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現代人(尤其是中國)用什麽原料造紙?

現代人(尤其是中國)用什麽原料造紙?

兩岸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歷代書畫作品,既是藝術欣賞的對象,也是珍貴的史料。時代涵蓋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延續了壹千多年。它的主要材料不外乎絲、紙、墨和繪畫顏料。剛開始多是畫在絲綢上。《畫史》中記載:“唐五代之帛厚,宋代之帛。為便於收藏和展示,常選用優質的宣紙和有畫心的棉紙(書畫作品主體的絹心)裝裱,除了加固畫心外,還常裝裱成卷、軸、冊或框,便於懸掛展示或收藏保護。

唐太宗在麻紙上寫信,在黃紙上寫信;高宗皇帝用白紙吃掉,並頒發“聖旨和黃麻紙”。後來由於書籍損毀嚴重,各地的藝術家、畫家被召集到北京,修復內府的書籍。南宋孝宗年間,《左傳》、《國語》等多部書籍被蟲蛀。十本書都是用棗和胡椒紙做的,直到清朝600年左右都沒有壹本書被蟲蛀過。可見,歷代都非常重視紙質文物的保存和維護。

紙質文物的演變與主要構成材料紙的發明和造紙術的改進有直接關系。盡量簡單描述壹下。

第1節紙的發明

紙是什麽時候發明的?誰發明的?學術界對此爭論已久。壹般認為,紙是東漢太監蔡倫發明的。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出土的紙質文物為我們回答紙的起源問題提供了寶貴的實物標本。1933年,考古學家黃文碧先生在新疆羅布卓爾漢代烽火臺遺址發現了麻紙。1957年5月8日,陜西Xi安灞橋附近出土西漢麻紙(有造紙家和學術界認為是麻而不是紙),在陜西扶風1978發現宣帝皇帝的麻紙。以及武威、甘肅、內蒙古等地出土的古代紙屑。這些實物的發現,證明我國人民早在蔡倫之前就已經發明了用植物纖維造紙。

東漢時期(公元105年),蔡倫在前人實踐的基礎上總結了民間造紙的經驗,並借助官府提供的設備加以改進、完善和推廣,使造紙術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此後,中國的造紙工業得到了進壹步發展。

第二節中國造紙的進程

壹、中國造紙術的開始和發展階段。

蔡倫之後,左博在總結蔡倫造紙技術的基礎上,對造紙原料和工藝做了進壹步的修正。如果說西漢是中國造紙術的起步階段,那麽魏晉南北朝則進入了發展階段。與漢代相比,這壹時期的造紙不僅提高了產量和質量,而且擴大了造紙原料,更新了設備,出現了新技術。此外,用黃聶汁浸漬紙張防止蟲蛀等措施,是我國人民黃染技術的首創。

二、中國造紙術的興盛時期

隋唐五代是我國造紙術的鼎盛時期,其造紙原料較魏晉南北朝進壹步擴大,成本降低,因此紙制品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同時,在改善紙漿性能和改造造紙設備方面也取得了壹些進展。隨著對外文化交流,造紙術從東、西、南傳到日本、阿拉伯、印度、尼泊爾等東南亞、東亞、西亞國家。

三、中國造紙術的成熟階段

宋元時期被稱為中國古代造紙術的成熟階段。造紙的原料從樹皮、麻、破布、舊漁網變成了竹子、稻草、稭稈。由於造紙原料的擴大、造紙技術的革新和造紙設備的改進,這壹時期生產的紙張比上壹代更多、更高,如竹紙和麥稭紙,標誌著造紙史上的壹個新時代。紙被廣泛用於繪畫、印刷、貨幣等。同時,紙制品也被用來制作衣服、窗簾、被子和枕頭,成為絲綢和紡織品的部分替代品。

