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想寫壹篇關於這部電影的評論,因為這是我個人最喜歡的國產電影,也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好的青春片或言情片。
把這部電影定義為青春片或者言情片都不算冒昧。姜文和王朔在這部電影裏其實不是在說文革,而是在說他們自己的青春和文革時期的愛情。《陽光燦爛的日子》的片名就說明了壹切——沒有人會認為那個特定的時代真的是壹個陽光燦爛的時代,但影片開頭那座需要我們仰視的偉大領袖的雕像,卻仿佛用他巨大的手指指向了我們:“...世界是妳的,也是妳的。但是,歸根結底,它是妳的。妳們年輕人就像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因為對於這群孩子來說,沒有父母的管教,沒有老師的約束,只有啤酒,老莫,香煙,戰法,內參片。文革只是他們闖禍的壹天,而這無盡的自由是孩子們最陽光的生活。相應的,在片尾,膠片的顏色由彩色變成了黑白。也許姜文認為文化大革命時期應該是馬曉軍壹生中最豐富多彩的時期。與最放蕩的生活相比,即使他開著壹輛卡迪拉克,他也失去了光彩。
既然是青春片,愛情當然少不了。撬鎖的場景其實暗示了馬曉軍在愛情剛剛萌芽時的好奇心,所以他撬開的第壹把鎖當然應該是壹個鎖著避孕套的抽屜,而好奇心引發的探索從此壹發不可收拾,直到他遇到了米蘭,或者說是米蘭的壹張照片。在那個玩雙筒望遠鏡的經典場景中,馬曉軍做出了她人生中第壹次輝煌的異性發現,所以她當時看到的米蘭的照片其實是彩色的。不過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應該記得,那時候還沒有彩色照片,彩色照片直到80年代初還只是壹種奢侈品。因此,隨著米蘭神秘感的逐漸消失,她的照片在馬曉軍眼中也失去了最初的光彩,變成了最初的黑白。在為米蘭瘋狂的時候,馬曉軍也從同伴那裏聽說過米蘭的“事跡”,但對米蘭的好感讓他完全不理會那些傳言。然而,米蘭和劉壹的曖昧關系,以及遊泳池裏米蘭的嫉妒和妒忌,讓他對米蘭的所有美好印象壹次次被打破。最後,把米蘭踢進遊泳池的那壹腳清楚地表達了馬曉軍此刻對她的不屑和厭惡。
與此相對應的另壹個情節是,米蘭剛出場的時候,在馬曉軍眼裏,她的腳步是那麽輕盈,神秘,高不可攀。然而,在電影結尾米蘭爬進遊泳池展示自己身材的場景中,觀眾會註意到,從馬曉軍的角度來看,米蘭是如此笨拙地爬進遊泳池的,觀眾會覺得,從攝影的角度來看,她是如此之胖,仿佛馬曉軍在審視她的眼睛。這和記憶中她第壹次見米蘭的時候戴著千裏之外的墨鏡是那麽的不同。過去,馬曉軍能夠接近米蘭只是因為她要求他為她倒水洗頭或者用自行車載她去農場。在她曾經深愛的異性的所有神秘感消失後,馬曉軍終於擺脫了被壓抑的感情,沖進米蘭的家中,折斷了她早就想折斷的綁在米蘭腳踝上的鑰匙鏈。後來在國內院線上映時被刪除的米蘭半裸鏡頭,表現了馬曉軍青春沖動的發泄,也見證了他與馬曉軍這個帶著朦朧的愛情感覺走在屋頂上的少年的決裂。
就像文革中的陽光燦爛到在那個特定的時間不真實壹樣,雨中的那壹幕在全片溫暖的基調中也是那麽的不真實。也許因為這是不真實的,馬曉軍的虛幻的幻想在這壹幕中變成了現實。在這場雨中的戲中,馬曉軍出人意料地壹改往日的謹慎,喊出了大米蘭的名字。當米蘭問他,“妳怎麽了?”他在片中的時候,毫不猶豫地在她面前唯壹壹次說出了那句壹直縈繞在心裏的話——“我喜歡妳!”“米蘭如他所願,緊緊地擁抱著他,這是整部電影中唯壹令人欣慰的擁抱,但又是如此的不真實,因為在最陽光燦爛的日子裏,雨也是如此的不真實.......雨過天晴後米蘭還在和劉壹調情的現實,證明了他的幻想真的是壹廂情願,生日會上和劉壹打起來的那壹幕,只是馬曉軍心中壹個未遂的野心。其實從來沒有過這麽溫暖的雨,這麽明媚的陽光,這麽濃烈激烈的青春!
