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壹
位置:上腹部
操作方法:用蔥白30g,生姜15g,* * *搗爛,炒熟,裝入布袋,上腹部熱熨,涼了再換藥袋。每天兩次,每次30分鐘,還是為了緩解疼痛。
方法2
位置:上腹部
操作方法:取舒樂熱熨劑(可用)熨上腹部。使用時只需撕掉外包裝,稍加摩擦就會自動升溫,溫度保持在50℃左右24-36小時。發熱後立即塗在最明顯的地方燙。每天用1袋,連續5天,1個療程。
方法3
位置:上腹部
操作方法:將適量生蘿蔔、生姜搗碎去汁,加入15g生香附粗粉,噴酒炒香,裝入布袋,熱熨上腹部,涼了再放回藥袋。65438+每天0-2次,每次30分鐘左右。
方法4
位置:上腹部
操作方法:將姜、蔥、橘皮搗碎,炒熟,放入布袋中,熱熨上腹部。如果是冷的,請更換藥袋。每天L-2次,每次30分鐘左右。
方法5
位置:上腹部
操作方法:取生姜、菖蒲根,折斷;用陳年老酒和青鹽炒熟,放入布袋中,熨上腹,涼了就換藥袋。65438+每天0-2次,每次30分鐘左右。
胃痛是臨床常見疾病,主要癥狀為劍突附近的上腹部疼痛,出現厭食、噯氣、呃逆、腹脹、惡心,甚至嘔血、黑便等癥狀。多見於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胃痙攣、胃神經官能癥等疾病。近10年,西醫在消化性潰瘍和慢性胃炎的臨床治療中,以h2受體阻滯劑和質子泵抑制劑為主,輔以壹些黏膜保護劑。這些方法在短時間內緩解患者的痛苦和愈合潰瘍方面有很好的效果,但仍有許多問題難以解決。例如,約有5% ~ 10%的患者反復治療幾個療程後仍不能完全愈合,與潰瘍並存的胃炎依然存在,愈合的潰瘍在幾個月內易復發。即使維持治療半年,10年內仍有25% ~ 30%的患者復發。此外,長期服用上述藥物會引起頭痛、口渴、反應遲鈍等副作用,還會因胃酸抑制過度而出現胃脘痛、脹氣、腹瀉、惡心、嘔吐等胃腸神經功能障礙癥狀。因此,如何利用中醫藥提高治愈率,降低復發率和副作用,是壹個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課題。
陳主任醫師是第三批國家級名老中醫,在脾胃病的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顯著的療效。我們有幸為師,恭候陳主任醫師的治療。現將治療胃脘痛的八項原則及臨床用藥思路介紹如下:
第壹,疏肝和胃
葉說:“肝是病之源,胃是病之所傳。”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輔助脾胃氣機升降,所以疏肝和胃是消除胃脘痛最基本的方法。臨床癥狀:胃脘脹痛,以脹為主,或夾擊兩側,或胃脘脹滿,生氣時加重或加重,噯氣減輕,胸悶,嘆息,納差,腹脹,排便不暢,舌苔薄白或黃,脈細。選擇柴胡疏肝散為主方,以柴胡、白芍、川芎、香附、陳皮、枳殼、甘草為藥。方中柴胡朱三能增加精力,長於行氣解郁。此外,柴胡還有將多種藥物導入肝臟的優點。枳殼行氣導滯,配柴胡,壹升壹降,疏肝和胃,導滯;柴胡與芍藥合用,柔肝護陰,剛柔並濟,相得益彰,既消除了芍藥的油膩,又緩解了柴胡的燥熱,兼顧身用,相互制約;芍藥配伍甘草,解痙止痛,調和中焦;香附、陳皮行氣、疏肝和脾;川芎為血中之氣藥,長於散郁止痛。以上藥物是用來疏肝和胃的。
