界就要完蛋。現在我要警告,如果再不控制農業,海洋就要完蛋。”
――――韋斯·傑克森,農作物遺傳學家
“100年前,當颶風襲擊人類時,當時的人們只會問政府:‘這到底是怎麽回事。’現在政府已經能夠預報颶風,了解颶風的力度和方向,為人們盡量減少損失。100年以後我們需要的是政府同樣了解其他極端的自然災難。”
――――理查德·巴伯,杜克大學海洋地圖學家
“現在已經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化學制劑能夠進入子宮,影響人類的大腦發育、影響免疫系統的形成和發揮作用。人類需要聰明的後代,也需要明智的政策制訂者。”
――――柯爾朋,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野生動物與汙染物部主任
“歷史證明,少數人的意見可以喚醒公眾的關註,進而改變社會發展的方向。現在科學家們前所未有地團結在壹起,我們將提出更多的、更明確的證據使公眾和政策制訂者改變想法。”
―――哈爾·穆尼,斯坦福大學環境生物學家. 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開始註意保護環境可以說是人類的重大進步。
在古代,人類和自然是不平等的關系,人類是弱者,處處受到大自然的限制卻無力改變自然。於是人類把大自然視為敵人,戰天鬥地成為壹項難得的品質,愚公精神千百年來受到不斷頌揚。
隨著工業時代的來臨,人類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人與自然的關系發生了逆轉,人成了強者,而“溫和的自然”卻成了容易受傷的對象。高度提純的化學制劑,如殺蟲劑、油漆、洗滌劑等對自然環境構成了重大威脅;大規模的能源消耗改變了大氣的構成,進而改變了地球氣候;衛生條件的改善使人口急劇增加,人類活動大量破壞了地球的森林和濕地資源。於是,“溫和的自然”變為“兇惡的自然”,人類施加給它的,它最終都要歸還人類。被高度提純的化學制劑汙染了水和土壤的地區,畸形兒和絕癥的出現比率大大高於正常;石油資源壹旦枯竭,人類的生活質量和社會的正常運轉必定遇到問題;氣候異常必定帶來水災或幹旱,饑荒也將伴隨著種種天災降臨人間。“兇惡的自然”將再壹次讓人類成為弱者,人類和自然的關系又將回到起點。
要想改變這種狀況,人類就必須保護“溫和的自然”,不讓它繼續惡化,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身,這是人類經歷工業化,在自信心極端膨脹之後的可貴***識。
世界各國也都意識到這個問題。10年前,178個國家的領導人在巴西城市裏約熱內盧聚集,***同商討保護環境的問題。與會領導人計劃保護地球環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促進人類的福利和發展。1997年,160個國家在日本京都簽訂了旨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京都議定書》。但由於減少排放阻礙經濟發展,美國這個二氧化碳頭號排放國卻拒絕執行。去年,在南非城市約翰內斯堡舉行的“地球峰會”上,各國領導人和科學家繼續商討改善環境的計劃。
環保意識在增強
經過長期的宣傳,環保意識已經為很多人和政府所接受,人們開始關心人類活動對大自然的影響,並希望這種影響不會惡化自然環境。政府間開始通過合作來處理環境問題,1992年裏約熱內盧峰會、1997年京都氣候會議和去年的約翰內斯堡峰會都體現出了世界環保意識的加強。雖然,美國因為自身利益拒絕執行《京都議定書》,對未來跨國環境合作造成重大損害,但國際環保努力的進程卻是不可逆轉的潮流。
清潔汽車問世
汽油電動混合型汽車已經問世,並且已經在日本、西歐和美國的道路上行駛,這種汽車可以大大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美國克羅拉多州的“超級汽車”公司的發明家們正在研制零排放的汽車。其中壹種汽車設計是以氫氣作為燃料,發明者聲稱,開這種汽車外出度假可以不帶飲用水,因為這種汽車排出的就是100%的純凈水。而電動汽車的前景也十分看好,它很有可能成為下壹代個人代步工具。
封殺12個“環境殺手”
2001年在瑞典城市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會議上決定在全球範圍內限制使用12種碳、氯制劑的化學藥品。此舉是為了保護空氣、水和土壤資源不受汙染。會議呼籲限制或完全消除頑固的有機汙染物如氯氣、DDT農藥和PCB農藥等等。1987年通過的禁止使用氟裏昂(CFC)的協議已經發揮作用,地球臭氧層的破壞速度變緩。
生態旅遊的發展
總部設在美國的“國際生態旅遊社會”把生態旅遊描述為“保護環境和支持當地人民福利的負責任的旅遊”。生態旅遊和它所產生的利潤在世界範圍內已經成為支持發展中國家政府財政收入來源的重要渠道,它以每年30%的速度在急速增長。自然環境同文化傳統壹樣成為吸引旅遊者的重要動力。但環境主義者仍然擔憂,生態旅遊市場經濟的作用遠遠大於保護環境的意義。
企業的環保運動
大公司日益意識到,環境保護能夠幫助它們吸引更多的客戶。施樂公司的“無廢物計劃”回收了該公司工廠2002年產生的80%的無危害固體廢料。它還把6萬多噸的已填埋電子廢料取出,重新回收利用。施樂公司的這個舉動壹年可節約數百萬美元。施樂公司的這種可持續發展的做法受到環保團體的歡迎。很多大公司也都意識到環保回收的巨大作用,殼牌、IBM這些世界知名大公司都紛紛推出自己的“清潔計劃”。
更環保的建築
環保建築物最重要的標準就是減少能量消耗。歐洲壹些民宅的屋頂開始安裝吸收太陽光能量的瓷片,而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壕溝”公司也開始在辦公室的屋頂安裝高性能的隔熱玻璃。而位於美國馬裏蘭州安納波利斯市的Chesapeake Bay基金會總部的辦公樓的環保設計更是超出壹籌,利用特殊貯水裝置,辦公樓的抽水馬桶采用收集的雨水沖洗;使用太陽能電池板來向辦公室提供電力供應。相對普通的同樣面積的建築,這棟辦公樓只消耗了三分之壹的電力和十分之壹的純凈水。
酸雨危害的減少
美國和歐洲已經證明了減少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排放對地球表面環境有相當大的改善。在上個世紀80年代,發達國家開始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來減少酸雨對環境的巨大危害。它們開始禁止在工廠中使用炭作為燃料,轉而使用更加清潔的能源例如天然氣和凈化炭來發電。汽車也被改造,所用汽油的標號更高,燃燒後二氧化氮的排量大為減少。酸雨在美國和西歐的危害已經大為減輕,以英國為例,酸雨危害在過去15年裏減輕了壹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