顧長衛的攝影技巧在影片結尾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馬曉軍被踢出了遊泳池,他在水中的無助也象征著他的孤立無援。這個非常意識流的鏡頭很好的表現了窒息感,但鏡頭中的壹點下沈和疏離似乎表達了他的玩味感,或許呼應了影片最後躊躇滿誌的馬曉軍開著名車倒數搭檔時的成就感!
最後,當馬曉軍傷心地走在屋頂上,和心愛的米蘭壹起騎著自行車,在夕陽的橘黃色陽光下穿過林間小路時,背景音樂是馬斯卡尼的歌劇《鄉村騎士》中的壹段插曲。這首來自外國歌劇的古典音樂與文革時期對中國的熱愛如此協調,以至於最先引用這段插曲的憤怒的公牛並不適合這首歌。
海羅(人名);英雄(電影名)
張藝謀這部電影的主題——“世界刺秦,世界放棄刺秦”。為什麽要放棄?因為刺客聽到他要暗殺的暴君,宣稱要建立壹個偉大的國家,所以被別人的夢想感動。我對秦始皇的印象是,他是壹個手有瘟疫的人,揮著袖子打雷,只以暴力統治,從不發揚夢想。他沒提要把自己的祖國和新疆土放到祖國之外。
《英雄》裏的秦始皇就不壹樣了。他是壹個新人物。他壹開口就說天國會是什麽樣子。在統壹的江山閣裏,他看著滿含亡國之淚的朝鮮畫師父子,可以心平氣和地講他為什麽要統壹天下,為什麽要讓眼睛看得見的地方和眼睛看不見的地方壹起成為壹個偉大的國家。最後,讓這對父子在他們眼中看到重生的希望——這不是壹個普通人。我們後人自然知道這個不壹般的人接下來的工作就是焚書坑儒報效天下,所以此時此刻聽他講世界大同也是壹種真摯深情,後溝裏不冒涼氣是不可能的。
我覺得這部電影是在過分贊美公認的暴君秦始皇。秦王顯然是個暴君。從秦始皇焚書坑儒、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影片的主題無非是國家利益高於壹切的翻版,但在張的文本中,國家利益被“天下”所取代。如果是這樣的話,被秦始皇殺死的人留下的孤兒寡婦,也應該像無名劍士壹樣理解秦王的苦心,因為他們今天個人的苦難,恰恰是他們為了明天更多人的安寧而必須付出的代價。“許多人會死去,但國王會活著”。只是“死去的人請記住國王”。我真的不認同這種奴隸邏輯和這部電影裏的英雄不是真正的英雄。影片中的俠客之所以被推崇為悲劇英雄,無非是為了拯救世界免受戰爭之苦,願意放棄個人恩怨和對國家的仇恨。所謂犧牲自己的私人利益來換取世界大公的道德灌輸,從而把個人精神和利益的剝奪上升為壹種自然的正義。在這樣的“正義”之下,當然,誰自覺地為正義犧牲生命,為“小我”奉獻“小我”,誰就是英雄。然而,這裏的問題是,這個“世界”是世界上所有人的“世界”,是由活生生的血肉構成的。如果能成為每個人都應該為“世界”犧牲自己的理由,那麽這樣的“世界”將如何具體落實到世界上所有的人身上?這不是矛盾嗎?真正的英雄應該像嶽飛和文天祥那樣。還有嶽飛的《滿江紅》和他嶽母的紋身。文天祥的歌詞《宋正琦》和《穿越零洋》代代相傳。張藝謀對形象的調度太簡單了。每壹部武俠劇的高潮都是高速攝影和特效的結果,就像壹系列廣告堆砌而成的風景專題片。我不認為團結是英雄的充分理由,因為真正的英雄無疑應該是正義和美德的使者。英雄是人,就應該有同情心,有同情心。不是為了奪取世界上每個人的權利,而是為了解放世界,真心實意造福人民。按照這個標準,秦王最多只能算個漢奸,或者說是殺人犯。無論他的歷史功績有多偉大,兇手在法律面前都不會停止做兇手,而是成為歷史英雄。這對死在秦王手下的人是不公平的,也是侮辱。
影片結尾有壹幕荒誕得讓人合不攏嘴:歷盡千辛萬苦才走到離秦王只有十步之遙的位置的大劍客,卻是無名無姓。實時刺殺成功的時候,他其實是被那個崇尚永恒“和平”的暴君感動了,殺人不眨眼。受到啟發後,他後悔了,放棄了暗殺計劃,轉身離去。這是壹個“快樂”的結局。太不講理了,妳壹個不知名的武學應該可以蒙混過關。以下是壹些主題。張藝謀在《英雄》中直言支持秦始皇,毀了壹個難得的本可以做成壹部宏大的詩歌史的題材。
我們年輕2
壹段美好的時光,壹個無言的結局
“如果還有壹張票,妳會和我壹起去嗎?”
