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種的變化(有意無意地造成物種的消失或物種的引進)
例如,1859年,壹位農民從英國帶了25只野兔到澳大利亞,由於缺乏天敵,對澳大利亞的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破壞。
又如,1906年,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卡巴森林為了保護鹿的數量,捕殺食肉動物,導致大量的鹿最終食物枯竭,瀕臨滅絕。
2、環境因素的變化(大量汙染物進入環境)
3、信息交流系統的破壞(生物為驅趕天敵、排斥異類、吸引異性等而釋放的信息素被破壞)等。
2.破壞生態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如洪水、幹旱、地震、臺風、山體滑坡、海嘯等。自然因素造成的生態平衡破壞被稱為第壹環境問題。人為因素對生態平衡的破壞稱為第二環境問題。人為因素是生態平衡失調的主要原因。人為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 使環境因素發生變化。如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產生大量的廢氣、廢水、垃圾等,不斷排入環境;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利用或掠奪性利用,如盲目開荒、亂砍濫伐森林、過度圈占水面、超載使用草原等,都會使環境質量惡化,產生近期或遠期效應,導致生態平衡失調。(2)改變生物物種。在壹個生態系統中,盲目地增加壹個物種可能會使生態平衡受到破壞。例如,1929 年美國開鑿的韋蘭運河,溝通了內陸水系與海洋,導致八目鰻進入內陸水系,使鱒魚年產量由 2000 萬公斤下降到 5000 公斤,嚴重破壞了內陸水產資源。生態系統中壹個物種的減少,也可能危及生態平衡。20 世紀 50 年代,中國出現了大量捕殺麻雀的現象,導致壹些地區蟲害嚴重。究其原因,就是害蟲的天敵--麻雀被捕殺,害蟲失去了天然的抑制因子。(3) 破壞生物信息系統。生物之間依靠彼此的信息來維持集群和正常繁殖。人為地在環境中施加某種物質,幹擾或破壞了生物之間的信息聯系,可能導致生態平衡失調或遭到破壞。例如,自然界中許多昆蟲依靠性激素的分泌和釋放來引誘同種的雄性成蟲進行交配,如果人排放到大氣中的汙染物能與之發生化學反應,雌性性激素就會失去引誘雄性的生理活性,這勢必會影響昆蟲的交配和繁衍,最終導致種群數量下降甚至消失。
三、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開始註意保護環境可以說是人類的壹大進步。
在古代,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不平等的,人類是弱者,處處受制於自然,卻又無力改變自然。因此,人類視自然為敵人,與自然抗爭成為壹種難得的品質,愚公精神千百年來壹直為人們所傳頌。
隨著工業時代的到來,人類的科技水平不斷提高,人與自然的關系發生了逆轉,人類成為了最強者,而 "溫柔的大自然 "卻成了易攻難守的對象。農藥、油漆、洗滌劑等高度提純的化學制劑對自然環境構成了重大威脅;大規模的能源消耗改變了大氣成分,進而改變了地球氣候;衛生條件的改善導致人口劇增,人類活動對地球上的森林和濕地資源造成了大規模的破壞。結果,"溫柔的大自然 "變成了 "兇惡的大自然",人類對大自然造成的傷害,最終也將還給人類。在水和土壤被高純度化學制劑汙染的地區,畸形兒和絕癥的發病率大大高於正常水平;石油資源壹旦枯竭,人類的生活質量和社會的正常運轉必然會出現問題;氣候異常必然會帶來洪水或幹旱,饑荒也會伴隨著各種自然災害降臨人間。惡性自然 "將再次使人類成為弱者,人與自然的關系將回到起點。
要改變這種狀況,人類必須保護 "溫柔的自然",防止它進壹步惡化。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身,這是人類在經歷了工業化和自信心極度膨脹之後的寶貴****。
世界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10 年前,178 個國家的領導人齊聚巴西城市裏約熱內盧,討論保護環境問題。1997 年,160 個國家在日本京都簽署了旨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京都議定書》。1997 年,160 個國家在日本京都簽署了旨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京都議定書》,但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美國卻拒絕執行該議定書,因為減少排放會阻礙經濟發展。去年,各國領導人和科學家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的地球峰會上繼續討論改善環境的計劃。
十年後,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壹些進展,但分歧仍然很大。地球現在處於什麽狀態?我們又應該以怎樣的態度來面對未來?