第四,中國造紙術的綜合時期。

明清時期的造紙可以說是壹個全面的階段,不僅紙的原料、技術、設備、加工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紙的產量、質量、用途、產地都比上壹代有所增加。甚至還有專門記載造紙術和加工技術的書籍,這在上壹代並不多見。

五、中國近代工業造紙的開始。

隨著人們對紙張需求的不斷增加,傳統的手工造紙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和日常生活的要求。在工業革命浪潮的影響下,清光緒十三年(1887)在港設立大成造紙廠,李鴻章於1891年引進西歐造紙機器和技術,在滬設立機制造紙廠——張倫造紙廠。從此,中國造紙工業進入機器制造階段,隨後“張倫造紙廠”在上海浦東成立。到1978,臺灣省有170多家造紙廠,紙和紙板產量居世界第22位。

在紙被發明或廣泛使用之前,文字被刻在龜甲、獸骨、玉器和金屬上,還有壹些被寫在竹簡、木簡和帛書上。由於這些載體體積龐大,保存、閱讀、攜帶極為不便,難以普及和推廣,阻礙了文化的傳播和交流。隨著紙的發明、生產和使用,紙已經成為書寫、繪畫和印刷的載體和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它在思想和學術的廣泛傳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對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歷代遺留下來的手稿、書籍、繪畫、典籍、報刊、文獻等都是歷史記載,是研究歷史、政治冶金、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的原始資料,不僅數量豐富,而且內容豐富。它們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財富,對研究人類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內部因素(酸化和物質變化)和外部因素:溫度和濕度的劇烈變化、光照、有害氣體的侵蝕、昆蟲腐爛、微生物生長、機械磨損、鼠咬、火災、洪水等。,紙張會變質和損壞,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因此,研究紙張損壞的原因及其維護方法,延長其使用壽命,是壹項迫切的任務。

第二章紙質文物的構成材料

紙質文物由紙張、書寫油墨、印刷油墨、繪畫顏料和粘合劑組成。這些資料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紙質文物能否長期保存的內在因素。

第壹節造紙主要原料

紙張是紙質文物的主要材料,紙張的種類可分為手工紙和機械紙。手工紙包括麻紙、皮紙、藤紙、竹紙、棉紙、宣紙、羊毛紙、歷史紙等。19年底,手工紙逐漸被機制紙取代。新聞紙、印刷紙、打字紙、光面紙、圖畫紙和牛皮紙是常用的。

造紙的主要原料是植物纖維,植物纖維的種類很多,基本上可以分為韌皮纖維、莖纖維和種毛纖維。

表1造紙植物纖維的種類

木本植物

桑、竹、藤

莖纖維

年刊

稻草,稻草,蘆葦

多年生植物

竹子

種子羊毛纖維

棉花

壹、韌皮纖維:

是古代造紙的主要原料。因為含有大量的纖維素,壹般在60%-83%之間。此外,纖維長度為120 ~ 180mm,纖維長寬比約為950 ~ 1230倍。因為韌皮纖維很長,所以紙很堅韌。

二、莖纖維:

比如竹子和稻草。其纖維素含量在24% ~ 60%之間,長寬比約為100 ~ 200倍。在不同的時期,紙的成分和性質是不同的,用什麽材料和工藝制造。

三、毛發纖維:

比如棉花的纖維素含量最純最多,壹般能達到90%以上。光纖的長度大約是寬度的1250倍。因為纖維特別纖細,抱合力好,質感強,質地細膩柔軟,所以做出來的紙更耐磨耐用。

第二節修理紙的種類

在修復或裝裱破損紙質文物(書籍、繪畫)時,經常會遇到如何選擇顏色、材質、性能、厚度相同的紙張,這是關系到紙質文物維修質量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書畫的保養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紙張,根據它們的時代、質地、性質、特點來簡單描述壹下:

