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對癥治療
重病、發燒或年老體弱者應臥床休息,避免吸煙,多喝水,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如果發熱頭痛,可以選擇復方阿司匹林、止痛藥等解熱鎮痛藥片。咽痛可以用消炎潤喉片和局部霧化治療。鼻塞流鼻涕可以用1%麻黃堿治療。
第二,抗菌治療
如果有細菌感染,可以選擇適當的抗生素,如青黴素、紅黴素、螺旋黴素、氧氟沙星等。單純的病毒感染壹般不需要抗生素。
用化學藥物治療病毒感染還不成熟。嗎啡(ABOB)對流感病毒和呼吸道病毒有壹定療效。阿糖腺苷對腺病毒感染有壹定療效。利福平可選擇性抑制病毒RNA聚合酶,對流感病毒和腺病毒有壹定療效。近年來發現壹種人工合成的強效幹擾素誘導劑——聚(L: C)能使人體產生幹擾素,抑制病毒繁殖。
第三,中醫治療
中成藥或辨證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原則獨具特色。
1.基礎治療
祛風解表治病。手太陰、手陽明經、督脈為主。
合谷大椎太陽風池在要點。
用穴位是不是很冷很冷?妳為什麽不看看它?加曲池、赤澤、大魚際;鼻塞者,加迎客香;因體虛而感冒者,加足三裏;喉嚨痛的,少加商;如果全身酸溜溜的,加個柱;濕者,加銀陵泉;那些在夏天中暑的人將被加入委員會。
毫針瀉法操作要點。風寒感冒,大椎灸;風熱感冒,大椎刺絡拔罐。在配穴上,足三裏補或平瀉,少上、委中刺放血,其余穴瀉。
方毅感冒是外感邪氣侵襲肺衛所致,太陰與陽明互為表裏。所以選擇手太陰、陽明經,祛邪解表。督脈掌管全身的陽。溫灸大椎穴,可通陽散寒。刺絡放血,可清熱祛邪。風池是足少陽經和陽衛經的交匯處,陽衛經為苦、寒、熱。所以風池既能驅散風邪,又能配合太陽穴清腦。
2.其他治療
(1)拔罐法選取大椎、沈竹、大榭、舒菲,拔罐後離罐15分鐘,或采用拔罐法。這種方法適用於感冒。
(2)挑絡拔罐法選取大椎、風門、沈竹、舒菲,消毒後用三棱針挑取,使其自然出血。出血點顏色變淡後,穴位加拔罐,留罐10分鐘,即可,清洗局部,再次消毒針眼。此法適用於風熱感冒。
(3)耳針選用肺、內鼻、下屏尖、額部,采用中強刺激。咽痛加咽喉和扁桃體,毫針療法。
3.感冒的其他治療方法
(1)敷貼療法中,將兩片大蒜用面粉搗成泥狀,做成圓錐形,塞入人的鼻孔(兩側交替),每次15-20分鐘,每日4.5次。具有祛風散寒、宣肺開竅的功效,適用於風寒感冒。
(2)外用,取蔥白30g,生姜30g,鹽5g,搗成糊狀,加白酒適量調勻,用紗布包好,擦於胸、背、肘、腋窩、手、足、心。壹般有解表祛邪的功效。摩擦後15分鐘左右會出現出汗,感冒癥狀可以緩解。
(3)食療:取紫蘇葉3-6克,生姜3克,洗凈切碎,放入茶杯中,倒入開水200-300毫升,蓋好浸泡10分鐘,再放入紅糖15克,攪拌均勻,趁熱飲用。具有解表祛邪的功效,適用於初感冒、惡寒、無汗、頭痛者。
(4)如何巧妙選擇中成藥治療感冒?
