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禮儀交流
獻哈達: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必不可少的項目。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在迎賓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壹種禮節。獻哈達時,主人伸開雙手捧著哈達,唱著吉祥的祝福語或贊歌,誇大了尊敬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折疊口轉向接受哈達的客人。客人要站起來面對敬酒者,專心聽敬酒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客人要微微前傾,獻哈達的人會把哈達掛在客人的脖子上。客人要雙手合十放在胸前,向獻哈達的人表示感謝。
茶水服務:當去牧民家或旅遊景點時,主人或服務員會先給客人壹碗奶茶。客人要微微起身,用手或右手拿起。千萬不要用左手拿起它,否則會被認為不禮貌。當主人或服務員倒茶時,如果客人不想喝茶,請用碗邊輕輕碰壹下勺子或壺嘴,主人馬上就會明白客人的意圖。給客人敬茶是壹種高貴的蒙古族傳統禮儀。在蒙古的歷史上,無論是富裕家庭還是貧窮家庭,無論是上層階級還是平民百姓,無論是在交際中還是在家裏,在旅途中,還是在其他壹切場合,茶都是娛樂品。客人來家裏時,茶是不可缺少的款待。所以牧民照例給客人奉上壹碗奶茶,然後主人端上炒飯和壹碗奶油、奶豆腐、奶皮。
敬酒:倒酒是蒙古族對待客人的傳統方式。他們認為酒是食物的精華,是谷物的結晶,獻上最珍貴的食物是為了表達草原牧民對客人的尊重和喜愛。通常,主人將酒倒入銀碗、金杯或牛角杯,擱在長長的哈達上,唱壹首感人的傳統蒙古祝酒歌。如果客人拒絕喝酒,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的蔑視,不願意真誠對待主人。客人要立即接住酒,將無名指蘸酒,指向天、地、竈的方向,以示對天、地、火神的尊敬。不要舍不得喝,而是要摸摸嘴唇,表示妳接受了主人純潔的友誼。然後身著民族服裝的家庭主婦帶來香濃的奶酒招待客人,這也是蒙古族的傳統禮儀。主人會用詩意的語言勸酒:“遠方的客人請妳喝壹杯草原美酒,這是我們民族傳統美食的精華,是我們草原人民的善良和深情。”
祭神:蒙古族的儀式和宴會中有祭神的習俗。根據蒙古風俗指南,廚師將羊切成九等份的肉,“第壹份為天,第二份為地,第三份為佛,第四份為鬼,第五份為人,第六份為山,第七份為墳,第八份為水陸神,第九份為帝”。祭天把肉扔在蒙古包上面;獻祭的土地被扔進火裏;在神龕前供奉佛像;祭鬼放在袋子外面;祭山是掛在聖樹的枝頭,祭墳是祭這個民族的祖先。放在袋子外面,扔到河公園祭祀水神,最後祭祀成吉思汗,放在神龕前。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薩滿教,薩滿教崇拜許多神靈。後來,喇嘛教這壹蒙古族信仰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間信仰,將許多神靈納入了喇嘛教的軌道。
