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屬於後者,那就要小心了!這屬於醫學上的“眩暈”病。根據流行病學調查,該病在壹般人群中的患病率為10%-20%,其中女性和老年人最為常見,65歲以上老年人眩暈患病率高達30%。
因為頭暈是壹種很常見的癥狀,很多有頭暈的人首先會認為是身體虛弱,營養攝入不足造成的,認為只要補充營養就夠了,這也使得很多患者偏愛各種保健品。殊不知,這種做法非常危險。頭暈的原因有很多,不僅僅是“身體虛弱”。如果不及時找到頭暈的原因,對癥治療,長期發展可誘發腦梗塞、腦血栓、偏癱、中風等重大問題。
(1)眩暈是壹種折磨人身心的疾病,它會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有調查發現,長期頭暈的人,性格會發生變化,往往會變得易怒。因為瑣事發脾氣,因為長期治療,生活受到很大影響。我心理脆弱,失去了信心。調查還顯示,經常出現頭暈癥狀的人大多精神壓力增大。
(2)中老年人是本病的高發人群,這部分人群體質和抗病能力往往相對較弱。如果經常出現頭暈,可影響腦血管調節功能和腦微循環,加重腦供血不足,誘發腦梗塞。
(3)眩暈患者在發作時會出現旋轉和嘔吐,同時還會對迷路、前庭和耳蝸器官造成損害,導致耳蝸毛細胞死亡,前庭功能喪失,進而引起耳鳴、耳聾、共濟失調等危害。如果不及時治療,很容易引起思維下降、頭痛、癡呆、腦血栓、腦出血、偏癱、中風、偏癱甚至猝死。
可見,眩暈對人的危害不言而喻。疾病不僅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痛苦,更是人類健康的“定時炸彈”。但在門診看到,也有很多患者出現頭暈癥狀後才去就診治療,但病情經常反復。這是怎麽回事?
之前去看病的50多歲的朱女士就是這種情況。半年多來,她壹直頭暈、惡心、嘔吐。主要癥狀是頭暈,見物搖搖晃晃,嚴重者甚至惡心嘔吐,伴有口粘,偶有咳嗽,偶有吐沫。通常服用鹽酸地芬尼多片可以緩解,但很難得到根本解決。上個月,她的病情惡化了。
來看病的時候頭暈,神誌不清,偶爾伴有不規則的頭痛發作。站下來的時候明顯頭暈,感覺周圍的東西搖晃的不穩,食欲差。我的舌頭很胖,邊緣有齒痕,舌質暗紅,苔白膩。
結合舌象和癥狀分析,中醫辨證為清陽不升,痰瘀阻絡。
其實痰瘀阻絡導致的頭暈在臨床上是很常見的。
現代醫學認為,眩暈是許多疾病的癥狀,但其根本原因大多是大腦供血供氧不足所致。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眩暈是表而根於內,痰瘀阻絡往往是導致大腦供血不足的重要原因。
例如,這就像壹個水管。如果有東西堵住了水管,就會導致水流不暢,而需要用水的地方卻得不到足夠的水。
故中醫認為眩暈發生於腦,腦為元神之府,又稱“清竅”,具有“喜清而惡濁,喜盈而惡虧,喜靜而惡躁,喜通而惡瘀”的生理特點。眩暈的病機關鍵是濁、惑。如果痰瘀阻絡,腦絡不通,壹方面會使肝腎、氣血的精氣難以到達,腦髓得不到滋養,導致頭暈目眩等癥狀。正如醫家楊仁齋在《知止治方》中所言,“瘀血不動,則頭暈。”
另壹方面,肝腎也需要源源不斷的氣血供應,才能保持其精血充足,痰瘀阻滯於內,氣血不能歸於肝腎,肝腎不足就會導致人體內“精”的缺乏,而精不足則會導致頭腦空虛,頭重腳輕。
簡單來說,我們的大腦是“頭腦清醒”的,需要不斷得到體內“新鮮”的氣血、精氣等物質的供應,才能保持“清醒”,發揮正常的作用。如果“痰瘀”在供應這些物質的過程中,堵塞了通往大腦的管道,大腦得不到充足的氣血、精氣等物質的供應,從而出現頭暈、目眩、視物模糊等癥狀。
臨床上,痰瘀阻絡患者常表現為頭暈、目眩,或伴有視物旋轉、惡心嘔吐、頭痛、四肢麻木、站立不穩、舌苔白膩、舌苔胖胖有齒痕等癥狀。
對於這種眩暈,如果痰瘀不除,即使服用大量滋補肝腎之品,也很難將其轉為精微氣血的滋補肝腎。所謂“瘀血不除,新血難生”,甚至用藥不當也可能加重痰瘀,使眩暈加重。
總的來說,痰瘀阻絡所致眩暈的病機復雜多變,應謹慎辨證,察證求因,辨虛實。正如很多醫生所指出的,痰包括風痰、飲痰、熱痰、濕痰;而血瘀包括氣虛血瘀、氣滯血瘀、痰瘀阻絡。
就痰濁的來源而言,痰濁的形成可能是因為脾虛,導致內生濕痰時間較長;或者肝陽上亢,肝火炎,灼津為痰。血瘀也有兩種:壹種是氣機不暢,血流不利,瘀血阻滯;二、氣虛虛弱不能活血,血止為瘀。就像騎自行車壹樣,如果我們不使勁踩,自行車就會停在路上,“堵塞”交通。
所以經常出現眩暈癥狀時,要及時治療,分清原因和輕重緩急。如果脾虛生痰,可考慮用桂苓豬肝湯、二陳湯治療等溫痰濁。肝火灼液為痰時,二陳湯可加竹瀝、膽南星、天竺黃、石菖蒲、遠誌、枳實、竹茹。至於血瘀,如果是氣滯血瘀,就要強調先疏肝理氣,再根據病因加用活血通絡劑,不宜壹味破血攻之;如果是氣虛血瘀,補氣很重要,以大劑量的補氣藥物為主,再配合活血通絡的產品。
由此可見,眩暈證痰瘀互結的病機可能存在多方面。臨床上只有認真辨證,分清痰瘀虛實的病因病機和演變規律,才能采取合理的方劑,解決痰瘀互結的情況,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
需要註意的是,眩暈多見於中老年人,且大多病程較長,易反復。因此,在中醫辨證調理的過程中,要註意防病。壹方面是“防病變”。在疾病過程中,情緒波動或突然的精神刺激會導致陰陽失調,氣血紊亂,可使病情加重,甚至導致中風等急癥。所以要進行早期調理,遏制病情,防止病情擴散。
另壹方面是“防治後愈”,即《黃帝內經》說:“聖人未治,而未愈。”中醫重視整體調理,尋求病根,痊愈後預防復發也很重要。對於經常出現頭暈且發病時間較長的患者,由於癥狀暫時無法好轉,不必繼續服藥。久病患者應根據自身情況,堅持服藥至少3個月,防止因藏邪復發。
希望以上相關內容表達能讓更多的朋友受益,需要辯證指導的朋友也可以點擊我的頭像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