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亭,名惠今,河北香河縣人,卒於1895。他被中國大學錄取學習。兩年後,他輟學從醫,師從北京著名的針灸師陳。1929取得《醫師執照》後,王樂亭開始用針灸行醫治病,被稱為“金針王樂亭”。1953被北京中醫藥學會錄用。曾任北京市第二中醫診所顧問、北京市中醫院針灸師、北京第二醫學院(現首都醫科大學)教授、北京中醫藥學會會員、針灸專業委員會主任。《金針王樂亭》壹書很好地總結了他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
中文名:王樂亭
出生地:河北省香河縣
出生日期:1895
死亡日期:1984
職業:針灸專家
代表作品:汪金真樂亭
角色的生活
王樂亭小時候跟著農村的私塾老師喬先生學習漢語。由於他的努力,他贏得了喬石的青睞。喬的祖父是清朝的壹名地方監獄官。他曾經學過壹個南方犯人的秘法,用六寸針穿透雙側曲池至arm _ point治療淋巴結核。然而這個秘法在喬家已經傳了三代,沒有人付諸實踐。喬先生又傳給了王樂亭,王樂亭很喜歡他。當時,喬在北京壹家珠寶大廈工作的親戚朋友回省裏探親。他們患頸部淋巴結結核數年,屢治不愈。閑暇時,他們向喬訴說病人的痛苦。喬叫親戚朋友回京做壹對六寸銀針治病。喬老師細心地把祖傳的針灸秘法口述給當時對醫學壹竅不通的王樂亭,他用壹根六寸銀針給病人治病。縫了幾針後,效果奇佳。病人送給他們壹對銀針,感謝喬師徒。就這樣,王樂亭拿著壹對六寸銀針,踏上了“針灸”的征程。
剛開始學的時候,有很強的興趣。所有的來訪者都得到免費接待和強制治療。由於療效明顯,凡是患有“鼠瘡頸”(即瘰癧)的,都有數十位遠近鄉親朋友前來求治,所以王樂亭也積累了壹些臨床經驗。
1916王樂亭考入中國大學學習法律兩年。他覺得畢業後還是沒有出路,但六寸銀針會減輕病人的痛苦。於是他還是毅然放棄了上大學的念頭,拜四川著名針灸師陳為師,正式踏上了學習針灸的征程。他覺得六寸銀針只能治療壹種病,但只有系統學習針灸的理論和經驗,才能治療多種疾病。他的針灸老師陳,是祖傳針灸的第二代傳人,他的父親陳丹仙(人稱“陳”)在京以高超的針灸技藝聞名。傳入陳時,因其針藥結合,技術更全面,使王樂亭眼界大開,知識技術日臻完善。
1929年,王樂亭醫生正式取得針灸《醫師執照》,獲得獨立執業許可。他的考官是當時著名的針灸師孫祥麟,很受賞識。當王來感謝他時,他發現用的針都是金針,這對很重要。因為他讀書的時候看過很多次“用金子做針更好”,但是他從來沒有見過真的金針。然後去壹家金店做了壹套金針(包括各種類型的花絲針和六寸金針)。從此,老醫生王樂亭開始用金針治療普羅大眾的疾苦,逐漸有了“金針王樂亭”的美譽。因此,有“南有陸瘦燕,北有王樂亭”的美譽。
王樂亭醫生熱愛針灸事業。為了提高針灸技術,有效地為更多的患者解除痛苦,他壹直在學習各種醫學書籍,從《黃帝內經》、《難經》等經典醫學著作到解放後中國各中醫學院和研究所編寫的針灸講座和書籍。王樂亭醫生認為他受益最大的書是《針灸大成》和《黃帝內經》。經過對方、外臺秘笈、醫宗金鑒、東醫寶鑒的認真研讀,經絡穴位的整理,經絡圖的考證,十四經的發揮,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經驗體系。1956王樂亭不僅是北京中醫醫院針灸科主任,還是北京第二醫學院(現首都醫科大學)教授、北京中醫藥學會理事、北京針灸學會理事、《中醫雜誌》編委。他以“金針”起家,通讀經典,擅長臨床,學風正氣。他的《手足十二針》、《五臟六腑加》、《督脈十三針》、《老十針》等針灸處方形成於20世紀60年代,對當代針灸處方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學術作用,至今仍被廣泛應用,極具研究價值。他對針灸技術的重視和透穴的應用成為北京中醫醫院針灸科學術特色的壹部分。王樂亭教授雖然去世了,但他對北京中醫醫院針灸科和北京針灸事業的貢獻是有口皆碑的,真正實現了王老自己的心願:為人民做出有益的貢獻。
匯總評估
王老的臨床經驗可以總結為以下六點:
1.整個理念貫穿整個過程。王樂亭先生提出的“五臟六腑加舒歌”的配穴方法是運用這壹整體概念的生動例證。
2.辨虛實,補瀉分明。王樂亭先生根據前人的論述和幾十年的臨床研究,將補瀉法總結為“隨經隨需,進與退”,即根據每條經絡的走向。沿經撚針為補,逆經撚針為瀉。王樂亭教授主張嚴格按照十四經的起止方向和陰升陽降的原則補瀉,形成輕、中、重刺激的簡單有效的補瀉法,而不提倡其他特殊的針灸方法。穴位也能體現王老對補虛瀉實的重視。《醫學發明》壹書中有壹個十全大補湯的方子,由八珍湯加黃芪、肉桂組成,補益氣血。王老歷來重視中醫基礎理論在針灸臨床中的應用,並在模仿此方後擬定了《針灸十全大補方》。