臨床上如肝郁化火,氣火上沖,可加頭痛、頭脹、目赤、口苦、急躁易怒、脅肋灼痛等癥狀。腫痛很厲害的,如元胡、沈香、郁金。頻繁噯氣,旋轉代替煎藥;腹脹加厚樸、檳榔;胸腔裏裝的是佛手、香元、砂仁、栝樓。
二、滋陰益胃法
胃痛持續時間長,郁熱傷陰,胃失養,逐漸引起胃脘痛。臨床癥狀:胃脘隱痛或灼痛,噯氣嘈雜,咽幹口燥,大便幹燥,舌紅少津或少苔,舌面有小裂紋,脈細數。滋陰益胃,用益胃湯合芍藥甘草湯,入藥用沙參、麥冬、生地、玉竹、石斛、白芍、甘草。
如果腸胃嘈雜、酸脹,可以加左金丸。陰虛嘔吐,可加朱茹、蘆根、半夏;可加入烏梅、焦三仙,減少胃酸;大便中加入瓜蔞、檳榔、大黃。
三、健脾暖胃法
飲食不當損傷脾胃,胃病久治不愈,逐漸使脾胃陽弱,陽虛致寒,胃經失溫;或脾胃虛寒,可引起胃脘痛。臨床癥狀:胃脘隱痛,厭食,噯氣,腹脹,面色晦暗,四肢無力,長時間消瘦,大便溏泄,手足發冷,畏寒,舌淡苔膩,脈弱。為溫胃健脾,本方以黃芪建中湯、四君子湯加減,四君子湯由黃芪、桂枝、白芍、黨參、白術、茯苓、陳皮、半夏、甘草、生姜、大棗制成。
如臨床見腹脹,加木香、佛手;用藿香、山藥和肉豆蔻稀釋糞便;食欲不佳加砂仁、雞內金、焦三仙;胃脘痛,用元胡、吳茱萸;泛酸配海螵蛸或煆瓦楞子和紫蘇葉。
四、消積開胃法
暴飲暴食,食滯氣阻於胃,導致胃脘痛。臨床癥狀為:胃脘脹痛、納差、反酸、惡心嘔吐、嘔吐後疼痛減輕,或大便不爽、舌苔厚膩、脈滑。消食開胃止痛的方劑為保和丸,含有山楂、神曲、半夏、陳皮、茯苓、連翹、萊菔子。處方中山楂、神曲、萊菔子同用,消除肉、酒、麥、面積;半夏、陳皮不僅有散辛的作用,還有降濁化氣的作用。茯苓健脾祛濕;連翹味辛涼,解郁清熱。各種藥都做成了開胃品,積少成多肚子疼就不疼了。
臨床上,枳殼、砂仁、檳榔等。應加行氣消積。
第五,瀉熱清胃法
肝氣郁結,日久化為熱,邪熱侵胃,產生胃痛。臨床癥狀為上腹部灼痛,煩躁不安,泛酸嘈雜,口幹口苦,脈數。處方選用化感湯、左金丸,青皮、陳皮、牡丹皮、梔子同用,增加苦味,清熱、涼血、和胃。吳茱萸稍加輔助,散郁散郁的效果堪比苦中加苦的方法;用芍藥和甘草。意思是酸酸甜甜的,能止痛,既防止了熱郁傷胃陰,又增加了止痛的效果。
臨床如見惡心,可酌情加半夏、竹茹;吞酸後加入海螵蛸和煆瓦楞子。
六、祛濕健胃法
無論是濕邪阻滯脾胃,還是脾胃功能失調,濕邪作為壹種病理產物和病因,在脾胃病中都是不可忽視的。濕郁型胃脘痛的臨床癥狀有:胃脘隱痛、纏綿、口淡或口渴,也有倦怠、四肢重痛、大便溏薄、頭重、舌淡苔膩、脈沈細等。健脾和胃祛濕的方劑為二陳湯,藥物為半夏、陳皮、茯苓、甘草、川芎、蒼術、厚樸、藿香。處方中用蒼術、川芎、茯苓增苦潤燥,結合光滲能增加藿香的增香提味,增加陳皮、半夏、厚樸的苦潤燥,降濁健胃,成為祛濕健脾胃的制劑。
