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病毒性肝炎重視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急性黃疸型肝炎以濕熱為主,實證多重標準,重在區分濕熱;急性無黃疸肝炎重在區分濕阻和氣郁;慢性病毒性肝炎病程長,反復發作,病機復雜,多屬虛實夾雜證,重在辨清氣血陰陽的虛實;重型肝炎的特點是濕熱毒盛,瘀熱互結。
病毒性肝炎的治療可遵循以下原則:①該病為濕熱疫邪所侵,積於體內,故基本原則是清熱利濕解毒,“千方百計祛邪”。②辨虛實,調理臟腑功能,肝要疏,膽要利,脾要運,胃要和。③肝由陰血滋養,肝腎同源。久病之身更宜註意滋補肝腎,以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壹般來說,病毒性肝炎急性期以姑息為主,慢性期要標本兼治。急性肝炎(肝熱)以清熱解毒、利濕為主,其中急性黃疸型肝炎以清熱利濕、退黃為主,非黃疸型肝炎以健脾利濕、行氣為主;慢性肝炎(肝郁)應與扶正祛邪相結合,如清熱利濕、健脾疏肝、滋補肝腎、活血化瘀、溫補脾腎等。根據具體辨證;對於重型肝炎(肝鼠疫),涼血祛瘀之品應重用。
第壹,肝熱
1.肝膽濕熱
癥見目赤體黃,色黃如橙,神疲乏力,口幹口苦,惡心嘔吐,惡油,惡心厭食,脘腹脹滿,右脅脹痛,或寒熱,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膩,脈細數。
治濕熱,解毒退黃。
方劑茵陳蒿湯加減,或甘露消毒丹加減。
茵陳湯:茵陳30g、梔子15g、大黃20g、黃芩12g、金錢草12g、蒲公英15g、板藍根15g、赤芍12g、虎杖12g、滑石65438。
甘露消毒丹:茵陳30克、滑石15克、黃芩15克、石菖蒲15克、木通15克、川貝母12克、射幹9克、連翹15克、薄荷12克、豆蔻65438。
若熱重於濕,則加強清熱之功。加入梔子20g,石膏15g;。若濕重於熱,加強化濕之力,加茯苓15g、豬苓15g;胸滿便溏者,瓜蔞10g,法半夏10g,12g;黃連的加入;惡心嘔吐明顯者,加竹茹12g、黃連12g;腹脹嚴重者,加厚樸10g、枳實10g;瘙癢加苦參10g、白鮮皮10g;脅痛較重者,加元胡12g、川楝子12g;懶得餓的,加12g谷芽,10g麥芽。
2.濕阻脾胃
癥狀包括胃脘脹滿、腹脹、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脅肋隱痛、四肢沈重乏力、嗜睡或水腫、口粘、眼黃、小便短、大便溏、苔膩、脈慢或滑。
脾濕論治。
加味淩薇湯,或藿樸夏玲湯。
淩薇湯:蒼術15g,厚樸12g,陳皮15g,甘草5g,生姜12g,大棗12g,肉桂9g,白術20g,澤瀉20g,茯苓20g,豬苓15g。
藿樸夏玲湯:藿香20g,厚樸15g,法半夏15g,茯苓20g,砂仁15g,白蔻15g,薏苡仁20g,陳皮15g,木香12g。
30g黃疸患者加茵陳。對於惡心嘔吐患者,石菖蒲12g;已添加;腹脹水腫者,加大腹皮15g,車前子15g;15g;雞內金是加給那些接受差的人的;便溏,加白扁豆12g,蓮子肉12g。
3.寒濕困脾
癥見體色黃目暗,或無黃疸,腹脹不饑,惡寒惡溫,大便溏薄,舌淡,舌胖,苔白滑,脈緩弱。
治脾胃,溫燥濕。
方劑陳印舒婦湯加減。
茵陳20-30克,附子、幹姜、甘草各6克,茯苓、澤瀉各20克,藿香、厚樸、白術各10克,炒谷芽、炒麥芽、雞內金各12克。
如果沒有黃疸,茵陳可以減到15g;;惡心嘔吐者,加生姜12g;;脅痛加陳皮12g、延胡索12g。
4.肝氣郁結
證候:脅肋脹滿、胸悶、呼吸急促、情緒抑郁或煩躁、惡食、惡心嘔吐或口苦,或厭食惡油、頭暈目眩、脈細、苔白滑;女性月經不調、痛經或經期乳房脹滿。
