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為什麽要取經——《西遊記》中的政治路線圖
小時候看西遊記,覺得妖怪最蠢。需要孫猴子打架的時候我就傻了。唐僧落到我手裏的時候,我總是忙著吃飯。結果神仙總是把我的窩連根拔起,連山賊這個前途無量的職業都做不成了。如果我是妖怪,我會先把唐僧吃了,吃完就長生不老,但是技能會大幅度提升。金剛還不錯。那我就和孫猴子還有所有神仙壹起去PK。我能怎麽做呢?
經歷了很多事情才知道問題沒那麽簡單。西遊記雖然說的是神仙鬼怪的世界,但本質上還是壹個政治故事。既然是政治,決定是否吃掉對方的就不是嘴巴而是權力。從政治的角度來說,唐僧根本不是壹個可以食用的生物。為什麽?因為在政治生態圈裏,妖怪看似強大,卻處於食物鏈的低端,而唐僧看似弱小,卻處於食物鏈的高端。“吃了唐僧的肉能長生不老”原本是政治謠言。這樣,人就會越來越迷茫。先說孫猴子大鬧天宮。
孫悟空的叛逆,從根本上來說,源於天庭人才選拔、提拔、使用制度的缺位,而不是像某些從老板角度寫的書上說的,什麽猴子脾氣太大,自尊心太高,不懂得適應社會。如果說猴子有什麽不懂的,那就是他不懂政治,沒有研究過幾個代表,不知道如何體現自己的先進性,所以在生存鬥爭中所向披靡,但在政治鬥爭中卻無法證明自己執政的合法性。
孫猴子留學歸來後,作為壹個黑社會組織的頭目,通過勒索金箍棒、賣死會員等行動,樹立了經典恐怖主義的權威形象,但畢竟只是在政治生態鏈的低端較勁。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他需要自我成就,但他的仙只被稱為“妖仙”,不被天上的權威所承認,自我成就感無法得到滿足。像猴子這樣的妖仙或者妖怪在西遊記中隨處可見,散落在星球的各個角落,都面臨著像孫子壹樣自我實現的困境。既然天庭不肯提拔這種草根人才,可想而知,只要妖仙想要實現自己,就只能造反,或者拉攏,沒有第三條路可走。所以,沒有孫悟空的造反,還會有其他的妖仙起義,這和水滸裏英雄們的命運沒什麽區別。值得壹提的是,劉二猴看到了猴王當年激進措施的失敗,於是啟動了最先進的病毒程序,成功將自己復制為猴王,試圖混入西方學佛的革命隊伍中,企圖以和平演變的方式達到升官的目的。孫悟空可能會奇怪為什麽取經這麽好,為什麽這麽努力偽裝自己。說白了,只要基層有能力有欲望,誰不想出人頭地,從被統治者變成統治者?
對於猴子這樣的草根英雄,玉帝的第壹反應是“那道神就要降伏下等世界了?”“,也就是說,在玉帝的心目中,沒有危機感。他認為沒有必要擴大執政基礎,更不用說什麽識別選拔人才了。相反,太白金星是個人物。他建議:“臣願開導陛下,念生化恩情,頒布和平詔書,宣布他為上壹屆,賜官職,以姓氏捆綁於此。如果他是上天註定的,他以後會得到提升。“如果妳違抗妳的命運,妳將被逮捕。壹是不動勞力,二是收神仙。”這壹建議具有深遠的政治意義,壹是創新人才制度,化解民間積怨,二是擴大統治階級基礎。問題就出在玉帝是個主兒,不懂得支持改革,然後孫悟空使用不當導致了壹場暴亂。也導致了如來通過“取經唐僧”來重建政治生態圈的大戰略。
《西遊記》第四回描寫了猴子對天庭使者的反應:金星得令,出南天門,壓祥雲,到了郭華水簾洞。他對小猴子們說:“我是上天派來的天使,我這裏有聖旨。請告知陛下最後壹屆!”洞外的小猴子壹層壹層地傳到洞深處,說:“陛下,外面有個老頭,拿著壹個角文書,說是天上派來的天使,有聖旨給妳。”孫悟空喜出望外,說:“這兩天我正想著去天庭走走,卻來了壹個天使邀請我。”打電話:“請進!”孫悟空急著穿好衣服,在外面迎接他。於是,孫悟空哪裏想造反,哪裏就只想出人頭地,實現自己。如果玉帝能多用腦子,適當用猴子,就不會有那麽多破事了。但是玉帝沒有MBA,所以真的不懂管理,對猴子的使用和管理也是步步不當。猴子沒地方跳船,自然會造反。