好客:蒙古族自古以來就以性情直爽、熱情好客著稱。對家裏的訪客要熱情,不管是熟客還是陌生人。首先奉上香濃的奶茶,端出壹盤盤雪白的奶皮和芝士。喝完奶茶,主人會奉上醇香的奶酒,邀請客人喝盛夏的馬奶酒。有些地區用手抓肉招待客人,也有壹定的規矩。比如用有四根長筋的琵琶吃飯;牛肉配有帶半根肋骨的脊骨和壹根肥香腸。婚前或婚後,女孩回娘家用羊胸脯肉請客。羊的小腿骨、下巴、脖子肉都是給後輩和小孩吃的。在喜慶的日子裏接待尊貴的客人或擺壹張全羊席。
尊老愛幼:蒙古人老有所依,尊老愛幼。去蒙古牧民家做客,遇到老人要問候。不要從老人面前經過,不要坐在他的上位,不要未經允許與老人並排而坐。稱呼老人時,應稱“您”,不準以“您”相稱或直呼其名。看到牧民的孩子不要吼,更不要打。不要在家人面前談論孩子的身體缺陷。對孩子好,對孩子好,被認為是對父母的尊重。
歌唱:蒙古族人的勸導往往是用真誠的歌唱來表達的。唱歌和勸說是同時進行的。往往是壹個主唱之後,大家舉杯壹起唱,然後大家壹起歡呼。所以很多時候,酒都是滿的。歌唱有儀式性、即興性、壹人或數人、合唱性,其唱腔往往酣暢淋漓,徹夜不眠。待客之道:蒙古族有重視待客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壹直流傳著。
選擇獵狗:蒙古族有獵狗的習俗。所以他們很重視選擇壹只好的獵犬——“泰格”,也就是閹割過的短毛精品狗。在選擇和飼養獵狗時,要註意好的品種,即選擇腰長、尾巴長而對稱、聽覺敏銳、視覺敏銳、行動敏捷、奔跑速度快的幼犬作為獵狗。
問候:蒙古人是壹個好客的民族。當他們見面時,他們應該互相問候,即使是陌生人。同行和熟人見面,壹般都會問“賽白奴”。如果遇到長輩或初次見面的人,要問“何賽白奴”。招待路人是蒙古人的傳統美德,但是在蒙古人家裏做客壹定要尊重主人。進入蒙古包後,要盤腿坐在地毯上圍著火爐,但火爐的西面是主人的住處,主人不坐的時候不能隨便坐。客人壹般喝主人送的奶茶,不喝是不禮貌的;主人要求乳制品,客人不要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如果不方便多吃,就吃壹點。
(2)蒙古族命名習俗
男性名字的特點是:
壹是根據民族心理習慣命名,如帖木兒、格色爾、巴特爾等。
二、根據長輩的期望命名,如:吉亞賽音(好運)、巴賈德(喜悅)、白音(富足)、吉日格勒(幸福)等。
第三,根據嬰兒出生時長輩的年齡,如賓塔(50)、吉仁臺(60)、大冷(70)等。
4.以勇敢的動物命名,如少布(鳥)、巴拉(虎)、華(狼)、阿布朗(獅)、布日古德(鷹)等。
5.給自然事物命名,如魯超(石頭)、阿格拉(山)、牧仁(河)、塔拉(原野)等。
女性命名的特點是:
第壹,以明亮的星星命名,如那仁(太陽)、薩仁(月亮)、奧登(星星)、那仁·高娃(太陽很美)、薩仁·高娃(月亮很美)等。
二是以美麗的花木為名,如:薩日朗花(山丹花)、齊格(花)、那不其(葉)、海棠等。
第三,以珠寶玉石為名,如哈斯(玉石)、塔納(珍珠)、阿拉坦高娃(美如黃金)等。
第四,以理想的名義,如秦絲(聰明)、烏雲(聰明)、高娃(漂亮)、斯琴高娃(漂亮又聰明)等。
按照這種方法,蒙古族婦女的名字可以分為很多種。現代蒙古語名字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名字前綴,所以只是名字,不應該理解為名字。有姓氏前綴的人很少,只是個別現象。