搖曳的旗袍,昏黃的路燈,壹絲不茍的愛情頭像,所有想說的感情,就像壹個泛黃的舊轉盤,在歲月的留聲機裏靜靜旋轉。沒有喧囂浮躁,沒有泡沫文化的縮影,只是壹首老歌的悲涼卻優美的吟唱:《花樣年華》。壹部好電影隨之而來,同樣的溫柔。
這是90年代後現代主義的代表導演王家衛的壹部電影。故事很簡單——講的是兩個已婚男女的婚外情。另壹部類似題材的電影是美國《廊橋遺夢》。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後者是西方人的愛情觀,而《花樣年華》中體現的愛情觀屬於“當年白墻黑瓦”的東方情懷。
我們回過頭來說說王家衛,壹個經常帶著壹副墨鏡示人的角色導演。他的電影都充滿了強烈的個人色彩。《睡在風中》和《壹分鐘理論》在阿飛的真實故事中,阿飛的不敬似乎就是他的縮影;在重慶森林,633和663警官有著自己特立獨行的人生理念,菠蘿罐頭和愛情保鮮論也成為中國電影的經典。在《時過境遷》中,歐陽鋒犀利的眼神和“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圓”的大氣鏡頭也成為了很多導演,甚至張藝謀的範本。即使是備受爭議的同性戀電影《春光乍泄》,王導依然能把它拍得精致動人。影片中長鏡頭的巧妙運用和尼加拉瓜瀑布的垂直之美,也致命地貼上了王家衛風格的標簽。然而,在2000年的《花樣年華》中,王導的先鋒美學並沒有得到體現。相反,這部電影充滿了含蓄的美和隱藏的鏡頭語言。電影的主題也關註中國人通常的情感對待,從頭到尾向觀眾傳達了東方的獨特魅力和思想。可以說這是壹部最不像王家衛風格,卻深受他喜愛的電影。
影片中,梁朝偉和分別用傳統觀念詮釋了雲和這對60年代舊香港中產階級的已婚男女。他們曾經有自己的家庭。壹種緣分讓他們都搬進了同壹個公寓,另壹種緣分讓他們兩家的距離只是壹墻之隔。在逐漸的互動中,大家都熟了起來。但當他們在狹窄的走廊裏單獨相遇時,他們只是說:“真巧啊?”他們匆匆走過,各自上路了。如果生活就這樣,就安全舒適了。但終於有壹天,他們發現了伴侶不忠的事實。我不知道周和蘇是同病相憐,還是因為報復,還是兩者都不是。他們只是想找個知己訴說心事。總之,他們成了朋友。我們壹起吃西餐,壹起在著名的酒店2046號房寫武俠小說,壹起解讀他們戀人出軌的原因,壹大早壹起在英雄的房間吃糯米雞...他們都說:“我們不會像他們壹樣。”但後來,我說:“有些事,不知不覺就會發生。”證明了愛人的開始。雲在掙紮,也在掙紮,掙紮在情感與道德理性的邊緣,也在愛與不愛的邊緣徘徊。不幸的是,最後,他們都沒有超越關鍵的壹步,把事情分開。帶著心中對彼此的牽掛,蘇麗珍選擇坐在自己空蕩蕩的房間裏默默哭泣,讓淚水自由地流過臉頰;周目·雲選擇在吳哥窟的洞穴裏說出他心中的秘密,並用土掩埋,這樣它將永遠是壹個秘密。美好的歲月是無言的結局。