第壹次,由於天庭人浮於事,各宮各廟各地方都有很多官員,但禦馬監缺壹個正堂,於是玉帝隨口讓猴子做了“畢馬文”。他在人事安排上是多麽的隨意,完全無視了用人的原則,對人才也不怎麽重視和重用。難怪猴子得知真相後大為不滿。孫猴子幹這壹行不偷懶,宇宙第壹。從這個角度來說,他是壹個好員工,但他生活在壹個糟糕的制度中。
第二任,猴子逆天,成了“齊天大聖”,意思是不造反,只求有成就感。玉帝聽了,大吃壹驚,說:“這妖猴怎敢如此狂妄!人民會立即懲罰它。”太白金星還建議給他加壹個空頭銜,取名孫悟空。他只是與他無關,與他的薪水無關,他是在壹個不同的世界中長大的,這樣他的邪惡意圖就不會導致傲慢,他就會安靜平和,於海就會清澈平和。這壹次,對太白金星來說,其實是個餿主意。如果每壹個妖仙或妖怪都向孫猴子取經,各得其所,那稱號的榮譽何在?整個天道系統如何才能正常運轉?玉帝大概是苦修了幾億年,腦子生銹了,居然“被青玩了。”“玉帝憑什麽從事管理,真是個天才。正是因為玉帝在孫悟空的挑戰面前輕易屈服,讓猴子覺得大鬧壹場就會有甜果,然後大鬧天宮,直接要求做皇帝。
第三次約會就更奇怪了。愛管閑事的徐景陽真人開始說:“今天天上有個大聖,無事可做,與天上所有的星星交朋友,無論貴賤。我怕我會在業余時間鬧事。如果我不和他壹起處理壹件事,我會避免制造麻煩。”玉帝聞言,即時公告。孫悟空嚴新突然來了,說:“陛下,我有什麽晉升?”玉帝道:“我看妳無事可做,想和妳壹起做執事。妳對蟠桃園有管理權,早晚要管。”大聖歡喜稱謝,躬身退出。他迫不及待地忙起來,即走進蟠桃園進行調查。大家應該明白,這完全是玉帝在找麻煩,自找麻煩。把猴子放在天上的初衷是不讓它搗亂,目的達到了。為什麽又想到讓他做事?幹點別的就行了,不過讓他打理蟠桃園。猴子愛吃桃子,三歲小孩都知道,玉帝卻不知道。難道是玉帝有意鍛煉猴子的職業道德以大用?我看不到。反而有壹種陷人於罪的味道,以免名不正言不順。有人說孫悟空不是好員工,因為他是監守自盜,偷桃。我不這麽認為。玉皇大帝的任命是違背“猴性”的,就像有些企業的規則是違背人性的壹樣。不能怪員工不跟,只能說老板腦子有問題。
隨後發生的壹系列事件都是因為潘王母協會沒有邀請孫悟空,嚴重損害了猴子的自尊心。直到現在,猴子還是沒有想到造反。丹滿醒來後說:“不!不好!這個災難比天還大;如果驚動了玉帝,妳的命就難保了。走吧。走吧。走吧。不如在下層世界稱王!”所以,孫悟空在天上奪權的行動,純粹是出於生存的威脅。作為羔羊,生存鬥爭已經上升為政治鬥爭。可惜猴子的道行不夠,鬼王將軍又不是梁山軍師,無法證明他奪權的正當性。所以他既不能建立廣泛的群眾基礎,也不能得到如來的認可,反叛的失敗是必然的。
玉皇大帝能成為天庭最高長官,用如來的話說就是“他自幼修行,歷經壹千七百五十劫。每129600年。妳算算,他要有多少年才能享受這無盡的路?”看來玉帝也沒別的本事,就是在線練習時間夠長。在不懂政治的猴子眼裏,玉帝不過是個做了多年女人的媳婦,自然不服氣。但從《西遊記》中潛伏的小線索來看,玉帝應該是在無限的長期政治實踐中,逐漸成為各方各派都能接受的名譽長官。我們來看田鵬元帥的醉戲,嫦娥被兩千錘打,然後貶到人間。快門將軍不小心打碎了玻璃燈,被打了800元,被降下界。他每七天被教導壹次,用壹把飛劍穿過他的胸膛和其他部位。懲罰是多麽的嚴厲,可是奎木狼和香堂玉女有染,玉帝只拿了他的金牌,貶他入宮和內廷老先生生火,還給了他可憐的俸祿,官復原職。說白了,無論是田鵬元帥還是禁閉將軍都沒有靠山,還不如現在還是28星之壹的奎木狼,有壹個團隊做後盾。玉皇大帝對猴子、八戒、沙僧這種沒有後山的動物從不手下留情,但對有背景的動物從不高舉輕敲,哪怕是走下坐騎的神仙。