蒙古族騎馬和駕車靠近蒙古包時應避免騎得太快,以免驚擾畜群;如果門前有火或掛有紅布條之類的牌子,說明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外人禁止入內;客人不能坐在西炕上,因為西是供佛的方向;忌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忌紅白,辦喜事忌黑黃;避免在火盆上烤腳、鞋子、襪子、褲子;參觀寺廟時禁止吸煙、吐痰和觸摸器皿、典籍、佛像及大聲喧嘩,不得在寺廟附近狩獵。
火禁忌:蒙古人崇拜火、火神、竈神,認為火、火神或竈神是辟邪的聖物。所以,進入蒙古包後,禁止在爐子上烤腳,更不要在爐子邊濕靴子和鞋子。不要跨爐,或蹬爐,不要敲煙袋,扔東西或往爐子上扔臟東西。不能用刀挑火,不能用刀往火裏插,不能用刀從鍋裏取肉。
水禁忌:蒙古族認為水是純潔的神。不要在河裏洗手、洗澡,不要洗女性的臟衣服,不要往河裏扔不幹凈的東西。草原幹旱缺水,靠水草放牧,沒有水就無法生存。所以牧民習慣節約用水,註重保持水的清潔,以水為生命之源。
(3)婚禮習俗
蒙古族青年男女結婚要選吉日,男方要給女方家彩禮。彩禮包括現金、衣服、布料、首飾、大米等。女方家結婚的東西有櫃子、被褥、衣服、首飾、電器、自行車、大米、瓜子等等。鑰匙由女方家保管。新娘到了男方家,新郎的母親會拿錢去贖回鑰匙,交給新娘。婚禮前壹天,男方要用紅紙把豬肉和酒送到女方家,既作為禮物,也供女方家招待客人。
結婚那天,新郎在郎的陪同下來到新娘家迎接她,同時還要摘些蔬菜送到新娘家。按照習俗,新郎在婚禮過程中不能說話,壹切都由郎陪著娛樂和談判,直到新娘被娶回家。到了女方家後,新郎被安排壹個人吃飯,他無法動手。他只能用食物餵新郎。等男方過來的人拿起嫁妝擡出,新郎就可以迎接新娘出門了。
新娘留著年輕女子的發型,從上到下,從裏到外穿著嶄新的衣服。禮服是尚青和黑色,禮服的蕾絲花紋和外套的高領和內蒙古自治區的蒙古人很像。新娘佩戴的壹個小掛件,在歡送會上由壹個孩子保管。新娘由舅舅擡上轎子,由弟弟陪著去男方家。新娘上了轎子,會哭著表示舍不得離開家,壹路哭到進洞房。
新娘進男方家大門前,要燒喜神紙。進了大門之後,要勸她別哭了。進入洞房後,她要摘下新娘的紅頭巾,交給正房。吃飯時,讓新娘壹個人在洞房吃飯,新郎給新娘添飯。那天晚上,姑娘和小夥子來慶祝,家裏歡聲笑語。
第二天,新婚夫婦會回到女方家,同時會在女方家祭天拜地,祭祖。同時,他們的公公婆婆會給新郎壹個銀手鐲。從女方家回男方家的路上,不管遇到誰,新婚夫婦都要鞠躬。回到男方家裏後,還會祭拜天地和祖先。
第三天,我去了祖墳。新婚夫婦在姑娘和小夥子的陪同下,帶著豬頭等供品和食物,去了男女雙方的祖墳。回來後,新娘生火,新郎挑水,給長輩和同伴燒洗腳水。婚禮現在結束了。
婚後7天內,新娘不能回娘家,也不能在外地停留。歷史上蒙古族有男子可以再婚,原配妻子不能再婚的習俗。現在情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結婚自願,離婚自由成為新趨勢,但蒙古人的離婚率很低。【編輯本段】4。宗教信仰宗教:薩滿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原始宗教。薩滿教崇拜許多自然神和祖先神。成吉思汗信奉薩滿教,崇拜“長生不老”。直到元代,薩滿教在蒙古社會仍占主導地位,對蒙古王室、貴族和民眾仍有重要影響。皇室祭祀祖先、宗廟、皇帝有幸到京城時,薩滿教主持祭祀。成吉思汗和他的繼任者對各種宗教采取了包容的政策。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薩滿教等。在蒙古可汗時期,蒙古可汗和王室不僅信奉薩滿教,還關心穆斯林、基督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侶,親自參加各種宗教儀式。元朝也采取了同樣的政策。元朝時期,穆斯林在全國各地修建寺廟,基督教也得到了重視和保護。佛教徒八思巴曾經開導過忽必烈、他的皇後、王子以及其他許多人。佛教取代了宮廷中的薩滿教。但佛教的影響僅限於蒙古上層統治階級,大部分蒙古人仍然信奉薩滿教。