7可喜的進步
環保意識不斷增強
經過長期的宣傳,環保意識已被許多人和政府所接受,人們開始關註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並希望這種影響不會使自然環境惡化。各國政府開始通過合作來處理環境問題,1992 年的裏約熱內盧首腦會議、1997 年的京都氣候大會以及去年的約翰內斯堡首腦會議都反映出世界環境意識的加強。雖然,美國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拒絕執行《京都議定書》,給未來的跨國環保合作造成了重大損失,但國際環保努力的進程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清潔汽車問世
油電混合動力汽車問世,已經在日本、西歐和美國上路行駛,可以大大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美國科羅拉多州超級汽車公司的發明家們正在研究零排放汽車。其中壹輛汽車的設計燃料是氫氣,發明者聲稱,妳可以開著這輛汽車去度假,而不用喝水,因為汽車排放的是 100% 的純凈水。電動汽車的前景也非常廣闊,有可能成為下壹代個人交通工具。
禁用12種 "環境殺手"
2001年,聯合國在瑞典城市斯德哥爾摩召開會議,決定在全球範圍內限制使用12種碳基和氯基化學物質。此舉旨在保護空氣、水和土壤資源免受汙染。會議呼籲限制或完全消除頑固的有機汙染物,如氯、滴滴涕殺蟲劑和多氯聯苯殺蟲劑等。1987年通過的禁止使用氯氟化碳(CFCs)的協議已經發揮作用,減緩了地球臭氧層的破壞速度。
生態旅遊的發展
總部設在美國的國際生態旅遊協會把生態旅遊描述為 "保護環境和支持當地人民福祉的負責任的旅遊"。生態旅遊及其產生的利潤已成為世界上發展中國家政府的重要收入來源,並以每年 30% 的速度迅速增長。自然環境與文化傳統壹樣成為吸引遊客的重要因素。但環保主義者仍然擔心,生態旅遊的市場經濟作用遠遠大於環境保護。
企業環保運動
大公司越來越意識到,環境保護可以幫助他們吸引更多的客戶。施樂公司的 "無廢物計劃 "在 2002 年回收了該公司工廠產生的 80% 的無害固體廢物。此外,該計劃還清除了 6 萬多噸填埋的電子廢物,用於回收利用。施樂公司的這壹舉措每年可節省數百萬美元。施樂公司這種可持續發展的做法受到了環保組織的歡迎。許多大公司也意識到了環保和回收的巨大作用,殼牌、IBM這些世界知名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 "清潔計劃"。
更環保的建築
環保建築最重要的標準是降低能耗。歐洲的壹些住宅屋頂已經開始安裝能夠吸收太陽能量的陶瓷瓦片,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 "Trench "公司則開始在其辦公室屋頂安裝高性能隔熱玻璃。位於美國馬裏蘭州安納波利斯的切薩皮克灣基金會總部辦公樓的環保設計更勝壹籌,采用了專門的蓄水裝置,辦公樓的沖水馬桶用收集的雨水沖洗;利用太陽能電池板給辦公室提供電力供應。該建築的耗電量僅為同等規模普通建築的三分之壹,純凈水用量僅為十分之壹。
減少酸雨危害
美國和歐洲的實踐證明,減少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排放大大改善了地球表面的環境。20 世紀 80 年代,發達國家開始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以減少酸雨對環境造成的巨大破壞。他們開始禁止工廠使用木炭作為燃料,並改用天然氣和凈化木炭等清潔能源發電。汽車也進行了改裝,使用更高級的汽油,這種汽油燃燒時排放的二氧化氮要少得多。美國和西歐的酸雨已經大大減少,以英國為例,在過去的15年中,酸雨已經減少了壹半。
值得擔憂的7個跡象
地球變暖
