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醫家的認識
中醫壹直很重視“汗”,2000年前的《內經》就有記載。如《蘇文選七篇》說:“五藏化;心是汗”;《蘇文陰陽別論》說:“陽加於陰,意為汗”;《靈樞營養生會》也說:“取血者無汗,冒汗者無血。”說明汗與陰、血、津液、陽關系密切。汗為津液化生,血與津液同源,稱為“汗血同源”。如果陰、血、津液不足,汗液來源不足,導致少汗或無汗,出汗過多會損傷陰、血、津液,導致生長異常。所以中醫非常重視多汗癥。比如在《傷寒論》中,仲景把“發汗”的辨證治療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指出“血死則不可汗,汗出則畏寒振”,“居家則不可汗,汗出則額沈,脈緊則直,目不可視”等等。
臨床上,多汗癥包括自汗、盜汗、黃汗、鼻汗、額汗、半身汗、會陰汗、腋下汗、半頭汗、手足心汗、頸汗、戰汗、汗出。
現代醫學中,植物神經紊亂、肺結核、休克、風濕熱、壹過性低血糖、甲亢、更年期綜合征、高血壓或某些感染性疾病,都有多汗伴異常出汗。
中醫辨證論治
中醫試圖區分出汗,側重於陰陽兩虛、精邪的盛衰。《蘇文評熱》說:“凡流汗之人,皆生於谷,而谷生於精。現在因為惡靈與血肉之軀的鬥爭而得汗的人,雖惡卻高人壹等。精則能食而不熱,復熱則惡。毛衣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些今天出了汗又覺得發燒的人是邪惡的。”說明了精氣和邪氣對衰微和出汗的影響。再如《蘇文巨痛論》中說:“尷尬則開悟,榮威通汗多,則發泄……”《靈樞經》說:“六楊琪絕竭時,陰陽會分,分則泄憤,汗出。”《靈樞熱病論》說:“發熱已出汗但脈仍浮躁,此陰脈極死。流汗而脈靜者生。”等等,可見汗的異常是臟腑陰陽失調的表現,臨床上可以通過觀察汗的變化來判斷病情。張寒仲景將六經發汗的癥狀分為多汗、自汗、多汗、手足出汗、額汗、頭汗、汗出氣喘、盜汗、黃汗等。根據出汗的性質、程度和部位來推斷疾病的發病機理。比如六經汗證,表裏、寒熱、虛實可以有所不同,極大地豐富了汗證的辯證內容。在《金匱要略·水氣病證與脈治》壹章中,對黃汗的證因和脈治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對後世認識和治療汗癥也很有啟發。《病因論》有因勞而汗、因勞而汗、風虛而汗等記載。認為汗證多因陽虛、衛陽虛弱所致。宋代《生活證》書曰:“傷寒...自汗、衛不和、風寒、風濕、中濕、中暑、陽明病、陽死、痙孿、霍亂等九種證,都是自汗”。金城武曾將自汗盜汗的病機總結為“自汗之證,表裏有別,虛寒有別。”“患傷寒盜汗者,非虛癥雜病,乃半表半裏之邪所致。”金元醫家從雜病論汗證。《丹溪心法自汗四十九篇》指出:“自汗屬氣虛、血虛、濕、陽虛、痰。”對於盜汗,認為“盜汗屬於血虛氣虛”。明、李仲子的《醫家必讀》分別按雜病、傷寒論述汗證,目光清晰,極具參考價值。張景嶽的《景嶽全書汗病》總結了前人的經驗,提出“自汗盜汗也有自己的陰陽之證,不必說自汗壹定屬陽虛,盜汗壹定屬陰虛”。把傷寒、雜病、自汗、盜汗等汗證統壹起來,辨證治療,很有特色。
病因和發病機制
1.1陽明滿熱,手足汗出張寒仲景《傷寒論》。第二百零八條說:“手腳汗出橄欖者,大便已硬,大承氣湯治之。”第220條說,但若濕熱,手足汗出,大便難懂,則愈甚。“可見大承氣湯是合適的。它是陽明腑實證的主要癥狀之壹。支金城戊己《傷寒明手足汗證論》認為:“四肢為壹切陽之本,而胃主四肢,手足汗證,陽明之證也。陽經邪熱傳陽明,手足汗出》明代孫壹奎也說:“胃熱盛者為仲景。
1.2脾胃濕蒸覆蓋脾胃,主肌肉四肢。其病理變化常反映手足相關癥狀,如飲食不當或外感濕邪,損傷脾胃,濕濁為內生,久蒸化為熱。濕熱到了四天末,就是手腳出汗了。所以歷代醫家大多認為手足多汗與脾胃有關。例如,孫壹奎在《赤水朱軒手腳上的汗水》中說。脾胃主四肢。"徐春福在《明代古今醫學體系全集》中說:"腳汗是因脾經濕熱而用在四肢的文明用語,故手腳常出汗,冬陽在裏時汗多,可知濕熱之文明用語也。”清代張魯在《張氏醫》中說:“手足多汗,脾胃濕熱,至四肢,手足多汗。”“何夢瑤的《易篇》也說:“手足多汗,別處無汗,脾胃的熱達也在四肢。脾胃主肌肉四肢,熱達汗出於肌肉,若達四肢,則手足汗出。”所以手足汗是濕熱蘊結於脾胃,迫使津液發汗而達四肢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