16世紀下半葉,蒙古土默特部阿拉坦汗在宗喀巴迎來了藏傳佛教格魯派。1578年,阿拉坦汗與第三世達賴喇嘛索娜姆嘉措在青海華陽寺會面並舉行法會。在法會上,索娜姆嘉措被阿拉坦汗封為“無所不知的瓦濟爾達賴喇嘛”,達賴喇嘛的稱號由此產生。此後,在明清兩代的支持和倡導下,藏傳佛教在蒙古興盛起來。但薩滿教以祭祀、占蔔、醫療等形式在東部地區留存下來。
在清政府的倡導下,蒙古各地修建寺院,雕刻佛像,繪制壁畫,鑄造造像,發展各種金屬工藝。宗教氣氛風靡壹時,喇嘛教成為麻痹和馴服蒙古人民的力量。
犧牲:
祭祀“騰格裏”,蒙古語音譯,意為“天”。蒙古族薩滿教觀念之壹。指上界,即天空;也指支配壹切自然現象的“祖先”;也包含了“緣分”的意思。祭祀“騰格裏”是蒙古族的重要節日之壹。祭天分為傳統乳制品祭天的“白祭”和宰殺羊血祭天的“紅祭”。近代東盟旗的民間祭祀活動多在七月初七或初八進行。
在祭祀火時,蒙古牧民和獵人非常崇拜火。這是因為他們的祖先信仰具有自然屬性的薩滿教和萬物有靈論,認為火是天地分開時產生的,因此他們更加尊敬“沃得卡雷汗·何鄂”。火祭分為年祭和月祭。壹年壹度的節日在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舉行。在長輩的主持下,黃油、白酒、牛羊肉等祭品被投入火中,感謝火神的保佑,祈求來年人畜興旺、莊稼豐收、萬事如意。中秋節通常在每月的第壹天和第二天舉行。此外,還有許多關於火的禁忌,體現了蒙古人對火的崇敬。比如不能往火裏潑水,不能用刀棍子搗,不能往火裏吐口水。
祭祀敖包是蒙古族自古流傳下來的宗教習俗,每年都在水草豐美的季節舉行。敖包是石堆的意思。即在壹個地勢開闊、風景優美的山區,用石頭壘起壹個圓形的實心塔,頂端豎起壹根長桿,桿上有經條或動物毛角。屆時將祭出煮熟的牛羊肉,主持人會做壹個祈禱,男女老少壹起祭拜,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祭祀儀式後,經常舉行賽馬、射箭、摔跤等競技活動。敖包節是蒙古族為紀念出生地埃爾貢山區而形成的,表達了對祖先土地的眷戀和對祖先的無限崇敬。這是薩滿教最重要的儀式,現在已經演變成壹年壹度的節日。
宗教音樂,也叫薩滿教歌舞,由蒙古族薩滿巫師表演。伴隨著圓形的單鼓,鼓柄環上布滿銅錢等金屬物,沙沙作響。用鞭子敲打鼓面,根據鼓的節奏跳舞。祭祀歌、巫術歌等。,都是以吟誦和賀詞為主,舞蹈元素較少。表演多為獨舞和集體歌舞,能吸引圍觀者參與表演。【編輯本段】5。美麗的服飾那達慕蒙古族服飾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由於地域不同,風格也有差異。以女袍為例。科爾沁和喀喇沁地區的蒙古族穿著寬而直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和袖口多飾以五顏六色的花朵。