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除了華佗,古代還有哪些名醫?(至少寫兩個)

除了華佗,古代還有哪些名醫?(至少寫兩個)

孫思邈

孫思邈(581-682),京兆花園(今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醫學家。孫思邈35歲開始服用靈芝,101歲去世。他用自己的生命見證了靈芝的長壽,被後人稱為“藥王”。

581出生於貧農家庭。他從小就很聰明,受到老師的高度評價。長大後,他開始喜歡道教。由於當時社會動蕩,孫思邈隱居在陜西秦嶺太白山,漸漸有了很高的聲望。當時朝廷命孫思邈為國子監博士,他拒絕了。孫思邈在太白山學習道教經典,探索養生之術,也閱讀了許多醫書,研究古代醫方。他選擇“救死扶傷”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為了了解中草藥的特性,他跑遍了山林。孫思邈也非常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訪問並及時記錄,最終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後,孫思邈開始接受朝廷的邀請,配合朝廷開展醫療活動。公元659年,世界上第壹部國家藥典《唐鑫本草》完成。孫思邈死於公元682年。據史籍、本草、道藏等文獻,以及陜西省耀縣藥王山碑刻記載,孫思邈著作有80余種,其中有許多已失傳至今。

李時珍——明代醫家

李時珍(1518-1593),本名東碧,晚年生於湖山。他出生於湖北蘄春縣周琦鎮東昌街瓦屑壩(今大夫街),是明代著名的醫學家。後來被楚皇宮和皇家禦醫院判刑。他死後,被明朝朝廷封為“文林朗”。

1565年以來,李時珍先後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采集藥物標本和方劑,拜漁民、樵夫、農民、馬車夫、醫藥工作者、捕蛇者為師,查閱歷代醫藥書籍925種,記載上千萬種。作品較多,如《奇經八脈》、《令狐脈》等。

東漢末年的名醫張仲景

張仲景(約150 ~ 154——約215~219)東漢南陽郡聶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人。東漢末年,壹位名醫,被後人尊為醫聖,南陽五聖之壹。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撰寫了傳世巨著《傷寒論》。其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在方劑學方面,《傷寒論》也有很大貢獻,創造了許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方劑。他創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得到了歷代醫家的高度贊揚。

  • 上一篇:高尿酸治療痛風的秘方5種成分通過食療可以治愈痛風。
  • 下一篇:海烏星的醫藥用途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