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這孩子早說話早走路,將來會很聰明的。”其實這並沒有什麽實質性的依據。說話早的孩子不壹定聰明,走路早的孩子也不例外。
壹般嬰兒壹出生就哭。他們3-4個月開始牙牙學語,7-8月發出爸爸媽媽等重疊音節,10-12個月學習壹些大人說的熟悉的事或人,1歲模仿大人說壹些簡單的話,開始學習用語言表達自己。在2-3歲時,他們開始使用單詞或簡單的單詞。
2-3歲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不同的孩子也會有使用的個體差異,壹般不會超過4歲。
我的侄子和侄女出生時間相差不到三個月,但是他們說話的速度卻大相徑庭。我侄女從小到大說話很早,口若懸河,讓長輩們很開心,而我侄子說話很晚。當時親戚壹度認為他是個啞巴,不會說話,經常聽歪理邪說,給孩子弄點偏方。
到孩子3歲的時候,終於可以叫人了,這讓大家都松了壹口氣。現在成績沒什麽區別了,還說侄女會壹點語言。
每個孩子的發育速度都不壹樣。如果擔心孩子的智力,家長可以帶孩子去醫院檢查,看看孩子是不是因為身體疾病不能說話。如果排除了智力的問題,那麽家長也不用太擔心,不要盲目跟風。
健康沒有問題。可能是以下幾個方面影響了孩子說話:
孩子的性別
人們常說:“女生各方面發育都比男生早。”同齡的孩子,女生可能已經能表達清楚了,男生還是分不清。這可能是男女生生理結構的差異,導致了早晚發育的劃分。相對來說,女生比較早熟。所以,同齡的孩子見面時,已經開始說話了,自己的孩子還不會說話,家長不必太擔心。
家庭環境影響
除了自身發育問題,孩子說話是遲早的事,還有壹部分原因來自家庭環境。有人說,長輩帶的孩子比父母帶的孩子說話早,因為長輩經常帶孩子出去聊天溜達,人多了,孩子自然也跟著說話。
其實這裏面確實有原因。很多家長整天忙於工作,陪伴孩子的時間少,與人接觸少,與孩子的交流更少,孩子自然不會學單詞。孩子剛開始學語言的時候,家長還是要花時間和孩子交流,語言可以誇張壹點,讓孩子看到家長的嘴型,輕松學會。
遺傳或性格問題
有些孩子不會說話,可能也和遺傳有關。這樣的孩子只是說話晚了壹點,但智力發育還不錯。有些孩子太害羞,太敏感,太安靜。他們往往因為害羞或害怕而羞於表達自己,懶得開口。很長壹段時間,他們都認為這個孩子自然說話比較晚。
聽力障礙
如果孩子還是不肯說話,家長可以測試孩子的聽力問題,用硬物敲孩子的耳朵,看孩子有沒有反應,叫孩子的名字,看孩子會不會尋找聲音的來源,等等。如果孩子能知道所有這些檢查,說明孩子的聽力沒有問題,家長不用擔心。可能是他們的孩子發育慢。
孩子比我們想象的聰明,嬰兒的語言習得能力比成人更強。因為他們學習語言不是靠理性,而是靠感覺。雖然他們當時聽不懂父母說話時的話語含義,但通過父母的動作和神態,他們可以理解其中的含義。
所以在嬰兒期,可以有條不紊地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多給孩子聽音樂、繪本、古詩等。家長可以和孩子交流,幫助孩子建立語言環境。
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所以我們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壹定要用心去交流,帶孩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接觸外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