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族穿大窄袖無開叉的蒙古袍;布裏亞特婦女穿的長袍有腰裙及肩;鄂爾多斯的婦女長袍分為三件,第壹件是袖子長到手腕的貼身服裝,第二件是袖子長到肘部的外套,第三件是無領雙排扣馬甲,有直筒閃光紐扣。青海蒙古族穿的長袍和藏族的差不多。除了青海,男裝差別不大。春秋穿雙袍,夏穿單袍,冬穿棉袍或裘皮袍。蒙古族平時喜歡穿布衣,逢年過節壹般會穿錦緞鑲邊的衣服。男裝多以藍色和棕色為主,女裝喜歡用紅色、粉色、綠色和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由緞子或棉布制成,長三四米。男人的腰帶上經常裝飾著刀、熨鬥和鼻煙壺。蒙古靴分為皮靴和布靴。蒙古靴做工精細,靴面上有精美的花紋。戴首飾和帽子是蒙古人的習慣。不同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和青海的蒙古帽,頂高邊平,裏襯白氈,外面用皮革或染成紫綠色的氈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用流蘇裝飾,帽帶用絲綢制成,男女皆可佩戴。呼倫貝爾的胡巴和布裏亞特蒙古,男人戴披肩帽,女人戴尖頂帽。瑪瑙、玉石、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的原材料使蒙古族的首飾豐富而奢華。男士的顏色多為藍色和深棕色,也有人用絲綢包裹頭部。女性通常用紅藍頭巾包住頭部,冬天像男性壹樣戴錐形帽。
蒙古族男子穿長袍束腰,女子衣袖繡有蕾絲圖案,外套高領,似乎與民族相似。女人喜歡穿三件不同長度的衣服。第壹件蒙古族傳統服裝——蒙古袍是袖子長到手腕的貼身服裝,第二件是袖子長到手肘的上衣,第三件是直筒閃光紐扣的無領束腰外衣,格外引人註目。
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格。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所以無論男女都喜歡穿長袍。牧區的冬裝多為光滑的皮衣,也有緞子、棉衣。夏裝多布。長袍大端,長袖,紅色,黃色,深藍色。男女長袍的下擺是不敞開的。紅色和綠色緞帶。
男人的腰帶上經常裝飾著刀、熨鬥和鼻煙壺。我喜歡穿柔軟的牛皮靴子,長到膝蓋。農民穿布衣,如敞袍、棉衣。冬天氈靴多,高靴少見,還保留了紮腰的習俗。大多數男人戴藍色和深棕色的帽子,有些人用絲綢系住頭。女性通常用紅藍頭巾包住頭部,冬天像男性壹樣戴錐形帽。未婚女子將頭發從正面中間分開,紮上兩根發根,上面有兩顆大圓珠,用瑪瑙、珊瑚、碧玉裝飾。還有壹種很有特色的蒙古摔跤服。
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的壹種服裝工藝。摔跤服裝有馬甲、西褲、西褲、彩色絲綢腰帶等。背心露出胸部。褲子很寬。褲子的圖案很豐富,如雲紋、植物紋、長壽紋等。圖案粗獷有力,色彩對比強烈。褲子大,10米布料。有利於散熱,避免汗液粘在體表;也適應了摔跤的特點,對手很難使用纏腿。褲子是用堅韌的布料或法蘭絨縫制的。在膝蓋處,用各種顏色的布料拼接組合出圖案,大方莊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裝各部分搭配得當,融為壹體,具有勇敢的民族特色。[編輯本段]6。節日慶典傳統節日有“白色節”、祭祀敖包、那達慕、草原上勇者的遊戲:豬鬃節。
