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找出下列解剖學問題的標準答案

找出下列解剖學問題的標準答案

壹、選擇題

1.C 2。C 3。D 4。B 5。壹個6。B 7。壹個8。B 9。C 10。A 11。A 12。A 13。C 14。C 15。D

三、名詞解釋

1.內環境:人體內含有大量的液體,統稱為體液。體液可分為兩部分:存在於細胞中的部分,稱為胞內液;存在於細胞外的部分稱為細胞外液。細胞外液主要包括組織液(縮寫為間質液)、血漿(血液的液體部分)和淋巴。人體內的細胞外液構成了體內細胞賴以生存的液體環境,稱為人體內環境。

2.生物膜:嵌有蛋白質和糖類(統稱為糖蛋白)的磷脂雙分子層,在細胞和細胞器的分裂和分離中起作用。也是與許多能量轉換和細胞內通訊有關的重要部分。同時,生物膜上有大量的酶結合位點。細胞、細胞器和周圍環境邊界的所有膜結構。

3.條件反射:指在壹定條件下,外界刺激與機體反應之間建立的暫時性神經聯系。獲得性,有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兩種形式。無條件反射是條件反射的基礎。

4.動脈:動脈是由心室發出的血管。動脈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分支,越分越細,最後小動脈移入毛細血管。動脈壁較厚,平滑肌發達,彈性纖維多,管腔橫截面圓形,有彈性和彈力,可隨心臟的收縮和血壓的高低而明顯跳動。動脈壁的作用是當心室噴出血液時,壁擴張;當心室舒張時,管壁收縮,促使血液繼續向前流動。中小動脈在神經控制下收縮和舒張以改變管腔大小,從而影響局部血流量和血液阻力,維持和調節血壓。

5.骶角:骶管裂孔兩側有向下突出的結構,稱為骶角。

四、簡答題

1.簡述生理功能的調節方式和特點。

1.神經調節的基本過程是反射,是指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參與下,動物或人體對內外環境變化的規律性反應。反射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它包括五個基本環節: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感受器是接受刺激的器官,效應器是產生反應的器官;中樞位於大腦和脊髓,傳入和傳出神經是連接中樞與受體和效應器的通路。例如,當血液中的氧分壓下降時,頸動脈等化學感受器興奮,信息通過傳入神經傳遞到呼吸中樞,導致中樞興奮,然後通過傳出神經加強呼吸肌運動,吸入更多的氧,使血液中的氧分壓上升,維持內環境的穩態。反射調節是機體的重要調節機制。當神經系統功能不完善時,調節就會混亂。

2、體液調節體液調節是指壹些化學物質(如激素、二氧化碳等。)通過細胞外液(如血漿、間質液、淋巴液等)的傳遞。)來調節人體和動物體的生理活動。

許多內分泌細胞分泌的各種激素通過體液循環的途徑調節機體的功能。比如胰島B細胞分泌的胰島素,可以調節組織和細胞內的糖和脂肪代謝,有降血糖的作用。之所以內環境的血糖濃度能保持相對穩定,主要是靠這種體液調節。

兩者的主要區別是:體液調節慢而廣,耗時長;神經調節快但幅度小,可見兩者相輔相成,相互影響!

2.簡述呼吸道的組成和功能。

人體的呼吸系統由呼吸道和肺組成,具有適合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結構和功能。

呼吸道由鼻、咽、喉、氣管和支氣管組成,是氣體進出肺部的通道。

呼吸道的作用

1.呼吸道是氣體進出肺部的通道。

2.呼吸道對吸入的氣體進行處理,使到達肺部的氣體變得溫暖、濕潤、清潔。

肺的作用

1.氣體交換

溫暖:

1.鼻腔表面黏膜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使氣體溫熱。

潮濕:

1.鼻腔表面的粘液可以分泌粘液使氣體濕潤。

2.氣管內的腺體細胞分泌粘液,使氣管濕潤。

清潔:

1.鼻毛生於鼻腔前部,可以防止灰塵細菌進入。

2.鼻腔黏膜分泌的黏液會粘在空氣中的細菌和灰塵上。

3.氣管中的纖毛向喉部擺動,混合外來的塵粒、細菌等。用粘液產生痰並將其排出體外。

4.氣管內腺體細胞分泌的粘液中含有能抵抗細菌和病毒的物質。

3.骨骼結構是什麽?

