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皮炎是皮膚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簡單診斷面部皮炎不難,但要詳細分析其病因就不容易了。面部皮炎,尤其是化妝品皮炎,往往被患者忽視。雖然接觸性皮炎是最常見的,但有時其他原因引起的皮炎在臨床上並不容易與面部接觸性皮炎相區分。因此,仔細分析發病機制和癥狀,結合斑貼試驗,將有助於臨床鑒別診斷。
(壹)面部接觸性皮炎:
化妝品、外用藥物、職業接觸和壹些生活用品均可引起面部變應性接觸性皮炎,如毛發過敏,常可引起上眼瞼、發際線邊緣和雙耳垂皮炎,眼鏡架常引起顳下區皮炎,化妝品常引起面頰部皮炎,外用藥物常可引起用藥部位皮炎。工業粉塵等空氣傳播物質會引起面部和頸部的空氣傳播接觸性皮炎。化妝品和其他直接用於美容目的的植物汁液也可直接導致刺激性接觸性皮炎。黃瓜汁、西瓜汁、花粉等過敏原會引起延遲接觸反應。
有些物質,如防曬霜、橡皮膏等,也會促進發光過敏性皮炎等。仔細詢問病史,皮膚檢查和斑貼試驗是診斷的關鍵。我們應該保持高度警惕,不要輕易做出診斷。
由於接觸性質、接觸方式和個體反應性不同,皮炎的形式、範圍和嚴重程度也不同。針尖稍有微紅或紅斑,輕度水腫,或密集丘疹。嚴重者紅斑腫脹明顯,有密集的丘疹、水皰和大皰。
(2)季節性接觸性皮炎:
是由花粉引起的季節性復發性接觸性皮炎,好發於春秋兩季,好發於女性。有報道稱患者IGE水平升高,花粉斑貼陽性。臨床表現為面頸部輕度紅斑水腫,混有半米粒大小的紅色水腫性小丘疹,後期可有谷殼樣鱗屑。可混有瘙癢,每年反復發作,可自行消失。
但需要註意的是,在春季,很多兒童、婦女由於空氣幹燥、多風的天氣導致面部脫水,導致皮膚保護能力下降,經常洗滌、環境幹燥、風吹等因素,特別是臉頰出現輕度紅斑,鱗屑細密,嚴重時出現小裂紋,輕度疼痛。本病應與季節性接觸性皮炎相區別,建議稱之為季節性面部皮炎。
(3)脂溢性皮炎:
多數情況是在皮脂溢出的基礎上發生的,往往從頭部開始,逐漸向下蔓延,多見於皮脂腺分布的部位。如眉弓、鼻唇溝、下頜骨、耳後等。典型的損害是黃色和紅色斑塊,帶有油膩的鱗屑,邊界清晰,瘙癢。
(4)復發性面部皮炎:
發病多與粉塵、花粉、化妝品、日光刺激、精神緊張、疲勞、消化功能障礙有關。多見於20 ~ 40歲女性,以春秋季為主,發病突然,自覺瘙癢。皮損從眼瞼周圍開始,逐漸蔓延至面部。多為輕度局限性紅斑,及輕度腫脹,有米糠樣細鱗屑,但無水皰、丘疹、浸潤及苔蘚。
(5)面部激素依賴性皮炎:
又稱類固醇皮炎或類固醇酒渣鼻,是指面部反復外用糖皮質激素後,特別是停用糖皮質激素2周左右,出現持續性紅斑、毛細血管擴張和萎縮,偶見丘疹和結節,可並發膿皰。如果糖皮質激素治療療效逐漸下降,就要升級治療。
本病多見於中青年女性,其主要原因是糖皮質激素使用適應癥不準確、藥物品種選擇不當、劑量大、用藥時間長。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如激素耐受、激素促進痤瘡丙酸桿菌等微生物的過度生長,或激素對皮膚屏障功能的影響。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會使糖皮質激素受體減少,光敏性也是原因之壹。
激素依賴性皮炎的診斷沒有統壹的標準。章雷等人擬定的診斷標準是:①有1個月以上的激素外用史;②激素停藥後2 ~ 10天原發病或皮損復發加重;③主觀癥狀包括瘙癢、燒灼感、幹皺和疼痛;④客觀癥狀包括炎性丘疹或膿皰、紅斑、潮紅水腫、皮膚幹燥、脫屑、毛孔粗大、色素沈著、毛細血管擴張和表皮萎縮。①、②,③、④大於L者有診斷意義。
治療中應使用四環素或紅黴素等抗生素。為防止激素撤藥反彈嚴重,可先用1%氫化可的松軟膏,含山梨醇的氫化可的松乳膏不能用,因為常引起原發刺激,強效激素制劑不能再用。要逐步降解激素,耐心解釋患者的想法。另外,也要註意避免暴曬。
(6)濾泡性皮炎:
它是由蠕形蟎寄生於人的毛囊或皮脂腺引起的慢性炎癥。多為中青年,男性,可引起酒渣鼻樣、痤瘡樣皮疹,但無黑頭粉刺,春末夏初更明顯。根據皮疹可分為痤瘡型、酒渣鼻型、混合型、濕疹型、疥瘡型、瞼緣炎型、水皰型、膿皰瘡型、毛囊炎型、脂溢性皮炎型。可用甲硝唑0.2g治療,壹日三次,15天。
(7)牙周皮炎:
20-35歲女性長期使用含氟激素或含氟牙膏,損害可對稱分布於鼻唇溝、唇周、面頰,但鼻部不受累。嘴唇紅邊周圍有壹個狹窄的“蒼白圈”。主要皮損為紅斑、紅色或膚色丘疹、針大丘疹,呈簇狀分布。以後可降為鱗屑性紅斑,有輕微瘙癢或燒灼感,皮損有輕有重。
口服四環素有很多好的效果。有人提出,口周皮炎的發生與患者同時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治療有利於口周皮炎的康復。
以上只是壹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