隨著氣溫的降低,越來越多的人感冒。治療感冒的口服中成藥毒副作用小,簡單,不影響工作,符合循序漸進的用藥原則。但是,面對市面上種類繁多的藥物,我們不能盲目選擇,壹定要根據癥狀來使用,否則不僅無效,還會延誤病情,甚至加重病情。這裏介紹幾種簡單的選擇方法。
1)風寒感冒。癥狀為惡寒、輕度或無發熱、頭痛、鼻塞、流鼻涕、喉嚨癢、咳嗽。此時應選用辛溫解表的藥物,如九味羌活丸、蘇神李飛丸、宣彤李飛丸,而桑菊感冒片、銀翹解毒片、靈翹解毒丸、靈甘陽感冒片不能選用。誤用會加重病情或延遲愈合。
2)風熱感冒。癥狀為嚴重發熱、輕度惡寒、頭痛、咽喉紅腫痛或脹痛,或口幹、咳嗽、痰黃稠。此時應選用辛涼解表藥,如桑菊感冒片或銀翹解毒丸、苓甘陽感冒片、苓翹解毒丸等,但不能選用九味羌活丸、參蘇力肺丸、通玄利肺丸。誤用會導致更高的體溫和更嚴重的喉嚨痛。
3)寒濕凝滯型感冒。外感風寒表證,發熱惡寒,體溫低,頭痛,內有痰濕,胃悶,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可選用藿香正氣水溶液或藿香正氣水等能解表濕的藥物,保和丸、山楂丸不宜服用。
4)雙感寒。癥狀為熱盛惡寒,頭痛頭暈,口苦口幹,咽痛,便秘,小便澀澀。此時應選用表裏兼治的藥物,如防風童生丸。
5)氣虛寒。癥狀表現為身體虛弱,抵抗力低下,平時易出汗,畏寒,乏力,食欲不振,輕度發熱,流鼻涕,持久不散,或反復感冒。此時使用普通感冒藥效果不佳,應選擇補中益氣丸。
(5)中藥處方
(1)
血虛外感的辨證。
用辛涼藥治標。
方明桑枝茅根湯
包括嫩桑枝30克、白茅根30克、霜桑葉9克、純連翹9克、苦桔梗9克、生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1劑量,每日2次。
源頭在南方寒冷。
(2)
外邪辨證是由疫邪和毒邪引起的。
治汗解表,清熱解毒。
方明唐。
由青蒿6克(下)、柴胡12克、桔梗12克、黃芩12克、連翹12克、金銀花12克、板藍根12克組成。
用法:水煎服,1劑量,每日2次。
陳炯反抗的根源。
(3)
外感風熱辨析。
治療方法為辛涼解表,清熱宣肺。
方明印·唐智。
它由金銀花12g、連翹12g、梔子10g、薄荷5g、牛蒡子10g、桔梗6g和甘草6g組成。
用法:水煎服,1劑量,每日2次。
出處是朱光華。
(4)
陰虛與外感病的辨證。
治陰清熱,宣肺解毒。
方名叫藍迪湯。
包括板藍根50克、生地50克、麥冬20克、知母20克、桑葉20克、桔梗15克、蟬蛻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壹日三次。
來源是的程。
(5)
辨證:濕邪外侵,內抗脾胃。
治療方法:芳香化濕,發汗解表,理氣健脾,調理胃腸道。。
方明火三浦仁堂。
由廣藿香8克、厚樸6克、法夏6克、茯苓9克、杏仁6克、薏苡仁12克、砂仁3克組成。
用法:水煎服,1次,每日2次。
來源孫克勤方。
(6)
外感寒的辨證。
治辛熱解表。
方明靜防排毒湯加減。
它由荊芥10克、防風10克、桑葉9克、豆豉10克、獨活10克、前胡6克、陳皮6克、薄荷6克(下)、生姜2片、杏仁10克、紫蘇葉9克組成。
用法:水煎服,1劑量,每日2次。
從源頭聞雞食譜。
(7)寒有內熱外寒。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周發明了這種“感冒合劑”。具體處方如下:
炙麻黃6g杏仁10g石膏30g甘草5g。
柴胡10g黃芩10g板藍根15g金銀花20g
羌活10g紫蘇葉10g薄荷6g
中醫有效治療兒童感冒
寶寶感冒後,如果癥狀不嚴重,沒有發燒,可以根據癥狀和表現在家裏咨詢醫生,在醫生的指導下酌情服用壹些中成藥。
妙招1服用中成藥
1.風寒感冒:常表現為輕度發熱,不出汗,怕冷,喜歡讓媽咪抱在懷裏。同時寶寶流鼻涕,咳嗽陣陣,痰稀易咳,舌苔薄白。可以用小兒感冒顆粒、午茶、柴芳顆粒等藥物,劑量遵醫囑。
2.風熱感冒:常高熱,多汗,口唇紅,咽幹,鼻塞有黃鼻涕,咳聲重濁,痰少,舌苔黃膩。可以用小兒清熱解毒口服液、板藍根顆粒等藥物,劑量遵醫囑。
妙招二:實施中醫按摩法