蒙古族壹年中最大的節日是相當於漢族春節的壹年壹度的節日,也稱為“百越”。傳說與牛奶的潔白有關,含有祝福好運的意思。節日的時間大致與春節壹致。除夕夜,家家戶戶都吃手抓肉,還包餃子和煎餅。初壹早上,晚輩會給長輩敬上“送別酒”。
在錫林郭勒盟,人們除了慶祝新年節日,每年夏天還要慶祝“馬奶節”。節日前,家家戶戶都要宰羊做羊肉或全羊宴,還要榨馬奶釀酒。節日當天,每個牧民家庭都會拿出最好的奶粉、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放在盤子裏招待客人。馬奶酒被認為是壹種神聖的飲料,獻給尊貴的客人。
魯班節是雲南省通海縣西城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初二舉行,為期壹天。住在這裏的蒙古人從其他兄弟那裏學到了建築技術。他們建造的房屋不僅造型獨特美觀,而且經久耐用,受到附近各族人民的稱贊。為了紀念和慶祝民用建築的成就,他們把農歷四月初二定為魯班節。節日當天,外出施工的泥工、木工、泥瓦匠,無論遠近,都會趕回家過節。每個村子都要殺豬宰羊,還要辦戲曲。人們還拿起檀香木雕成的魯班雕像,敲鑼打鼓,直遊到各村。然後,大家聚集在球場上唱歌跳舞。他們最喜歡的舞蹈叫做“舞曲”。跳躍時,男青年第壹個領先。他們抱著領頭的尤克裏裏,邊玩邊跳。他們身後的人群分成兩排,時而圍成壹圈,時而相互穿插。隊形多變,場面十分活躍。
元宵節,每年農歷10月25日,夜幕降臨,大家點亮酥油燈慶祝。如今,布克賽爾蒙古族自治縣和額敏縣的大多數蒙古族還沒有過元宵節;在烏蘇縣,蒙古族在元宵節不會連續多日燒燈籠,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形式的娛樂活動。
節日過後,村子裏都在忙著收割小麥和油菜籽,犁地和插秧。完成這些農活後,工匠們成群結隊地出去承包施工。[編輯本段]7。美食美味的奶豆腐這裏有很多很有特色的蒙古美食,比如烤羊、帶皮烤全羊、手抓羊肉、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等。還有:稀奶油、蒙古常備乳制品;奶皮;全羊宴是蒙古族傳統的宴席菜肴,也常用於祭祀活動;內蒙古鄂爾多斯風味菜肴熟烤羊;白菜羊肉卷;蒙古族傳統民間糕點新蘇糕;幹飯,蒙古小吃。
蒙古牧民視羊為生命的保障和財富的來源。壹日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和肉。用牛奶制成的食物在蒙古語中稱為“查幹伊德”,意為聖潔純凈的食物,即“免費食物”;用肉類制成的食品在蒙古語中稱為“烏蘭壹德”,意為“紅色食品”。
除了最常見的牛奶,蒙古族還吃羊奶、馬奶、鹿奶、駱駝奶。其中壹部分作為鮮奶飲料,大部分加工成乳制品,如酸奶幹、奶豆腐、奶皮、奶油、稀奶油、奶油渣、芝士酥、奶粉等,可以在正餐時食用,也是老少皆宜的零食。乳制品壹直被認為是極好的珍品。如果有訪客,應該先介紹。如果孩子來了,也要在頭上抹上奶皮或乳霜,以示良好的祝願。