天道的政治結構似乎是二元的,玉皇大帝掌管行政事務,壹個平行的管理宗教事務的,總是由如來掌管。表面上看是無關緊要,實際上是如來壹直在關註和指導行政事務,這當然是大方向和大原則的問題,比如平定孫猴子董亂,如來這樣的老同誌在危急時刻還得親自出手。所以可以認為如來的政治地位比玉帝高壹級,是天地之最。換句話說,生物鏈的頂端是如來,他可以決定壹切。
如來並不是不知道玉帝統治下的種種弊端,只要不威脅政權,那就無所謂,但事情在孫悟空身上實際上已經發展成了叛亂,直接危及政權的穩定,於是如來不得不重新思考整個治理結構。經過深思熟慮,他下定決心,壹定要選出新壹代領導人,重組各方勢力,擴大執政基礎,使之代表更多的階級,將政治危機消除於無形。
妳沒有失去妳的國家,我也沒有失去我的身體。如來當然明白這個道理。於是,他經過考察,選擇了自己的弟子金作為新的傳人進行培養,並以不聽講為借口,下凡讓他轉世成為未來的唐僧。然後他趁機在玉蘭本會議上演講,說真經有三部,可以勸人向善。他需要在東方找到壹個善信,教他穿越千山萬水,在如來那裏得到真經,永遠傳到東方,勸他做眾生。這個東方所謂的善信當然是金蟬了。這時候,觀音菩薩自告奮勇,說:“我是壹個沒出息的弟子,我要去東土找壹個和尚。”如來見了,喜出望外,道:“別處不能去。妳得是觀音菩薩,有神通才能去。”菩薩道;“弟子此去東方,有什麽話吩咐?”如來;“這壹個。看路,不要走在天上,壹定是半陰半霧;望遍山川,記得路途的遠近,提醒取經之人。”
觀音為什麽要誌願?因為她也是這個接班人計劃的制定者和實施者之壹,親自送金蟬轉世的人是誰?觀音大師也。她去東方找佛經,自然萬無壹失。為什麽如來喜出望外,專門叫觀音來探路?因為觀音神通廣大,足智多謀,深諳佛法,足以完成選拔新壹代領袖和重組各方勢力這兩個目標。也就是說,唐僧、孫悟空等三個徒弟的佛經,都是如來、觀音安排的,同時八十壹難也早已安排好了。
金蟬唐僧作為新壹代傳人的條件是什麽?換句話說,為什麽孫悟空不能做接班人?說白了就是出身問題。孫悟空只是壹只猴子,無根無據。他修行了三百年,而唐僧是金蟬,之前已經是第十次修行了。轉世後,他從小就在寺廟修行。這個所謂的根就是洪妙,有著堅定的信念,足夠的資歷和強大的合法性。說唐僧是完美的領導,悟空是厲害的員工,什麽團隊組合之類的。那是壹個近乎無稽之談的笑話。領導說妳行,妳行,妳不行,領導說妳不行,妳不行。唐僧就是這種情況。猴子的董亂平息後,為了政權的長治久安,他被提拔上位。
作為天庭佛教隊的領隊,唐僧從第壹次被妖怪抓住就“差點嚇死”,最後壹次還在喊“大王,原諒我”。不知道該佩服他還是BS他。按常理來說,壹個人經過多年的苦難,意誌應該被錘煉得極其堅強,哪怕是天生的軟蛋,但只要沒有失憶,就應該壹直記得自己壹路被妖怪反復抓,被神仙解救,每次有驚無險,都應該有壹種無所謂的態度。每次看到唐僧被妖怪抓走,我都忍不住想起吳孟達先生的名句:“再上天堂!啊?為什麽要再說壹遍?”唐僧先生在壹次次被妖怪抓住,壹次次得救之後,要抓住下壹個妖怪的爪子,緊緊握手,仿佛看到了《地下黨員》裏的組織,要熱情地說:“又來了!咦,我為什麽要再說壹遍?請在我洗澡前燒些水!”,他可以跟怪物們討論如何吃掉唐僧。反正生活會有保障。為什麽每次都要裝作壹個失敗者?我們只能說,唐僧明明知道妖怪在政治生物鏈上和自己不是壹個級別的,但他還是兢兢業業地扮演弱者,只是為了玩真的,避開玉帝這樣的政敵的警惕,博取更大的同情。