這是壹部看完會很沈重的電影,也是壹部看完會深思的電影。很多人看它只是因為它華麗的旗袍。的確,當26套雍容華貴的旗袍緊緊包裹住張可頤的玲瓏曲線時,的確是壹種美的享受。但如果妳看這部電影只是為了欣賞衣服的美,那就有點浪費壹部好電影了。
壹部好電影就像壹杯綠茶。乍壹看沒有味道,但仔細品嘗後,壹股沁人心脾的清香會不自覺地飄入妳的五臟六腑。《花樣年華》就是這樣壹部電影。無論是鏡頭中精致的特寫,細雨中昏暗的路燈投下的柔光,還是整幅畫面色彩的明亮層次和搶眼的色調搭配技巧,都是導演王家衛和攝影師杜可風功力深厚的體現。不得不提影片中的音響藝術,連雨滴落地的音響效果都是那麽有感染力,更不用說影片的主旋律,伴隨著男女主角多次在走廊相遇——抒情中帶著絲絲抑郁的小提琴曲。電影的這些硬件設施完美無瑕,更難能可貴的是電影的靈魂——內容劇情,如同王家衛描述的那樣巧妙。
這就像電影裏經常出現的壹個場景:雲壹個人在面攤上吃餛飩面,此時的場景久久地定格在他的臉上。他的眼裏充滿了痛苦和孤獨——為了他永遠不回家的妻子。這時,蘇麗珍出現在濕漉漉的石板路上,手裏拿著壹個精致的保溫壺。鏡頭被她纖細的手拍下,逐漸上移至胸前,卻始終看不到她的臉。這種開放式的構圖能激發觀眾的想象力。她來到面攤,同樣的餛飩面,臉上帶著若有所思的憂郁表情——為了沒有回來的丈夫。另壹對情侶在享受愛情,這壹對只是在餛飩面裏吃著自己的食物。不得不說,這壹刻,導演用壹種明暗線條交織的方法,表達了含蓄和內斂兩種愛情理念。而這種意境只有反復仔細品味才能體會,可謂是電影的經典情節。
影片中下部還有壹個令人難忘的片段。周目·雲終於鼓起勇氣向蘇麗珍表達了他被壓抑的感情。但蘇以沈默回避。周看出兩個人是不可能在壹起的。所以,他要求蘇麗珍為他做點什麽——拒絕他,讓他練習承受痛苦。蘇同意了。但是當周說了壹句“以後保重”然後放開她的手,頭也不回地走開的時候,蘇就開始覺得心潮澎湃了。這時用了壹個長鏡頭,顯示蘇的手在松開的瞬間抽搐了壹下,然後緊緊抓住另壹只胳膊,手上青筋畢露,手上突然出現壹種疼痛。然後鏡頭移向她的臉:難以忍受、悲傷、沖動、沮喪.....各種表情交匯壹處。於是,就出現了趴在周肩膀上哭的壹幕。周的手不停地輕輕拍著她的肩膀,安慰道,“好了,好了,只是演戲,只是演戲……”被壓抑的情緒突然爆發,但導演並沒有刻意煽情,而是用嫻熟的鏡頭語言優雅地表達出來,卻得到了“無聲訴說的比他們有聲訴說的還要多”的成功效果。僅此壹點就能讓很多演員喊出“我愛妳!”好好學習,我的導演。
在影片的最後,周慕雲傷心地離港後,蘇麗珍來到他的房間,點了壹根雪茄,沒有抽,只是放在那裏讓它的煙霧縈繞、盤旋、散去。壹種她曾經熟悉的氣味。她坐在椅子上,眼淚開始落下來。壹滴壹滴,最後連成壹片。至此,電影中所有的背景音都消失了。孤獨了片刻後,壹個男人的聲音在蘇的心裏響起,在觀眾的耳邊回蕩——
“如果還有壹張票,妳會和我壹起去嗎?”
無話可說......
也許壹切都應該是電影的英文翻譯:《花樣年華》。
只是那種“感性的愛”,在那種失落的心情裏。......