3.防患於未然,才能防患於未然。王老在把胃放在第壹位的前提下,重視治未病,做到防患於未然,提出了“老十針”治病防病的理論。“老十針”在防治體虛或病後的應用,以及慢性病的調養,“脾旺不受邪”,健脾胃,百病可防,體現了王老“預防為主”的學術觀點。
4.治標治本,以胃為主。在中醫治療中,強調“治未病必求其根本”。王樂亭教授提出了“標本兼治,以胃為主”的觀點。《蘇文泰尹揚明論》雲:“脾,土,主政中樞。”脾為臟土,灌溉四方,主運化津液,升清,將精微的水谷傳至心肺,通過心肺生成氣血,滋養全身。只有脾胃主宰行氣,脾升胃降的行氣和升降平衡才能正常。戴明四公認為“胃是水谷之海,濟天下,生萬物,五臟六腑皆主宰。榮衛的天真充滿了谷氣。”脾氣向上升,元氣就會充沛,人體就有了生機。所謂胃氣則生,無胃氣則亡。
王老先生根據脾胃學說中補中益氣湯、調中益氣湯的方劑,在臨床實踐中總結出著名的“老十針”針灸處方。
5.重視經絡辨證,推陳出新。王樂亭先生在重視辨證八綱的同時,充分利用自己對經絡知識的深刻理解,將其與經絡辨證相結合,使治療更具針對性,大大提高了臨床療效。《蘇文胃論》中說“陽明經穴是治療痿證的必經之路”,所以陽明經穴在臨床上主要用於治療癱證。王樂亭老醫生在開始治療癱瘓時,也是根據古訓選擇上述穴位,但實際效果並不理想,於是開始探索新的治療思路。他認為督脈是陽脈之海,主理全身之陽,人體的壹切功能活動都受陽支配。若楊燦不升不放,則陰血凝滯,筋脈失榮,故不用於虛弱。況且督脈和任脈相通,壹陰壹陽相合。因此,總督可以使陽氣暢通,陰和楊燦的氣血調和,從而恢復肢體的功能活動。在此基礎上,他提出單獨取督脈治療痿證,並為督脈制定了十三個方子:百會、風府、大椎、導道、沈竹、至陽、縮筋、懸脊、命門、耀陽關、長強。補法可壯陽、強筋壯骨、補髓健腦;瀉下可潛陽清熱,通經理氣。對於中風的治療,他首先重視經氣的通暢,認為當經氣舒適時,血管可以循環,而血管可以滋養肌肉,使關節通暢。進而提出中風十三法,即拔右針、拔右針透、手足十二針、糾偏、十二針透、開合醒神、回陽強身、督脈十三針、治背俞、老十針、治任脈、治六腑俞、針刺。在中風十三法中,常用的通經腧穴有“手足十二針”(雙側合谷、內關、曲池、三陰交、足三裏、陽陵泉)和十二透刺法(透肩臂、透夾縫、透曲池少海、透外關、透內關、合谷透勞宮、透陽池透大嶺、跳來跳去)。手足十二穴選自五輸穴,以陽經為主經,陰陽相配。是中風的首選,可用於身體虛弱的患者。但透刺法針感強,刺激大,可用於病程長、病情頑固或關節攣縮者,但有損傷正氣的缺點,故虛實的補瀉必須掌握。對於體質虛弱或虛證患者,針刺後應先得氣,再透至對面穴位;如果身體強壯,可以直接進針到對面穴位,然後待氣得氣實施補瀉法。醫學教育網收集整理
在針灸治療中,如果辨證論治明確,治療方法確定,配穴處方至關重要。王樂亭將組方原則歸納為以下三點,即註重局部與整體的結合,調整臟腑氣血功能,以循經為主,證、因、標本相結合。他選穴非常嚴格,力求準確。位置確定後,用左手拇指指甲在穴位中間捏壹個“十字”,交點中心與穴位中心相對,然後輕輕按壓。他壹直堅持雙手配合進針,反對單手進針,特別註重左手的配合。他認為雙手配合,用力適宜,持針牢固,穴位準確,患者不會左右搖擺或上下移位,患者壹般不會感到疼痛。他對病人體貼入微,態度凝重,操作謹慎,真有“抓虎捉龍”的感覺。
6、調理氣血,異病同治王老認為陰陽失調是人體病理的本質,陽為陽之病,陰為陽之病。針灸的作用是調整人體的陰陽,達到陰陽相濟。人體陰陽平衡的維持依賴於臟腑氣血功能的平衡。針灸通過調節氣血來調節五臟的功能。“老十針”被廣泛用於許多疾病的治療。常見的原因是“老十針”可以調理中焦的脾胃來調理氣血,所以人們以氣血為根本,氣血不和就是病,調和氣血就可以治愈各種疾病。已廣泛應用於臨床。(以上內容參見《名院名專家經驗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針灸科名老中醫作品集》)
王樂亭壹生培養了壹大批針灸大師,並將自己的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下壹代針灸接班人,如韓福如、耿永明、於會川、牛雲多、王立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