疏肝理氣法。
加味柴胡疏肝散。
柴胡、香附、枳殼、川芎、白芍、梔子、半夏各10克,瓜蔞30克,茯苓、白術15克,生姜、大棗6克。
若脅痛固定,加延胡索15g,丹參15g;山楂15g和廣藿香12g;;對於噯氣、口苦,加入黃芩12g,制成半夏12g;煩躁患者加梔子12g,黃芩12g;失眠多夢者,加酸棗仁15g,百合15g。
5.肝胃不和
癥狀包括胃脘脹滿不適,兩側疼痛,噯氣吞酸,惡心嘔吐,厭惡油膩食物,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舌紅,苔薄白,脈細。
疏肝和胃法。
加味四逆散。
柴胡15g,白芍15g,枳實12g,甘草5g。
腹脹、噯氣者加12g,厚樸9g,神曲12g。惡心、嘔吐、油膩者,加半夏10g、藿香12g、山楂15g。
第二,肝臟
1.肝膽濕熱
癥見右脅脹痛,按痛,惡心惡油,不思飲食,目黃色艷,小便黃,口粘口苦,發熱口渴,或飲酒不多,便秘或灰白色,四肢沈重,乏力,舌質紅,舌苔黃膩,脈細滑。
治濕熱,涼血解毒。
陳印四逆散加減方。
茵陳30克,豬苓20克,茯苓20克,白術15克,澤瀉15克。
發熱者加黃芩15g、龍膽草15g、梔子15g;脅肋脹痛者,加郁金12g、柴胡12g、枳殼12g;便秘患者,增加黃6g、枳實10g;;惡心嘔吐者,加半夏10g、藿香12g、豆蔻12g。
2.肝氣郁結
證候:兩脅隱痛,脅下脹滿,腹脹,上腹部便溏,噯氣頻繁,舌苔薄白或黃,脈細。
疏肝理氣解郁法。
加味柴胡疏肝散。
柴胡15g、白芍15g、川芎12g、香附12g、枳殼12g、甘草5g。
脅痛較重者,加郁金12g、延胡索12g;便溏腹脹者,加白術12g、山藥15g、蒼術12g、茯苓12g;窒息者,加赭石9g,旋覆花9g;易怒者加青皮12g,牡丹皮9g,梔子12g。
3.肝郁脾虛
癥狀有脅肋脹痛、胸悶、呼吸困難、精神抑郁、急躁、食欲不振、口淡悶、腹脹,尤以午後為甚,氣短懶言,四肢乏力,面色萎黃,大便溏泄或消化不良,因食寒、油膩、難消化之物而加重,舌淡苔白,脈沈。
治療方法為疏肝理氣活血,健脾解毒。
方藥逍遙散或柴紹六君子湯。
柴胡、枳殼、香附、佛手、麥芽、麥芽各65438±00克,白芍、茯苓、黨參各65438±05克,山藥30克,炙甘草6克。
脅痛明顯者,加川楝子12g、郁金12g;若脅痛固定,疼痛如針刺,可加紅花6g,延胡索12g;腹脹者加佛手12g、砂仁12g、生麥芽12g;疲倦虛弱者,加太子參18g。
4.肝腎陰虛
癥見右脅隱痛,腰膝酸軟,四肢拘攣,頭暈目眩,耳鳴如蟬,眼幹,口幹咽燥,失眠多夢,潮熱或五煩,男性遺精,女性月經過少,閉經,舌淡,舌紅,津液少,有裂紋,花有或無苔,或鮮紅色無苔,脈。
養血柔肝,滋陰補腎的治法。
方劑壹貫煎或滋水清肝湯。
枸杞、沙參、麥冬、牡丹皮、白芍、女貞子、制何首烏各65438±05g,當歸、生地、枳殼各65438±00g,制遠誌、酸棗仁各6g。
脅痛明顯者,加郁金12g、延胡索12g、蒺藜12g;大便幹燥者,加瓜蔞15g,萱草15g;低熱者加柴胡15g,地骨皮15g,知母12g。
5.肝絡郁結
癥見肋部刺痛,肋下脹痛,疼痛加重,面色暗沈,或面紅,肝脾腫大,質地堅硬,蜘蛛痣,肝掌,經期腹痛,經色暗塊狀,舌暗或有瘀斑,脈沈細。
治療方法:活血化瘀,散結通絡。
方劑血府逐瘀湯或膈下逐瘀湯加減。
五靈脂、川芎、赤芍、桃仁、紅花、郁金、牡丹皮、大黃各65438±00克,烏藥、元胡、澤蘭、香附、茜草、枳殼各65438±05克,穿山甲、制鱉甲、益母草各65438±02克。
加入川楝子15g;對於有明顯脅痛刺痛的患者;肝脾腫大明顯者,加牡蠣15g,夏枯草15g;鼻出血,白茅根15g,三七10g(口服);痰濁者加半夏12g、陳皮12g;氣陰兩虛、乏力者加太子參15g、黃芪15g。
