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用溫熱藥配合活血化瘀藥,以溫經通絡、散寒化瘀,......。祛除寒滯之邪,使經絡舒通氣血活淤。取 "寒者熱之"、"血者溫之行之 "之意。寒為陰邪,最能引動經絡氣血淤滯而導致氣血凝滯。這裏的寒凝包括兩個方面,壹是外寒客體,陽氣受困;壹是脾腎陽虛,陰寒內生。在臨床應用散寒活血化淤法則時,應清溫經脈通陽活血之法和補陽降火活血化淤之法。
常用藥物:溫經通陽藥,如桂枝、附子、肉桂、吳茱萸、細辛、炮姜等;補陽壯火藥,如淫羊藿、巴戟天、杜仲、胡蘆巴、仙茅等。活血化淤,常選用性質溫熱的川芎、當歸、紅花、乳香、五靈脂、補骨脂、天仙藤、急性子、川芎等。
方藥舉例:當歸四逆湯、陽和湯、右歸飲、桃紅四物湯等。
適應癥:溫經通絡,活血化瘀,適用於血瘀脈絡,外感風寒者。主要表現為除氣滯血瘀外,局部蒼白、畏寒、痛緩不熱,舌質淡或紫黯,苔白,脈細數或緊。常見於動脈閉塞、狹窄或痙攣性疾病,在此類疾病的早期,上述癥狀可占主導地位。除上述腹脹便溏、腰膝酸冷、小便頻數或不利、陽痿遺精、脈象細數等表現外,還可采用補陽益火、活血化淤的方法、常見於動脈狹窄或閉塞性疾病的中後期,由於內外寒邪往往互為因果,臨床表現錯綜復雜,故應明確主次,辨證論治,酌情用藥。
二、祛濕活血化淤
即用燥濕或滲濕之品配以活血化淤藥物,以祛除濕邪,促使氣血活絡化淤。濕為陰邪,其性黏滯,易阻滯氣機而導致脈絡阻塞、氣滯血瘀。濕有外侵或內生之分,病理過程有寒熱之別;又與脾之運化、腎之溫煦有密切關系。從肢體血管疾病的特點來看,外感濕邪多從熱,所以在祛濕活血化瘀的具體應用上,也要區分清熱利濕、健脾溫腎以利濕活血化瘀。
常用藥物:清熱利濕,如茯苓、車前子、竹茹、漢防己、澤瀉等;健脾利濕,如茯苓、薏苡仁、白術、赤小豆等。溫腎除濕,如益智仁、肉桂、桂枝、烏藥、威靈仙、木瓜等。性質寒涼的益母草、馬鞭草、虎杖、半枝蓮、穿山龍、木通、落得打等、性溫的澤蘭、天仙藤等,性平的劉寄奴、王不留行等。
方劑舉例:五神湯、三妙丸加減,五苓散加減,苓桂術甘湯加減,萆?分清飲加減。
主治:清熱利濕、活血化淤之法適用於濕熱淤滯證,主要表現為除淤血之證外,見患處皮膚紅赤灼熱、水腫,或有瘡濕,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等、常見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急性期、急性登革熱變丹毒、血栓性淺靜脈炎等疾病。健脾利濕、活血化淤適用於脾虛濕淤證,主要表現為下肢水腫、神疲乏力、脘腹脹滿、大便溏薄、舌苔白膩、脈濡緩等,常見於下肢靜脈瓣膜功能不全、靜脈血栓形成的恢復期。溫腎利濕、活血化淤適用於腎虛濕淤證。主要表現為患肢水腫,皮膚冰冷,全身發涼,舌質淡,苔白潤或白膩,脈細弱。常見疾病有:糖尿病血管病中晚期、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晚期、下肢靜脈疾病等。由於內外互濕,濕氣重,纏綿難除,壹所以臨床要辨清主次,仔細配伍。濕聚火煎可成痰,痰濕同類而異,治宜兼用祛痰之劑,如溫化寒痰之白芥子、半夏、白附子等。清熱化痰的珍珠母、瓜蔞、瓦楞子、貓爪草、海藻、昆布,以及行氣化痰的萊菔子、薤白、橘紅、陳皮等、配合應用,以提高療效。
三、氣活血淤
即用藥物理氣、調氣,以氣行血行,使血活淤化。氣的問題,不僅有氣滯、氣虛、氣逆三個方面。而四肢血管疾病又以氣滯、氣虛為常見。氣為血之帥,是血液運行的動力,故氣機不暢,氣滯則不能將血行收斂,導致血液淤滯,氣虛則不能推動血液運行,血行遲緩而成為淤滯。相反,血為氣之母,氣依賴於血的載體,血滯既成又致氣滯,在病理上互為因果,相互影響,氣與血息息相關,決定了氣法在血管病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又因肝主解毒、調氣,又主藏血,故舒肝氣在治療肢體血管疾病中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綜上所述,臨床在具體應用時還必須分清舒肝理氣和疏通氣血兩種方法的應用。