若臨床癥狀為濕熱蘊結,可加入車前草、茵陳、黃連。
七、祛瘀和胃法
胃是“水谷的氣血之海”,所以脾胃疾病容易損傷氣血,進入胃絡導致血瘀。臨床癥狀:針刺等胃脘痛,持續固定,晝輕夜重,持續不愈,甚至嘔血,大便發黑,舌質紫,或有瘀斑,脈沈或弦細。處方為桃紅建中湯、藥用桃仁、紅花、桂枝、白芍、生姜、大棗、麥芽糖、甘草。方中的焦糖能益脾陰,溫補中焦也能解肝之急;桂枝溫陽,白芍養陰補血,炙甘草溫補氣血,與焦糖結合益氣,生姜暖胃,大棗補脾,溫中養肝,補脾。桃仁、紅花活血化瘀。各種藥物* * *配伍,起到溫中補虛,和裏化瘀的作用,使脾氣得以運化,氣血得以通暢,胃氣得以調和,胃絡得以滋養,胃痛得以自行消除。
如果吃得少,臨床呆呆的,加雞內金、焦三仙;惡心嘔吐加竹茹半夏。陳石在臨床實踐中喜歡盲目添加白芨。其味硬,入肺胃經,行血。富含粘性,止血消腫,斂瘡生肌。不僅能止血化瘀、通絡止痛,還能改善胃脘脹痛、雜音等癥狀,促進胃潰瘍愈合。常被選為護膜止痛的頂級產品。如果大量出血,經常口服雲南白藥止痛止血。
八、復蘇法
心主神誌,是五臟的主宰。中醫認為“心腦相通。”吳《講經》“胃之力在心”,充分說明胃的功能活動是由心腦共同控制的。《蘇文脈解篇》說:“陽明絡脈屬心”,這也說明胃與心腦相通。如果心神失衡(包括腦血管病後),可影響脾胃功能,使痰濁困脾,出現厭食、腹脹、隱痛、便溏等癥狀。,而脾胃功能失調也會影響心神。陳石認為脾胃與心神的相互作用對於指導臨床治療胃脘痛具有重要意義。提出心(腦)胃學說,用開竅醒胃法,自擬開竅醒胃湯,配合自擬具有補腎活血、化痰開竅作用的回神丹顆粒。藥用葛根、半夏、陳皮、天南星、枳殼、茯苓、石菖蒲、遠誌、桃仁、砂仁、雞內金、焦三仙。
除以上八種基本方法外,為提高胃脘痛辨證論治的療效,陳老師還針對胃病病因病機的差異性及並發疾病的多變性和復雜性,提出了以下方藥經驗。
1.陳先生在胃脘痛的治療中,始終強調“察其病機,辨證論治”。腹痛是多種胃病的主要癥狀。只有將中醫辨證與辨病相結合,重視並結合現代研究成果,重建脾胃的生理功能,才能進壹步提高中醫的療效。脾主健運,性清為陰臟,喜燥惡濕,病多由寒轉;胃負責受與衰,其氣負責降,為陽與臟,喜潤惡燥,病多從熱。當脾胃患病,升降失調,寒熱失調,運化失職,則臨床出現濕邪停滯,濕熱蘊結,痰食相交,脘腹脹痛,痞滿嘈雜,泛酸等癥狀。陳石強調重建脾胃的生理功能,治療的目的是恢復脾胃的功能,使陰陽相合,升降相聯,潤燥相合。
(1)調整氣機升降:如果中氣不足伴有氣滯,則癥狀為噯氣、惡心、少腹脹、便溏,甚至脫肛。升麻根莖常用於沈香、柴胡配枳殼、藿香配半夏、荷葉配茯苓、菖蒲配厚樸。
(2)兼顧活血通絡:胃病初病多在氣,久病入絡,這是常識。但用氣治胃病,也加入丹參、赤芍、川芎、桃仁、紅花、當歸等壹兩種分血藥。由於慢性胃炎,胃粘膜充血、水腫或伴有糜爛、出血,使胃壁組織缺氧,營養受損。中醫認為氣主溫,血主養,少用氣血藥物有利於改善胃壁的血液供應,促進康復。
