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胡同裏,有許多四合院,東、南、西、北四面都被房子包圍著。這是四邊形。四合院的大門壹般開在東南角或西北角。院子裏的北屋是第壹間,建在磚石橋臺上,比其他房子都大,是主人的客廳。院子兩邊有東、西廂房,是後輩居住的地方。主房和廂房之間有壹條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和臨街的房子墻壁壹般不開窗,院內環境封閉安靜。北京有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但無論大小,都是由四面被房子包圍的四合院組成的。最簡單的四合院只有壹個院子,比較復雜的有兩三個院子。有錢人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幾個四合院並排組成的。中間還有壹個隔墻。中國西北黃土高原的窯洞
農家庭院——民居窯洞
中國黃河中上遊是舉世聞名的黃土高原。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們,因為沒有房子,就利用那裏深厚優良的立體黃土層,建造了獨壹無二的房子——窯洞。窯洞分為土窯、石窯和磚窯。土窯是靠山坡挖的黃土窯洞,冬暖夏涼,保溫隔音效果最好。石窯、磚窯都是先用石頭或磚砌成拱形的洞,再鋪上厚厚的黃土,堅固美觀。因為建窯洞不需要鋼筋水泥,成本相對較低。隨著社會的發展,窯洞建設不斷完善,黃土高原上冬暖夏涼的窯洞越來越舒適美觀。戴家竹樓
傣族居住區地處亞熱帶,氣溫較高。所以,傣族竹樓都在平壩的水邊,在小溪邊的河兩岸,在湖沼周圍。有翠竹綠樹的地方,就壹定有傣族村寨。大寨子裏住著兩三百戶人家,小村子只有十幾個人。房子都是單體建築,周圍都是空地,每家都有自己的院子。龍騰邊境有許多土墻平房,每間房子都分成三間臥室,這顯然是受漢族人的影響,而不再是傣族人的固有形式。四浦地界,全是竹樓木架,上面住人,下面住牲畜。風格類似大帳篷,與《淮南子》記載的“築巢南越”情況完全壹致,也是史書記載的古遼人“靠樹和積木為生”的“幹欄”住所。這是典型的傣族建築。這種竹樓高約七八尺,四根無蓋柱,柱上拴著牛馬。靠近梯子的上層有壹個露臺,變成了壹個長長的大房間,壹個角落用竹籬隔開,做為主人的臥室,也是重要錢財的存放處;剩下的是壹個很大的開間,屋頂很低,兩邊傾斜,屋檐在地板上,所以沒有窗戶。如果屋檐稍高,兩邊也有小窗戶,後面有門。在建築的中心是壹個火坑。無論冬夏,沏茶燒火日夜烹煮,都在這火上,主客聚在壹起,圍爐而談或蹲或坐。屋頂用茅草覆蓋,梁、柱、門、窗的地板都是竹子做的。這種房子的建造極其容易。砍下大竹,召集鄰裏互助,幾天就能建成。但也很容易爛掉,每年雨季過後都要修補。演講會的房子大多是用木頭而不是竹子建造的,風格仍然像竹樓,只是稍微高壹點,而且他們沒有用茅草屋頂,而是用瓦片屋頂。在西雙版納,傣族人可以燒自己的瓦片,瓦片像魚鱗,三寸見方,只有兩三分薄。每塊瓦片的壹面都有掛鉤,竹條水平釘在屋頂的椽子上,間距約兩寸。瓦片像魚鱗壹樣掛在竹條上,傣族人的屋頂是爬不上去的。如果需要更換瓷磚,只需把手伸到椽子下面,將瓷磚打碎即可。凡是住這種房子的,都是村裏的大戶人家,也就是車裏的宣威衙門。建築風格就這麽多,面積卻比常見的傣族民間木結構建築大很多。整個建築由120根大木柱組成,長十幾米,寬七八尺。樓上分為幾個大小不壹的房間,四周有走道,但沒有開窗戶,壹片漆黑,樓下也沒有遮蔽物。我只看到排列整齊的120根大木柱。這種上面住人,下面養牛養馬的房屋,在西南邊疆地區,如哈尼族、景頗族、彜族苗族、瑤族、黎族等民族中普遍可見,民居建築也是如此,但下層多為石頭或泥土砌成。傣族的竹樓,低層四面都是空的。每天早上牛馬出了牛棚,就會把糞便清除掉,這樣住在上層的人就不會被汙濁的空氣熏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