蒙古肉類以牛羊肉為主,其次是山羊肉、駱駝肉和少量馬肉,狩獵季節也獵取黃羊肉。羊肉的傳統吃法有全羊宴、嫩皮全羊宴、全羊宴、烤羊、烤羊心、炸羊肚、羊腦燴菜品等70多種。最有特色的有蒙古烤全羊(剝皮烤)、烤箱烤全羊帶皮或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見的是手抓羊肉。蒙古人註重羊肉的清煮,煮好後立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鮮嫩,尤其是煮羊肉時,切忌煮過頭。而內蒙古東部蒙漢雜居區的蒙古族也喜歡在烹飪時加入調料,把肉熬成脆皮羊肉。在壹些地區,蒙古人還喜歡把羊裏脊上的肉切成大塊,煎成炸肉片,民間稱之為“大炸羊”。牛肉大多在冬天吃。全是牛肉宴,更多的是清燉,紅燒,做成湯。駱駝肉和馬肉也吃,炸駝峰片蘸糖吃,算是壹道菜。經驗豐富的廚師還擅長將牛筋、鹿筋、牛鞭、牛尾等烹飪成各種食療菜肴。為了保存方便,牛羊肉常被制成肉幹和臘肉。
炒飯是蒙古族特有的食品,在日常飲食中占有與紅白食品同等重要的地位。西部地區的蒙古族也有用炒飯“撞人”的習俗。加入羊油、紅棗、紅糖、白糖做成炒飯,拌勻,揉成小塊,當茶當飯。蒸熟的小米多用來煮粥配肉丁,面粉碎可以用來做煎餅;各種由面粉制成的食物在蒙古族日常飲食中也越來越多,最常見的是面條和煎餅,他們擅長制作有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餡餅和帶餡的蒙古蛋糕。西部阿拉善和鄂爾多斯的蒙古族也有用面粉制作“張茹”的習慣。東部的哲裏木盟盛產蕎麥,用蕎麥粉烤的煎餅是壹種比較有特色的地方美食。
蒙古族人每天離不開茶。除了喝紅茶,幾乎都有喝奶茶的習慣。早上第壹件事就是煮奶茶。奶茶最好用清水煮。煮沸後,沖入幹凈的鍋或裝有茶粉的鍋中,用文火煮2-3分鐘,然後將鮮奶和鹽混合煮沸。蒙古奶茶有時會加入黃油,或奶皮,或炒飯等。,清香鹹鮮,是壹種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的滋補飲品。甚至有人認為三天不吃飯可以,壹天不喝奶茶不行。蒙古人也喜歡用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實、葉子、花來煮奶茶。煮出來的奶茶風味各異,有的還能防病治病。
蒙古族大多能飲酒,多為白酒和啤酒,部分地區也喝奶酒和馬奶酒。蒙古族釀造奶酒時,先將鮮奶裝入桶中,再加入少量愛酸奶的果汁(比普通酸奶更酸)作為發酵劑,每天攪拌。3-4天牛奶全部變酸後,他們就可以放進鍋裏加熱了。鍋上蓋著壹個無底的木桶,桶內側掛著幾個大口朝下的小鍋。然後,在無底的木桶上放壹個裝滿冷水的鐵鍋。酸奶加熱後蒸發,冷卻後凝結成液體,滴入小盆中。每逢節假日或親朋好友聚會時,都有大量飲酒的習慣。馬奶酒是由新鮮的馬奶酒發酵而成,不經過蒸餾。
《奶酒烤肉》蒙古族人壹生生活在草原上,以畜牧業為生。馬奶酒、紅燒肉和烤羊肉是他們日常生活中最喜歡的飲料、食物和待客菜肴。每年的七八月份,馬莊是釀造馬奶酒的季節。勤勞的蒙古婦女把馬奶裝在皮包裏,攪拌,幾天後分離出奶脂,發酵成酒。隨著科學的發展,生活的富足,蒙古族釀造馬奶酒的技術也越來越完善。釀造烈性馬奶酒不僅有簡單的發酵法,還有蒸餾法。六蒸六釀的奶酒才是上品。馬奶酒性質溫和,具有驅寒、舒筋、活血、健胃的功效。素有紫玉漿、元玉漿之稱,是“蒙古八珍”之壹。它曾是元朝宮廷和蒙古貴族家庭的主要飲品。忽必烈經常把它放在壹個珍貴的金碗裏,獎勵有功的大臣。紅燒肉是蒙古族傳統的食物方法之壹。做法是將肥嫩的羊去內臟,去皮洗凈內臟,去頭去蹄,然後將整只羊卸成幾大塊,用白水煮熟,待肉熟時取出,放在大盤子裏即可食用。大家拿著蒙古刀,把它們切成大塊吃。它因不用筷子而用手抓食物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