《畢業生》
說到畢業,就不能不提這部電影。達斯汀·霍夫曼對未知世界的猶豫和向往,以及充滿激情和沖動的結局,都完美契合了畢業生的心情。當然還有那壹段廣為傳唱的插曲,會在適當的時候撼動妳心中淡淡的悲傷。雖然只是大二,但有時候也會有壹種對未來的迷茫,就像影片中表現的那樣。這只是壹種茫然,壹種死壹般的茫然...從影片壹開始,本的臉上就是壹種麻木的表情,這是所有畢業生共有的。而影片的音樂更是增添了憂郁的色彩,悠然自得。本是壹名優秀的畢業生,家人早已為他準備好了壹切,正在等待他的歸來,但他似乎對此並不在意。他對自己的生活充滿了懷疑。也許他曾經夢想過很多美好的未來,但在現實生活中他要面對的事情遠比學校書本上的多。他要面對各種誘惑,還要承受高潮過後的孤獨。這就是生活。也許他還沒有準備好。也許他開始暴露自己人性中的缺點了。當羅賓遜夫人邀請他去她家,或者當她開始勾引他的時候,他的良心開始下降。我們不能說他的內心沒有掙紮,但最終他還是選擇了墮落。羅賓遜夫人是這個社會的象征,她牢牢地控制著本。她曾經也是壹個像本壹樣憧憬美好的畢業生,但是在經歷了世事之後,她漸漸的被這個社會同化了。現在她是壹個追求感官享受和精神空虛的半老徐娘。當她受到威脅時,她是如此狡猾和惡毒。也許最後我們都會像她壹樣。這時,本也暴露了自己的弱點,他很軟弱,這從本在羅賓遜夫人家和她調情時不知所措就可以看出來。面對這個社會,本是壹張白紙,他還有很多要經歷。他還有很多要學的。現在他的精神和羅賓遜夫人壹樣空虛,但他更懦弱。但是在和羅賓遜夫人的曖昧期間,他也有壹天覺得無聊。當他父親嚴厲地問:“妳對自己的未來有什麽打算?”,他被刺眼的陽光照得睜不開眼,真題對他來說太難了。而他只能逃避遊泳和作弊。“妳抓到我了。”本的回答軟弱而迷茫,卻也激起了他對自己的思考。這時,他的天使相繼出現。蓮蓮可以說是影片中唯壹完美的形象,可惜也是三個人中最簡單的壹個。本從她身上找到了自己失去的和逐漸失去的東西,終於鼓起勇氣向蓮蓮表白,但當然不會那麽簡單。羅賓遜夫人瘋狂地阻止了他們。但兩顆相愛的心走到了壹起,終於在日本的壹個雨天,向蓮怡表白了自己的行為。但當連壹知道那個女人是他的母親時,她又舍不得毅然離開本。連壹的離開讓本開始思考。他發現自己離不開連壹。她帶給他的東西太多,讓他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他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他決定回到聯誼。在破壞婚禮的場景中,攝像機顯示現場壹片混亂。當他看到窗外號哭的書時,鏡頭分別給了羅賓遜夫人和羅賓遜先生壹個特寫,混在混亂的全景中,展現了他們虛偽面孔下的惡毒扭曲。本終於有了壹家公司。最後,兩人跑上象征自由的大巴,奔向解放。他們臉上帶著燦爛的笑容,眼裏有希望,有喜悅,有決心,但也有壹點迷茫。新的生活即將開始。我不知道他們將要面對什麽。
影片壹開始就給我帶來了極大的震撼。這部電影以主角本飛回家的壹系列鏡頭開始。雖然這只是壹組告白鏡頭,卻刺痛了我的心,帶著壹絲焦慮和痛苦。影片中,本表情茫然,對周圍的壹切漠不關心,機械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深深地感覺到本對畢業和回到久違的家並不開心。相反,他似乎很不情願。為什麽壹個在別人眼裏應該充滿活力和沖勁,前途壹片光明的即將步入社會的畢業生,看起來卻是那麽的死氣沈沈?在這壹點上,作為壹名大學生,我當然明白其中的原因,因為我也正處於猶豫期。大學生活不知不覺已經過去了壹半的時間。當我回顧過去的兩年,我發現我壹事無成,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了壹些無聊的事情上。再這樣下去,兩年又要過去了。那時候我畢業離校,會不會像本壹樣毫無準備,迷茫?突然我想到了家裏父母的殷切期望...我不敢再想這件事了。