科學家已經警告說,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加可能會導致氣候急劇變化,海平面上升。根據美國國家氣象局的統計報告,2001年11月至2002年1月的3個月中,美國的平均氣溫是1895年以來最高的。同樣,全球這三個月的平均氣溫也是自 1895 年以來最高的。氣溫升高的直接威脅是海平面上升,以及可能引發自然災害的其他極端天氣事件。
對石油的無節制需求
地球上有許多河流,但還有壹條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河流,那就是石油形成的河流。每天,石油形成的河流圍繞著我們,這條河流的流量是每秒 1100 立方米。自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全世界的石油消耗量增加了 14%,而且仍在增加。每年排放到大氣中的 240 億噸二氧化碳中,有 40% 來自石油燃燒。目前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是人類 42 萬年歷史中最高的。世界石油儲量的三分之二聚集在中東,這已成為該地區政治和經濟不穩定的最重要因素。有的時候,人們會認為上帝太愛中東了,給了它如此集中和豐富的液體黃金,但石油雖好,也給該地區帶來了無休止的沖突和紛爭,在石油耗盡之前,沖突和紛爭似乎看不到盡頭。
消失的濕地
許多人實際上並沒有意識到濕地的重要性。濕地為魚類、許多鳥類和兩棲動物提供棲息地,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環節。此外,濕地還具有很強的消化汙染物的能力。然而,在世界範圍內,濕地正在迅速萎縮。從美國的亞馬遜流域到伊拉克,濕地都未能逃脫悲慘的命運。濕地消失的根源在於人類的農業、水文和其他開發活動。開墾更多的耕地和修建更多的水壩正在導致濕地消失。科學家估計,在過去的壹個世紀裏,濕地面積縮小了 50%。31 年前,132 個國家在伊朗簽署了《濕地保護條約》。但實際上,該條約的約束力和效果非常有限。
超級大壩正在興起
人們認為,建造超級大壩顯示了他們改造自然的能力。的確,大壩可以改造自然、提供電力,但同時也會對環境造成許多負面影響。大壩改變了河流的自然流向,改變了自然洪水的流向。大壩在地面上形成了非自然的水庫,影響了魚類的自然分布。1950 年,全世界約有 5,000 座大型水壩,但到 2000 年,巨型水壩的數量已激增到 45,000 座,而且它們的規模和對自然的改變作用還在繼續增長。平均每天都有兩座高度超過 15 米的大壩建成,而且新大壩大多位於發展中國家。其中壹些巨型水壩的高度超過 180 米,寬度超過 1500 米。修建這些大壩的代價是驚人的,大片土地被淹沒,無數物種不得不另尋棲息地。
不斷減少的珊瑚礁
四分之壹的海洋生物生活在珊瑚礁中。但在過去50年裏,珊瑚礁減少了27%。僅在1998年的厄爾尼諾現象中,全世界的珊瑚礁就壹下子減少了16%。珊瑚礁死亡的最直接原因是海水變暖。當然,海洋中太陽輻射的增加和漁民野蠻的捕魚方式也是珊瑚礁消失的重要原因。
過度捕撈
人類科學技術提高了捕撈速度和數量,超出了海洋的自然補充能力,結果導致許多魚類數量急劇下降,甚至瀕臨滅絕。目前,海洋中的魚類總數正以每年 1% 的速度減少。科學家們建議將海洋中的特定區域劃為保護區,停止捕魚,給大自然重新積累的時間和機會。但人類似乎不願意給大自然這樣的機會。限制捕魚將直接影響漁民的收入和生活質量。而魚類市場只關心價格和利潤,根本不考慮物種保護。
核廢料的處理
2003年,全球440多個商業核反應堆產生了11000多噸核廢料。如何處理這些核廢料給人類帶來了難題。首先,核廢料極有可能泄漏;其次,核廢料極有可能被恐怖分子獲得並用於可怕的目的。美國有 100 多個核反應堆,產生的核廢料約占世界總量的 25%,而處理核廢料的核垃圾場就更多了,***共有 131 個。***在距離核廢料堆 100 公裏的範圍內,生活著 1 億多人。無論核廢料運到哪裏,都不可避免地會對當地造成汙染。核能利用越多,類似的汙染也就越多。人類在享受核能帶來的超強能量的同時,也不能忘記核廢料帶來的隱憂。