唐僧是領導嗎?他是壹個優秀的領導者嗎?我沒看到。整本書的領導者、總設計師、導演只有壹個,就是如來。在他設定的旅遊路線和設定的劇情上,壹個坐在唐僧座位上的傻子也能拿到經書。至於唐僧的三個徒弟,如來的用法讓人想起唐太宗生前對徐世珍的使用。據說,唐太宗為了讓他的兒子唐太宗有壹個有用的大臣,特地找了壹個毛病把徐世珍關在死囚牢房裏,並觀察他的表現。考試合格後,在太宗繼位後被釋放重用。於是,徐世珍不僅敢把舊臣的曲子給新皇帝聽,而且會對新皇帝的救命之恩感激不盡,用他全部的忠誠和智慧也不敢死。八戒和沙僧是被玉帝殺死的,悟空是被如來自己殺死的,然後被唐僧救出,壹模壹樣。所謂皇帝心思,就是壹件事壹件事。
據說觀音和木須到了長安,長安所有的廟神都來看他們。菩薩道:“不可走漏消息。我奉佛祖之命來此取經。我就借妳的廟,有權住幾天,等見了真和尚再還。”天神們各自回到自己的地方,沖了壹塊地到城隍廟暫住。看來觀音雖然慈悲,但在接待規格上也不含糊。順便說壹句。
作為未來的領袖,唐僧有以下缺點:首先,沒有跨宗教的關系網;其次,沒有政績;第三,沒有團隊;第四,沒有威信。要解決這些問題,借鑒經典就夠了。唐僧的小團體由三個弟子組成,都是體制外的動物,都是政治鏈條中的低端動物。這是如來有意安排的。畢竟三大弟子代表的是廣大中下層的神仙妖怪,簡稱三個代表論,給了廣大體制外的人壹個希望和晉升的途徑。
取經途中,為什麽很多妖怪都是天降,為什麽孫悟空總要上天搬救兵?說白了就是聯系各部,讓大仙們認識唐嫣,在戰爭中培養革命感情,讓唐嫣接觸各方,建立神際網絡,以便日後順利登基。事實也表明,壹路上重要的政治人物都站出來取經,如四聖試禪、李善母親、南海溥、溥賢、文殊等都有出現。意圖不是很明顯嗎?
至於政績,妳有沒有在苦難之後得到真相?不,不是的。在神仙眼裏,取經不過是幼稚的噱頭。真正的功績是,唐三藏壹路消滅了無數妖魔,降伏了無數妖魔,徹底解決了政權的不穩定因素,為天庭提拔了壹批反對勢力,為唐三藏建立了廣泛的群眾基礎。想起壹個當年在天上鬧事的孫悟空。只有他請來如來才能徹底解決,唐道士壹路殺妖附身。這水平,這成績,這威望,嘖嘖,不言自明。
為什麽“吃唐僧的肉會長生不老”是謠言?第壹個說這話的妖怪是誰,白嗎?他在雲端,踩著陰風,看到坐在地下的長老,喜出望外,說:“自然!自然!好幾年了,家裏人跟我說東土來的唐僧修了大乘。他本來就是金蟬的化身,第十修行的原身。有人吃了壹塊他的肉,活了很久。今天真的到了。”後來,金角國王還教育他的弟弟說:“妳不知道。出了天庭,聽人說唐僧是金蟬長老,修行十年的好人,有人吃他的肉,延年益壽。觀音不是跟長安的神仙說過“壹定不能走漏消息”嗎?怎麽現在大家都知道了?誰發的這條信息?不是觀音本人。她故意散播消息,引誘各方妖魔聚集在西天取經的路上。這叫引蛇出洞,壹網打盡,讓全世界免於陷入困境。
為什麽我敢說唐僧取經只是壹個詭計,壹個噱頭?為什麽我敢說唐僧取經只是為了政權的穩定和接班人的培養計劃?所有的謎團都在西遊記的結尾解開了。如來說,西天取經的初衷是為了幫助壹切眾生,唐僧應該留在唐朝,像歷史上的玄奘大師壹樣,翻譯傳播他的作品,把壹生奉獻給普渡眾生。但小說告訴我們,金剛把唐三藏送到長安,停在空中喊道:“聖僧,這裏是長安城。我們不能下去。這裏的人都很聰明,我們害怕暴露自己的形象。三大聖賢孫沒消失,妳去給妳主傳經書,就算回來了。我會在寂寞的天空等妳,我會和妳壹起買單。“看,傳經給唐王,回西天上任。我們壹刻也耽擱不起。哪裏可以得到普渡眾生的出現?書上寫著唐王請三藏講了幾卷經書,長老手裏拿著壹卷上臺,就是想諷刺壹下。突然,他聞到壹陣香風,八個大金剛出現在半空中,喊道:“和尚們,放下經書,跟我回西天吧。“這裏有三個行者,連白馬從地上升起來,長老也留下卷軸,也從臺上出發,飛走了。於是普渡就這樣丟下經書走了,學經書的人回到了他們神聖的地方,形成了新的政治派別,為未來的新舊交接定下了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