第壹,麻紙

麻紙是用大麻纖維(麻和麻)制成的紙。常見的有白麻紙、黃麻紙、麻紙、幹灘坡紙等。

第二,藤紙

早在晉代就有了藤紙,唐代浙江、江西壹帶已大量生產。它的紙是由藤皮纖維制成的。當時有白藤紙,綠藤紙,藤紙。

第三,宣紙

宣紙是用黃檀樹皮和稻草制成的手工紙,因產於安徽宣州而得名。這種紙柔軟、潔白、光滑、細致、均勻,顏色長久不變。素有“滑如春冰,密如蠶”之稱。宣紙是絨布紙的壹種,由於規格繁多,不壹壹詳述。常見的有:羅紋紙、棉紙、印玉紙、單面粘合紙、十刃紙、夾心紙,我國自唐宋以來,在古代書畫中就有使用。

第四,棉紙

棉紙又稱皮紙,是用構樹的樹皮制成的,質地柔軟,富有質感。從紙的縱向表面撕開,斷裂部分如絲毛,故名。棉紙的品種因地而異。常見的棉紙有河南棉紙、貴州棉紙、上海棉紙、遷安棉紙、蠶繭紙、藏經紙、朝鮮紙、冊子紙、米諾斯紙、華凱紙、太師蓮紙等20多種。

五、竹紙

竹紙是用石灰處理過的嫩竹制成的,因顏色微黃,又叫“黃紙”。主要有羊毛紙、毛紙、川紙、元紙、稈紙、史紙等十余種。

六、其他紙張

除了上述幾種紙,還有牛皮紙、磁性藍紙、虎皮紙、蠟紙、毛紙、金紙等。

圖2-1出土古麻紙

圖2-2宣紙

圖2-3棉紙

圖2-4竹漿紙

圖2-5舊油墨

圖2-6收集墨水

第三節書寫材料

在紙上書寫、印刷、繪畫所用的材料有墨水、顏料、油墨、圓珠筆油、鉛筆、橡膠化合物,簡述如下:

第壹,墨墨

墨水在中國有大約4700年的歷史。相傳西周末年懲治外族後制墨,秦以前多使用天然石墨,秦以後制人工墨。漢墨的重點產地是陜西漢陽,古稱“銣”。到了唐代,快墨不僅在國內很有名,在當時的徽州墨界也很有名。歷代有許多著名的墨家,如魏誌偉的生辰、南唐的李廷貴、北宋的盤古、明代的、清代的方、等。尤其是李廷貴的墨寶,在當時很受人們的喜愛,有“黃金易得,李墨難求”的美譽。

(1)制墨的主要原料是炭煙、動物膠和防腐添加劑。

1.碳墨煙霧:

它是由不完全燃燒的有機碳氫化合物收集煙霧形成的。因燃燒原料不同,大致可分為松煙、油煙、漆煙、工業炭黑四種。松煙是由燃燒松枝制成的。取煙的方法最初是“立窯”,後來是“臥窯”,以清煙為首要。壹般來說,松煙墨是黑暗的,缺乏光澤。用油煙烹飪始於南唐,到宋代才在世界上流行起來。古人用植物油、豆油、豬油、皂青油、芝麻油、桐油熏墨,其中以桐油為墨,墨色黑潤光亮,經久不衰。在宋代,漆煙是通過將古松浸在漆渣中制成的。明代程俊方的漆煙墨質地最好,是用桐油和壹定量的漆燒制而成。它的字跡特別閃亮,相當受歡迎。工業炭黑是通過燃燒礦物油或工業煙塵提煉出來的,質量較差。

2.動物膠:

動物膠是壹種蛋白質,由膠原蛋白水解而成。膠水有很多種,比如骨膠,皮膠。大底的加工方法有取料、水洗、石灰浸泡、去不粘蛋白、酸洗、水煮、過濾。鹿角膠、魚鰾膠、牛皮膠等。歷代都有使用,其作用是使碳墨的顆粒粘在壹起,便於制成塊狀,使書寫牢固。

3.防腐添加劑:

其作用是防止動物膠發黴,改善氣味、顏色或粘度。歷代名家使用的防腐添加劑差異甚多,統計有近千種。冰片、麝香、丁香、檀香、甘松、藿香、玲玲香等。通常用於防腐和改善氣味。有朱砂、雌黃、珍珠粉、金箔、銀箔、硫酸銅、朱砂、秦皮、地榆、紫草、茜草、魔芋、黑豆、五倍子、核桃、牡丹皮、薰衣草豆、石榴皮等。要提高粘度,使墨水堅而不裂,分別加入橘皮、蛋白、石榴皮是不壹樣的。

(2)傳統的制墨程序

可以分為1。浸泡在油中2。煙草碗3。燃燒的煙草。篩選煙草。膠水6。藥物治療7。搜索煙草8。蒸汽劑9。澆註10。稱重代理11。回火12。起球。越細越輕的煙越好,越老的煙越需要沖洗篩選。調膠和研杵是重要的制墨工序,調膠的比例往往因施工方法、添加劑和環境氣候而異。不宜過重或過輕。膠水太多有利於成型上色,膠水太重會導致滯筆。古有“十萬杵太輕”之說,但膠太輕,杵工更復雜。

(3)油墨的主要原料

油墨的主要原料是煙灰、橡膠、添加劑和溶液,壹般都是用機械加工的。煤煙有很多種,包括各種礦物植物和動物原料,燃燒或熱分解形成。除了動物膠之外,植物膠(阿拉伯膠)或各種合成膠如丙烯酸膠和多元醇樹脂也被用作膠。添加劑包括各種穩定劑、滲透劑、濕潤劑、防腐劑、香精等。

相比之下,使用墨水的便利性要優於墨錠。但由於大量使用各種合成材料防止其變質、沈澱和腐敗,是否會對人類和紙質文物產生不良影響,將是有待進壹步評估和探討的問題。另壹方面,中國墨錠的特點是烏黑發亮,墨質穩定,墨色持久。在幾千年的古書古畫中依然可見,遠非埃及、希臘、羅馬等其他古文明的墨跡。中國墨的質量很特別,曾經被其他國家抄襲。17世紀,法國傳教士拉考特說,“中國墨品質優良,法人不可反復復制。杜·哈爾德也在1735中聲稱歐洲人試圖模仿中國墨但失敗了。因此,中國的墨水是歷代的重要發明。它不僅用於書寫繪畫、印刷拓片、裝飾染宮和女子畫眉,還用作治療血液病和眼疾的藥物。它的主要特點是不變色,不褪色。不管是六朝唐人寫的經書,還是五代初版的經書,經過壹千年,還是壹萬五千六百年,依然會發光發亮。主要因素是碳的化學性質在常溫下非常穩定,傳統的膠粘工藝積累了很多方法,所以寫出來的字跡耐熱、耐水、耐光,不易褪色,適合長期保存。

第二,墨水

墨水是隨著書寫工具的修正而出現的,比如鋼筆的使用。根據其原料的化學性質,可分為藍黑墨水和彩色墨水。

(1)藍色和黑色墨水

又稱鞣酸鐵油墨,由發黑組分、顏料組分、穩定劑、緩蝕劑、潤濕劑、防腐劑組成。

1.黑色持久成分:

主要是單寧酸(C4H10O9)和沒食子酸(C7H6O5?H2O)和硫酸亞鐵(FeSO4)相互結合形成單寧酸亞鐵和沒食子酸亞鐵,氧化後都是不溶性的高價鐵,即單寧酸鐵和沒食子酸鐵,前者增強耐水性,後者增強發黑性,從而使墨水耐水、發黑、持久。

2.顏料成分:

目前常用的有酸性墨藍和直接湖藍染料。黑色水藍色是墨水的主色,水溶液在酸中不變質,在堿中變成褐色。直接湖藍在油墨中起輔助作用,因為含雜質較多,不適合多用,潮濕環境下容易長黴。