七種震撼人心的聲音
"現在,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意識到保護地球資源的必要性,但大規模、大範圍破壞野生動物棲息地的行為並未減緩。人類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令我感到鼓舞,但這些科技成就對物種多樣性的破壞同樣令我感到絕望"。
----E.O.威爾遜,哈佛大學社會生物學家
"在環境保護方面,海洋的保護是相對落後的。因為人類壹直認為海洋是如此廣闊和豐富,很難想象人類活動會如何影響這樣壹個龐然大物。不幸的是,我們已經對海洋造成了無法彌補的破壞"。
---- 簡?盧布琴科,美國俄勒岡大學海洋生態學家
"我們必須認識到,在過去10年裏,人類對大氣化學成分的理解有了很大進步。現在幾乎每個人都知道'溫室氣體'等術語,也知道工廠和汽車排放的廢氣會導致地球氣候變暖。但是,人們對'溫室氣體'的其他危害仍然像10年前壹樣壹無所知"。
---- 雪莉?羅蘭,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大氣化學家
"人類在種植農作物時破壞了土壤表土。大量表土被犁開,然後隨河流沖入海洋。在海洋中,農藥和殺蟲劑不斷累積,對海洋生態造成的危害與日俱增。解決這壹問題的關鍵在於人類改變種植作物的種類,多種植深根植物,這將有助於保持水土"。
---- Wes?傑克遜,作物遺傳學家 "溫室氣體會提高大氣溫度,也會提高海洋水溫。壹旦海洋水溫升高,那將是壹場全球性的災難,因為洋流的運動將使全球各地的海洋水溫變得相同。"
---- 理查德?巴伯,杜克大學海洋制圖師
"合成化學物質給人類生活帶來了便利,但它們也是擾亂荷爾蒙的罪魁禍首。合成化學物質在地球上無處不在,影響著人類和所有野生動物的繁殖和發育。但是沒有壹個國家能夠禁止在商場中使用合成化學物質,我們繼續遭受著它們的副作用"。
---- Kerpen,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野生動物與汙染物部主任
"在人類對待自然的態度問題上,'地球峰會'可以說是壹個轉折點。希望人們能夠意識到,保護物種多樣性以及保護濕地和森林等自然環境將影響地球未來的運行機制"。
---- 哈爾?穆尼,斯坦福大學環境生物學家
7個善意的警告
"如果人類繼續目前的行為而不做出任何改變,到21世紀末,地球上的物種數量將減少壹半。如果這些數據都不能改變人類的行為,那麽還有什麽能警示人類呢?
--哈佛大學社會生物學家威爾遜(E.O. Wilson)
"當被問及'妳從大自然中得到了什麽'時,大多數人的回答是食物、纖維、藥物和基因。但絕大多數人並不知道生態系統還為我們提供了其他服務。它凈化空氣和水,調節氣候,為貧瘠的土壤施肥,控制害蟲和病原體。只有當我們失去這些服務時,我們才會意識到它們是多麽寶貴"。
---- 簡?盧布琴科,美國俄勒岡大學海洋生態學家
"厄爾尼諾現象讓人們提高了警惕,但沒有人能說清楚下壹次厄爾尼諾現象何時會再次出現。沒有人知道厄爾尼諾的危害是漸進的還是突變的。如果它是突變的,那麽它自然不會給人類任何機會"。
---- 雪莉?羅蘭,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大氣化學家
"農業與野生動物的關系壹直被強調,但農業與海洋的關系卻遠遠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以前有人警告說,如果不控制農業,野生世界就會遭到滅頂之災。現在我想警告的是,如果再不控制農業,海洋就要完蛋了"。