(3)養消結合,潤燥適度,動靜結合:無氣滯則需補脾,如黃芪配陳皮,白術配枳殼;因為胃燥和脾濕並存,所以要養胃而不能助濕。石斛配藿香,麥冬配半夏,花粉配薏苡仁,蘆根配荷葉等。同時,在使用辛、溫、香藥物時,掌握疏肝、不忘和胃、理氣、慎防陰傷的原則;虛寒、虛實者,宜用扁豆、山藥、太子參等性平之品;經驗用藥消除也要權衡輕重緩急,體現了用藥從輕,照顧脾胃的特點。
2.在藥物的選擇上也是很有講究的,像白芍、荷葉、陳皮,胃藥常用;石斛、玉竹、沙參等。常被用來益胃;麥冬、佛手、藿香等。常用來養胃;清胃常用青皮、牡丹皮、黃連等。桂枝、吳茱萸、細辛常用於暖胃;白術、茯苓、山藥、蒼術等。常用於健胃。砂仁、厚樸、砂仁常用於開胃。
3.陳老師還特別強調了“以憂治中,不可安憂”的重要性。在臨床上,壹方面要根據患者的虛實寒熱,用藥物偏誤糾正病理偏誤,使脾胃功能達到正常平衡;另壹方面,要兼顧中焦脾胃的生理特點和功能中矛盾對立統壹的特點,兼顧用藥而不失偏頗。陳老師指出,雖然每個病例的具體病情不同,但都要遵循方藥的原則,如進補、升降、潤燥相結合,寒熱相結合,氣血並治,動靜結合等。
典型案例1
周,男,45歲,2002年3月12日首次確診。胃脘痛復發15年,常因受涼或勞累而加重,纖維胃鏡確診為慢性淺表性胃炎。最近1個月因為受涼復發。癥狀包括上腹部脹滿刺痛,局部疼痛,陣發性加重,不規則疼痛,輕度疼痛,食欲下降,精神萎靡,大便略稀,舌暗有瘀斑,苔薄白,脈細。這是由於脾胃虛弱,脾陽虛,中焦虛寒,失健運所致。但如果患者久治不愈,就會導致氣機不暢,瘀血內結,要用溫中補虛,祛瘀止痛的方法治療。方用桃紅來增加湯的味道。藥用:桃仁10g,紅花10g,桂枝10g,白芍20g,生姜3片,大棗5枚,麥芽糖30g,炙甘草6g,雞內金10g,焦三仙10g各壹枚。7劑後,胃脘痛明顯減輕,食欲增加,精神好轉。原方7劑後,癥狀均有明顯改善,舌紅。效果沒有改善。經過半個月的治療,服用15劑,胃脘痛完全消失。該病經纖維胃鏡檢查已治愈。隨訪壹年未見復發。
典型案例2
劉,男,75歲,2003年8月6日確診。主訴厭食黏黏的,上腹部飽脹無光,偶爾有打嗝。經過多次治療,沒有明顯效果。壹年前,他患了腦梗。他被診斷為舌暗,苔薄白,脈滑。病人的病是中風後脾胃痰濁郁結所致。自擬開竅醒胃湯可用於開竅醒胃,輔以活血。葛根20克,石菖蒲20克,砂仁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焦三仙10克,雞內金10克,萊菔子10克,靈芝5克,桃仁10克。7劑後,口腔粘稠度明顯降低,食量略有增加,偶爾仍有打嗝現象。以上加連翹15g、郁金10g,增加行氣散結的作用。7劑後癥狀明顯改善,胃部無明顯隱痛和飽脹感。進食量正常,沒有出現口腔黏稠、打嗝等不適。舌紅,薄白苔。小補更方,服用7劑後,同時服用自制回腎丹顆粒,至今未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