3.穩定器:

在墨水中加入穩定劑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消除墨水的沈澱,避免書寫時斷水的現象。常用的穩定劑有硫酸(HSO4)、草酸(COOH)2和甲醛(HCHO)溶液。這些穩定劑具有壹定的酸性,為紙張酸化埋下了隱患,不宜多加使用。

4.抵制:

由於油墨中加入的穩定劑具有很強的酸性,為了防止腐蝕,常加入壹種抗蝕劑,使其與鐵形成壹層膜,減少硫酸90%的腐蝕作用。墨水中的鐵含量不會因為筆尖的腐蝕而增加,從而增加了墨水的穩定性。

5.潤濕劑:

為了防止墨水中的水分蒸發,造成書寫不便,在墨水中加入了不揮發且具有吸水性的甘油[C3H5 (OH) 3],以保持筆尖濕潤,便於書寫。

6.防腐劑:

油墨原料中含有的有機物等物質,在潮濕的環境中容易腐爛發黴。為了防止腐爛,經常添加苯酚或五氯酚鈉等化學物質作為防腐劑。

(2)純藍色墨水和紅色墨水

純藍色墨水和紅色墨水是有機染料墨水。它們的顏色雖然鮮艷,但字跡沒有藍黑墨水那麽濃烈,字跡容易褪色。但紅墨水遇水很快就會褪色滲透,要特別註意。

第三,顏料染料

中國畫常用的國畫顏料可分為天然礦物顏料如石青、石青、處士、朱砂、明礬,植物顏料如菁、藤黃,動物顏料如胭脂、品紅、屈辱粉,金屬顏料如泥金、泥銀、鉛粉、鋅鈦白粉。

第四,橡膠明礬

國畫顏料的配制需要明礬和膠水,用明礬絲和明礬紙作畫,色彩飽滿。有動物膠和植物膠。動物膠包括牛皮膠、鹿膠、阿膠、骨膠、黃花魚膠等。植物膠包括樹膠、白芨膠、瓊脂等。牛皮膠和骨膠更常用。

明礬,又稱“明礬”或“明礬”,是由明礬礦石燒制而成。為了保護紙絲,增強抗水性,降低柔韌性,把畫裱做成膠礬水,刷在紙絲上。在插染的色水中加入適量的橡膠明礬水,以促進色度的均勻性。通常,壹克膠水與60毫升30℃的熱水混合。如果膠水浸泡壹天不融化,就用文火燉,溶解成膠水。每克明礬在冬季會用10℃的溫水浸泡,形成明礬水,用的是兩克膠對壹克明礬的比例。膠水和明礬水冷卻後,用木棒攪拌均勻,就成了比例。

膠礬水雖然能增強紙絲的抗水性,但明礬在潮濕環境中吸水,促進明礬分解產生硫酸,加速紙張的酸化,值得註意和重視。

第三章紙質文物損壞的原因和機理

第壹節內因

壹、造紙原料

造紙的主要原料是植物纖維,植物纖維的主要化學成分是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此外,還含有少量的單寧、果膠、樹脂、脂肪、蠟、色素、灰分等微量成分。

(1)纖維素

纖維素是α纖維素的縮寫,是碳(C)、氫(H)和氧(0)的化合物。由許多D-葡萄糖基團組成。葡萄糖基團通過β-葡萄糖鍵相互連接,生長成鏈狀纖維素大分子。它的分子式是(C6H10O5)n,其中n是葡萄糖基團的數目,稱為聚合度。n的值是幾百到幾千甚至壹萬以上。聚合度對纖維的強度有直接影響。聚合度越大,分子量越大,即分子鏈越長,纖維的機械性能越強。纖維素為白色,比重為1.5~5.6,有光學雙折疊現象。因為纖維素分子中含有羥基,所以可以吸收空氣中的水分。但不溶於水,這是由於分子排列的規律性和大量氫鍵的存在。纖維素在酸性介質中可水解成葡萄糖,硝酸可水解氧化纖維素生成硝化纖維素。