常用藥:疏肝之氣性涼,如柴胡、川楝子、郁金等;性溫,如佛手、青皮、刺猬皮等;還有性平的香蕨菜、香櫞等。益氣藥如黃芪、黨參、人參、白術、黃連、炙甘草等。
方藥舉例:血府逐瘀湯加減,補陽還五湯加減。
適應證:疏肝理氣活血化瘀適用於肝郁氣滯血瘀證,凡肢體血管病均可酌情選用,尤其適用於病情變化有情誌刺激,或抑郁煩躁的患者、氣活血化瘀適用於氣虛血瘀證,主要現象是除血瘀外,可見病久體倦、納差、氣短、心悸、舌淡、苔白、脈細弱等。,常見於動脈狹窄、閉塞癥及深動脈狹窄、閉塞癥等。氣滯血瘀、閉塞性疾病及深靜脈血栓形成、血栓性靜脈炎等,同時要註意耗氣行氣過多易傷陰,溫燥之品易傷陰,臨床應用宜慎重。
四、清熱活血化淤
即用寒涼之藥配伍活血化淤之藥,清熱邪,以使血活淤。此即 "寒熱 "之義。"脈者,血之府也",故熱邪侵襲脈血;而熱之甚即為毒,熱邪灼津傷陰,內熱生虛。"血受熱則煎熬成塊",阻塞脈道,成為瘀血,可見,具體應用熱活血化瘀法,首先應分清虛實,和中之氣在血分。由此可以推導出清熱涼血、清熱解毒、滋陰清熱活血三種方法。
常用藥物:清熱涼血藥,如水牛角、赤芍、牡丹皮、紫草、生地、玄參、大青葉等。清熱解毒,如金銀花、連翹、紫花地丁、蒲公英、千裏光、茯苓等;滋陰清熱,如生地、玄參、天花粉、白芍、麥冬、沙參、地骨皮、知母、黃芩等。活血化淤,如清熱涼血的牡丹皮、紫草、丹參、赤芍、郁金、淩霄花、鬼箭羽等,清熱解毒的紅藤、虎杖、敗醬草、金蕎麥、路路通等。
方藥舉例:五味消毒飲合清營湯加減;四妙永安湯加減。
主治:清熱涼血活血化瘀適用於血熱、血瘀證,主要表現除血瘀證外,可見皮膚發紅、灼熱、瘀斑紅或紫、舌質紅、絳、脈數等,常見於急性血栓性靜脈炎、淺表性靜脈炎、復發性丹毒、紅斑性肢痛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適用於熱毒壅盛證,主要表現同上(除舌、脈外),可伴有潰瘍、苔黃厚、脈滑數等。常見於動脈狹窄、閉塞性疾病壞疽早期或合並感染。養陰清熱活血化瘀法適用於陰虛血瘀證,主要表現為血瘀證外,病程較長,局部發熱惡涼惡熱,或伴有五心煩熱。咽幹口燥,舌紅少苔,脈細數等,常見於動脈狹窄、閉塞性疾病,從外周血管疾病的臨床來看,清熱活血之法往往因病情真熱與虛熱難分、熱邪與熱毒界限不清而三法並用,但必須明確主次與輕重,相應而用。
五、補血養陰活血化淤法
即用補血養陰藥物配以活血化淤藥物,以增加血量,使血充於脈,血活而淤。血盛於脈,血充則脈滿;血虛而陰津不足,則脈閉,進而淤阻。故應補血滋陰,增加脈中津液,活血化淤。
常用藥物:養血滋陰藥如生地、熟地、阿膠、首烏、枸杞子、龍眼肉等,活血養血者如雞血藤、當歸等。
方例:四物湯加減。
主治:血虛血滯證,主要表現為氣滯血瘀之外征,多為日久乏力,頭暈目眩,面色萎黃或蒼白,唇爪蒼白,心悸,舌淡,脈細數等。常見於動脈狹窄、閉塞性疾病的早期或晚期。
六、平肝潛陽活血化瘀
即平肝潛陽用活血化瘀藥,以使陽潛血和,通過活血化瘀,而得到化瘀之目的。肝陽升發太過,血隨氣逆,循經上行,脈絡壅塞,可導致氣滯血瘀。故應平肝潛陽,疏肝理氣,以化解瘀血。
常用藥物:鉤藤、代赭石、生龍骨、生牡蠣、鱉甲、蒺藜、天冬、石韋等。活血化淤藥:如丹參、牡丹皮、玄參、赤芍、百部、郁金、淩霄花等,性涼而潤。
方例:鎮肝熄風湯加減。
主治:陽亢氣滯血瘀證,主要表現除氣滯血瘀征象外,為頭部脹痛,頭暈目眩,視物模糊,耳鳴,情緒易激動,並見腰痿足軟,脈弦緊等。常見於多發性大動脈炎(胸、腹主動脈型)和閉塞性動脈硬化伴腦動脈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