骨由骨、骨膜、骨髓、神經和血管組成。

骨是骨骼的主要成分,分為密質骨和松質骨。

骨膜是緊貼骨表面的壹層結締組織膜,富含血管、神經和成骨細胞,對骨有營養、生長和修復作用。

骨髓充滿骨髓腔和松質骨間隙。紅骨髓有造血功能。

4.與延髓相連的腦神經有哪些?

腦神經也叫“顱神經”。左右成對的神經從大腦發出。腦神經有12對,與腦相連,主要分布於頭面部,其中迷走神經10對也分布於胸腹部器官。12對腦神經中,第壹對腦神經ⅰ、ⅱ、ⅷ為感覺神經;ⅲ、ⅳ、ⅵ、?,為腦神經的運動神經;第五、ⅶ、ⅸ、ⅹ對腦神經為混合神經。來自大腦的成對神經是嗅覺神經、視神經、動眼神經、滑車神經、三叉神經、展神經、面神經、聽覺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和舌下神經。12對腦神經連接大腦不同部位,通過顱底孔裂進出顱腔。這些神經主要分布在頭面部,迷走神經也分布到胸腹內臟。每條腦神經包含不同的纖維成分。根據主要纖維的組成和功能,腦神經可分為三類:壹類是感覺神經,包括嗅覺、視覺和聽覺神經;另壹類是運動神經,包括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外展神經、副神經和舌下神經。第三種是混合神經,包括三叉神經、面神經、舌咽神經和迷走神經。最近的研究證明,壹些感覺神經含有傳出纖維。許多運動神經含有傳入纖維。腦神經的運動纖維由來自腦幹中運動核的軸突組成;感覺纖維由腦神經節感覺神經元的外周突起組成,其中央突起與腦幹感覺神經元形成突觸。自1894以來,除圓口動物和鳥類外,在脊椎動物中發現了“0”腦神經(終末神經)。在人類中,神經叢由1-7個神經纖維束組成,神經纖維從神經纖維束通過篩板的網孔進入鼻腔,主要分布在嗅上皮的血管和腺體中。腦神經的運動纖維由腦幹運動核發出的軸突組成;感覺纖維由大腦神經節中感覺神經元的外周分支組成,其中央分支與腦幹中的感覺核相連。所有有感覺纖維的腦神經都有類似於脊神經的神經節。腦神經節的位置靠近相應腦神經穿過的顱底骨的孔和裂隙。各部分的大小、形狀和名稱各不相同。第十對腦神經(迷走神經)發自延髓!

動詞 (verb的縮寫)論文問題

1.長期臥床的病人突然站起來,直立行走。他們為什麽會頭暈?

考慮1。體位血壓低。如果坐久了突然站起來,頭暈是正常的,不是不祥之兆。每個人都會有頭暈、心跳加快、胸悶的時候,這只是正常的生理反應。

體位性低血壓可分為突發性和繼發性兩種。突發多是由於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引起勃起小動脈收縮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直立時血壓低,伴有站立不穩、視物模糊、頭暈、無力、大小便失禁等。,嚴重者可出現暈厥。繼發性疾病多見於脊髓疾病、急性傳染病或嚴重感染(如大葉性肺炎)、內分泌失調、慢性營養不良或使用降壓藥和鎮靜劑後。

為了預防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站立時要緩慢移動,在站立前做壹些準備動作,即做壹些輕微的肢體活動,這也有助於促進靜脈血回流心臟,升高血壓,避免體位性低血壓。