6.熱痰郁結
綜合征黃疸較深,數月後持續,癥狀較輕,皮膚瘙癢或有灼熱感,抓後有微小出血點和瘀斑,或右側脅腹脹痛,肝腫大,輕度乏力,口幹咽燥,小便暗黃,大便淡或灰,舌暗紅,苔少,脈強。
濕熱、血瘀、痰濁之治。
加味茵陳蒿湯。
茵陳、金錢草、赤芍、丹參各30克,梔子、枳實、大黃、郁金各65438±00克,竹茹、地龍各65438±02克,瓜蔞25克,黃連6克。
痰多者加半夏15g、竹瀝15g;脅痛嚴重者,加元胡15g,牡丹皮15g。
7.寒、濕、瘀
癥狀有黃疸深、色暗、積滯不退、皮膚瘙癢、抓後有出血點、瘀斑,或右脅不適、肢冷、食少、小便黃冷、大便淡或灰、舌暗、苔白滑、脈緩。
治法:溫中健脾祛濕。
方劑陳印舒婦湯加減。
茵陳、金錢草各30克,白術、附子、幹姜、秦艽、法半夏各65438±00克,赤芍、丹參各25克,陳皮、茯苓各65438±05克,炙甘草6克。
重度瘙癢癥加減白鮮皮15g、地膚子15g;如遇嚴寒,加入吳茱萸15g和陳皮15g。
8.脾腎陽虛
癥狀:全身發黃色暗,神疲乏力,四肢冰涼,大便不稀,或五谷不融,全身可見紅蜘蛛絲,牙鼻血,皮膚瘀斑,或嘔血便血,或腹脹,脈露,舌質淡,苔薄,脈沈細。
治療方法:溫腎健脾,利水退黃。
附子理中湯加味與真武湯。
茵陳、金錢草各30-60克,人參、白術、茯苓、牛膝、澤瀉、大腹皮各65438±05克,附子、肉桂各65438±00克,炮姜、炙甘草各6克。
加減脅痛、肝脾腫大,加元胡20 g、生牡蠣20g、穿山甲20g。鼻出血者,加白茅根20g。
第三,肝鼠疫
1.濕熱毒瘀
癥狀有:起病急,黃疸亮如金,高熱口渴,四肢乏力嗜睡,惡心嘔吐,食欲不振,氣短脹滿,口臭,頭暈目眩,右脅脹痛,腹脹,大便幹燥或粘稠,大便短而紅,苔黃膩或黑,脈滑。
清熱燥濕,解毒退黃證。
茵陳蒿湯合甘露消毒丹。
茵陳60克,黃芩、黃連、梔子65438±00克,連翹20克,板藍根、車前草、丹參30克,竹葉65438±02克,雞內金、石菖蒲、木通、川貝、射幹、大黃、枳實,滑石65438±05克。
加羊角15g;對於高熱者;脘腹脹滿、小便短赤者,除射幹、川貝母,加茯苓、澤瀉、厚樸各15g。
2.毒素進入血液。
癥狀包括夜間體熱,黃疸迅速加深,小便短赤,行為異常,嗜睡沈默,或頭暈自大,手腳發抖,頻繁嘔吐,腹脹如鼓,吐血,皮下有瘀斑,或“肝臭”,舌質紅赤,苔黃幹,脈細。
治療,清營,涼血解毒。
改性犀牛角粉。
水牛角尖30克,艾葉30克,梔子20克,黃連15克,升麻15克。
迷茫自大者,服用安宮牛黃丸1;手腳顫抖者,加羊角15g,鉤藤15g;《頻繁嘔吐》作者,去升麻,加竹茹15g,蘆根15g;吐血、鼻衄加紫草15g、生地15g、白茅根15g;便秘或粘稠者,加黃6g。
3.流行性病毒內陷
癥狀有持續高熱、黃疸嚴重、昏迷、躁動或癲狂、便秘、腹脹如鼓、聞“肝臭”、肝濁音界迅速縮小、吐血出血、舌紅、苔黃幹、脈數等。
治療、解毒和復蘇。
安宮牛黃丸與至寶丹交替使用。
用大黃15g,茯苓20g,馬鞭草20g保留灌腸的情況並不常見。如果舌苔厚膩,改菖蒲玉瑾湯(茵陳30-60g,石菖蒲、玉瑾、藿香、豆蔻各65438±05g,連翹、牡丹皮、梔子、滑石、竹葉、菊花各65438±00g,加竹汁65438±00g,姜汁65438±00g。若黃疸持續時間較長,應加入丹參、澤蘭、田基黃各15g。
4.沈淪在邪惡中正在脫落。
癥狀有昏迷、氣短氣短、有難聞的“肝臭”氣味、面色潮紅、汗多而粘、大便失禁,或鼻出血、嘔血便血、腹部脹滿、腹壁青筋外露、舌淡苔白、脈數而昏或斷腸。
治療清熱解毒,扶正固本。
加味參附湯。
人參30克,制附子15克,白術20克,幹姜15克,蛤蚧15克,茵陳30克。
以上藥物加減宜煎常服。如果舌燥口幹,陰竭陽衰,可以合用生脈散。