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好,洋務運動時期創辦的遠東第壹大船廠是( A. 福州船政局 )。福州船政局 1866 年,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這是當時遠東地區第壹家大型造船廠,用於制造和修理水手武器裝備。從 19 世紀 60 年代到 19 世紀 90 年代,中國開始了洋務運動。壹批現代軍事工業應運而生。比較重要的有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創辦的江南制造總局、左宗棠開辦的福州船政局、崇厚創辦的天津機器制造總局。左宗棠的船廠,發軔較早。1864年,他曾在杭州制造了壹艘小船,"試之西湖,行不快"。1866年,鎮壓太平軍余部後,開始籌建船廠。他說"自海疆用兵以來,泰西各國鸞舟戰艦直抵天津,藩籬如虛"。"臣以為欲防海而收其利,非整理海軍不可;欲整理海軍,非設局督造輪船不可。"同時指出"船成,漕政、軍政、商民之困恤,關稅王,壹時之費,數代之利"。顯然,他把興建船廠視為富國強兵、利民惠商不可或缺的任務。經清廷批準,他與法國人日義貴、德克貝簽約,約定自辦鐵廠之日起,五年內由他們監造大小船只16艘,並培訓中國留學生和工人。廠址設在福州馬尾羅星塔地方。除煉鐵廠和造船廠外,船政局還設立了造船學堂(又稱 "求是堂藝局"),學堂分前後兩廳,前廳學法文,主要培養造船人才;後廳學英文,主要培養駕駛人才。1866年9月,左宗棠調任陜甘總督,推薦原江西巡撫沈葆楨為船政大臣。撫州船政局制造的第壹艘船 "萬年清 "輪,於1869年6月下水。至1874年2月,***共造輪船15艘。此時,日本伊戈爾和法國工匠數十人按原合同從船廠撤退,工廠和技術由船政學堂培養的學生接手。新造的輪船,全部由中國人駕駛。又因洋匠對所持技藝好奇,唯利是圖,於1874年遣散了所有洋匠。後來,雖然也在采用新技術是雇傭了壹些外國工匠,但人數很少,雇傭時間也很短。福州船政局造船費用不超過40萬兩,40%由閩海關結算支付。常年經費每年60萬兩,也由閩海關以60%的洋稅下月給付5萬兩。後來由福建省茶稅和沈葆楨兼辦的臺灣防務費用以'船政經費'名義,每月繳納2萬兩。至1874年,***用銀535萬兩。1878年後,閩海關不能按原規定如期撥款,積欠甚多,造成資金短缺,生產困難。自1874年至1895年,生產萎縮,二十多年間***造船約20艘,平均每年不足1艘。造船局在辦廠過程中,雖然遇到種種困難,但在造船技術上是逐步提高的。從最初只能制造150馬力以下的木殼,到1887年制成第壹艘鐵甲艦,輪機也從舊式的單機改為復合機,馬力從150增至2400,在中國近代造船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上一篇:法律會如何處罰壹個因為妻子不忠而殺妻逃跑的男人?下一篇:Csr藥物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