第二,如果很嚴重,說明低血糖。大多數人都會這麽做。下蹲時,下肢處於屈曲狀態。此時下肢血管受到擠壓,血液不易流向下肢。下肢會處於輕度缺血狀態,時間長了會有麻木的感覺。蹲久了突然站起來,下肢的血管壹下子就暢通了,就像突然打開了閘門,血液大量湧向下肢。

2.請描述壹下耳朵的基本結構,以及各部分的位置和相應的功能。

外耳:耳廓和外耳道。這是傳遞聲音的通道。但沒有感受聲音的功能,人的外耳只能對聲音進行引導和壹定程度的增強。佩戴助聽器時,還可以起到支撐和懸掛的作用。結構:耳輪、耳垂、耳甲腔、耳屏、外耳道。耳道為“S”形通道,外部1/3由含有耵聹腺和耳毛的皮膚和軟骨組成,其余為骨性,有壹層緊貼外耳道的皮膚,與鼓膜緊密相連。長約2-2.5厘米。外耳會在1500 Hz-7000 Hz範圍內引起聲音增強或放大,可增強10-15 dB。這是由於* * *震動。收聽頻道的振動頻率約為2500赫茲。耳廓* * *振動頻率接近5000HZ。

中耳:鼓膜、聽小骨、鼓室和咽鼓管。鼓膜:向內耳逐漸變細,灰色半透明,是區別外耳和中耳的重要標誌。分為三層:外層為皮膚層,向內耳呈錐形,中間層由淺放射狀纖維和深環狀纖維組成。內層是由黏膜組成,覆蓋在腔室腔內,所以耳膜可以承受水壓,氣壓,抗感染之類的東西。聽骨:錘骨、砧骨、鐙骨統稱為聽骨鏈。中耳肌肉:鼓膜張肌和鐙骨。它是人體最小的肌肉。鼓膜張肌與錘骨相連,錘骨與鼓壁相連。兩塊肌肉的另壹端附著在中耳腔的黏膜上。這些小肌肉的作用是:a .中耳肌肉是聽骨鏈懸吊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保持聽骨鏈處於壹定的張力有利於聲音的傳遞。b .中耳肌肉也能起到保護作用。中耳肌肉的收縮減少了通過聽骨鏈的聲壓傳遞,從而使人們減少接觸大聲的聲音。咽鼓管:是中耳通氣引流的必經之路,也是中耳感染的主要途徑。鼻腔通過咽鼓管的開口。空氣可以從外部進入中耳腔。咳嗽或吞咽時是張開的。可以調節鼓室內部壓力和外部大氣壓力之間的平衡。兒童咽鼓管比較短,兩端開口幾乎等高,容易使細菌通過鼻咽進入中耳腔,引起中耳炎。

中耳功能:1。它是壹個換能器,將來自鼓膜的聲能轉化為機械能,送到卵圓窗。2.它是壹個增壓器,由於耳膜(60mm2)和卵圓窗(3 mm2)的面積不同,有助於增加外耳道內的氣壓,然後利用聽骨鏈的杠桿原理帶動密度更高的內耳液,使壓力增加30dB左右。

內耳:它是耳朵最復雜的部分。它位於中耳的後面。這是壹個由巖石狀骨骼構成的空腔。腔內充滿液體,巖石般的骨骼起到保護作用。因為內耳把振動的聲波轉化為神經沖動,所以非常重要。從解剖學上看,內耳由前庭、半規管和耳蝸三部分組成。它的外墻上有兩扇窗戶:橢圓形窗戶和圓形窗戶。半規管維持著人體的平衡,涉及到對聲音的理解。伴隨聽力問題出現的平衡感、頭暈、嘔吐都與它有關。

  • 上一篇:臨床病原體檢測通常可采集的標本有哪些
  • 下一篇:20尺櫃集裝箱內尺寸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