---- Wes?傑克遜,作物遺傳學家。"100年前,當颶風襲擊人類時,當時的人們只會問政府:'這到底是怎麽回事?現在,政府能夠預報颶風,了解颶風的強度和方向,將人們的損失降到最低。100年後,我們需要的是政府同樣了解其他極端自然災害。"
---- 理查德?巴伯,杜克大學海洋制圖師
"現在有足夠的證據表明,化學物質會進入子宮,影響人類大腦的發育、免疫系統的形成和功能。人類需要聰明的後代和明智的決策者"。
---- Kerpen,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野生動物與汙染物部主任
"歷史證明,少數人的意見可以喚起公眾的關註,進而改變社會的發展方向。現在,科學家們前所未有地團結起來,我們將提出更多、更明確的證據,讓公眾和決策者改變主意。
--Hal?穆尼,斯坦福大學環境生物學家
7 生態天堂
克魯格國家公園
南非的克魯格國家公園由壹大片稀樹草原和叢林組成,是世界上哺乳動物最集中的地方。克魯格國家公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1898 年,當時這裏是壹個狩獵區。克魯格國家公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1898 年,當時這裏是壹個狩獵區,為了狩獵的目的,這裏放養了 147 種野生哺乳動物,包括獵豹和白犀牛。此外,還有 500 多種鳥類。後來,根據當時壹個頗具創新性的想法,克魯格被縮短為壹個國家公園。
圖巴塔哈礁國家公園(Tubbataha Reef National Park)
圖巴塔哈礁國家公園是壹個生態保護區,位於遙遠的太平洋沿岸,成立於 1988 年,目的是限制該地區無節制的捕魚活動。在圖巴塔哈礁國家公園內的任何捕魚活動都是非法的。遺憾的是,世界上很少有這樣的海洋保護區。 途經該地區或作短暫停留。現在,普雷斯帕公園已成為許多珍稀鳥類最後的棲息地。
巴華亞-索內內國家公園
秘魯的巴華亞-索內內國家公園是世界上最大的森林保護區,密林面積達 1 萬平方公裏。保護區內嚴禁壹切破壞行為。此外,巴胡阿-索內尼國家公園還保護著流經公園的三條河流的水資源,自 2000 年起,禁止在這些河流中捕魚。在這個綠色世界裏,生活著 200 多種哺乳動物、900 種鳥類和 1200 種蝴蝶。
納漢尼國家公園
在加拿大西北部,納漢尼國家公園占地 4760 平方公裏,保護著加拿大最崎嶇的自然土地。納罕尼國家公園內沒有壹條公路,也沒有人類活動的跡象。這裏有許多自然奇觀,包括天然大峽谷、落差 92 米的壯觀大瀑布(落差是世界聞名的尼亞加拉大瀑布的兩倍)。然而,加拿大政府禁止將這壹自然美景開發成旅遊資源,每年只有約 900 名探險者進入納罕尼國家公園。納罕尼國家公園成立於 1976 年,1978 年被聯合國評選為世界自然遺產。這是眾多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中唯壹的納罕尼國家公園。
皇家奇特旺國家公園
皇家奇特旺國家公園位於尼泊爾和印度交界處,是南亞極具特色的自然保護區。在這裏,鱷魚在河中自由遊弋,還生活著包括孟加拉虎在內的珍稀哺乳動物。自 1973 年建立以來,隸屬於尼泊爾王室的奇旺皇家國家公園已成為當地的旅遊勝地,遊客從 1973 年的每年 1000 人增加到現在的每年 10 萬多人。雖然這對自然保護區來說並不是壹件好事,但幸運的是,這裏的哺乳動物種類和數量每年都在增加。
瓜魯戈三角區
瓜魯戈三角區是壹個成功地將商業和保護結合在壹起的保護區。這個著名的非洲森林保護區也是大型伐木公司的表演舞臺。伐木公司向世人證明,他們並不總是扮演破壞者的角色,事實上,在古阿盧戈三角區,森林的再生得到了保證,而伐木公司則從中獲益。
古阿盧戈三角區是剛果民主共和國最大的保護區,也是世界上大猩猩和黑猩猩密度最高的地區之壹。只要把自己組織得更有條理壹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