發燒:清水。推天柱骨各200次,揉天心30-50次。
鼻塞:擦香。擦鼻子100次。
咳嗽:擠壓突突30次,下推胃中部,揉舒菲各50-100次。
妙招三:使用家庭療法。
1.香菜根和洋蔥根各15g。煎好後加入適量冰糖代替茶葉。
2.白菜根20克,姜3片,紅糖60克壹起煮熱喝。
3.鮮蘆根30g,開水代茶。
4.咳嗽痰多的寶寶可以喝生梨開水。
家裏總有壹種治療孩子感冒的中成藥。
因為孩子吃藥比較困難,所以開藥的時候盡量使用劑量小療效高的藥物。這樣,中成藥在兒科疾病中得到廣泛應用,有些劑型如丸劑、散劑等也可以在牛奶、蜂蜜或粥中服用。下面簡單介紹壹下家中常備的治療兒童感冒的中成藥:
(1)九寶樂隊丹具有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健胃消食的作用。主要用於風寒感冒,癥見畏寒發熱、頭痛、四肢酸痛、無汗、鼻塞流涕、咳嗽痰多、食欲不振等。,每次用1丸(每丸3g,每日兩次,溫開水送服;壹歲以下兒童應減少。
(2)苗靈丹:具有清熱解表、止咳化痰的作用。適用於兒童頭痛、發熱、畏寒、無汗或微汗、鼻塞流涕、咳嗽痰多、咽痛、氣短口渴、面紅唇紅,甚至持續高熱、抽搐等癥。此丸是治療小兒感冒發燒咳嗽痰多的常用中藥。每次服用l粒(每粒重1。5克),每日兩次,用薄荷水煎服或溫開水送服。
(3)小兒感冒顆粒:能清熱解表,主要用於小兒感冒發熱、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每天服用兩次,每袋24克。1歲以下每袋服用4次,1-3歲每袋服用3次,4-7歲每袋服用2次,8-12歲每袋服用1次。用溫開水送服。
(4)小鮑爾元丹:具有清熱解表、鎮驚化痰的作用。適用於小兒風寒感冒、痰熱內收,如畏寒發熱、無汗、鼻塞流涕、咳嗽痰多、氣短、面紅唇紅,甚至高熱、躁動、昏迷、抽搐等。是治療小兒感冒、上火引起的高熱、氣短的常用中成藥。每劑為1粒(每粒重0。9克),每天兩次。薄荷、鉤藤湯或溫開水送服。壹歲以下兒童應減少。
(5)回生九積粉:簡稱九積粉,大瓶重3g,小瓶重1。2克。該藥物具有清熱解表、鎮驚化痰的作用。適用於兒童發熱、感冒、多汗、咳嗽有痰、咽痛、便秘、小便黃赤、煩躁不安,甚至抽搐。是治療兒童感冒發燒的常用成藥。還可用於流感、肺炎、咳嗽、隱匿性皮疹、急性發熱、驚厥。每份0。6克,每日兩次,用溫開水沖服。壹歲以下兒童應減少。
(6)小兒至寶錠,簡稱至寶錠,是治療小兒感冒的常用中藥之壹。該藥物具有清熱散結、祛風化痰的功效。適用於外感風寒引起的發熱、咳嗽痰多、嘔吐惡心、食欲不振、大便酸澀、手心發熱、煩躁甚至抽搐等癥。蜜丸,每粒重1。5克,每次1丸,每日2次,用焦三仙湯或溫開水沖服。壹歲以下兒童應減少。
(7)牛黃真鏡丸:是治療小兒冷休克的主要中藥之壹。它是壹顆蜂蜜藥丸,每顆藥丸重1。5克。該藥物具有清熱鎮驚、祛風化痰的作用。適用於小兒頭痛無汗、高熱不退、痰多涎盛、氣短煩躁、睡眠中驚悸內熱、感外邪、痰熱內收致肝風。嚴重者可出現意識不清、手足抽搐等癥狀。每次服1丸,每日2次,服薄荷煎劑或溫開水。壹歲以下兒童應減少。
(8)蘇祥·鄭偉丸,又稱蘇祥·鄭偉丹。又稱蜜丸,每粒重1。5克,是治療小兒外感暑濕傷食停乳的常用成藥。該藥物具有解表和中、消食化積的作用,可用於發熱、惡寒、嘔吐、腹瀉、惡食、少尿、腹痛、腹脹等任何癥狀。每次服用1粒,每日兩次;用溫開水送服。壹歲以下兒童應減少劑量。
中醫辨證論治
1,寒寒
癥狀有惡寒、輕度發熱、無汗、頭痛、四肢酸痛、鼻塞重、流涕、咽部癢、咳嗽、痰稀白、喜熱飲、舌苔薄白、脈浮或緊。
辛溫解表,宣肺散寒。
經方敗毒散加減。藥用荊芥10g、防風10g、羌活6g、獨活10g、柴胡10g、前胡6g、川芎6g、枳殼6g、茯苓10g、桔梗6g、甘草3g、薄荷6g(下)。
2、風熱感冒
治辛涼表證,宣肺清熱
加味銀翹散。
3、夏季濕冷
暑濕表證的治療
加減壹種新的藥用香薷飲。
4、氣虛寒
治療,益氣解表
加味蘇神湯。
5、陰虛寒性
治,養陰解表
妳應該用加減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