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溝腸桿菌是腸桿菌科的壹員。該菌株為革蘭氏陰性短桿菌,寬約0.6 ~ 1.1微米,長約1.2 ~ 3.0 μ m,周身有鞭毛(6 ~ 8個鞭毛),正遊動,無孢子,無被膜。其最適生長溫度為30℃,兼性厭氧。它能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形成大而潮濕的粘液性菌落,在血瓊脂上不溶血,在伊紅-亞甲藍瓊脂(EMB)上呈粉紅色,有粘性。在麥康基瓊脂上呈粉紅色或紅色,有粘性。如果生長在SS瓊脂上,呈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有粘性。糖發酵中,乳糖、蔗糖、山梨醇、棉子糖、鼠李糖、蜜二糖都是陽性,不能產生黃色素。鳥氨酸脫羧酶試驗(+),精氨酸雙水解酶試驗(+),賴氨酸脫羧酶試驗(-),吲哚(-)。陰溝腸桿菌有O、H、k三種抗原成分,大多數菌株的培養物在65438±000℃煮沸65438±0h後,能與同種O型血清發生強凝集。但活菌與其凝集作用弱或無,說明存在K抗原。O血清中不凝集的活菌培養物在65438±000℃加熱65438±0h後變為凝集,細菌懸液用50%乙醇或65438±0mol鹽酸在37℃處理65438±08h,但在60℃加熱65438±0h後,阪崎建立的陰溝腸桿菌抗原表由53個O抗原組、56 H抗原和79個血清型組成。①O抗原:玻片凝集試驗是判定陰溝腸桿菌的常規方法。將瓊脂培養過夜的濃鹽水菌液在65438±000℃加熱65438±0h,離心洗滌,用於與稀釋的O血清凝集。雖然血清的效價是500 ~ 1000,但還是1 ∶ 65438+。在不同的O抗原之間可以觀察到緩慢的和單側的反應。雖然大多數O抗原組可以通過適度稀釋的未吸收血清來確定,但通常需要使用吸收的組特異性血清來確定特異性O抗原。②H抗原:測定H抗原,常規方法是試管凝集試驗,采用動態過夜肉湯培養。培養基是胰酶大豆肉湯和含有0.2%葡萄糖的浸泡肉湯。培養後在肉湯培養物中加入等量的0.6%甲醛生理鹽水,效價為10000 ~ 20000的未吸收血清通常用1: 100稀釋。將0.1ml經1: 100稀釋的H血清置於小試管中,然後加入經甲醛溶液1.0ml處理的肉湯培養物。試管在50℃水中浸泡65438±0 ~ 2h,讀取結果。陰溝腸桿菌內外抗原的關系:雖然陰溝腸桿菌有許多種,但陰溝腸桿菌是唯壹研究其抗原的,因此陰溝腸桿菌與其他腸桿菌種的抗原關系尚不清楚。過去曾有報道,大多數陰溝腸桿菌可通過陰溝克雷伯菌膠囊血清進行分型。阪崎的研究證明,陰溝腸桿菌產生的粘液不是真正的莢膜,陰溝克雷伯氏菌和陰溝腸桿菌的O抗原和K抗原沒有明顯的關系。
(2)發病機理
內毒素作為革蘭氏陰性菌,起著致病作用。此外,該菌株對消毒劑和抗生素具有很強的耐藥性,這是醫院感染數量增加的重要因素。原因是它能迅速獲得對抗生素的耐藥性,特別是對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耐藥性,應引起臨床醫生的重視。
1.宿主防禦功能下降。
(1)局部防禦屏障的損傷:燒傷、外傷、手術及壹些介入性操作對皮膚和黏膜造成損傷,使陰溝腸桿菌容易通過人體屏障侵入。
(2)免疫系統功能障礙:先天性免疫系統發育障礙或獲得性損傷(受物理、化學、生物因素影響),如放療、細胞毒藥物、免疫抑制劑、損害免疫系統的病毒感染等。會導致機會性感染。
2.為病原體入侵提供了機會。各種手術、留置導管、靜脈穿刺導管、內窺鏡檢查、機械通氣等的應用。使得陰溝腸桿菌有機會侵入體內,從而可能導致感染。
3.陰溝腸桿菌產生β-內酰胺酶。陰溝腸桿菌可同時產生ESBIs和AmpC酶,導致其對多種抗生素耐藥率高,給臨床治療帶來困難。浙江省144株陰溝腸桿菌的藥敏試驗顯示,對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頭孢呋辛、氨曲南、頭孢噻肟、環丙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的敏感率均在55%以下,對頭孢哌酮-舒巴坦、頭孢吡肟的敏感率僅為60%左右,對亞胺培南的敏感率高達98.666%。
4.抗生素的廣泛使用
(1)廣譜抗菌藥物可抑制人體各部位正常菌群,造成菌群失調。
(2)抗生素敏感菌株被抑制,導致耐藥菌株增殖,容易造成院內感染菌的傳播,使患者患病。近年來,由於第三代頭孢菌素的廣泛使用,很容易篩選出產AmpC酶高的陰溝腸桿菌,導致耐藥菌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