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這種連廠家都刻意辟謠無藥用功效、建議網友理性囤貨的黃桃罐頭,在東北人眼裏卻成了治療感冒發燒的“神器”?
物質匱乏時代的產物
“我小時候生病,家裏人會餵我壹些桃子罐頭,涼涼的,甜甜的。吃完後,我會覺得舒服多了。”對於很多東北人來說,發燒或感冒時吃桃子罐頭已經成為治療的壹部分,甚至可以被戲稱為“東北玄學”。
網友在社交平臺曝光的水果罐頭貨架,其中桃子罐頭缺貨。截圖來自某社交平臺。
然而,其實感冒發燒吃罐頭只是東北人民在物質匱乏時代的無奈之舉。早期的黃桃罐頭只是眾多水果罐頭中的“小兄弟”。
“小時候發燒,感冒了。除了正常開藥,醫生還會吃水果罐頭。其實是因為罐頭裏有糖。”家住遼寧的邱女士告訴中新財經,“白糖有利尿作用,有助於身體恢復,但當時白糖很貴,所以用水果罐頭代替。”
水果罐頭除了替代糖,還是鮮果的“身體替身”。以前東北的水果很少,幾乎只有蘋果、梨、桃,很難運輸和儲存。因此,方便儲存、口感甜而不膩、能補充水分、糖分和維生素C的水果罐頭成為患病的東北人的首選。
東北黃桃罐頭的“轉機”
據邱女士回憶,最早市場上流行的水果罐頭有橘子罐頭、蘋果罐頭、菠蘿罐頭、桃子罐頭等,其中橘子罐頭和蘋果罐頭最受歡迎。
“橘子在東北很少見,所以喜歡買橘子罐頭嘗鮮的人很多;蘋果是東北產的,蘋果罐頭價格也最便宜,買的人多。”相比之下,黃桃罐頭其實並不好賣。
這種情況在20世紀90年代發生了變化。當時商家在宣傳中打出了“土吉利”的殺手鐧。“桃樹辟邪,‘桃’與‘逃’諧音。吃黃桃罐頭可以‘逃’,所以就傳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