纖維素在室溫下非常穩定,抗拉強度隨溫度升高而降低。在高溫、光照、氧氣的存在下,會發生氧化反應,使纖維素生成氧化纖維素。

纖維素末端的葡萄糖以半縮醛的形式存在,與氧化劑反應使纖維素反應如下:

哦哦

纖維素-C 10·3 hclo 3→纖維素-C +2ClO2

哦哦

纖維素還可以發生酯化、醚化反應,使纖維素生成甲基纖維素、羥甲基纖維素等。

與半纖維素和木質素相比,纖維素的化學性質相對穩定。紙中的纖維素含量和分子量越高,紙的強度和耐久性越好。中國古代的手工紙,因為纖維素純,纖維長,所以保存了很久。

(2)半纖維素

半纖維素由植物細胞組成,在水解過程中可以分離木糖和半乳糖。它屬於多糖分子的混合物。包括戊聚糖、聚乙二醇、聚葡萄糖以及β和α纖維素。其分子中含有200~500個半纖維素糖基,在纖維素和木質素之間起連接作用。它與纖維素的區別在於,纖維素是線性聚合物,而半纖維素含有短側鏈的多糖。纖維素是單壹的多糖,半纖維素由兩種以上的糖基組成。它們屬於同壹種多糖,在光、熱、酸、堿的作用下,都可以發生酯化、醚化、氧化、降解和水解。

紙張中適量的半纖維素不僅可以縮短打漿時間,還可以增加紙張的強度。如果半纖維素含量過高,會影響紙張的壽命。

(3)木質素

木質素是植物纖維中的主要成分之壹,具有芳香特性,是壹種含碳、氫、氧的化合物。根據化學分析,木質素含有以下官能團:甲氧基(-OCH3)、羥基(0H)、羰基(O =C)、醛基(-CHO)、醚鍵(-0-)等。

木質素為白色或近白色,不溶於溶劑,質地易碎,高溫下可溶,其溶液為乳白色或深棕色。由於木質素含有各種官能團,其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如磺化,使木質素變成可溶性木質素磺酸鹽,氧化成可溶性氯化木質素。木質素最容易氧化,尤其是在有光、高溫和堿的情況下。現代紙含木質素較多,新聞紙容易變黃變脆,不易長期保存。

可見,造紙原料中含有植物纖維,尤其是木質素、果膠、脂肪、色素等成分,為紙張的危害埋下了潛在因素。

二、造紙工藝與紙張耐久性的關系

紙張的耐用程度不僅與造紙原料有關,還與生產工藝有很大關系。紙有兩種生產方法:手工造紙和機器造紙。

(壹)手工造紙法

中國是第壹個發明紙國家。19世紀以前生產的紙壹般稱為手工紙。手工紙分為竹紙和皮紙。歷代許多珍貴的古籍、文獻、書畫都是用皮紙制成的。這些紙張已經保存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原因是什麽?這與手工紙的制作工藝密切相關。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造紙術也在不斷發展、修正和完善。

經過實地考察分析,潘繼興先生在造紙廠工人師傅的大力支持下,采用模擬實驗的方式,用中國紙做出了最原始的八步工藝:

浸泡→切碎→洗滌→搗碎→開槽→造紙→烘幹→揭蓋。

過渡到現在陜西鳳翔造紙的十六步復雜過程;

泡麻→切碎→研磨→水洗→灰化水→灰化研磨→灰化→蒸煮→水洗→細磨→水洗→開槽→切紙→壓榨→曬紙→揭紙。

但總結起來,手工紙的制作過程大致可以分為蒸煮、漂白、打漿、臨摹。

論文分四個階段進行討論。

1.蒸煮:造紙原料經過機械預處理(浸泡、切碎、洗滌),在制漿過程中使用石灰乳[Ca (OH) 2]和草木灰水作為蒸煮劑,目的是去除原料中殘留的色素、汙垢、蠟、樹膠等填料,使制成的紙張不殘留有害化學物質,而含有鈣(鈣)。

