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了很多育兒書,看了很多。結果就是第壹眼會用,用了就沒用了。為什麽會這樣?是育兒理論沒用,還是我理解不到位?”
首先,我想說壹件事。沒有壹種理論或技巧可以解決所有問題。育兒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與其期待立竿見影的效果,不如去感受過程中的每壹次改變和成長。
鑒於以上兩點,今天給大家推薦壹本育兒書《全腦教育》,既有技巧又有理論,是家長學習“發育教育”的經典書目。我也將從理論基礎、實踐技巧、應用方法三個方面與大家分享我的閱讀心得。
1,整合大腦
“全腦教育”理論的核心是“全腦”二字。通過連接左右腦,疏通上下腦之間的屏障,幫助孩子調動全腦思考,達到發展性教育的目的。
神經科學研究認為,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分別主持不同的功能。左腦負責邏輯、推理、分析和綜合,右腦負責感覺、情緒、情感和想象。簡單來說,左腦擅長邏輯,左腦擅長感覺。
再說上下腦的區別,上腦的功能和左腦差不多,屬於理性分析;下半身是本能的感覺和情緒表達。
所以,當孩子處於無法控制的憤怒狀態時,說明他的行為正在被下腦控制,上腦的功能被阻斷。
2.集成存儲器
記憶是壹個人所有的感覺、思想和經歷的集合。記憶以顯性或隱性的方式影響和改變我們的行為。有時候,我們能察覺到,有時候,卻很難察覺到。
記憶有兩種: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外顯記憶是自己能感知的部分,通常是可控的;而內隱記憶則更微妙,更難控制,尤其是對孩子而言。
比如,當壹個人經歷了壹段痛苦或恐懼的時期,這段記憶可能會變成內隱記憶,制約這個人以後的行為。整合記憶理論是幫助孩子復述這段記憶,通過不斷回顧記憶中的重要節點,賦予這段記憶某種意義,這通常更積極、全面、客觀。
在這個過程中,內隱記憶會變成外顯記憶,記憶對個人行為的影響會變得更加可控。
3.將自己與他人融為壹體
在了解了大腦的結構和記憶的功能後,作者提出了“第七感”的概念。通過開發孩子的“第七感”來完成全腦教育。
這種能力有兩個輸出方向:自我意識和自我與他人的關系。自我認知需要專註,而發展與他人的關系需要同理心。
所以可以總結出壹個簡單明了的公式:第七感=頓悟+同情。
接下來,我們來逐壹解釋壹下作者提出的全腦教育12法則。
如果孩子壹直沈浸在情緒中,比如被悲傷情緒控制,說明左腦部分被阻斷了。家長需要通過調動孩子左腦的功能來擺脫右腦的主導地位。比如孩子的註意力轉移到數數、分類、排序等遊戲上,而這些遊戲主要是由左腦處理的。
2.分享經驗
教孩子主動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經歷,是引導左腦發揮主導作用的好方法。分享經驗的過程可以促進分析、推理、綜合、判斷等邏輯能力的發展,而這些邏輯能力是左腦的主要任務。
當然,不僅是孩子,家長也需要經常和孩子分享自己的經歷,在分享的過程中引導孩子提出自己的看法。
3.不要生氣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首先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然後判斷孩子的異常狀態,比如發脾氣,是低級的憤怒(受情緒控制,無意識的憤怒,即被下腦支配)還是高級的憤怒(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故意表現出憤怒,上腦有意為之)。
只有正確判斷孩子大腦目前的運行情況,才能解決問題。如果是較低級的憤怒,需要幫助孩子學會釋放和轉移,更多的是陪伴孩子度過這個由較低級大腦控制的時間;如果是上腦的意圖,父母需要溫柔而堅定地對孩子說“不”。
4.讓孩子做決定
父母總是抑制不住壹顆想代替孩子做決定的心。這種沖動源於保護欲,但也是對孩子能解決問題的壹種不信任。如果不能讓孩子學會解決問題,孩子的上腦就很難得到鍛煉。
所以,遇到問題的時候,讓孩子自己思考解決方法,自己做出選擇和決定。這個過程就是鍛煉他們的大腦,大腦是“越鍛煉越出彩。”父母應該做的是多問四個問題:
5.鍛煉妳的身體
當大腦處於混亂狀態時,讓身體動起來,用運動來恢復大腦的平衡。相信家長們都有過不少親身經歷。壹個不快樂的孩子,只要讓他跑壹會兒,就會忘記所有不好的事情。
6.記憶重述
當孩子有悲傷、悲痛、恐懼等負面記憶時,最好的辦法不是掩蓋這些記憶,而是通過幫助孩子學會重述來重新定義這些記憶對自己的價值。
當孩子開始回憶時,可能會遇到障礙,通常是拒絕、痛苦、打斷等。家長需要有耐心,讓孩子掌握復述記憶的節奏,主動選擇播放哪個記憶,快進到哪裏,就像有了記憶的遙控器壹樣。否則,復述記憶就很難取得好的效果。
7.回顧重要事件
當孩子能夠完成復述記憶這壹步時,下壹步就是復習重要事件。我們的人生由無數重要的事件組成,這些重要的記憶也影響著我們以後看待事物和處理問題的方式。