之後,本在錯誤的時間和地點接受了錯誤女人的誘惑。“羅賓遜夫人,妳在引誘我。不是嗎?”影片並沒有明確解釋羅賓遜夫人勾引本的具體原因。羅賓遜先生有什麽問題嗎?羅賓遜夫人浪漫嗎?或者羅賓遜夫人只是喜歡本?.....我們不知道。但是有壹個大背景很明顯。影片拍攝於1967。當時美國女權運動、性解放運動、黑人民主運動都在大張旗鼓地進行著。甲殼蟲樂隊領導的反叛精神席卷全國,無數年輕人為之瘋狂...簡而言之,這是壹個躁動和反叛的時代。所以影片的整體畫面氛圍非常明快明亮,有時甚至有點刺眼,有意給觀眾制造壹種躁動不安的感覺。了解了這壹點,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麽羅賓遜夫人會勾引壹個和自己女兒差不多大的小男孩,看著他長大,而本卻無法抗拒和壹個看著他長大的長輩上床的誘惑。他們之間有愛情嗎?至少本相信羅賓遜夫人的女兒納恩之間的愛情,他已經多年沒有見過她了,這可以從他安撫羅賓遜夫人的努力和他反復承諾不與納恩交往中看出。但自從對Nin壹見鐘情,他就知道自己對Nin的感情是愛,是真愛。此外,羅賓遜夫人強烈反對他與納恩的交往,並威脅要公開他們的關系。本和羅賓遜夫人徹底分手了,他們走向了對立面。這段有性無愛的關系就此結束。
稍後再說納恩。她很單純。在她與本的互動過程中,影片多次播放斯卡伯勒集市。這首歌給人的感覺很美,也符合本對納恩的追求。完全是真誠的,是兩個年輕人之間簡單的戀愛過程。影片中安排的本追求寧的場景十分有趣,讓觀眾暫時忘記了之前的沈重心情。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傻小子是怎麽挽回女孩的心的。印象最深的壹段是本去納恩學校的旅行。他坐在噴泉旁,臉上帶著壹絲期待。本追著納恩的公交車,在公交車上和她搭訕,讓他第壹次看起來像個21歲的男生,壹點點的高跟鞋,很受觀眾歡迎。最後,納恩和男友都出去約會了,斯卡布羅集市又響起來了,本嘗到了失落感。只有真正經歷過這種心情的人,才能充分體會其中的滋味。“妳明天願意嫁給我嗎?”“不知道”和“後天呢?”本的這句求婚臺詞堪稱經典,充分體現了主人公當時的心情,也只有這樣壹個21歲對未來沒有任何打算的男人才會說出這樣的求婚話。
但是,也正是因為Nin的單純,她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壹個和她媽媽有曖昧關系的男人,盡管她深愛著那個男孩。於是,Nin選擇嫁給了壹個他不愛的男生。可以說,這個時候,Nin的內心還是很壓抑的。雖然她心裏很想和本在壹起,但卻擺脫不了傳統社會倫理的束縛。直到最後,本驚天動地的婚劫就像壹把鑰匙,徹底打開了寧的精神枷鎖。什麽社會倫理道德觀念...都被遺忘了,她做了她最想做的事。
先說經典的婚劫。首先,本開車四處尋找被送去結婚的寧。隨著速度,羅賓遜小姐響起。這首歌的曲調輕快幽默,對以羅賓遜夫人為代表的成人世界進行了辛辣的諷刺,體現了年輕壹代的叛逆精神。最後,本用教堂的十字架來抵抗那些想阻止他帶走寧的人。在西方社會,基督教建立了權威,但本卻把象征性的十字架作為追求自己幸福的武器。諷刺和叛逆精神體現在壹切。當本和納恩沖破重重阻礙,成功踏上自己的“幸福之路”時,斯卡伯勒集市再次想起電影到此結束,卻把我們的思念留給了作為觀眾的我們。
這是青春的沖動,也是青春的勝利。但是,激情過後,就沒必要面對現實了嗎?本和納恩的媽媽確實發生了關系,這個錯誤不是說壹句“我錯了,我很後悔,以後會改正的”就能彌補的。可以斷定,這件事會像噩夢壹樣縈繞在他們的後半生,讓他們永遠無法面對父母。另外,本之前對自己的未來也沒有規劃。追求Nin,向她求婚只是自發的,並沒有完整的計劃。劫婚成功後,他必然會面臨壹個古老而現實的問題“愛情還是面包”。突然想到,在搶婚的過程中,本在某個瞬間趴在教堂的玻璃上,對著寧大喊。當時的形狀和表情與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十分相似,我們不禁想到他在為誰受苦,為自己還是為所有和自己壹樣叛逆的年輕壹代...
《畢業生》是美國那個時代的壹首青春之歌。作為目前中國年輕壹代的壹員,我似乎也遇到了和主角壹樣的情況。所以看完電影後,我不禁深受感動,心裏很難受,所以才提出這麽多抱怨,希望能引起壹些和我壹樣無所適從的年輕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