2.漂白:古代造紙的漂白工藝采用“日光漂白”。根據阿清莫行三的《造紙理論》,“曝光再染,汙漬再曝光。如果是這樣,黃色就會變成白色。它的汙跡也必須是桐灰和荊樹灰,不然就不白了。”壹是紙漿受到陽光照射,利用空氣中的臭氧產生氧化,使有價值的纖維中所含的天然色素或著色物質變成其他基因。然後被氧化的物質被桐灰、荊樹灰、草木灰的水溶液溶解,起到漂白作用。用這種漂白紙漿制成的紙,長時間不變色,不易老化和變脆。

3.敲打:胡在《論文論》中寫道:“用臼鑄之,越錘越質熔,骨與竹筋皆液。”說明打漿要充分,只有經過充分的錘擊,才能制成纖維交織均勻的紙張。

4.造紙:植物纖維經過上述處理後制成紙漿。為了使纖維離散地漂浮在水中,除了充分攪拌外,通常還會加入壹些黃蜀葵、楊桃、野葡萄、梧桐等懸浮劑,使纖維分布均勻,增加強度。

從以上簡單的工藝可以看出,手工造紙過程緩慢,制作過程細致,紙張中殘留的有害化學物質少,纖維不易受損,所以紙張結實耐磨。目前我們看到的晉宋時期的書畫和古籍,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有些紙依然潔白如玉,完好無損。這些紙都是用傳統的手工方法制作的。

(2)機器造紙法

機器造紙壹般要經過以下幾個過程:首先準備原料,然後制漿。由於制造紙漿的方法不同,有機械法和化學法。

1.機械法:用機械法離解纖維,制成機械木漿。這種木漿,木質素無法去除,而且其纖維又短又粗,含有較多的非纖維素,所以制成的紙張松散易斷脆,在陽光和空氣中易氧化變黃,是耐久性差的因素之壹。

2.化學法是在蒸煮原料的過程中,使用適當的化學物質去除木質素和其他非纖維素,使纖維解離成漿。根據所用化學品的不同,化學法可分為亞硫酸鹽法、堿法和氯化法。

(1)亞硫酸鹽法:用亞硫酸氫鈣[Ca (HS04) 2]和亞硫酸(HS03)2的混合溶液蒸煮纖維,制成亞硫酸鹽化學漿。這種紙漿含有壹定量的半纖維素和蒸煮液,產生木質素磺酸的酸殘留在紙漿中,因此紙張的耐久性受到很大影響。

(2)堿法:是以燒堿(NaOH)為蒸煮液和原料,在高溫下蒸煮的壹種方法。因為堿度太大,對纖維的損傷很大,降低了紙張的強度,成本高,所以現在很少使用。

(3)氯化法:原料與氫氧化鈉壹起蒸煮,用氯化和堿液處理除去木質素,然後漂白。在這個過程中,有時用堿,有時用漂白粉,有時用氯來處理纖維素,都會對纖維素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

從紙漿的制造方法可以看出,紙漿的質量直接關系到紙張的耐久性。

(C)造紙工藝和紙的耐久性

從造紙工藝的角度來看,紙張的耐久性還與打漿、施膠和填充有關。

1.毆打的目的:

打漿是決定紙張性能和質量的重要工序之壹。打漿的目的是縮短纖維的橫向切割,使縱向劈裂變細。同時使纖維“水合”膨脹成膠狀,使纖維兩端刷毛,增加了纖維的交聯能力,提高了紙張的牢度。

2.紙張施膠的目的:

以降低其吸濕性。

參考資料:

海峽兩岸博物館

  • 上一篇:鹽酸的用途
  • 下一篇:[轉貼]為什麽激素治療感冒有效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