我們常說的“吸取教訓”或“總結經驗”,其實都來自於不斷回顧重要事件。如果這些重要的記憶不能從大腦中被回憶出來,並被持續處理,那麽這些記憶就無法發揮其作用。
比如孩子有被燙傷的記憶,但很容易忘記燙傷的痛苦。因此,當遇到危險信號時,孩子需要不斷回顧過去的記憶來思考當前行為可能造成的危險。
8.理解“浮雲原則”
“浮雲”原理是指感情、情緒等情緒不是永久的,而是像浮雲壹樣,會飄走壹段時間,然後消失。
這裏的重點是幫助孩子學會正確區分“感覺”和“是”。當孩子陷入某種情緒時,往往分不清“我的感覺”是什麽,而是認為“我是”。比如“這個時候我覺得難過,不是說我壹直難過”。
當壹個孩子丟了壹個玩具,他會感到悲傷,就像天要塌下來壹樣。當我們應該幫助孩子學會理解他們的感情,理解悲傷的感情是不會持久的。比如妳可以試著讓孩子吃壹些他喜歡的食物,享受食物會讓他重新開心起來,重新找到快樂的感覺。
培養專註力可以幫助孩子了解自己,洞察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因此,家長可以經常提問:
10,分配註意力
當孩子陷入壹個難題,比如永遠畫不出令他滿意的圖案時,這時候家長要引導孩子分配註意力,因為他已經花了太長時間在畫畫上,消耗了大量的腦力和體力。
這個時候,換壹個遊戲,或者出去活動活動,放松身心。當妳回到“滿血”的狀態,解決剛才的問題可能就沒那麽難了。
11,親子互動
壹個人如何理解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最初來源於他與父母的互動。所以,積極的、正面的、有愛的、有益的親子互動,可以讓壹個人以後和別人相處的更加舒適和諧。
所以每天或每周有壹個固定的親子時間是非常必要的。不僅僅是陪伴和玩耍,更是壹種榜樣力量。
12,同情
自我與他人的和諧共處,來源於壹種“同理心”。這種能力可以使壹個人擺脫自我,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感受和思考問題,真誠地理解他人的處境和想法。
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往往需要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讓孩子盡量去理解他們的感受和想法。這個表達是孩子學會理解別人的第壹步。如果沒有人願意表達,孩子永遠不會明白別人和自己不壹樣。
看了上面的12規則,是不是有點過了?感覺記不清了。我該怎麽辦?
在這裏,我畫了兩個九宮格。通過橫向和縱向看,這兩個九宮格可以加深大家對“全腦教育12規律”的理解,以及規律之間的內在聯系。
全腦教育法12方法可以從“認知-理解-行動”的過程來理解,也就是第壹線。橫向看第二行,也就是大腦運作的過程,知識來源於全腦思維——形成記憶——記憶影響行為——產生第七感——影響未來行為。橫向看第三行,分別對應第二行的關鍵詞,詳細說明如何行動。
縱向看每壹行,從理解全腦到整合全腦,對應的是全腦教育規律的1-5;從理解記憶到整合記憶,有6-7項對應;最後通過對自我的洞察和共情,調動第七感的能力,對應8-12。
12規則其實是遵循大腦認知規律的產物,是從認知到理解再到行動逐漸深化和實踐的。
理論和方法都懂了,那麽,怎麽用呢?我綜合了12規則和自己的經驗,總結了以下幾個要點:
對於6歲以下的孩子,在撫養的時候要遵循壹個大的原則:
第二步:詢問:而不是訓誡。
向孩子提問,而不是“訓誡”。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是幫助孩子學會組織自己的思維,整合左右腦,充分發揮全腦的作用。所以建議家長分三段提問:
這三個問題分別幫助孩子確認事實、感受和想法。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孩子不僅需要調用左腦的功能,還需要使用右腦,從而達到整合大腦的目的。
第三步:互動:雙向輸出
信息的單方面輸出或輸入不是交互。父母與孩子的溝通要想達到和諧的狀態,首先需要壹種平衡的互動關系。比如,當孩子給妳講壹個讓他心碎的故事時,家長的反應很重要。
我們應該真誠地表示理解和接納,對他們的經歷感同身受,而不是扮演壹個勸誡者,總是想辦法快速解決孩子的“悲傷”問題。
除了傾聽,家長還可以在互動中分享自己的故事。孩子們喜歡聽故事。用親身經歷傳達父母的想法和感受,也是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的好機會。
全腦教育法最大的啟示就是尊重和理解大腦的規律,然後引導孩子按照大腦運行的規律去思考,不斷整合大腦,從而促進大腦的發展。筆者提出的12育兒法則,也是圍繞“認知-理解-行動”的認知軌跡的方法。
當然,最重要的是在不斷的實踐中找到應用它們的場景,逐漸熟練並內化。就像我們常說的“用腦越多越出彩”,用得越多越熟練。
最後,希望每壹位家長都能從理解孩子的起點出發,駛向與孩子共同成長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