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樂樂、王海東、吳小剛
督脈穿骨術
2.1“督脈病主督脈,督脈在骨上,甚至在臍下”的理論意蘊《蘇文骨空論篇》記載:“督脈病主督脈,督脈在骨上,甚至在臍下。”歷代醫家對這句話都有獨特的解讀,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在第1條釋義中,馬媽和王冰認為“上骨”是橫骨上的曲骨穴,於是有了這樣的定義:輕度督脈病患者在橫骨上的曲骨穴上治療,重度督脈病患者在臍下的女陰穴上治療。值得註意的是,以上兩點屬於任脈穴位,與前面“治督脈病”壹句相反。有人解釋說。
第二種觀點主要解釋了督脈與脊柱的關系,而對“督脈下營”說得很少。張誌聰說,“骨指的是脊椎背面的骨點。”以脊柱為重點,認為脊柱關節紊亂會導致督脈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導致全身經絡臟腑功能失調。另壹方面,督脈氣血不通,也會導致脊柱關節紊亂,造成臟腑病變。強調通過中式按摩來調節脊柱關節的平衡。
第三種解釋認為“治骨,甚至治臍下”是上下對應的句式,後面是“很嚴重”,然後前面有輕的;前者是“治骨”,後者是“治臍下”,所以這句話可以理解為督脈病,輕者治於脊柱(督脈),重者治於臍下(任脈)。著眼於上述觀點,研究《黃帝內經》中督脈的循行,王海東認為“上骨”和“下五營”都是督脈的組成部分,“下五營”可以解釋為《蘇文骨空論篇》中記載的“下腹以下骨中心”,即兩塊恥骨在解剖學上靠近前中線的位置。
臨床實踐證明,咬棘突、恥骨面取得了滿意的效果,進壹步證實了“督脈病治,治在骨上,甚至治在臍下”的臨床指導意義。
2.2督脈病的範疇《蘇文骨空論篇》首次提出督脈病,“督脈為病,脊柱強而病反,痛自小腹,不得沖疝;他女人不孕,痔瘡都幹了。”故將“脊梁骨壯,不能俯仰”視為督脈之病;《靈樞經》記載:“其實督脈脊強,弱則頭重。搖高了,扛過坎的人拿差價。”是經絡不通的癥狀。上述癥狀包括“脊柱強壯”、“疝氣”、“痔瘡”、“溺水”、“幹燥”。後世醫家圍繞督脈病的循行路線及其與經絡、臟腑的關系,對督脈病進行了補充。督脈病的現代範疇類似於“脊柱相關疾病”,主要包括骨骼和肌肉的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關節炎等。)、神經精神疾病(腦癱、感覺異常、重癥肌無力、抑郁癥等。)和內臟疾病(腎病綜合征、原發性痛經等。).
2.3“督脈穿刺”是什麽意思?《靈樞十二刺》說:“刺短者,咬之,微抖而深,直抵穴道,上下摩骨。”這句話指出了短針法是用來治療骨痹的。具體操作是將針插入骨面,輕輕搖動針柄進入骨內,上下摩擦。後來有句話叫“失刺者直入出,深入骨中去骨痹”。清代段玉裁解釋“鳥從高處飛向低處”壹詞,將其引申為真誠、極端。“至骨”可以理解為至骨的極穴,即至髓腔。在正常生理狀態下,筋、脈、肉、皮、骨是整個人體系統的重要環節,其中筋與骨關系密切,通過筋的束縛作用,維持骨關節與周圍組織的正常解剖關系,處於動靜平衡。所以“督脈穿刺術”就是沿著督脈尋找“筋節”,以“筋”為紐帶,針刺“骨”。
這種舒筋祛寒的治療方法,關鍵在於找到筋節,遵循“經阻筋,骨突阻筋,結合患者主訴和醫生體檢最終確定筋節”的理論。督脈沿線的所有骨突都是腱結,主要包括脊柱和顱骨中線3 ~ 5cm寬的區域。常見的寒骨部位有枕外隆突、棘突、恥骨。因此,醫生有必要仔細檢查患者主訴疼痛、酸痛、重滯的部位,觸診觸及的堅韌、緊張部位為“腱結”,也稱陽性反應點。《黃帝內經》描述的穿骨術,與現代的骨減壓、骨膜刺激術非常相似。西醫認為,它們的作用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兩部分:壹方面,骨膜富含血管神經,受針尖刺激產生血管活性物質,從而降低5-羥色胺等痛覺介質的含量來緩解疼痛;另壹方面,骨減壓可以通過散瘀來緩解骨內壓力,也為新的毛細血管和側支循環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可以從根本上消除骨內高壓,緩解疼痛。
3例病歷
患者,男,56歲,2065 438+09-10-2就診。主訴為全身關節痛,恐風寒4年多。4年前,患者雙手近側指間關節無明顯誘因,晨起雙手明顯僵硬,並伴有雙腕、雙肘疼痛。當他遇到寒冷時,由熱引起的疼痛減輕並加劇。他在當地醫院被確診為風濕性關節炎。癥狀:表情和精神差,全身關節疼痛,怕風怕冷,雙腕雙肘活動受限,雙手雙腳異常,背部無疼痛,無腹痛腹瀉,畏光不流淚,厭食,睡眠中等,舌淡,苔薄白,舌胖,脈弱。實驗室檢查:類風濕因子56 iu ml-1,抗環瓜氨酸肽抗體41.49 U mL -1+0,血沈38 mm h-1,C反應蛋白1。西醫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診斷:痹證(寒濕痹證)。治療:選擇第三中骶棘、第七頸椎棘突、枕骨隆突進行骨冷治療。具體操作:選用1.2 mm 50 mm針刀,進針部位局部消毒,刀口線平行於體縱軸,針體垂直於骨面,快速刺入皮膚,輕輕搖動,勻速前進,進針深度約為骨皮質內1 mm,然後輕輕搖動抽針,針取出後立即按壓止血,局部消毒。每周1次,共5次。患者反映關節疼痛、怕風怕冷癥狀明顯改善。
註:《論蘇文之怒沖天》雲:“陽者養精神,柔者養肌肉。”《蘇文俱痛論》也說:“殷琦疲,楊琪不在,故死而痛。”寒濕凝滯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機制主要是外感寒濕之邪侵入人體,又因先天之質為陽虛——寒氣內生,兩寒合阻經絡關節,故全身恐風寒,熱所生之痛減輕,寒則加重;寒氣由此而生,寒氣主導吸收,其滯則表明四肢僵硬,活動不利;寒邪侵入四肢,堵塞經絡,不起作用就疼,然後妳就會看到全身關節痛;寒邪影響氣血精氣運行,自身陽虛,氣血精液運行無力,導致痰瘀交結,這時妳可以看到雙手關節變形。治療要以“督脈穿骨術”為主,督脈為陽脈之海,主體為陽,脊柱也是督脈之所。因此,選擇第三中骶棘、第七頸椎棘突、枕骨隆突進行穿骨治療,既能刺激陽氣生長,同時又能驅逐外感寒邪,使楊燦分布於全身,使氣血和骨骼得到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